2012年7月12日

邱若龍〈《漫畫.巴萊》傳奇:用漫畫做史記到電影拍攝〉講座紀錄_(下)



這張是第一部以泰雅語發音的電影《靈魂的旅程》,不過,沒有很轟動,拍電影的成本也不多。最特別的是,這些房子都是就地取材,用傳統的方式蓋出來的。《賽德克.巴萊》之所以花那麼多錢,跟霧社街景有很大的關係。原本打算蓋在中橫的西寶農場,但因海拔太高了,後來選擇在林口的阿榮片場。像金墩商店是比照事發當時的房子去蓋的。大家看過電影應該知道「霧社事件」的引爆點,就是日本人要原住民蓋房子所引發的文化衝突。因為原住民蓋房子傳統上是用拖的,日本人是連樹皮都不能破掉,一定要用扛的,文化上的差異引發的衝突。結果,80年後,造街的部份又找了日本團隊來合作,日本人做事太嚴謹了,也花了很多錢。舉例來說,電影裡有座族橋,這橋當有重力或人走過去會凹下去,沒有重力的情況下,又會恢復半弧狀。那時已經拍到快沒錢了,劇組有人自告奮勇,找了當地的泰雅族人來蓋,花不到兩萬元搞定,這就是原住民祖先留下來的智慧。原搭建在桃園復興鄉的傳統賽德克建築,當幕後紀實的記者問魏導:「這些是不是真的燒了?」花那麼多心血和金錢搭的景,沒有臨時監造,每天開罰,只好忍痛燒了。一來是為了逼真,再來是我們地方政府也完全沒有重視。現在林口片場也面對相同的命運,我要說的是,這些都是可以累積的,如我們相關單位沒有前瞻的眼光,當需要時又要重來,真的很花錢。這張是他們的造形,但在真實的事件中,族人都是理光頭的。電影為了效果不可能請演員們都理光頭,有些部份還是有考量到美學,不一定要完全遵照史實。這是他們傳統的服裝,男人夏天只穿有一塊布,只遮前面,不遮後面,電影不可能這樣穿,會走偏掉。不過話說回來,說不定這樣票房會更好。電影開場是莫那魯道跟布農族作戰,事實上是跟泰雅族打戰,莫那魯道也跟布農族打過戰,只是不是那一場。因為泰雅和賽德克長得太像了,怕觀眾分不清楚,仁愛鄉的布農族服裝又跟賽德克幾乎快一模一樣,後來改成靠信義鄉的布農族。在拍片的過程我們會去討論是要按史實拍,還是要拍觀眾看得懂的,但大部份的人還是看不懂。因為我們對自己台灣的文化太陌生了,過去我們做得太少了,可能要一步一步來,這僅是個開始。 


 之前魏導拍了5分鐘短片到各國參加影展,大家都說好看,但到底是哪一國的故事?沒人知道。因為過去我沒們把這些當做是台灣的文化在宣揚。場景圖我畫了200多張,從拍《海角七號》時就開始畫了,像這張日本千軍萬馬的軍隊,我大概花半小時畫一畫就什麼都有了。可是電影中軍服和道具什麼都要做,只為短短幾秒鐘。我們為了戲劇效果以及讓觀眾容易區分,區分日本警察和小學生的製服,電影裡有再加上軍章。這張是發生「霧社事件」那天公學校的場景。導演問我那天有沒有起霧,事件發生那天確實是沒有起霧的,但導演想要用霧去來淡化戰爭血腥的場面。我也只要花3分鐘就有的效果了,可是電影重金請韓國人來起霧,他們帶來一部秘密武器。後來發現機器是一家台灣嘉義的工廠製造的,專門外銷好萊塢,我們反而要透過外國人才知道台灣有生產那麼厲害的機器。電影裡,大家最不能接受的是學生殺死老師那段,電影是老師呼學生一巴掌,學生憤而殺了老師。史實是這兩位師生的關係猶如父子般,但在事件中學生卻把老師殺了,為什麼?這要回到賽德克族人的文化,因為他們相信生前是敵人死後是朋友,還要祭拜他,他們的靈魂會成為一輩子的朋友,死後還會帶他到彩虹橋的另一端,敵人和朋友是很難區分。當這位學生知道最敬愛的老師無論如何都活不過今天時,不如他自己把老師帶走。這要對賽德克文化有所了解才能體會,電影可能要拍好久才有辦法去交待,所以有些改編。做電影美術最好玩的就是考證的過程,原本畫在紙上再實際做出來穿在演員身上。在《海角七號》魏導為了營造悲慘的命運,油輪改成破舊的貨輪,我畫了這部橫濱丸,但實際上遣反日本人的是三層油輪的高砂丸。最後,導演還是覺得用高砂丸來命名比較好,這就會到受到相關人士的考證和挑戰。我們自己經常也會質疑,是在拍歷史?還是在拍電影? 


魏導雖然在《海角七號》賣座後,有賺一些但沒有大家想像的多。當初要拍《賽德克.巴萊》,大家勸他先拍《海角八號》之類的,但他堅持理想。前製開始沒幾個月,魏導跟我說:「小龍,我只當了幾個月的『豪富人』,錢又花光了。」房子又拿去抵押了。我對他說:「不管怎麼,都已經很強,可以上彩虹橋了。」其實,魏德聖決定拍這部片的魄力,絕不輸莫那魯道;要是我,在《海角七號》之後,錢收一收,就宣佈退休了。最後這張是我工作桌上的擺設,我有收集卡通或漫畫公仔的興趣,不過,太部份都還是日本和歐美的居多,只有大蕃薯是台灣的,中間是我自己做的莫那魯道像。當初,專門做公仔的朋友免費幫我設計了最左邊的莫那魯道公仔,做得相當細,刀子還可以抽出來,可是光原料就要400多元,基於成本考量沒有量產。其實,國外有很多公仔是台灣人設計的。為什麼會放上這張照片,最主要是希望在台灣人的共通記憶裡,不是只有外國的漫畫、公仔或英雄人物,當然也不是只有莫那魯道,台灣有太多精彩的故事值得我們去發掘,老祖宗有許多精神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這也是我們長久以來忽略的,這些都是我們的資產。《賽德克.巴萊》上映後,許多原住民的自信提高了,不一定是要原住民才值得驕傲,就像「賽德克.巴萊」漢語的意思就是「真正的人」,不管是對自己的文化也好,對自己的靈魂也好,只要對得起自己的人,對自己有所交待的人,就是「真正的人」,能完成對自己有所承諾的人就是「賽德克.巴萊」,也希望各位都能成為「賽德克.巴萊」。

Q & A
想請問魏導為什麼會被林慶台的酒勢嚇到?
聽說導演當初選角時,到了林牧師那裡,他準備了一桌好菜,包括許多奇特的山產。現在原住民都很客氣,覺得你敢吃再吃,不勉強。結果,林牧師不是,他跟導演說:「多少你也要吃一點。」就是這股氣勢,最起碼和一般人有些不一樣,魏導認為這是他心目中莫那魯道,應該有的樣子。其實,電影中的莫那魯道就像是一個傳道者,傳什麼道?也就是「gaya」。

老師請問有沒有什麼方法或計畫,讓我們這些愛看漫畫和收集公仔的人,不管國內外,也能收藏到台灣英雄人物的公仔?
很抱歉,您說的這個就是我們做不到的。
我同學專門在幫國外設計公仔,台灣的技術絕對是一流的。他也幫忙做好最畫面最左邊莫那魯道的原型設計,幾年前出版社也有想過要推本土漫畫的公仔,已經免費開好模,但出版社最後還是決定不要。如進口日本公仔相比,這個風險比較大。莫那魯道光原料就要400多,廠商評估150元以下才可能有市場,畢竟我們的市場並不是非常的大。可能要反過來,靠讀者或消費者的力量去推,像《賽德克.巴萊》不是也有那麼多人支持,如以商業的眼光,這應該又是一個沒人看的題材,沒想到那麼受歡迎。

相較國外,台灣拍電影比較沒有前製分鏡腳本(storyboard)的觀念,不知老師是否認同前製分鏡的作法?如贊同,我們又如何去推動甚至到模擬?
你能提到這個,真的太好了!其實《賽德克.巴萊》有分畫腳本,非常厚,誰畫?導演自己畫的,10幾年來只要他有時間就畫。雖然魏導不是學電影相關學系的,為了學這部份,他去租片看,一個幕一幕畫,再加秒數,畫完整部電影。我們說為什麼好萊塢電影製作會這麼順暢,分鏡腳本是最大的關鍵,腳本沒有的,製片不可能讓導演拍,因為這些成本和製作時間都是要精算的,預算就可以精準的控制。雖然有畫,但我們整個的拍片環鏡還沒這樣有概念,拿出來大家也沒照這做。台灣除了拍廣告之外,拍電視劇和電影幾乎都沒做,我也曾看過韓國人做的分鏡腳本,已經畫到跟漫畫一樣細了。分鏡腳本是值得去推的,國外也有出版畫得很細的分鏡腳本,魏導也有畫,可能圖像不是太正確,不過,說不定來出版出版,是可以推動國內分鏡腳本的概念。

請問現在網路上很流行微電影,有沒有可能也有微動畫的出現?
是有可能,既然有新的方式,而且不用花那麼多的預算時,是有可能的。就像我們創作時,有好的故事,成本有限時,不一定要拍到畫質多高的規格,先有一個初步的雛型出來,日後再來增加。不然,電影的門檻太高了,將成本花在某種規格的材料上,反而犧牲了創意和內容就不好。科技愈來愈進步,也有人利用手機拍片,這些都是新的機會。

請問在國外動畫或電影經常會出版設定畫集,國內像《賽德克.巴萊》或其他的電影,有沒有可能也會出版?
美國有廣大的市場,不過,台灣為了服務讀者也是應該要出版。我個人是累積的東西還不夠,怕讀者買了會生氣。有時候畫這些是工作溝通上的需要,有時只是畫重點,並不是畫得很完美。設定畫集不是一般讀者會喜歡的,應該是銀這工作相關的人會收集的。我也很喜歡收集這類的畫集,反而不是著重在繪圖技巧,而是會是跟電影或動畫裡的呈現做一比較,這比較有趣。

請問當初《海角七號》之後,帶動週邊商品熱賣,《賽德克.巴萊》為什麼沒有仿效?
《海角七號》基本上是比較歡樂性質的電影,《賽德克.巴萊》是著重歷史的電影,嚴格講起來算是悲劇。開拍之初,仁愛鄉想仿效信義鄉農會在《海角七號》推銷馬拉桑的模式,他們在這部電影想出叫「喜農.巴萊」真正的酒,那除非是莫那魯道在做夢,才會出現的場景,那也很怪。基本上調性不一樣,這是一個比較嚴肅的話題,不完全是一部商業片,算是推廣一種精神,至少懂得欣賞或理解一種我們做不到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