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

廖淑梅 老師〈「銅」顏不老,老來俏〉講座紀錄─(上)


大家到故宮最想看的是什麼?故宮的展品相當的豐富,有玉器、陶器、青銅器、瓷器和書畫,今天我就是要將青銅器的特殊性告訴大家。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講究禮制的禮儀之邦,還有另一個是愛祭祀拜拜。不管是禮制或祭祀,一定要有器物,最常使用的就是青銅器。我們常說「破銅爛鐵」或台語是說「歹銅古錫」,中國最早使用的金屬就是銅,而銅和錫的合金就是青銅。青銅當做器物時,當然,它是有形的,看得到摸得到,如果講到無形的文化層次,那就必需了解它的歷史背景、人文和思想的部份,這也就有很多可以談的。我們先來看一下商周青銅器上常會有的圖騰「饕餮」(ㄊㄠ ㄊ一ㄝˋ),祂為什麼是商周青銅圖飾上的最愛?這張是有饕餮紋的卣,祂既不像人也不像獸,看起來既威嚴又俏皮,但不管紋飾多複雜或造形如何變化,總之記得祂永遠有一對眼睛。為什麼要有一對大眼睛?瞪大的眼睛又有什麼作用?器物上裝飾饕餮紋的主要目的是什麼?這些是待會我們要談的。再來這張是周昭王的折觥和周宣王的逨盉,饕餮紋飾鑄得相當精美!我們剛才提到的卣、折觥和盉都是酒器,「盉」是酒加水的容器,酒量不好就加水,酒和水調合調合就叫盉「ㄏㄜˊ」。您們看到這些精美的青銅器,並非破銅爛鐵或歹銅古錫三言兩語可以道破的,那麼要如何欣賞青銅器?又美在哪裡?這就必需從器形、功能和紋飾談起,最重要的是西周周公的制禮作樂,制禮作樂也規範了一個階級制度,什麼階級穿什麼衣服,用什麼東西,數量和質量都有明確的規定,這些與青銅器的鑄造都有一定的關係。雖然今天我們還無法談到春秋戰國的部份,但先讓大家比較一下春秋戰國和商周的青銅器有什麼差別。其實,鑄造的方式已經不一樣了,這件作品是銅和鐵的合金,所以容器呈現偏紅的紅銅,到了春秋戰國已懂得利用紅銅鑲嵌紋飾。紋飾開始出現人物和馬車,描繪打獵的情景,這和商周的紋飾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開始觀照人民和貴族的日常生活,器物的功能已經跳脫政治宗教的束縛。剛才我們介紹的商周青銅器是用來祭祀用的,紋飾是有它的目的性,饕餮紋像鳥禽又像獸類,融合兩者以誇張的表現手法,又正又邪,讓人感到又愛又怕,就像大自然給我們水和養份,可是天災卻會奪走祂所賜予的一切。那麼為什麼要祭祀拜拜?當時的人們認為上天隨時操縱著我們,對祂的亦正亦邪又懼又愛;所以祭祀一定會用饕餮紋的器物,對內主要有團結族群的安定,對外有保家衛國的象徵意義。饕餮的樣式隨著時間演變成各種形式,所以後來我們皆稱之為獸面紋。

我們對青銅器先有一個概括的認識之後,接下來正式進入我們的主題。上一堂明秋老師談到玉器,從玉石不分到玉石分離,再來是陶的文化。那麼大家知道陶器的使用代表著什麼嗎?對,表示已經進入龍山文化,人類開始懂得用火和定居。陶器之後就是銅,陶和青銅一樣都具有可塑性,可是陶容易破損,青銅不會,也因為這個特性,老祖宗認為,銅器具有永恆不朽的意義;因此是禮器最佳的選擇。各文明古國裡,中國對於青銅的使用起步算晚的,也因為青銅器的材質硬度夠,所以普遍被拿來當做兵器使用。說到硬度,青銅是銅錫的合金,既然是合金那麼就會有比例和配方的問題,這些比例配方在《考工記》裡清楚地記載著,例如:製作兵器就是三銅二錫,製作砍伐的斧頭就是一錫四銅,要製作燦爛如黃金般的禮器,就必需使用一錫五銅,而禮器也是中國特有的。我們知道夏商周三個朝其實是並存的,是群居的部落社會,只是誰的武器多,誰的國力強,誰就當王。由於夏商周時期,對天文地理有限的知識,人們特別尊神尚鬼,神是指上天,鬼指的是祖先;所以才會有天命論、道德論和祭祀。這張湖北銅綠山的銅礦遺址,先民們在2500年前就已在這裡開採了。大家試想,50公尺深的礦坑內,沒有抽風機和排水的幫浦,要如何進行銅礦的開採?3000年前老祖宗們就是利用井口高低,造成氣壓的不同,解決通風的問題;運用支架引水,解決排水的問題;以接隼的方式,排除礦坑塌陷的危險。這些在故宮裡的「原來如此」展覽室都有圖示,看完展覽,可以再去看看這些先民的智慧。那麼銅開採後,如何鑄造?這張是從婦好墓出土的《司母辛方鼎》,也有人稱為后母辛。說到鼎,不是有句成語「問鼎輕重」,典故就是在講楚莊王想問鼎王位的故事。楚莊王曾打戰到周朝的國土的附近,想要借機爭取王位,所以周定王不得不派出使者。當時鼎代表的是國家和政權,楚莊王就問使者王孫滿鼎的輕重,而王孫滿回答了:「鼎的輕重,在德不在重量。」「德」也是整個周代的王者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以德配天」,這待會我們會再講。一般我們看到的鼎大都是三足,所謂「三足鼎立」,由於這是方鼎,所以是四足。這座《司母辛戊鼎》總重有832.84公斤,是目前發現最大最重的鼎。大家想想以當時的技術,如何鑄造如此大的鼎?除了《考工記》提到的合金比例外,又要如何鑄模?荀子說了:「刑範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這裡的金是指吉金--銅。我們來看鑄造青銅器的塊範製法,首先是製模,做內範和外範,外範主要是紋飾,內範是就是反書文字和以竹刀刻陽文,再來合範;所以我們說「模範」就是從這裡而來的。那麼大家想想,剛才800多公斤的大鼎需要多少人,才有辦法鑄造?大鼎難鑄在於,不僅是要工冶巧,還要火齊得,也就是40幾個坩鍋同時澆灌熔銅,必需速度一致,炕的火候控制,需要200多人齊心協力才能完成,當然,設備和腹地都一定要大。如此浩大的工程來鑄造大鼎,在高溫下的鑄造者就是奴隸,使用者一定是貴族,因為商朝是個階級制度分明的社會。

再來我們要談到夏商周朝代的更替。商湯代桀,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因為夏桀無道,上天命商去打夏,也就是所謂天註定。商原本是夏的一個小國,商滅夏,後來歷史重演周也是商的一個小國,商被周所滅。「天命」就必需要祭祀才能接收,商代是個尊神尚鬼的民族,天地神統御了一切。天子死去,還是具有相同的權力和地位,所以有所謂的「待死如待生」,生前如何享受,後世就要遵照生前的模式來祭祀。商朝的青銅器,簡單的歸納起來多是為了祭祀而鑄造的。青銅器在周是制禮,商是用來祭祀。商代還有另一點很重要的是封建制度,封疆建國,一直延讀到周朝,之後又演變成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將王位傳給嫡長子,其他的兒子分封諸候,用諸候的血緣來膨脹自己的國土,勢力就像金字塔一樣,控制的疆域也就愈來愈廣。從這張地圖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商朝以黃河兩岸現今的河南為據點,山西是夏朝,陝西是周朝,相對的殷和周原還是個小國。盟津有著名的盟津之會,就是周武王要打商糾王時,小國家要攻打大國總要有十足的準備,在盟津軍事演習,觀風水看天象,大會諸候之後,始攻打商朝,最後,在牧野之戰,周滅了商。然而,周滅商到底是在哪一年?在盉尊尚未出土前,學者爭論有120年的差異,待青銅器盉尊的出土,清楚的紀載就是西元前1046年,青銅器上的銘文足以說明了一切。我們知道每發生大事件天象就會變,這在銘文裡也清楚地記載。觀天象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如此,僅管周朝距離我們有3000多年,可是流傳下來的習俗和語言,感覺又是和我們那麼地親近,因為它已經是深紮的思想,變成文化的一部份。湯建國到紂滅亡,盤庚建商,可是建國後一直在遷都,當然與氣候、水源、民生問題有關,從河南安陽小屯村遷都到殷定居之後,以地名為國名,就叫殷商。提到青銅器的銘文前,先來看一下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之前日本不承認有夏朝,直到甲骨文出土,記載證實夏的存在。我們來看這段甲骨文上的文字「辛酉卜賓貞臿(宀止)化(+戈)(角収) 貞臿(宀止)化弗其(+戈)(角収)」,「辛酉」是時間,「卜」直的「丨」是鑿,點「丶」是鑽,再用火去烤,就是「卜」(ㄆㄛ)。「賓」貞人的名,「臿(宀止)化」是位將軍名,(+戈)(角収)是地方名。「弗」可不可以,「其(+戈)(角収)」去攻打(+戈)(角収)這個地方。簡單的說就是卜辭,問將軍可否有戰勝的機會。刻在甲骨文上的一個卜就是五次,這是它的一些規則,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甲骨文在光緒25年(1899年)於安陽縣是出土,當出農民挖到這些獸骨和龜甲時,發現有字賣不了錢,於是磨成粉,拿來當刀傷藥賣,也就是龍角散。後來學者王懿榮發現,才展開挖掘,不過這一挖,盗墓者和外國人都來了。再來這張是婦好墓出土的甲骨文,卜的是什麼?問生男或育女,生產是否順利。甲骨文的出土,揭開了殷商的神秘面紗,這些卜辭無所不包,從商朝各天子的治國大事到私人小事。透過這些甲骨文的記載,今天我們才能認識商朝的歷史和文化。

我們要了解某個朝代必需透過文獻,商代有甲骨文,周朝有金文,也就是青銅器上的銘文。但歷史終究是人寫的可以竄改,玉石沒有任何文字,書畫又可以臨摹,只有青銅器是鑄造上去的,改不了。青銅器上的紋飾也不是為藝術而藝術,多是有宗教或政治理念的功能性。接下來這張商朝的石雕,是人?是禽?是獸?獸頭,人的形體,卻有獸爪,身體又佈滿紋飾。這個獸面的青銅器,有著鳥的身體,又有粗壯的四條腿。這些不寫實也不抽象,不立體也不平面,什麼都不像,又什麼都像的造形,本身一定有特別的意義,就是賦予神格。這件是婦好墓出土的《鴞尊》,鴞的尾巴是向下著地的,形成三足非常的穩,抬頭挺胸非常的威武,頭戴旗飾,絕對的對稱。不僅造形獨特,紋飾有漩紋、雷紋、雀錦紋、鳳紋和獸紋,相當的漂亮!在商代「無酒不成禮」,喝酒是一種禮貌,「禮以酒成」,也因此對酒器非常的講究。剛才前面提到的尊、斝、觥、卣、盉…,這些都是酒器,尊是比較高級的,各式的酒器有固定的組合,依身份地位使用不同的酒器,而且鑄造的材質和數量都有明確的規定。《禮記》裡提到「無田祿者,不設祭器」,也就是沒有田地者,就無法使用銅器。這也是婦好墓出土的《鳳鳥玉石》,我們知道商代各式器物上很多鳳鳥的造形,因為「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就是吃了一顆鳥蛋,生了一個天子。為什麼我們會知道《鳳鳥玉石》和青銅《鴞尊》是出自婦好墓?因為《鴞尊》上有「婦好」的銘文,而鳳鳥玉石沒有文字,所以玉石的身份認證是靠一同出土的青銅器給的。玉器和青銅器都是當時的禮器,青銅器是用來裝祭祀的東西,而玉器是裝祖先降臨的牌位。婦好是位什麼樣的皇后?根據出土的甲骨文記載,婦好不僅會生小孩,還會帶兵打仗,而且是位巫師,她也是商紂王的母親。青銅器也是兵器,矛是基層士兵拿的,一般由部落的酋長提供,有鋼盔和戈的一定是階級地位比較高。這張是人頭銎鉞,西周位於現今的陝西,隔壁甘肅以北就是鬼方,也就是戎狄,匈奴的地盤。鉞首的人面造形,是有辮子和鬍子典型的西南或西北羌人的造形。鉞是一種劈砍的兵器,也用於刑殺,如此精緻的兵器,應該是統帥權威的象徵。這件是商朝嵌綠松石獸面紋的鉞,青銅器最早就是用綠松石去提煉的氧化銅來鑄造,之前提到的不管是獸面紋或是饕餮紋,都會有一對眼睛,紋飾的部份今天沒有時間多談。再來我們看到三星堆的青銅器,三星堆證實了巴蜀文化的存在,不過很可惜的是,沒有任何文字的記載,有無文字提供後人研究的價值差異很大。注意看它手部的造形,一定是拿著某種物品,可是我們卻無從考證。人物特徵是嘴大眼大鼻高,這些五官明顯和中原人種不同,目前沒有發現有任何文字的記載,也留給後人無限的想像空間。這些青銅器上的顏色是歷經千年自然形成的,因為銅錫比例不同,青銅器當初埋在地底下的可能是窖藏,也有可能陪葬品,長期受到土壤氣候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的色澤。接下來看到這張是西周的男、女銅舞人,特別是手部的造形是不是和三星堆出土的銅人非常相似?男的五官看起來一樣是西南人種,可是他所穿的衣服是中原的服飾,區別在於,中原服飾採右衽,左衽是番邦。銅舞人的背後有釘孔可插在木座上,出土時與禮器並置,可能是當做迎神的樂器之用。青銅器是制禮,也能作樂,這個商代之為鐃,也就是執鐘,周代是掛的稱之為鐘。鐃和鐘的功用在《周禮》中有寫道:「金鐃以止鼓」,戰鼓響起,表示打戰,打仗要一鼓作氣,那麼要如何收兵?「鳴金收兵」,金就是銅。鐃和鐘的另外一個功用就是祭祀或宴客時,製造氣氛之用。鐃我們還是可臉看到獸面紋的一雙大眼,這個鐘就沒有,因為它是周厲王時期鑄造的器物,專為某人設計製作的青銅器是非常罕見,看到相同的特色,就這個時期製造的。所謂「國之大事,惟祀與戎」,祭祀是國家的大事,戎就是打仗。打仗一定要青銅器,銅器多,兵力就會強,武力強,國家就會安定。對內就是祭祀,維持社會秩序;這些就是青銅器在當時社會的主要功用。

廖淑梅 老師〈「銅」顏不老,老來俏〉講座紀錄─(下)


接下來我們來看酒器,商朝晚期的《鳳柱斝》,「斝」是什麼?「斝」形狀像爵,有三足,鳳柱就是它杯口的這一對鳳鳥柱,商朝愛用鳳鳥全因「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我們可以看到紋飾上,當時喜歡在關節處畫上螺旋紋和捲龍紋,龍和鳳的組合,也就是所謂的「龍鳳文化」。其實,龍和鳳都是想像的動物,龍是百獸之王,鳳是百鳥之王,一個威猛,一個優雅,兩者相輔相成,夫妻不也是一樣,也就是現在所講的「龍鳳合鳴」。容器上的凸點代表的是什麼?凸點有可能是乳釘紋,不過,這裡的凸點表示獸面的眼睛。旁邊這張是《鳳鳥尊》,尊是祭祀用以盛酒的禮器。這件作品工藝水平很高,鳳鳥的造形非常的美!接下來看這件《豐卣》,一雙獸面的眼睛,又各自延伸成一對對稱的鳳鳥。這是穆王時期的酒器,怎麼知道是穆王的?因為有銘文,有穆王的族徽,「木羊冊」就是他專屬的mark。內有銘文寫著「唯六月既生霸乙卯 王在成周 命豊殷大矩 大矩賜豊金貝 用做父辛 寶尊彝 木羊冊」銘文標注年月日,生霸是月相。這裡我特別要講的是周朝封賜的銘文特色,內容通常會在講完自己的豐功偉業後,不忘將功勞歸於祖先,最後,是子子孫孫永享用或永寶,禮數上先人和後代無所不包。這件是爵,古裝劇常看得到的酒器,所大家一定要仔細看清楚,前有流漕,流與杯口之間有兩柱,後有尖尾,下有三足,和剛才提到的斝很像,但是斝沒有流和尖尾。爵是後來宋朝金石學家所命的名,這件商朝的《平底爵》底部還有碳的痕跡,也就是它還具有溫酒的功用。再來這件是商朝的《獸面紋觚》,爵和觚是配套,一樣凸點是眼睛,還是有簡化的獸面紋。早期製作青銅器的技術還沒那麼好之前,留下我們現在看到的墊片孔。商代青銅觚的演變是從寬矮到修長,因為修長,必需用多次製造,沒辦法用塊範法一次完成。《獸面紋觚》是從厚到薄,中間易於手握,形制優美,極為禮器化,卻也實用。看到底部有族徽,族徽最後就是演變成姓氏。現在我們講到的酒器有爵、觚、卣、斝,還有裝酒器、飲酒器、儲酒器造形和功能都不一樣,非常地講究。這些酒器所有的紋飾和造形,會隨著年代、審美觀、祭祀方式和思想的轉變而有所不同。再來看到的是商代的《亞醜方尊》,做工相當的細緻!我們先來看這些裝飾上去的圖飾,可以明顯看到象頭,黃河流域怎麼會有大象?這也說明了氣候的變遷。這是亞醜家族的祭器,根據考古學專家的研究只有大貴族才能鑄「亞」字型,因為是大貴族才有辦法鑄造得如此精美,「鬼」是指祖先,加「酉」就是酒,可能是這個家族從事與酒相關的事業。

這件是婦好墓出土的《三節提梁卣》,纖細又穩重,工藝美得令人驚嘆!纖細的提把還有一個扣環,頸部可取下當酒杯,可想而知,這也是分別鑄造後再組裝的。自備酒杯,有蓋、有提梁、有圈足,才叫做「卣」。剛才提到的「爵」是放一升的酒,「觚」可放兩升的酒,有一定的配套,這些在商朝都有明確的規定。酒器之後,再來我們談食器,這是商代期的《旅祖丁甗》,「甗 」的上半部「甑」,就像沒有腳的鼎,加上下半部「鬲」的組合,造形像它的字型,猶如穿著燈籠褲。由於它的銅質精純,所以鏽色呈現棕紅色。《旅祖丁甗》上的銘文顯示,這是一個軍旅的家族,甗是為了祭祀祖先而製作的蒸食用禮器。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紋飾的部份,其實是相同的,只不過上甗圖飾纖細,下鬲紋飾是比較粗獷的。這件是西周的《獸面紋甗》,與剛才商朝的《旅祖丁甗》很像,為什麼?因為周原本是小國,小國統治大國,一般滅國大都是「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周武王不但沒有毀掉商朝的禮器,還「周因于殷禮」,制禮作樂大多是延用殷商時期的作法,這後來也影響到孔子和儒家思想。再來「簋 」,就是放五穀雜糧的器物,之後簋演變成附有長耳和耳環的形式,以因應各種需求。這是目前周代出土最早的青銅器《利簋》,因為周公下禁酒令,所以周朝的酒器不比商代。重要的是腹內的銘文:「珷征商 唯甲子朝 歲鼎克昏 夙有商」意思是武王征商,時間天象都很好,所以收服了商。依據銘文加上學者們的考據,所以推定周建朝是在西元前1046年。在周朝有一個列鼎制度,就是以簋和鼎劃分階級制度,天子用九鼎八簋,諸候是七鼎六簋;青銅器不僅是祭祀的禮器,更是張顯權力的象徵。用塊範法製作青銅器會有範與範交接的範線,不好看就可以滾邊,如果還可做些花樣,那就更討喜了,這件西周的「康候方鼎 」就可以明顯看到設計者和製作者的巧思。銘文:「康侯豐作寶尊」,寶尊就是禮器,康候為武王的弟弟。周武王滅商之後,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安置在原來的都城,再交由管叔、蔡叔和霍叔監督,也就是所謂三監,這也才有後來的武庚之亂。武王死後成王繼位,但成王年幼,所以由周公代理攝政,三監就煽動其他諸候伺機判變,周公先取得庶兄召公和羌太公的諒解,一起發動東征,平定武庚之亂,周公也在成王長大後還政。武王滅商之後,進行第一次分封,第二次分封是在平定武庚之亂後,成王將衛這個地方,再次分封給諸候。所以在青銅器上看到「康候 」表示武王時期鑄造的,如果是「衛康候 」,即表示是成王時期的器物。故宮有一座「鼎 」,內部有一塊黑黑髒髒的東西,經過X光掃描分析它的碳元素,可以確定是一塊肉渣。將鼎翻過來,它底部有碳燒的痕跡;所以更確定鼎是烹煮的食器。這件是《召公之卣》,召公我們剛才有提到,召公、羌太公和周公合稱三公,是周朝建國的三大功臣。召卣的銘文是以卦為銘,六一八六一一的「水澤節卦」,意思是水池的水不要滿出來,也就是說為人不要驕傲自滿。因為召公是教天子德的人,他將這個做為族徽,也做為隨時自我提醒的警語。這也是易經八卦的前身。

接下來《何尊》,這是驗證周成王遷都成周重要的禮器,當初周武王南征北討,年紀很輕就過逝了,豐京和鎬京距離殷商又太近了,所以遷都成周。銘文清楚記載著「唯王初遷宅于成周」,「宅之中國」是將以成周為中心統治國家,重要銘文還有「武王克商」和「文王受天命」。再來我們看《牆盤》,紋飾主要是獸面紋和雀錦紋為主。「盤 」是水器,1976年出土103件,《牆盤》重要的是284字的銘文,前半段紀錄頌揚文、武、成、康、昭、穆及當代王共王,七代周王,後半段是紀錄微氏家族六代事跡。做器者名為牆,歷代先祖都是擔任史官,所以我們也會稱之為《史牆盤》。《牆盤》和待會要提到的《逨盤》不同,《牆盤》反映的是周代官方正統的歷史觀,《逨盤》是因為讚頌家族先祖,才對應到所服待的眾多王朝。這件《朕匜》,「匜 」也是水器,「匜 」和「盤 」一樣是水器,兩者什麼差別?所謂「長者執『匜』,幼者執『盤』。盤是接祭拜完的水,匜有蓋子,是盛祭祀時所用的水。內有銘文清楚記載法官審理逾越倫理,以下犯上的應受的懲罰。這次故宮「赫赫宗周 」展出的青銅器,大多從周原、豐京、鎬京還有成周,軍事重地在周原和成周,豐京是主要成王建都,武王遷都鎬京,這些地方是現今的寶雞市、鳳翔、岐山、扶風和眉縣一帶。有這麼一說「周原膴膴,亶荼如貽」,周原的土地很肥沃,連亶荼這種苦菜,種出來都是甛的。周原也是周人宗廟的所在地,也是封建宗法的本源。這件是商紂王的卜甲,也證明周文王和周武王原本是商的一個小國。小國要去攻打天子,根本是忤逆天道,不能忤逆天意,所以周武王就提出一個新的天命觀。既然商糾王無道該滅,周要代商是因為「天命靡常,唯德是依 」,所以周朝要「以德配天」,德行足以配天,才能稱之為王。王配天,臣配君,婦配夫,子配父,就是「以下配上」的道德觀和原則。《禮記》:「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士大夫以禮約束不求刑,下人無需講禮,有階級上的差別待遇,而且貴族是世襲,到了春秋戰國才有「布衣卿相」。再來我們《逨盤》,大家有沒有覺得《逨盤》的銅質很亮?《逨盤》有獸首銜環,不僅有圈足還有腳。2003年出土,372字銘文記載自文王到宣王12王,末代幽王沒有寫進去。周朝是從武王建國到幽王,不包含武王的先父文王,中間有兩王是兄弟,所以周代是11世12王,約有352年。因官位是世襲,這是第八世子孫所做的祭器,記載歷代祖先服待諸王的家族史,《逨盤》的出土也證實了《史記》記載西周諸王的正確性。再來《散盤》,銘文寫道「用失撲散邑,迺即散用田 」說明了紛爭,因為失國攻打散國,造成散國損失,所以用腳步量距離割地賠償,簡單的說這是合約書。盤的配套是匜,我來講一下這張的匜造形,通常匜有4隻腳,講究一點的會用獸足,可是這件是4個人抱胸頂著匜身。耳的造形也很有趣,是一隻頭探入匜中的龍,好像口很渴的樣子,相當有它的趣味性!接下來這件是《(害夫)簋》,高59公分重60公斤,堪稱「簋王」。器物有些歪斜,可能被挖掘的重機壓過,當初出土農民沒人敢拿出來,直到官方說不關不罰錢,大家今天才看得到。簋是裝米飯五榖雜量的,誰用得到這麼大的簋,剛不是提到列鼎制度,也只有王,銘文也如此昭示「施干四方,(害夫)用配皇天」,所以這是周厲王用的器物。它的銘文字體相當的漂亮,有機會大家到故宮可以好好地看這篇銘文,看完相信您會很感動。

今天的講題是「銅」顏不老,老來俏,我的意思是要告訴大家,青銅器歷經3000多年,在我們看來是老舊的,但流傳下來的人文思想卻深植在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中,其實一點都不老。這些青銅器可能還會再經過數千年,甚至是萬年的歲月洗禮,所以以我們這個年代來看,其實一點都不老。我們講了那麼多,你們也可以發現,在3000多年前就能有如此有巧思,鑄造出如此俏皮可愛的器物。雖然青銅器以看外表來說,沒有其他器物來得漂亮,但它美在內在。銘文看來相當累人,卻是文化和人文思想的精髓。今天如果兩個小時只講銘文,我想一定是說也說不完。好的,接下來我們再看幾件一定要看的作品。這件宣王時期的《毛公鼎》,沒有太多華麗的裝飾,就是莊重,銘文有500字,為毛公所作。前段是講毛公厝受到宣王冊封及賞識的器物,及對給他的訓語,再來是他感謝列祖列宗,將功歸於祖先的庇蔭,最後「子子孫孫永寶用」。再來這件《刖人守門鼎》,斷了一條腿的刖人,就在門把上,是打戰受傷?還是被刑罰?這件煮具做工很精緻,銅質佳,造形是既肅穆又華麗。銅質也是依階級而有所區分,不能隨便亂用,可想而知使用者一定是貴族,製造者是階級比較低的工匠,因為階級低的沒有田地,也不用祭祀。《刖人守門鼎》上甑下鬲,就是可以蒸煮食物,也可當火鍋的煮具,不過它很小,高度不到20公分,寬度約12公分左右。這些煮具有的中間還有間隔,就是可以一邊煮湯,一邊蒸包子饅頭,很講究的。婦好墓甚至有隔成三個的煮具,相當的有趣!所以我們說青銅器不但表現當時的工藝成就,同時反映文化的複雜性。這件《伯公父瑚》,分上下兩層,可以下層放飯,上層放菜,當作便當,非常的方便。銘文是「伯太師小子伯公父作瑚 擇之全 其金孔吉 亦玄亦黃」當時最好的金是拿來做食器和酒器的,吉金就是銅,也就是說生前用什麼,死後也要遵照,最後「多福無彊 子子孫孫永寶享」。這件是《雙龍紋簋》,大家看這個圖示會比較清楚,蓋上有兩個龍頭,雙龍紋飾是下壼配上蓋,祂們的身體紋飾在下壼。當時鑄造青銅器的方式是一整成形的,紋飾一定要對得準,器物才打得開。沒錯,這些青銅器可說是精湛工藝的藝術品,可是在商周,青銅器的工藝,從來就不是為藝術而藝術,而是做為宗教政治之用。最後這張給大家做個總結,青銅器當做祭祀和制禮作樂的禮器,同時也可用來鑄造酒器和食器,很重要的它也可以製造兵器,或許我們可以想說,周朝不得不以階級制度來限制青銅的使用,以求國家更安定。青銅器上的銘文提供了我們研究歷史重要的依據,金文雖然不是「純金」,人文思想卻能永傳「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