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5日

褚士瑩〈一個旅人眼中的美好生活〉講座記錄_(上)

主持人:歡迎大家今天下午來到龍顏講堂,也謝謝褚士瑩老師來到這裡,龍顏講堂從民國99年就開始舉辦,褚士瑩老師也在100年的時候,每年都來到這裡一次。
我們今年的主題是關於美好的生活,大家對於褚士瑩老師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旅行、旅遊、公益。就是因為我們去年很多與「假」、「騙」相關的事情,所以我們今年以這樣的主題為出發。接下來我們就把時間給褚士瑩老師,請大家掌聲歡迎。

褚士瑩:非常感謝大家今天非常準時就來到這裡,就如同剛剛主持人所說,今年是我第四年來到龍顏講堂。各位今天來,主題是:「一個旅人眼中的美好生活」,這個旅人是誰呢?除了我之外,也是在座的各位。
其實我剛剛一眼掃過去,有很多熟悉的面孔,大概有一半以上。其實我今天要說的,不管我們有沒有搭飛機、出國,我都把自己當成一個旅行的人,因為從一個旅行的人看生活、看工作,說不定會給一點點,跟各位平常不太一樣的想法。所以我們接下就用兩個小時的時間跟大家分享。
我先說一下我到底在做什麼好了,其實我並沒有住在臺灣,我並不是整天都在旅行,家裡很有錢,然後環遊世界,膩了之後就去做國際志工。我的全職工作是在美國華聖頓的一個獨立監察組織作為緬甸代表,我的工作是在緬甸訓練當地的公民團體如何去監督世界銀行及亞洲開發銀行在他們國家的貸款案與開發案。
這樣你聽得出來在幹什麼嗎?每一個字都聽懂,就是不知道在幹什麼!我想這跟各位一樣,當你離開校園在找工作的時候,你想想看,當我告訴臺灣的年輕人這樣的一份的工作,臺灣的教育制度是否有教育他去準備這樣的一份工作?臺灣有沒有準備一個畢業生(無論學校),就到美國的一個組織去當一個緬甸的代表?然後去訓練當地的公民組織?如果沒有的話,我那時就在想:為什麼我們的教育制度沒有訓練我們成為這個社會或就業市場上真正需要的人物?另外一點我在想的是:還好我小時候沒有志願。如果我小時候有很清楚的志願,比如說:我要當老師!那麼我大學畢業很有可能就會去唸研究所,唸完之後再唸博士,然後我就會走同樣的路,想著我要在大學一個教職。我就會走著一條我從小就知道有的路。可是我覺得我現在所做的一件事情,是我在小時候沒有辦法想像也不知道會有的職業。所以我在想,同樣這兩條路,各位的工作也是一樣。
到底怎麼樣比較好呢?就是你要變成一個你可以想像的人生,你在20歲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你20歲、40歲、60歲會是過什麼樣的生活,這樣比較好。還是你40歲的時候回頭,像我一樣: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做這樣的事、我會過這樣的人生。
如果你可以完全想像你以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覺得這樣的人生你可以規劃,我覺得其實是一個好事。如果像我一樣,想要做一個現在無法想像的事、成為一個現在無想像的人。這兩者的區別,並沒有哪個較好、哪個較不好,而是選擇後者的人,你本身就有著「旅行魂」、「旅人的性格」。
不管你有沒有去旅行,你就是把自己的人生當成一場旅行在看待,因為你覺得就算你未來的生命,你也希望成為你現在無法想像的人、做你現在無法想像的事。你覺得這樣比較有趣,這是一種冒險。有這種冒險性格的人,其實你本身就是一個旅行者。不管你有沒有出國、現在有沒有踏出去。沒有什麼好或不好,而是每個人有他適合的路及不適合的路。
對一個人很棒很棒的享受,對另一個人可能是很大的痛苦。其實是要選擇自己適合的事,並不是今天大家都說旅行很讚,所以我就要去旅行。
我要說的是,什麼樣的旅行的性格然後他會造成什麼樣的不同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並不是只有在旅行的時候表現出來。我想舉一個例子,我這次回臺灣的時候,我大概三個月回一次臺灣,每次我回臺灣可能大概一個星期到十天左右。
上個星期我大概有三天的時間人在花蓮,因為我在東華大學做一個創業力的工作坊。由東華大學的社會參與中心支持的十幾個團隊,不是只有想法,而是已經實際在運作的學校的這些創業團隊。
在去花蓮的路上,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小事,就是我在火車上,大家都知道臺鐵和高鐵都有推著餐車賣便當的服務員,當時有一個很年輕的餐車服務員。我在大概第八節車箱,她一進來就跟我們彎腰說:不好意思,我們的便當賣完了。通常這件事情這樣子就結束了,然後她就會往下一節車箱繼續前進。可是她沒有,她接著說:各位乘客如果有要在羅東站之後下車的,可以先跟我訂購便當,到羅東站的時候我會替各位代買。
我覺得這很有趣,臺鐵現在的服務這麼好喔?便當賣完了,他還可以到下一站再訂,我覺得臺鐵真是太聰明了,這樣就可以多賣好多便當。於是她就拿出小本子開始登記,可是這件事情我也沒有多想,到了羅東站她就真的捧著便當(沒有使用餐車)到當時有登記的客人,然後才收錢。
我到了東華大學的時候,我就問了老師這件事情:是不是現在臺鐵的服務都這樣?老師就回我:沒這種事!從來沒有聽過!這個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是這個臺鐵服務員自己多做的。各位坐臺鐵的時候,也應該都沒有碰過這種事吧。
那個時候我就很好奇:為什麼她要這麼做?可是我有沒有辦法找到她?有!因為她是我的讀者。我為什麼會知道,因為我在下車的時候,她給了我一張紙條和一罐茶裏王,然後說她在大學的時候就聽了我的演講,她覺得受到我很多的影響,然後就來當臺鐵的餐車服務員。覺得見面很有緣啊,然後就請我喝茶。
她只有寫她的英文名字,我就在我的好友之中搜尋找到了她,可是一堆人都叫Serena,我就找了找年輕漂亮的,因為應該不會有人把自己媽媽的照片當作自己臉書的大頭貼。可是年輕的也好幾個,於是我就找了一個,她的照片都是在猴硐的貓、花東的山、南方澳的一個小市場,就都是在東海岸沿線的。應該只有她會一直都在東海岸沿線,都是這些的照片。
於是我就私訊她,謝謝她的茶裏王,並向她詢問便當的事情,問她這不是公司的規定,妳為什麼要這麼做?她很快就回覆我:因為她覺得長途旅行的人這樣子很辛苦,沒有吃到便當的話太可憐了,所以她覺得這是她可以做的。
請問臺鐵的餐車服務員,多賣便當可以抽成,還是領固定薪水?大家應該都覺得是固定薪水。所以多賣100個便當,對而言有什麼好處嗎?沒有,只是增加自己的麻煩而已。而且她沒有先向客人收錢,是自己先墊錢。而且她到羅東之前,她怎麼會知道羅東有那麼多個便當?顯然她要先跟羅東的一個工作人員先講好。萬一到時候這個客人反悔怎麼辦?所以她是本著一個「人性本善」的想法,認為她應該要這麼做。
這件事情再回想到我們一般對臺鐵的印象,我們隨便GOOGLE一下「臺鐵 便當」,都是有問題,然後乘客火大之類的,都是很負面的。所以一般來說,有誰覺得那是一個好工作?但誰可以把它做好?我就在想她到底是什麼背景,難道是來修行?她是高雄餐旅學院出來的。高餐在臺灣專業的餐飲學校當中算是好的,所以我認識的高餐的畢業生,通常都是在五星級飯店當廚師或是工作人員,就是一個很體面、光鮮亮麗的工作。可是我從未認識一個條件、外表像她這麼好的年輕人,她選擇在臺鐵當服務員。所以和她的同學比起來,她的工作應該屬於爛工作。
可是我覺得她做了一件很特別的事,就是做了「一個旅行的人」,她說因為她喜歡旅行,所以她選擇這份工作,而不是在五星級飯店。五星級飯店雖然穿得很漂亮,可是她每天站在櫃檯送往迎來。她家在屏東,她這樣每天都在東海岸線,她覺得自己每天都在旅行,然後又可以每天接觸各式各樣的人。她可以變成一個故事的聚集,她是一個喜歡說故事、聽故事的人。這就是一個旅行。
因為她喜歡旅行,所以她把一份爛工作變成一份好工作。剛剛大家聽了之後,有沒有想要去搭這班車?有的人或許做的是一份別人認為的好工作,可是卻做成了一份爛工作。這種人是不是很多?
有些人覺得旅行很辛苦,有些人覺得旅行很快樂,這都是你怎麼看待生活,也會影響到你的生活及工作態度。這就是為什麼我今天這個題目「一個旅人眼中的美好生活」,不是只有在旅行的時候你才會覺得美好,其他的時候你就行屍走肉,這樣的人也不是真正的旅行者!只有在旅行的時候就很High,沒有旅行時就像死魚一樣。這種人好像只有在旅行的時候才活過來,他的活著好像只為了每年年休的時候那短暫的旅行,其他的時候都在受苦,這樣的生活也未免太辛苦了。
一個真正好的旅行者,不管在哪裡、有沒有搭飛機、有沒有出國,一年365天你覺得自己是在旅行,那才是最高明的旅行者。
喜歡旅行的人,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現在社會都在強調「夢想」。可是如果沒有夢想真的不行嗎?好像沒有夢想的人就該死,整個社會都覺得要有遠大的夢想,學校老師在大學也都一直把學生有遠大的夢想,做為一個教學成功的指標。可是這些老師有沒有教這些學生或年輕人:如何實現那非常大的夢想?他只是不斷告訴你:夢想要大。可是卻大到你沒辦法到,那又如何?只會讓你在出社會的時候,變得很挫折,然後發現自己原來都被騙了。
所以夢想越大越好?大到你做不到就表示你是一個很棒的人?別人那種想要考公務員、公費出國的,就叫做沒有夢想,你就看不起他,其實不是。更慘的是,夢想小還有夢想,在座或許有人是根本沒有夢想的,你覺得:天啊!該死了,這個社會容不下沒有夢想的人。
可是為什麼每個人都要有大夢想?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社會現象。為什麼我們覺得夢想越大越好?沒有夢想真的不行嗎?社會上很多人受限於他的家庭、經濟,他其實是沒有條件去做大夢的。可是社會上卻不斷的覺得:做大夢的人才是好的人。那怎麼辦?
我舉例,像怎麼聽都不像是夢想的例子。我剛剛提到的臺鐵的販賣便當,那種工作不算夢想吧?再來還有兩個。
今天去當美髮師,算不算夢想的工作?理髮師呢?如果你今天大學畢業,你會不會去學一技之長去剪髮?你今天大學、研究所畢業,你會為了夢想去美髮學校學美髮?臺灣有這樣的地方,可以讓一個大學畢業生去學美髮?職業訓練所有很多大學生去學美髮嗎?在臺灣學美髮通常都是什麼時候要學?是不是國中畢業就要去美髮科,或是輟學去當洗頭小妹。有聽過清大電算所畢業來當洗頭小妹嗎?就算一個清大畢業的,他幫你洗頭可以收比較多錢嗎?有洗得比較好嗎?所以臺灣基本上沒有這樣的管道。
我這樣講其實也不對,其實有一個:肯夢(AVEDA)。他是不是有一個髮廊是專門給Junior的,專門給還沒出道的設計師練習,固定的時間他會徵求志願者。你應該知道個設計師不是國中畢業就去當學徒的,他就是屬於大學、研究所畢業之後,突然發現他想要走美髮的行業,所以特別去AVEDA學習,他就是專門給這些大學、研究所以上的這些高知識份子去學。

因為這些人你如果叫他去學國中補校的美髮科,他拉得下臉嗎?不管他身段再柔軟,就是做不到。可是今天如果是AVEDA開的,又收很貴的學費,他會不會去?會耶,人真的很奇怪。不過他提供了一個管道其實很不錯。

褚士瑩〈一個旅人眼中的美好生活〉講座記錄_(中)

不過這樣是不是常態?在臺灣。所以基本上我們可以說:美髮這件事,在臺灣絕對不是有夢想的人去做的。在臺灣會去學美髮的,通常是家境非常好,還是非常不好的?一定都是家境不好的。他們是否從小夢想要去當髮姊?應該是沒有。通常都是國中畢業,他覺得自己要趕快開始賺錢。不管賺得再少,他覺得自己都可以幫忙家境,所以他才去唸美髮科,不是因為他從小就想當髮姊。有誰希望自己每天都站16個小時,然後幫人洗頭、剪頭髮,然後聽人家家裡一些狗屁倒灶的事情?
這樣的工作就好像臺鐵賣便當,我們覺得這好像不算什麼夢想的工作,是家境不好的年輕人才會去做的工作。除非很少數覺得是去改變人生的,這樣的人非常非常的少。
那還有另外一個爛工作:洗腎中心的技師。護士和技師有什麼區別?護士有護士的執照,技師不需要執照。洗腎中心會不會全部用醫生護士?成本會太高,護士有護士的行情。可是如果沒有執照的技師,你就可以付一半的價錢。
有沒有人的夢想是要到洗腎中心當技師的?如果你的小孩子在「我的志願」寫這個,鐵定被老師給約談。
我身邊就有個朋友,他很倒霉,他兩份工作都做。他是一個美國人,如果各位有看過我其中一本書的話,裡面有寫他的故事。他的名字是:Frank,他其實是在美國中西部長大。各位如果有去過,那裡的景色就像小說《麥田捕手》裡寫的一樣:一眼望去,一望無際。風景非常的單調,你會覺得很美,但你如果住在那裡,你就會發瘋。冬天的時候就全部都是雪覆蓋。
他一直覺得在那樣的麥田長大的年輕人,他從小到大只有一個願望:就是要離開這個鬼地方。誰會想要待在那一輩子種麥子?年輕人絕對不會。那麼要怎麼樣才能離開這個地方呢?當地也沒有什麼好學校,也沒有什麼好的工作機會。所以他就覺得我來學一技之長:學美髮。高中畢業以後我就可以離開,帶著剪刀去走天下。這個想法很合理吧?這是他找到一個出路的辦法。
可是算不算夢想呢?這份工作其實不算夢想,只是他逃脫日常生活的一個方法。那你知道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從小也是跟我們一樣接受各式各樣的好萊塢電影、電視影集的荼毒,就會覺得自己要搬離開這個地方,要去哪裡最好呢?他覺得自己要去邁阿密。他看到影集當中,天空很藍、每天都出大太陽、海灘上都是俊男美女,這是不是就是年輕人心目當中的天堂?如果有天堂,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了吧。
所以那個時候他的嚮往並不是去紐約,而是到邁阿密去,他覺得他到邁阿密去,然後他就有一技之長,替這些俊男美女剪頭髮。然後也可以過著非常愉快的生活,他想像著自己也過著衝浪的生活。
他就這樣去了,結果沒想到電視上的人生和現實的人生有很大的距離。他到了邁阿密之後,他發現和他想像當中完全不一樣。為什麼呢?邁阿密在佛羅里達州,對於美國人而言,都是退休的老人才會去,因為只有那個地方,冬天天氣最好,冬天也出太陽、也不會太冷。美國冬天下雪的時候,老人就會從各州開車到佛羅里達州去。所以當地給這些像季節性一樣的老人,有一個名詞:Snowbird。一個原因是他們都來避冬,另一個原因是他們頭髮都白的。
所以海灘上都不是俊男美女,而是老公公、老太太。可是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就是老人家不太剪頭髮,大學生可能每兩個星期去修一下髮尾,你有沒有聽過你阿嬤每兩個星期說我要去俢髮尾?所以他在佛羅里達州的生意很不好,因為就算有頭髮的人也不會常常理頭髮,更何況大部份的男生都沒頭髮。加上他又不是理女生的,是理男生的。
所以他用了所有的存款,才高中畢業,所有的存款也沒多少。租了房子,買了機票,到那邊發現生活不下去,怎麼辦?他只好再去找第二份工作養活自己。所以他白天剪完頭髮之後,晚上就去找洗腎中心的工作。
可是一個高中畢業生只會剪頭髮,他有沒有資格?所以不能當護士,只能當技師。可是他做跟護士一樣的工作,薪水卻只有人家的一半,算鐘點。他覺得:啊,我書唸得不夠多。所以一個本來沒有要唸書的年輕人,是因為發現如果他沒有唸書的話,以後沒辦法賺跟人家一樣的薪水,所以他週末又去上補校。學校大部份都是女生,1718歲,而Frank是男生,那時又2526歲,又覺得年紀比別人大很多。現在覺得都一樣是年輕人,可是你記得如果國中時有個同班同學,一個女生她男朋友是高中生,就覺得:哇!好老喔!怎麼交一個這麼老的?所以你在10幾歲的覺得20幾歲好老,所以他們班上就一個很老的同學,又是男生。所以大家都覺得他很怪,可是他就這樣過了4年,終於他拿到了相當於臺灣二技護士的執照。可是他發現他拿到了護士的執照,還有一種是屬於RN(Registered Nurse)是要有大學文憑的。他這樣等於只有二技,還不是四年制大學的,所以他還有學分要讀。他覺得一不做二不休,都已經唸成這樣了,不如就繼續唸下去,這樣他就可以拿到大學文憑。所以他又唸了兩年,就這樣過了六年。所以那個時候都快30歲了,等他拿到這些資格,你有沒有覺得他的人生已經改觀了?從原本一個高中生,只會剪頭髮,到現在有一個正式的大學學歷,然後還有證照,在洗腎中心可以賺比原本多一倍多的薪水,應該已經不錯了吧?
大部份的臺灣人就會以此為滿足,停在這裡。覺得自己已經Upgrade,已經升級了,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我了,就會滿足於現狀。
可是你今天想想看,一個年輕的時候抱著夢想來到邁阿密,卻在洗腎中心幫老人家洗腎,你覺得他會不會認為自己的夢想已經實現?他會快樂嗎?他應該也不認為自己該過一輩子這種生活。
還好,他也沒想過一輩子這樣的生活。因為他本身不是科班出身的,所以他的想法和其他醫生、護士不同。他拿到執照的第一天,他就去跟洗腎中心的老闆,問:醫生,你有沒有覺得我們的病人都很不快樂?醫生就覺得:這人是唸書唸到頭腦壞了嗎?病人當然不快樂!生病的人當然不快樂,尤其是洗腎的病人。每個星期三次,每次四小時,他可以旅行嗎?
今天如果有個人他努力工作,就是為了退休之後環遊世界。結果他因為拼命工作,在退休的時候,得糖尿病然後開始洗腎,那他這輩努力工作的目標,變成每隔一天要洗腎,完全沒有環遊世界。不像在座可能有人大學畢業先去打工渡假一年。他的目標就是退休之後要享福。你想想,這樣的人會快樂嗎?
所以醫生也覺得病人不快樂是正常的,可是醫生會不會在乎病人快樂或不快樂?醫生在乎的是健康或不健康。醫生做為科班出身的專家,他是不會在乎病人是否快樂的,他認為病人的快樂不是他能夠做的。
可是就因為Frank他不是醫生,他是一個追尋快樂的人,不然他也不會離開他的故鄉;不會不斷的去做不一樣的事情,想要成為更好的人。所以他覺得快樂很重要,那他發現他服務的對象都不快樂。就像剛剛我們講到的Serena一樣,她發現買不到便當的人不快樂。這也不是她的錯啊,就好像醫生不會認為洗腎是他的錯啊。
可是他就跟老闆說:有沒有可能我們可以這些洗腎的病人完成夢想去旅行?醫生當然覺得:你在講什麼?
他說:有沒有可能我們在豪華郵輪上開一個洗腎中心,因為豪華郵輪會環遊世界,而洗腎中心需要的不就是設備、清水嗎?沒有一定要在醫院或洗腎中心呀。
醫生從來沒有這樣想過,這樣的想法是不是突然讓一些須要洗腎的病人能夠環遊世界?今天如果這個因為洗腎而無法環遊世界的病人,突然有機會可以做到。做為他的家人,你會不計一切代價幫他完成的,請舉手。幾乎在座的每一位都是舉手的。
所以雖然人家付很多的錢,可是卻很感謝他且很快樂。並不須要說因為我今天做志工,所以我才能帶給別人快樂。我們常常在社會上有一個想法:不要錢的我才會快樂。可是剛剛大家舉的這個例子,就算你要花很多的錢,你可以做到原本錢都買不到的事情,你是不是會很快樂?
對他來說,他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因為從此他成為了一位可以在靠洗腎環遊世界的理髮師。今天如果他一直當理髮師,他頂多只能去邁阿密,能不能環遊世界?一直在洗腎中心,他能不能環遊世界?能不能夠有足夠的錢買一張船票去環遊世界?
他是一個從高中畢業之後,沒有夢想,只想離開那個鬼地方的人。可是因為他找對了工作,現在過著我們心目中完美的生活。因為他有他的專業,在五星級的郵輪旅行,賺很高的薪水,又讓別人很快樂。
這是我們一開始覺得怎樣的一個人,在社會上或許就是B咖、C咖的人,可是他選對了工作,過著我們在座可能A咖都羡慕的生活。所以我覺得有沒有夢想其實不重要,你有旅行者的特質,就算你沒有夢想,我覺得你都有能力過完美的生活。
接下來我要說的下一件事情,今天各位按照你過去不同的背景、經驗,你一定有你想要做的不同的事情。那可是你知道未來的你,作為一個生命的旅人,你十年之後能否過著美好的生活?
一個有旅行習慣的人,他在規劃的他的行程的時候,一定會有一些限制:時間(幾天)、金錢(預算)。他必須思考他是以什麼為標準來規劃他行程,所以我覺得旅行的人可能能夠比較清楚自己對未來的規劃,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對未來做規劃。可是如果沒有旅行習慣的人,他比較少在規劃,他就會抱著:我做什麼,慢慢就會船到橋頭自然直。
請問沒有規劃去旅行的人,會不會自然而然就去旅行?旅行一定不是自然發生的,一定是特定去請假、買機票、訂旅館......,旅行才會發生。旅行一定不是我只要多認識旅行的人,自然而然就會變成旅行的人。
我講一下我的一個例子,我最近到花蓮的一個部落學校,那個學校的學生的PR值基本上只有20%。這個學校的成績是非常非常差,在臺灣可以說是墊底的。我去的時候,全校的師生加起來比我們這裡的一半還要少(不到100)。平均PR2070%以上的學生沒有繼續升學。
基本上他們對於未來非常的惶恐,學校又有很多的霸凌。大家都不會唸書,到最後就變成比力氣、比拳頭。所以學校的運動健將,就會變成學校的風雲人物。如果比較瘦小、內向的,就會變成霸凌的對象。沒有所謂的好學生、壞學生,不是以成績區分,而是比誰高、誰壯。
那個時候我和他們學校的輔導老師合作,幫助這些受霸凌的學生。所以我要去的時候,特別挑了中學運動會的那天,因為那些個子高、出風頭的去參加運動會了,那個時候和他們座談,他們才能放心的說出自己的問題。
針對這些受到霸凌的孩子,問他:你以後的夢想是什麼?這些小孩子根本沒有什麼夢想!我們剛剛說在臺北,以為每個人都會有夢想,每個人的夢想都可以很大。這些孩子沒有夢想到什麼程度呢,你問他以後要做什麼職業,他會回答:臨時工。因為他們的父母都是臨時工,長期在外地工作。許多人是隔代教養,甚至父母就沒回來了。有一餐沒一餐的,學校老師也沒法直接代替他的父母,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他不同的問題,不能只靠老師來養。
這樣的孩子,你問他:你的夢想是什麼?他是不是會覺得你不食人間煙火?他覺得:我只想要吃飽、我想要媽媽回來、我想要賺足夠的錢、我不要再餓肚子。那是衣食無虞的人才能去做大的夢想,生活都有問題的人不會有那樣的夢想。所以我剛剛說:實際上很多人是沒有夢想的。沒有夢想是沒有關係的,可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這樣的人有夢想,你一定要有一條路給他。
有一個孩子,我問了好久,一開始就是:我都吃不飽了,你問我夢想?我告訴他:吃飽是暫時的,10年後,你25歲呢?後來才終於鬆口:我想當電腦工程師。
從一個PR20,父母都離家出走,成績很差,在學校都受到霸凌的學生,以後能夠成為電腦工程師嗎?大部份人都覺得很困難。
當工程師已經夠難了,我仔細問了以後發現更難,他要當的是:專門設計Game的電腦工程師。不只設計Game,他還想在北京工作,他說因為臺灣未來的希望在大陸。為什麼他這麼覺得?因為他很喜歡玩Game,特別是暴力的。因為他在學校都被同學霸凌,只有在玩遊戲的時候,他可以化身為很厲害的角色,將他不喜歡的人通通殺掉。所以這就是他想當工程師,他想設計一個暴力的Game,他覺得很多現在的Game都還不夠暴力。而好玩的遊戲都是大陸設計的(中文的),臺灣的都太Low了。所以大陸設計Game的能力比臺灣強,因此臺灣未來的希望在大陸。這就是為何他會得到這樣的答案。
他自己也覺得他根本做不到,還不是老師你硬要我想出一個夢想。我就問他:如果要當電腦工程師,要不要繼續唸書?要唸高中還是大學?是不是至少要到大學?
可是如果換個想法,即使今天PR20,如果先不要管高中,高職的資訊科行嗎?先不要管大學的排名,稍微差一些的大學有沒有相關的科系?在目前少子化的情況下,前面兩者應該容易多了。如果沒錢,也有助學貸款。他22歲從大學畢業,到25歲的這3年間,有沒有可能在臺北找到隨便一間公司的相關職務?磨練之後,再到北京的隨便一間公司找到相關的職務?這樣子思考下來,是不是可能性就增加了?
我們剛剛做這一串練習的意義是什麼?是今天這個15歲的年輕人,他除了當臨時工之外,以後是不可能有其他的前途的。你硬要他說一個夢想,他跟你說他想要當電腦工程師,大家都覺得不可能,直到你把那條路畫出來。因為你要當電腦工程師,所以你接下來三年你要唸個高職,再四年你要唸一所大學相關科系(不論學校的好壞),然後你要在臺北做三年相關的工作,那麼你就可以做到。
我再問他一次:你覺得你25歲的時候,能不能成為一位電腦工程師?他說:有!他終於笑了。老師告訴我,他已經好久沒看到這個學生笑了。
那個區別就是:當你看到一個路徑的時候,那個夢想你就走得到。這就是為什麼我前面問了那些問題。就是你那個路徑,就好像你想要天上的星星,你有沒有辦法在你與星星中間搭一條路?很難,因為你只會想著:天上的星星好亮,我要像那星星一樣,朝著那星星邁進。可是中間是沒有路的。可是如果有一條路像我們剛剛畫得這麼明確,他的十年只要這樣做,他就可以到達那一點。只要有路,就走得到;沒有路,不管這夢想多美都走不到。
所以這是為什麼我剛才說:你有沒有辦法把你那條路畫出來。而不是只是用樂觀的想法:我覺得應該沒有問題。那就是一個行程規劃的能力,這是為什麼我覺得旅行和不旅行的人的差別。個性性格流著旅行血液的人,他就算沒去旅行,他把規劃行程的想法用在規劃他的人生。我覺得他都可以變成一個很好的規劃者。

這是為什麼我覺得旅行的人他可以找到很美好的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旅行不只是旅行而已,而是一個生活規劃的能力。就算是一個沒有夢想的人,你有沒有辦法過美好生活的方法。這其實是今天最重要,希望能跟大家分享的。至於你把他用在生活上、工作上、求學上,我想都是同樣的道理。把自己當作一個旅行者,用規劃行程的想法,來規劃你的人生。你必定就能夠畫出那條你走得到的路。

褚士瑩〈一個旅人眼中的美好生活〉講座記錄_(下)




Q1.想請問老師是怎麼規劃你的策略,是否能分享一下?

A1.我自己也常常在想這十年的路徑,比如說我30歲的時候,我會想我40歲的時候我會在哪裡?做什麼?因為我想要第這條路徑畫出來。那個時候我在美國上班,在科技業,工作也相當的好,整個客觀條件都很好。因為我喜歡旅行,所以那是一個人家付錢讓我到處去旅行的工作。我每六個月可以到一個不同的國家,幫這公司開分公司。我自己又沒有做生意、創業的經驗,所以等於是人家出錢讓我學怎麼做生意,又可以到處去旅行,薪水又很好。
整個客觀條件,這個應該就很完美了。可是那個時候我看我十年之後的這條路徑,我在做什麼?我覺得40歲的我應該已經想要退休了,去做我想要做的事。
當我發覺這是我的想法,我就決定辭去工作。因為如果這份工作真的這麼好,我怎麼會想要十年之後就退休不要做了?我不是應該一直做下去嗎?如果這份工作做下去,我最大的想法是希望到時候已經賺到足夠的錢退休的話,這就表示那是一條死路,那不是我真正想要做的事。
可是我如果一直這樣做下去,我就會一直糊里糊塗做到退休。所以我當時決定辭職,開始在NGO工作。我在NGO工作以後,我又在開始做十年以後這樣的計劃。不管是我35歲、45歲的時候,我想著我45歲、55歲的時候要做什麼。我發覺我看到那個未來的自己,並沒有退休,而是在做一樣的事。
那個時候我就知道,我走在我想要一直做下去的路徑上。我不須要換路徑了,因為我做著我想要做的事。

Q2.我自己本身是一位國中老師,目前遇到一個「十二年國教」,上面的人是說「適性良材」。我剛剛一看到老師的投影片打出來就很震撼,現在有一個問題是:上面的人一直希望我們國三的學生能夠找到他自己的路。
國二的時候就到職校去參訪,但就一個學校,一、兩個科系。所以我覺得現在不是要學生找到他的路,而是他要學會觀察,找到未來的趨勢。就像嚴長壽總裁說:現在學生的未來的事,可能現在還沒成形。
只是現在的「十二年國教」真的是雞飛狗跳,老師也無所適從。不曉得老師的想法如何?

A2.我想做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會有很多這樣的憂慮。因為其實我們能夠給孩子的,也不見得我們真的知道。因為想想看,12年前你所生活在網路世界,跟現在的網路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有現在的網路而改變了生活,生活的模式、職業的型態,與12年前網路很慢,甚至還256K撥接的時候,就有很大區別。那完全影響到職業種類的選擇。
就像你剛才說的,這些學生12年後要進社會,現在所準備的方向,可能無法準備到那個時候所需要的人才,因為我們現在根本不知道12年後需要的人才是什麼。
可是做為一個老師,又要怎麼幫助這件事?我想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我一個很好的朋友,在中國廣州10幾年開始。有個計劃叫做「多背一公斤」,他就是鼓勵大家多背一公斤的文具、學雜用品到中國大陸的偏鄉去捐給學校。可是大陸發展得很快,很快的就算這些窮的地方,他也不缺學雜文具。那麼你還可以做什麼?
那個時候他們也面臨了一個轉型題,「多背一公斤」的計劃該怎麼繼續幫助這些偏鄉的孩子?就像臺灣的偏鄉,他們不缺這些硬體。所以人家就問Andrew:既然已經不缺了,那我要帶什麼去?他回答:提著你的頭去。
你只要去那裡,說你自己的故事、你為什麼會變成今天的你。因為這些很窮的地方,不是沒有電腦、沒有文具,而是他不知道外面有什麼?他從來沒有遇過一個銀行的經理、程式設計師、服裝設計師、拍紀錄片的……。各位就算你做的工作職種,在你看來很普通,但他都沒聽過,也不認識這樣的人。
你只要告訴他:你是誰?在做什麼?你是做了什麼準備,變成現在的人。他說這就是你能夠帶給偏鄉的孩子最好的禮物。
因為只有他想得到,才有可能變成他夢想的一部份。如果他根不知道有這職業,就像我們剛剛提的部落學校,他只知道有「臨時工」這個工作,他怎麼去想像別的生活呢?如果今天他能夠聽到各式各樣的人,告訴他:我的工作是如此,我是這樣生活的,我是這樣想的。這些故事對孩子未來夢想的成形就會很重要。
如果學校沒辦法讓他多看一些職場,那是不是有辦法邀請更多各式各樣職種的人,來告訴他:其實有這個職業、那個職業,這個職業在做什麼、那個職業在做什麼。讓他們有足夠的資訊去做選擇,知道可以做的事情有這麼多。
那或許是做為一個老師,能夠給孩子很好的禮物。

Q3.老師您好,我很喜歡你說「工作、夢想和旅程規劃之間的關係」。可是我聽到您說,就是在學習語言的方面,如果就是抱持著試試的想法,就沒法把語言學好。
我知道您是一個懂很多語言的人,所以我想請問您:怎麼樣的方式是您認為能夠把語言學好的關鍵?

A3.我覺得很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為什麼要用?今天如果你沒有要用的話,你不管學什麼語言都不會學好。因為你有無限期的時間能夠去學一個你不須要學好,學好也不錯,不學好也不會如何的語言。怎麼會學好呢?
所謂的:我要把基礎慢慢打好。其實那就只是抱著一個餘樂的心態來學,那個其實不管學什麼都學不好,因為你沒有壓力。可是今天如果說你跟我一樣,要到一個偏鄉工作,那裡只說一種方言,這個方言無法寫,只能口述,那個地方沒有人會說英文,也沒有人會說中文。我如果沒有學會,我就死了。
所以我那個時候,我想要知道的不會是:我的家庭、這是一隻筆、這是一本書。而是當我生病的時候,我要知道怎說:我胃痛、平常有吃什麼藥(長期的毛病)。你會很清楚的知道:你非得會哪些東西,否則你就無法生活。
這個就是壓力,你就會針對你的情況,在不學會死的情況之下,我必須要學哪些,哪些是非會不可的。你因為有這個非常明確的目標,你這個語言就會學得很好。因為你知道你一定要用,為什麼要用,須要用到什麼。

Q4.老師我想請問一下,剛剛關於退休的問題,所以你認為幾歲是你想要退休的年紀?你退休後的生活是什麼樣的生活?還是你現在已經不想「退休」這個問題了?

A4.我剛剛說我30歲的時候想像我40歲的退休生活,有一個固定的樣子。就是住在波士頓的海邊,小島的海邊,面海的窗戶,養著狗,過著很安靜的生活,平常寫寫作,就是很文青的感覺,當時才30歲啊。
可是等我開始做NGO的工作之後,我再繼續去想以後。其實我覺得那樣的生活必沒有帶給我那麼大的滿足。我會覺得我現在在做的事情,比那樣「理想的退休生活」更為理想,所以我就覺得我想要繼續我現在做的事情。我就再也沒有退休的想法了。

為什麼退休的想法不見了,因為我現在就是做著我想做的事。這是中間一些想法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