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3日

龍顏講堂 祝 佳節愉快,新年快樂!

龍顏講堂 祝大家 佳節愉快,新年快樂!

2012新一季的活動也展開了,歡迎舊雨新知報名來聽講!
在2012年,為繼續推動2011「大閱讀 The Big Read」的概念與計劃,為跨越閱讀固定的模式與界限,我們將廣邀各方優質的講者,舉凡作家、創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學者…,藉此連結書本以外的知識。明年度我們多了富帝國際文教基金會的協辦贊助,龍顏講堂以拉斐爾《雅典學院》一作,期許我們的大未來!

在台灣,我們細數「在地」兒少文學的創作有哪些?很抱歉,也很慚愧!我們大多不清楚,也回答不出來。六年來龍顏Fun書奨推薦書目無所不限,只為讓閱讀的廣度,透過文字的深度來反芻。此一講座的企劃為熱愛文字、圖文的創作者搭起一座友善的橋梁。透過各方的努力與耕耘,或許也讓我們可以期許台灣文創的大未來!

1‧7 (六) 14:30~16:30
許榮哲/小說創作者
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童話的閱讀與創作
.現任四也出版公司總編輯、耕莘青年寫作會文藝總監、台灣文學創作者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
.《小說課:折磨讀者的祕密》等10餘本小說創作。


2‧18 (六) 14:30~16:30
凌明玉/小說創作者
文字與圖像的攻防戰:繪本的閱讀與創作
.現任耕莘寫作會專任導師、和平國際出版社繪本主編、作家
.《不遠的遠方》等10餘本創作。


3‧17 (六) 14:30~16:30
李儀婷/小說創作者
一段奇幻的冒險旅程:少年小說的閱讀與創作
.現任四也出版公司副總編輯、作家
.《卡里布灣數學獵人》和《九份的黃金怪客》等10餘本小說創作。

欲報名公益講座者請洽:
電話→ 02-2557-9670
傳真→ 02-2550-9495
電子信箱→ service@longyen.org.tw
講堂位址→ 台北市信義路二段196號5樓(金石堂信義店/永康街鼎泰豐旁)

2011年12月22日

王俊隆 & 何忠堂〈設計竅門〉講座紀錄(上)


目前我和何忠堂設計師成立Qiao竅門設計事務所,它是傾向以品牌經營的思考邏輯加到空間或產品等設計裡。在Qiao的網站上,每一個頁面都有我到各地拍回來的台灣地景的水平面照片,這個我待會會再說明。有次和朋友聊到對設計的看法,記得當時我還不到30歲,朋友認為設計就是設計,而我心想如果設計只是這樣,那這個行業可能就不適合我。我個人認為設計是可以超乎商業的範疇,它是可以表達你對世界的看法,就像雕刻家或畫家一樣,透過作品傳達對事情的觀點,重要的是在於態度。雖然我不是空間設計師,但在今年在國際設計年會「幸福所在」+「工業設計展」的這個主題館,但我們以實驗的方式,對設計師來說是新的開始,將大家集合起來開始唱自己的歌,用自己的方式,講我們自己的故事。如你們問我設計有什麼竅門,我想那就是「熱血」,以及你的「觀點」。接下來先由Qiao的另一位夥伴何設計師跟大家談談:

Red Design「熱血設計」
現在大家都在談Green Design有環保概念的綠色設計,設計師不僅要有綠色思維,更要Red Design「熱血設計」做為設計的出發點。什麼是「熱血設計」?設計不外乎就是對問題提出解決之道,解決問題的同時更在乎的是「人」,也就是關於「人」的設計。或許這麼說很抽象,我將以一些國內外的實例來說明。我在想如果真的世界末日來臨,2012是眾說紛紜的年份,那麼設計師有沒有資格登上諾亞方舟?因為設計師是一個產出的行業,為世界創造了無數的物件,不知是否有達到這樣的資格?記得我小時候看到一支令我印象深刻的保特瓶裝汽水廣告,廣告特別強調它不同於玻璃,即使掉到水裡也不會破。前一陣子成大校長也提醒我們一件事,多利用飲水機,因為瓶裝水價錢是一般飲用水的16倍。當我們利用Google Earth看地球,zoon out地球是相當乾淨美麗的,zoon in時,我們可以看到某些海邊河岸,充斥著便利的塑膠製品所帶來的污染。過去最新的科技術,最新的設計,卻變成了地球的負擔。一次使用的便利性,卻消耗了地球1800萬噸的原油。不管南極或北極,冰川或永凍層因暖化正加速融化是事實,像這樣北極熊隨著浮冰飄流於海面上的畫面,的確令人不忍與憂心。在「幸福所在」的會場上,我們設計了這張大海報。小孩坐在地毯旁的椅子上正低頭使用著電腦;而黑色地毯上卻有隻隨著浮冰飄流的北極熊。會場上有個小女孩問媽媽這是什麼?經媽媽的解釋,小女孩說了句:牠好可憐喔!連小孩都知道的事,感覺好像還有得救。或許我們每個人都做一點,世界就會有大改變。在世界各地,例如:歐洲的C2C搖籃到搖籃,日本的通用設計,美國的紅色設計…等,許多設計師對設計多了一份使命感,在設計的過程中,紛紛融入了幾點新思維:使生活簡單、自在使用、從搖籃到搖籃、尊重在地人文和人道且公平的新思維。

We Care...在乎就是熱血的開始
CNN票選百大飲品,結果台灣的珍珠奶茶也進了榜,那麼大家還記得第一名是什麼嗎?沒錯!就是水。一杯乾淨的水,對我們來說是簡單易得的,然而,在非洲或印度,不是缺水就或有水污染的問題。在非洲,外出汲水通常是婦女工作,平均得走上6公里的路程,她們將汲來的大水桶頂在頭上,不但對脊椎造成傷害,水也不見得是乾淨無虞的。為解決這樣的問題,來自丹麥的設計師設計了「生命吸管」,運用濾心、網和碘等來過濾水,讓當地居民可輕易地食用到乾淨的水。一支平均約合台幣50元,大約可過濾700公升的水,約一人一年份的水份攝取量。設計師雖然僅是利用一些簡單的裝置,卻可直接改善人們的生活。解決相同的問題有不同的方法,就像這位設計師利用一條繩子和一個中空的圓桶,即使是小孩也可輕易汲水,婦女們便有更多時間照料家人。像這類的設計皆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方案解決全家的問題。接下來我要介紹是的台灣的建築師謝英俊,他在921之後,接受委託到原住民部落解決居住的問題,他以協力造屋的方式完成委託案。協力造屋是結合當地居民共同建造,不但省下聘雇工人的費用,每戶還可在固定的地基上,自行設計出更適性的居所。100-200萬打造災後的第一個居所,也可藉由這樣的勞動讓災民走出災害帶來的愴痛。四川汶川地震後,他也將同一案例帶到了當地。

近年來重大的天災頻傳,在日本311大震之前是海地的百年大地震,造成當地沒水沒電,人民的生活失序。請大家看一下這是什麼?白天他們將可它掛在屋外,而晚上就是一個很好的照明設備。這是一個利用太陽能板設計成的手電筒。考量到造價反應成本,所以這樣的手電筒是採用出租的方式。災難過後,瑞典設計師為了解決海地另一個衛生上的問題,也就是隨地大小便,於是設計了一個這樣兩層的袋子。袋子是可被分解的,當然還放了一些氨的成份。使用後,打個結,即可隨地掩埋或當植物的肥料使用。同樣是瑞典設計的例子,生活中有許許多的塑製品,如隨意丟棄,最後可能流入大海,而它只會分解的更細。然後就演變成魚吃垃圾,人吃魚,最終留在我們的體內。這些塑製品也包含了家電,伊萊克斯(Electrolux )家電在台灣的和全球,他們每年都會舉辦淨灘活動,再將這些廢棄的塑製品送回瑞典總公司,回收再利用。

王俊隆 & 何忠堂〈設計竅門〉講座紀錄(中)


Well Being...善念設計
一家在LA的設計公司Artecnica,他們以人道主義為出發,設計同時結合來自較落後的國家工藝,部份甚至是來自貧民區的工藝。不僅讓這些工藝有機會被世界看見,而且結合設計成為高價值的商品。在此一機制下產生空前巨大的利益,他們則再回饋到製造者身上。如此一來,一方面讓精湛工藝得以傳承,另一方面部份貧民地區的生活得以改善。設計師們經常會利用生活中回收來的素材創作,如:拉環、保特瓶、木材等。即使不是工業設計師,我們也能利用回收的廢器物做不同組合,創造出自己專屬特有的pattern。雖然人人都可以為自己做設計,但不同的是工業設計師讓這些設計有商品化的可能。泰國有位相當著名的設計師素旺(Suwan Kongkhunthian),他將原本在泰國相當棘手的麻煩植物,當做他創作的素材。大家應該知道水生植物布袋蓮,但可能不知道它的繁殖速度很快。在泰國,因為皇后十分喜歡布袋蓮這種植物而大量種植,可是一株布袋蓮在8個月內即可繁殖超過60萬株,繁殖速度相當之驚人;因此,沒多久就造成河川的有氧化,破壞了原生魚類的生存環境。在這位設計師眼中即將他的創作與這些素材結合中,也包含了泰國非常盛產的鳳梨,他利用鳳梨葉和布袋蓮的粗纖維,編織、設計成生活中具有質感和風格的傢俱;這不僅可解決河川有氧化的問題,而且這些天然的材料可以完全被分解,也就不會造成地球的負擔。

德國設計師Alexander Pelikan則又有不同的作法,他認為如果我們仔細計算傢俱從生產到消費者家中的碳足跡,將會得到相當驚人的結果。這張圖表可以大約說明一下,首先,各類型的材料從出廠的工廠運送到製作傢俱的工廠,製成傢俱後,運送到各販促點販售,如出口至其他國家就又會產生更多的碳排放量,再當消費者到傢俱店選購,傢俱被配送至消費者家中。這整個過程所產生的碳足跡,不僅對環境造成傷害,也可說是成本無形的浪費。為減少碳的排放量,這位設計者作法是以付費的機制在網路上分享他的設計圖,他設計的傢俱特色多數是以卡榫做為組裝。在下載設計圖之後,可依照設計圖的樣式找當地的製造商合作,雖然同一設計圖,但製造者可因地制宜在材質上做調整,做出不同的組合搭配。這樣的機制不但可節省製作成本,也可減少中間商和運輸包裝上的碳排放量。剛才前面我們提到NCC百大飲品票選,第一名是水,第二名則是可口可樂。60年前該公司開始採用塑製和鋁製的回收瓶製作椅子,大約在1940年,他們即利用111個回收空瓶製作了名為111 Navy Chair。當時他們的文案大致是如此「回收1個瓶子是好事,回收111個瓶子則是一個奇蹟。」這把椅子曾在當時的許多電影出現過,也有許多收藏家收藏。在台灣,我們經常聽到老一輩的說:「東西還沒壞就不要換。」沒錯!將使用的期限拉長,我想這也是一種環保的體現。接下的時間交給Rock與大家談談設計的觀點:

Your point of view? 你的觀點?
我是一個平凡人,為什麼會這麼說?因為每當有機會與一群設計師開會,就穿著打扮來說,就會覺得我不配當一位設計師。因為如果讓我選擇買一個名牌包,還是捐錢給偏遠鄉鎮兒童營養午餐?那我一定是選擇後者。我們這就先來簡單談一下工業設計的發展,近代設計的發源地當然就是德國,德國的設計著重的是精密,通常給人一種實用和耐用的印象。不同於德國的北歐瑞典,主要是在設計中加了許多明亮的色彩,再到義大利,他們有許多出色的傢俱設計,我們可以看得出他們的設計同時結合了美與工藝。近幾年,尤其這近10年來,在歐洲不得不談到荷蘭的設計,他們打開設計另一番視野。如果工業設計等於form follow function,還是只剩工業塑膠射出,我想在這裡都並不適用。如我們將設計界比喻為電影圈的話,那麼荷蘭的設計就是主流之外的獨立製片。到亞洲來,我想最具代表性的設計,也是大家一致公認的就是日本,特色就是造形極簡,以及日本獨特的文化特質。另外近年來還有一個我們不得不重視的國家,就是泰國。在這裡我想大聲說,設計跟國民所得沒有關係,跟有沒有錢和我們接觸的東西美不美沒有直接關係。我經常聽到不論是在校的老師或留學回來的設計師,不是鄙視台灣街道太亂,就是建築太醜……,去泰國看看,街道雜亂的程度絕對不在話下。儘管如此,他們為什麼有那麼出色的設計,是值得我們好好去思考的。

Our point...我們的觀點
我在30歲那年離開台灣,也是第一位到荷蘭留學的工業設計師,到了當地之後才知道那還是所設計名校。當時身處歐洲,為了融入當地,我曾刻意把自己不論言行舉止,還是打扮都裝得像歐洲人一樣,但在畢業前,我的老師告訴我「Rock起點是拋不掉的,這也是你與西方人的不同。」這我才驚覺到,當初原本想遠遠離開這個地方,可是當我再回頭看,才發現原來這個地方是多麼的有生命力,多麼的生猛。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一些設計師說他的設計走的是紐約普普風、北歐極簡風或是日本卡哇伊風,台灣並沒有什麼風,我們的設計師也沒有人說過他們走的是台灣風。其實台灣有許多獨具特色的地方,只是我們放棄不同而已。台灣有許多極具特色的人文和景色,在我們的Qiao的網站你們可以看到每個網頁上,都可以看到一張台灣的landscape,這跟我們的創作是習習相關。接下來就來談談我們的創作與這些地方的關聯。首先,這張是台灣的東海岸,這樣的海邊隨處可見,你也可以隨地撿到大小不一的鵝卵石。這個計畫我將它命名為「玩石計劃」,就是我們把帶回來的鵝卵石沏開,就可以看到切面上非常獨特的紋路,保留原有的外型,切面的部份經過刨光上漆後,就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容器。不過,說真的要能找到第二個有相同紋路的石頭,也不是那麼容易。完成後,它可以是擺飾、花器或茶具。接下來看到的景色是在金門的海邊拍的,大家可以遠方海面上有艘高級郵輪,前方戏灘上的則是蚵棚,以及忙著採蚵的婦人。畫面在虛與實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這張櫃子,沒有們任何抽屜,取而代之的是一支支木條組合而成,看似一個實面。如我們把它當書櫃使用,如將書往內一推,木條即往對向突出,便可看到虛與實的空間中,產生不規則和隨機的圖形,頗有禪的意味。接下來看到的這張是位於苗栗獅潭僅存的養蠶農場,竹竿上的蠶絲就是準備做蠶絲被用的。近幾年來台灣的養蠶業因為不敵大陸便宜的工資和蠶絲,一家家紛紛關廠,養蠶業極速地走向夕陽產業。因為一則新聞事件,讓我有機會認識碩果僅存的養蠶農場主人涂先生。當時心裡想的是難到台灣蠶絲只能做成蠶絲被,有沒有其他的可能?

王俊隆 & 何忠堂〈設計竅門〉講座紀錄(下)


設計師有沒有可能幫助這樣的夕陽產業再重升?於是,我開始了「作繭計劃」。這座台灣碩果僅存的養蠶場,堅持為台灣留下這項技術,目前也將農場轉成觀光的型態經營,幫助更多台灣人了解和認識這個產業。這就是台灣人可愛的地方,往往最想幫助人的人,卻是最需要接受別人幫助的人。就像我在宜蘭的媽媽,只是一個鄉下務農的農婦,卻經常想跟著慈濟去做事。這個計劃讓我有機會開始與涂先生,以及竹山的竹藝師父合作,當然我們一開始是從小的設計做起。我們請竹藝師父編出燈具的架構後,利用平面繭的技術,陸陸續續放了1000多隻蠶。完成的燈具再點上燈之後,非常的漂亮。我們愈做愈瘋狂,接著做花瓶,蠶絲本身就有一種特殊的防水性,所以做花瓶是可行的。再來做更大,就是沙發。當我們將作品到國外展時,外國人也感到相當地驚訝,因為完全找不到任何接縫處。未來我們可能再執行「破繭而出」的計畫,我習慣給每個系列的設計一個計畫名稱。再來,請大家看看這張照片,你們知道這是在哪裡嗎?這不是合成照,這在台北橋上下班時間成群的機車,非常壯觀。台灣太多摩拖車了,平均一人有1.5台機車,配上2頂安全帽,這也是我們獨有的一大特色。我們報廢一台機車頂多是可領1000元,大家知道這些廢棄的摩拖車最後去了哪裡?最後它們都是進了「刣肉場」,舊機車這些先分解零件再轉賣。我們一般只要是機車零件壞了,如果不換全新的,大部份的中古零件都來自那裡。「刣肉場」大家應該聽得懂,我會講英文,但是說台語比比較貼切。這個「洛可可計畫」,就是將一台機車被支解的完整零件,當初我並沒畫什麼草圖,就是現場排一排,拍照回去再看一看,覺得不滿意隔天再到工廠重排,排到自己覺得滿意為止。另一件利用摩拖車的後照鏡拼貼出來的創作,長達3公尺,一旁騎著機車的是刣肉場的老板,方便大家做一比例對照。這是在他的工廠前,背景則是台灣特有非常典型的鐵捲門。機車的後照鏡有許多功能,男生用來看漂亮美眉,女生當做補妝鏡,不管是掛麵,還是掛安全帽,都相當管用。我們就以這種「速可達精神」的concept,設計了一系列由機車後照鏡發展出來的產品。

接下來這是清境的雲海,相當的美!當山嵐或雲霧散去時,我們才有機會看清楚溪谷山壑。在台灣的常民飲食文化中,料理大多綜合各類蔬菜、肉類和調味料,並用各式的陶盤來盛熱食,用陶罐來保存醃漬的食物。我們也可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以前愈是窮人的家裡,盤底的龍蝦就愈大隻,有錢人反而只愛用花草做盤飾的盤子。「盤娛」是綜合這些想法而創作的食器,在這些作品尚未呈裝料理前,盤底的圖飾不甚清晰。當我們用完餐時,即可清楚看到殘餘菜楂和醬料留下的圖飾。接下來這張是在三峽老街拍的,老街上建築的建材主要是紅磚,建築外表雖沒有經過太多的修飾,紅磚卻也堆砌出特殊的建築表面。雖然紅磚不是我們發明的,卻在台灣建築裡運用的很廣泛,隨處可見,像是總統府,也包含了我老家改建前。台灣特有的紅磚建築漸漸被鋼骨和水泥所取代,漸走進歷史。「砌磚計劃」就是我們利用紅磚和與水泥砌成的塊狀物,經過切割、車床、刨光就砌成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容器。初試之前,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個計劃可不可行,從初試到第一件成功的作品,我們大概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車床砌磚的難度非常高,我們也是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只為了用一種不同的表現方式,詮釋紅磚一個全新的可能性。

你們知這是哪裡?這是在鹿谷的小半天。鹿谷和竹山除了盛產竹子,這裡也聚集了許多厲害的竹藝師父,不過這項工藝有日趨勢微之憂。這是我們結合當地工藝師父,設計一系列的竹燈。再來這裡是我非常喜歡的地方,南方澳的漁港。一般漁港的常民生活,漁船停靠在港邊與遠處的龜山島,鏡射於海面的倒影,構成一幅相當美麗的畫面。在「如山」也就是君子不動如山,這一系列的產品設計,將台灣茶道與倒影做一演繹。接著我們到台北這座城市,我個人認為中山北路是城市中最具都市新與舊氛圍交融的地方。「盛夏」的燈龍設計,它的外殻非常的薄,利用一種特殊的技術,點上線香之後,即可隱約見到一雙拍動翅膀的蝴蝶。下一張即是回到我的故鄉宜蘭,非常漂亮的地方。在常民的生活中,我們的辦桌文化可說是別具特色,往往呈現出來的菜色,即是我們常民文化的縮影,從過去荷蘭、日本、原住民和外省。大家想想看有哪個國家的餐點可以從生魚片,接著羊小排,再到下一道佛跳牆…,最後還要來個起司蛋糕和水果做結尾。「融合計劃」筷子加叉子的餐具設計,即符合我們這種辦桌多元料理的用餐需求。「敲鑼計劃」則是與板橋製鑼師父林烈旗合作,這並沒有固定模型,完全用手工去鍜,相當的不容易。我們想創造一個可以敲打的容器。最後這是宜蘭的太平山,「赤子之心」是一個小品就像辦桌的水果。過去太平山出產品質最佳的檜木,我們利用檜木的邊料做usb儲存碟,以陀螺做為造形,一種最基本的童玩。我們聊的這麼多的設計,人因工程和社會觀察,我當作是最基本的常識,所以這部份就沒有多談,最後留一點時間與大家交流。

剛提到「作繭計劃」中的蠶,在他們吐完絲之後成蛹,沒有繭的保護會死掉嗎?
米蘭傢俱展時,有位外國記者也有相同的疑問。製作這些作品時,我們陸續放的都是3齡的壯蠶,這些蠶吐完絲之後成蛹,完全不會因此而死掉,蛹即使沒有繭也沒有關係。蠶在吐絲時,牠有找到支撐點就可以形成一個封閉的繭,但當牠找不到支撐點時,做出來的就是一個平面繭。過去取蠶絲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將繭放入熱水中,再抽取蠶絲,這樣蛹也被煮熟。另一種比較人道的做法是,將繭剪開後,取出蛹,再放入熱水,取出蠶絲;而我們是直接讓牠們在竹編架上吐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