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簡媜 作家〈銀閃閃的旅程〉講座紀錄_(上)


很高興能與大家分享今年度的新書《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書名是故意這麼取的,帶有一點浪漫的想像,勾起內心的某種慟憬,但也怕大家以為是中年的愛情故事,所以加了副標「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散文是最貼近人生現場的,不像小說可以利用虛構的方式來表達人生的主題,散文相較於其他的文類,更能夠將人生的經歷加以萃煉用文字來與讀者分享。當我們經歷不同的時段,人生會丟給我們不同的問題,是我們無從逃避的。過去四、五年間我人生經歷了長輩的老化和他們面臨疾病的過程,甚至到了人生的末程。當人生面對到這些問題時,情感的拉扯是相當巨裂的,甚至身心俱疲;不過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這些經歷時,從人生和文學的角度來俯視或鳥瞰的時候,這可能是人生極為珍貴的階段。這個階段我們必需學會的不是迎接,而是告別,尤其是告別,我認為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階段,也是我們要學會如何與至親至愛告別;唯有透過這些經驗,讓我們有機會檢驗過去所謂「成功的要件」,是否真的是如此。同時我也發現只有少數的人意識到這人生的階段而預做了準備,恕我直言,大多數的人都是採取迴避或脫逃的方式和態度,最後留下了一些遺憾。希望透過我自身的經驗,文字的萃煉,與大家分享其中可能面對的困難,以及事後心裡得到的平靜。為什麼會寫這本書?無庸置疑台灣進入老年化的社會,其他的數據我不多說,但有幾個數據我們可以放在心上的是,2017年時我們老人人口會超過14%,台灣進入了高齡化的社會,65歲以上算是老人。雖然我們的報章媒體也都做了呼籲,但不管家庭或政府面臨老化即將引起的問題,顯然我們還沒有做準備。根據2010年的統計,男性平均夀命76歲,女性平均夀命83歲,想想100多年前男性的平均夀命也才28歲。2012年的資料,台灣百歲以上的人瑞有2176人。然而,社會普遍的現象是,老人愈來愈多,養狗的人也很多,可是出生的嬰兒愈來愈少,年輕人不是不生,就是生得少。我們每年必需保有18萬以上的新生兒,不然台灣的老化會更加速。扶老比就更驚人了,20117個工作人口扶養一名老人,到了2039年是兩個工作人口,就要扶養一名老人。到了2039年我也是需要有人幫忙才能好好過生活的人,對於我這種內心驕傲的人來說──因為我們家是有長夀的基因,深怕輕輕鬆鬆就能活到100──結果活在看不起老人家的社會,認為老人是拖累社會或耗費資源的人,免不了又是一翻的掙扎;這是作家的職業病,凡事免不了多想。日本高齡化社會有幾個特點值得台灣借鏡的,他們有所謂的老老介護,也就是老人照顧老人;再來是無緣社會,老人家的人際關係、家族網絡和社會的交集變得淡薄,所以他們有三不宣言,一是不要喪禮,二是不要骨灰,三是不要墓園,也就不用考慮誰來參加喪禮,誰來掃墓的問題。老這件事如果我們以比較沈重的角度來看,其實延伸出許的課題和考驗在其中。雖然剛的開場有些沈重,不過換個角度來想,可以看到自己老去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這本書我很希望戰後嬰兒潮1945~50年代,正好面對人生此一階段的人來讀,還有屋簷下有老病父母的人,另外是對自己人生有主導和規劃企圖的人,有些朋友固然還年輕,但我還是希望和他們一起分享。從20102012年我有四位至親走到生命的終點,有六位熟識的朋友得了重病,這也替我上了一門生死學的課;不過,作家最擅長的就是搓一條繩來,渡河。我認為一個人老了,不僅是個人的問題,同時是一個家的事,也是整個社會的事。雖然生老病死是自然律,但我們不能毫無準備,如毫無準備是不負責任的,等於是把問題丟給家人和社會。換個角度,年輕人或做人子女的,在這段路程上我們必需做好鍛鍊,當位好的依靠和陪伴;如果欠缺規劃的話,通常是家有一老,必有一吵,家有病老,必有一倒,親情往往變成了殉葬品。我認為,人在規劃自己老年旅程之前,必需好好整頓自己的人生。這是德國作家赫塞的名言「老年是我們人生的一個階段」,既然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階段,就要自己負責任去規劃,去充實,而不是養兒防老,把老問題丟給兒子或女兒;在我阿嬤那一代是可以這麼做的,但在我們這一代,因為我們面臨的是巨變的新社會,我們不能將老的問題完全丟給年輕人負責。赫塞他也說了:「『把意義帶給自己的人生』,當老人就像當年輕人一樣,是件『漂亮且神聖的工作』」。我們唯有做一位認真、好奇和勇於學習老人,為進入老年生活而準備,這樣才能產生意義和神聖。同時,我深信一個不快樂的人,到了65歲吃完生日蛋糕之後,不會突然變成一個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方式每個人不同,有人從花草的季節更替,便能輕易地得到快樂,方式是要去尋找的。就像我阿嬤說的:「自己的碗自己洗,自己的人生自己整理。」人生就像碗裡的食物,有些是討厭的食物,也有喜歡的。換言之,如再65歲以前沒有整理好你的人生,沒有一種好的追求和提煉的話,我不認為65歲之後自然可以過得豐富愉悅的人生。既然是部關於生老病死的書,那麼在書裡我首先談到的是,學習如何向我們的肉身道謝。肉身是父母生給我們的,年輕時,我們基於對外貌的追求,給自己內身打的分數通常是3~5分;但到了我這個年紀時,還手腳完好,五官端正,臟器還算精良的話,一般都會給自己滿分10分。不論如何這個肉身是你今生的獨木舟當然這是到了某種年紀之後,我們才可能如此觀看人生,觀看自己的肉身,是承受多少的恩賜。我認為我是個有福的人,雖然是生長在貧困的年代,雖然物質欠缺,但餐桌上從來沒有少過一頓熱飯,精神上極為豐饒,而且承受了許多的恩賜;如從這個角度,我們會成為一個謙遜,向肉身道謝的人;也就不容易成為焦憂的養生派恐佈份子;也不會為一根白鬆而感到焦慮不安。因為遺傳的關係,我大約30多歲就開始長白頭髮,而且愈長愈多,如要跟白頭髮奮戰,一是染髮,但心想如我活到100歲,那需要持續染多少年?二是接受父母給我的樣子,我選擇了後者。書裡我也談到老化的白髮問題,可能我著力過重,引起一位讀者強烈的反應,寫了50~60幾頁的信給我,談的是染髮並沒有什麼錯,我並不是反對染髮,但染髮是不是問題?視人而定。

「我見我身,是變幻光影中一條閃亮且堅定的小舟。人生行路,悲多歡少能活著,皆是萬福。」「我身,這刻了舊痕的獨木舟,悠悠蕩蕩,仍在茫茫人海。往前,必然是叢林險路,疾病將如猛獸撲來。我應當虛心接受。」面對老化的過程,如果疾病開始來了,我們應該要欣然接受。即使我們再怎麼養生,肉身就是會敗壞,因為這就是自然律。所以大家只要想到慈禧太后,於今安在啊!最有權柄的秦始皇也不在了,大家心裡也會舒坦些,因為這是我們都會面對的事情。可是,問題在於我們是否有這樣的體悟?這是蘇東坡晚年的養生心法「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我再幫他加了一句「自在以當夀」。「自在、適情、隨緣」適情,依順著性情;隨緣,因為各種條件的具足與否,不是我們能決定的;不管結果如何,就自在面對;這六個字是我到了一定年紀特別有感受。如果你的肉身帶你經歷了精彩的人生,那也就值得了。「啊,完整的人生應該五味雜陳,且不排除遍體鱗傷。」再來談到莊子和我阿嬤的名言,莊子:「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意思是能者要多勞,智者多憂慮,在我們人生的現場確實如此。孟子更直接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而我們鄉下阿嬤講的:「丈夫若才情,某就清閒;丈夫若沒才情,某就凝。」講的是命運,非常的直接,當然不是我們用來批評男性,情況相反的也是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的版本,有的人生版本是「花好月圓春常在」,我們鄉下阿嬤講的:「筷來碗去,腳乾手乾,不必行到竈腳。」也就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凡事有人伺候;像我是每天進出廚房,為了三餐而忙碌,但想想有些人一生坎坷,諸多不順遂,再回頭看看自己的人生,雖不是很滿意,但也過得去。當我們遇到不順遂,我們不禁也是會問,為什麼給我這種人生?我喜歡自己的人生嗎?我有能力修改嗎?我在書裡提到:「如果人生是一份作業,用良心與責任為線,為他人織一匹布。我審視自己織成的布匹,線縷緊緻、圖案瑰麗,足以裁製華服。而他人織給我的,竟是破洞百出連做抹布都不能成線團,我能接受嗎?該怎麼追討?該如何釋懷?」我特別寫了這一段是因為我知道,在我們人生的現場只能要求自己做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沒有辦法要求或期望別人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些什麼。如果我們的人生遇到無法為他人織布的人,我們還是「不能失去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堅持,因為人生沒有我們要的那種公平,人生也追討不來我們所要的道歉,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也只能釋懷。對我來說人生是一趟艱困的旅程,所以在寫作的過程中,也想和我一樣的讀者來分享內心的悄悄話。如果沒有宗教的支援,也只好靠自己在內心撐起一片天和地,蓋一座心靈小屋來自我安頓。我以海明威在小說裡所寫的一段,意思大致是,為自己造一間小屋,在吉力馬扎羅山的深處有一頭凍僵的美洲豹屍體。沒有人知道,這頭豹到這麼高的地方尋找什麼?之於我們,如果你要為自己造一間離神最近的小屋,希望這座小屋裡頭裝的不是怨恨,不是裝遺憾,不是負面的情緒。我猜測那頭孤獨的豹子,到雪山峰頂,也只是想死在離神最近的地方。換言之,我既然來到人世間,不仿試試能否鍛鍊自身,成為我心目當中理想的那個人。

如果我們無法逃避心愛的人離開,那麼就好好的面對。家是糾纏的洞穴,種種因緣讓我們同在屋簷下,共同完成一些故事。為什麼書裡我會提到這些?因為你的老病死跟誰有關?父母和我們自己的生老病死無不與家人有關,唯有關係的和諧,才有助於我們接下來所面對諸多的人生課題。書裡我提到,如果你已經脫離飢餓,就不用向眾人數落為什麼上山採果的人一去不回。如果你已經渡河了,也就不用再數落曾答應幫你搭橋的人何以食言;也就是為自己的人生開墾一種格局,那麼每個人都能當自己命運的裁縫師。這是我媽媽將我們不要的衣服做成一件給親戚小孩子的衣服,當然我知道以它的款示來看,年輕的媽媽絕不會讓她的女兒穿上這件衣服,可是當時看到我媽媽非常認真誠懇的縫製這件衣服時,我的內心深受感動和鼓舞。看到這件衣服時,就好像看到我媽媽用實際的作為來告訴我,她一生面對命運的態度。我們永遠無法期許上天給我們什麼樣的命運,可是我們可以自我期許如何面對或轉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這張也是我媽媽做的百納被,在我父親過世家裡非常艱難的時候,她做過很多工作,也曾在成衣廠工作,成衣廠碎布最多,撿回來的碎布,有空時她就把它拼成這樣的一條被子。雖然我有能力買最高級的寢具,但都比不上這條被子帶給我的鼓舞和平靜。這就是台灣阿母的精神,也是她們那一輩的精神,就是將破碎補成完整。她們如何期待老天給予花好月圓春常在的人生,可是她們有一種能力就是將破碎補成完整,我想也是諸位在坐的媽媽和阿嬤的精神。接下來談到「老人共和國」,我加了三個字「內戰中」,意思並不是歧視老人。家裡的長輩老了對家庭來講確實是整個生態的翻覆,生活步調必需重新調整;就像家裡有了新生兒一樣,野蠻人入侵,根本沒辦法講道理,老人也是一樣,在某些情況下也是沒辦法講道理的。如果我們年輕時沒有意識到期許自己要變成一個有智慧的人,老了不會突然變成一個有智慧的人,有些長輩不是不願意成為有智慧的人,而是病變,例如失智或其他的病痛造成性情大變,這是兩種不同的情況。家裡有長輩生病了,做子女的來說是一大煎熬,但生病了並不是他們的錯,這時屋簷下就會掀起內戰。書裡這一卷中寫的是我阿嬤的老版本,因為我阿嬤活到100歲,所以我們很完整的看到她整個老年的過程。其實,在我父親過世之後,我阿嬤重新變成一個老媽媽,而我的母親替代我的父親外出工作,所以我們和阿嬤的親情非常的深厚,對待阿嬤我們是完全的疼愛和感恩,即便如此,面對家中長輩老化的過程,也會出現讓人火冒三丈的時候,家人之間可能會有不理智的言語對待和爭執。由此可見,老,這見事是充滿考驗的,同時是檢驗親情的厚度。親情也是需要儲蓄的,如果沒有一直增值,很快就會變成親情的負債。

簡媜 作家〈銀閃閃的旅程〉講座紀錄_(下)


人老了之後,欲望會變得很低,所以大家不要什麼都等到退休才行動,年輕時想著退休要學國標舞和要去環遊世界等等,告訴大家有些事是年輕時就要去完成的,不用等到退休,也不要把一堆事推到65歲才去做,那會來不及。因為愈老欲望就愈低,就像天黑就想回家,不喜歡在外過夜,不是經濟問題,也不是親情牽絆,只是想回到自己的狗窩。這不僅在我阿嬤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許多老人家也是如此。還有老人家需要有人跟他們聊天,我阿嬤因為喪子哭得太傷心,不到80歲眼睛就看不見了,而且她是一位自尊心很高的老人,當她眼睛還看得到時,是那種不願等人伺候的老人家,總覺得凡事自己做就可以了。可是,當她眼睛看不到之後,有很多事都沒辦法做,對家人的依賴感也會增加,有空我們就會陪她聊天,但基本原則就是聊天的內容不能當真,為什麼?舉例來說,像在我阿嬤年輕時,家裡的事從田、菜園、人到畜性樣樣都要她處理,所以她的性子很急,我們小孩如果打鬧或不乖就容易被打,甚至修理到金光閃閃。當她老年看不見時,我們會將新聞唸成台語給她聽,阿嬤只要聽到虐童案,就會感慨地說:「為什麼要打小孩?為什麼這麼殘忍?打小孩居然打得下去?」我弟就會很驚訝地問她:「妳以前為什麼打我啊!」我阿嬤會說:「哪有,我沒有打過你,我從來不打小孩。」「對,阿嬤最疼小孩,不會打小孩。」也就是老人家的記憶完全是經過一翻的篩檢,如理解這點,就不會為這種事爭執。這點可能也是大家會碰到的情況,我阿嬤年紀愈大時,她不時會提到想回鄉土葬的身後事,對當時正處於打拼事業時期的我們來說,那是非常遙遠的事,而無從答腔。雖然我們搬來台北麼多年,但是她念茲在茲就是想回鄉下老家。我們告訴她鄉下老屋己毀了大半,她會勃然大恕反斥我們:「那老屋明明還很好,百年之後要回去那裡辦喪禮。」某次,她又舊調重彈,我妹就回她:「好啦!講歸妳在講,到時再把妳BarB.Q.。」阿嬤問:「啥是BarB.Q.?」「烤肉。」火化的意思。這是在老的過程中,我們孫子會以這種開玩笑的方式跟她對應,像她也常抱怨:「眼睛瞎了,比死還慘!啊~不讓我死一死比較快活。」確實活在黑暗世界有很多不方便,但也不要當真,我們聽久也就麻木了。某天她又再唸了,在冬天裡一陣冷風吹來,她問我弟:「落地窗是不是沒關?」我弟回她:「吹一點風沒關係,空氣比較流通。」「這樣容易生病。」「妳一天到晚說要死,沒生點病是要怎麼死?」阿嬤就會笑出來了。這是她在眼睛看不到,失智也還不嚴重的時候,我們之間的相處時光,很珍貴!在過年期間我們家人會聚在一起玩大碗公擲骰子,有時候我們會捉弄阿嬤,今年不玩擲骰子了,一點意思都沒有,她老人家就會坐立不安,不一會兒就問:「嗯~今年要玩嗎?」為什麼阿嬤很熱衷玩擲骰子?因為阿嬤每丟必贏,她不是賭神,可是每次過年總能到贏一大疊的鈔票,好不快樂!這段時光對我們來說彌足珍貴,如果把這部份的親情抽離,我想我們家人之間會有一大塊的缺憾。到了晚年失智情況愈來愈嚴重,她每天早上起來就會痛哭,說她歹命,也確實她一生坎坷,我們會告訴她:「妳好命啦!孫兒都長大事業也都小有成就啊!」我們當然知道她哭是因為60多歲就失去唯一的獨子,也就是我的父親;可是,在她90多歲的時候,她的記憶回到了最傷心的時刻。除了中西醫,我們甚至求神問卜都無法停止她的傷悲。只要阿嬤開始哭,我弟就必需趕快去關窗戶,擔心鄰居誤以為家暴而報警。後來,我們帶她去看精神科,情況才有改善;這也是我們要多去了解的相關醫療常識。

我們常說的「呷老有三壞:哈嘻流目屎,放尿加尿苔,放屁兼滲屎。」這台語的說法,真的很毒!「呷老有三好:顧厝,帶囝仔,死好。」說的是老人的剩餘價值,非常一針見血的台語俚語。盧梭的名言提到:「老人該做的研究,僅僅是學習該怎麼死。」這當作是自我提醒,不要記下來拿回去給父母看。好友間也會共勉彼此「祝你好死!」其中隱含了很大的祝福,也就是「善終」。老人也是分很多種,有可敬的、可愛的、可憫的,還有可~的,叫得動的只剩銀行行員;也有固執的老人,很多種,只是和大家砥礪共勉當個可愛或可敬的老人,不然會讓他人感到棘手。再來是現實狀況,當然我們希望是,有錢、有屋、有人、有事。我認為現代人不見得可以適應三代同堂,理想的狀態是住附近。這也是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就要有規劃,有所寄託,避免老年生活過得很無聊。有些老人早上七點半就將今天該做的事都做完了,沒事可做了,等著一天過去打電話給兒子女兒,這樣的老年生活也是蠻辛苦的;反之,做子女的也要想辦法幫我們的父母找事做,過去他們打拼或忙於家計,但當兒女們都成家立業之後,就不知道做什麼了;不管是父母或是我們到了中年之後,最好都要發展自己的興趣,這蠻重要的。理想的銀色生活是醫療、生活照護和活動安排,政府可以做的是盡早做好這些老人生活網絡的規劃,規劃完整的話,未來可以減少很多的社會成本。尤其我們現在很仰賴外籍看護,如果哪天無法再從其他國家找外籍看護時,我們台灣自己的長照系統能否擔起照護的責任?在書裡,我提到幾點期待是有待政府可以加緊腳步規劃的,期待三代同堂住宅,不一定是同住,但子女可以就近照顧;期待一所老人大學,也就是讓老人有地方可以學習;期待一處銀光會館,能夠提供老人參與活動的地方;期待社區照護網。再來是做子女的待老三寶六條,三寶是:聆聽、陪伴、牆頭草。除了聆聽和陪伴,牆頭草是我們不要父母說什麼立刻推翻,儘量可以用委婉或迂迴的方式,甚至不論什麼都好。六條其中幾點很重要,不要給父母臉色看和不要說傷害的話,做一個讓他們信任的子女,付出,以及感謝付出最多的人,也就是如兄弟姐妹有人待病的父母,通常那個人是最容易身心俱疲,心力絞悴的人,其他的家人必需看到這個人的付出並感謝。尤其是住在不同屋簷下,只是回來探望,短暫停留,將待病家人的一切視做理所當然;如果我們可以事先規劃的話,讓待病的家人可以得到相對應的安慰和補償,這樣也可以減少家人之間情感的消耗。但我必需講,這件事常常是被嚴重忽略的。在書裡,這點我有做一特別的陳述,希望有相同情況的讀者能被安慰到。

有一天問我阿母:「妳下輩子要不要再做人?」
她斬釘截鐵地說:「不要。」
我問:「妳想做什麼?」
她說:「作仙。」
我嘆了口氣說:「我也不要做人,做人太辛苦了。」
忽然驚覺,我與她相處的時間不多了。父母雖然老了,但還沒到病塌前,也是最後能夠好好相處的時刻,這時間有多長?有多短?我們並不知道,也就要好好珍惜。今年帶我老媽到台大去看花曬太陽,看完杜鵑花換看流蘇,她覺得滿地流蘇沒有善加利用太可惜,找來了袋子,我們帶著一大袋流蘇落花回去當肥料,我知道從此之後包包裡隨時要備袋子。前幾天帶了我媽和兩個姑媽坐高鐵去玩,如果哪天你們做了老人團團長請切記,第一老人永遠不守時,明明約好9點,但他們往往815就到了。因為老人家通常45點就起床了,所以村里服務的遊覽團往往是6點開車,這對他們來說不是問題。第二是老人永遠會搶先付錢,即使是在公共場所或候診眾多的醫院診間,這點曾讓我困擾和生氣,但沒效,我也就欣然接受;這是老人的兩大行為手則,可能我老了也會變成這樣。第三老人永遠需要廁所,只要到有廁所的地方不仿就問一下,前一秒還說不要,後一秒就說那去一下也好。第四老人永遠需要一把椅子,約見面最好選擇有樹蔭或椅子可以坐的地方。第五是隨身攜帶小恩物,就像衛生紙、百花油、綠油精、酸梅之類的。我媽很會做各式各樣的粿、綁粽子、醬菜、豆腐乳,甚至醬油,如果有機會你會發現父母都有一身好功夫,只是你有沒有去發覺?有沒有去珍視?有沒有去傳承?當我們能感恩父母,欣賞長輩,讚譽上一代累積的功勲,這也意味著,我們已儲存熱誠的心,準備展開老年旅程。英國詩人丁尼生的詩〈尤里西斯〉中提到「我不能荒廢我的旅程,我要暢飲生命之酒,直到杯底。」在書裡的〈生命燃燒於每一瞬間〉是我談齊邦媛老師,雖然不是課堂上的直接教授的老師,但她對我的啟發和教導非常的深遠。齊老師前些年出版的《巨流河》,那是她在80歲到了林口的養生村,利用5年的時間完成的。她示範了一個非常神聖的老年生活,我不禁思考,老,到底是拔根的過程還另外一次的種植?是一條通向黑暗還是光明的路?老,一定必需悽涼悲苦?陷溺於自憐目艾的苦水裡?還是正好可以把健忘當成一支帚把,掃蕩不值得保存的檔案。老,必然要繳械投降,自此貧化了靈魂乖乖等待肉軀被啃食?還是拿出多年的智慧與文化底蘊,服膺艾略特的箴言,「人生燃燒於每一瞬間」。

老年學測必考題:1、財產要適時和適度的分配,別留下蠢財。2、照護的方式,養兒防老,可能有心,但有時也會無力照顧,是不可靠的。3、一定要養成哲學家的素養、溫潤如玉的儒者風範或曠放瀟灑的隱士,除非是失智,不然當人老時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撐。4、願望、遺囑、醫療指示與後事規劃,這些必需用一種開放的心胸來面對;這些年社會風氣漸開,有些老人家可以談或自有安排,對於無效的急救也有所討論。我姑丈生前做了一個決定,他晚年罕見疾病纏身,在過世前,某天他請我姑媽去幫他拿些文件:放棄急救,也就是安寧緩和醫療的意向書,再來是要器官捐贈,最後,他要捐大體。第二和第三項是我們很難做得到的,對家屬來說要接受更難。他意識清楚時,我姑媽再次問他:「捐大體你會後悔嗎?」無法言語的情況下,他用力的搖頭表示不後悔,因為這是他的遺願。後來病情直急轉直下,人在美國的表弟回來直奔醫院,看到病塌的父親,但更讓他無法接受的是器官捐贈和捐大體。雖然之前文件是經家屬的共同認證之下完成的,但那一刻來臨時,他想推翻無法接受又懊惱。當時我請表弟與姑媽溝通確認,因為一個是他父親的遺願,再來是母子是否坦下心理情結的問題。我姑媽告訴兒子:「直到昨天你的父親還是堅定不後悔」。當初她問過我姑丈為什麼這麼做?他說:「這一生做過很多錯事,至少要做一件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子女固然有很多不捨,但畢竟是父親最後的大願望。後來,院方評估不適合器官捐贈,符合捐大體送到台大後,院方做了很好的解釋、寬慰和感謝。大體經過一年藥物的處理,今年我姑丈的大體正式上解剖台。就在前陣子台大醫學系學生打電話給我姑媽,10多個學生到家裡拜訪,除了表達感之意,也為了解大體老師生前的情況,並詢問是否觀禮;畢竟家屬的心裡還是會有波動,於是婉拒了。最後,我姑媽告訴這些年輕聰明的孩子:「你們好好學,謝老師會保佑你們每個人,以後成為有醫德醫術很好的醫生。」如果不是我姑丈的堅定,我們就體會不到他的捨讓家屬得到的溫暖和安慰。這也是我在生死學這堂課上,遇到齊老師示範了如此神聖的老年生活,而我的姑丈讓我了解到捨的意義。這部份在書裡,我是以自我對話的方式,期許自己在老病死之路做一個自我負責的人,能夠優雅的老去,尊貴的離席。

最後,我們談到告別。我阿嬤一生非常的苦命和絕望,這樣一個絕望的女人活下來只有一個理由,就是「愛」。記得阿嬤常跟我說,50年前當時我兩歲時的某個夏天,酷熱的下午她背著我,肩上還挑著東西,赤腳的她說路很燙,問我下來自己走路好不好,我不要,反而叫她走旁邊有草的地方就不燙了。去年當我阿嬤100歲時,她又再度背起我,親自教導我生死學這門課。她啟程時是冬天平日的早晨,家裡只剩外籍看護和她,當我被通知趕到,聽不到心跳,我決定不呼叫救護車;這是很艱難的時刻。我撫摸著她還溫暖的手告訴她:「阿嬤,妳現在都沒有病痛,沒有煩惱,也沒有委曲……。多謝妳一輩子為我們犧牲,在我阿爸死後將我們扶養長大。」我知道阿嬤已經100歲了,也知道她常年病塌,也知道她可以得到解脫,但告別的時刻很難,非常的困難。如果父母和長輩為我們辛苦一輩子,告別的時刻就值得我們為他們堅強。另一位是我的公公,他是位慈悲和感恩的智者。我公婆兩人是初戀情人,也是偕老的伴侶,倆人彼此為對方設想,可以給我們晚輩很多的啟發,最重要他是完成我理想人格的人。他律己甚嚴,對物極為愛惜,把節省下來的資財再拿來幫助清寒的學子;也就是〈大智度論〉裡談到的第九種風──慈悲。他在台北某商職設立獎學金20多年,因為他在16歲時,由於鄰居徐公公資助10元學費,他才得以完成學業。當他88歲時,無論如何一定要到江蘇徐公公的墳前祭拜,92歲抱者感恩的心,他家鄉的中學以徐公公的名義設立獎學金。過世前,他告訴兒子,也就是我先生說:「我有三點指示,一要遵守家族傳統,走正道。二要有信心,不要怕困難。三要勤儉克己,幫助別人,做慈善公益的事。」我父親過世時,我還小不懂得告別,而現在我知道該怎麼做。某天唸報給他聽時,我告訴他:「爸爸,謝謝你裁培了一個那麼優秀的兒子給我做丈夫,我覺得做你的媳婦很榮幸。」他已病重無法多言語,他僅回了:「哪有,哪有。」還好我即時說出了對他的感謝,這也許是我們要學習的,告別前知道如何感謝。如果人的一生是旅途的話,總有一天我們要完成,而生命的真諦是什麼?不在於帶走什麼?在於留下什麼?不在於如何開始。在於怎結束?怎麼開始我們沒辦法決 定,但我們可以決定要怎麼結束,結束的時候記得要圓融。這就是一生的功課,與朋友們共勉「不管這一生的版本如何,終有一天,必須去銀閃閃的地方,領取屬於自己結束。在這之前,拿起鋤頭認真耕耘,歌頌活著的每一天!」

2013年10月17日

周志建 作家〈說故事:擁抱真實的自己〉講座紀錄_(上)


在演講之前請大家先給自己一分鐘,閉上眼睛,深呼吸,放鬆心情。剛我來的時候,樓下很多人,為什麼?沒錯,鼎泰豐。現在已經兩點半多了還是很多人在等待,等待吃鼎泰豐是一種選擇,我比較好奇的是,秋高氣爽很舒服的天氣,你可以選擇去郊遊,去泡湯,為什麼你們選擇來到這裡?我是位心靈工作者,了解有許多對生活的無奈是基於沒有選擇,但我要說的是雖然人生無奈,但我們一定有選擇。但是,有人可能會說,不管我喜不喜歡,父母就是沒辦法選擇;這點我同意,也許有些父母沒辦法給孩子足夠的愛;那麼我想請問你們,父母可以選擇兒女嗎?我這麼說好了,在某種困境之下,我們看似沒有選擇,或當我們面對人生中的一些難題,面對這些考驗時,我們又做什麼的樣決定和選擇?在去年出版的書裡,第一章寫我自己的故事「另謀出路」,也就是在這40年的歲月中我所做選擇。目前我是位心理治療師,也是位教育者,出書後又多了作家的身份,這是一連串的選擇造就今天的我。大學我並不是念心理咨商,而是念海洋學院的航管系,那可以說是一個不小心,你問我喜不喜歡,只能說不討厭,可是話說回來當初沒有考上海大,或許今天我不會站在這裡。其實,小學我是班上倒數幾名,直到國中遇到一位數學老師,某次我數學小考100分,發考卷時老師告訴其他的同學「你們只要認真努力都會進步,就像周志建這次考了100分。」這句話就像舞台上的探照燈,突然打亮了我,因此「我被看見了」,原來我可以用這種方式被看見。也因為這句話,我決定發憤圖強;所以大家不要輕忽語言的力量。當時國中畢業通常有兩種選擇,不是學習一技之長的職業學校,就是念高中;因為我家裡很窮,媽媽告訴我:「如果你念高中,就是要考大學,大學的學費你要自己想辦法。」她並沒有阻止我去念高中,但當時我是位為家裡著想的善良小孩,另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我天真的誤以為人生只要有一技之長從此就可以過著快樂幸福的日子;但別傻了,人生不是只有吃飯這件事。後來我選擇了去南部念職業學校,而我只念了一個月就休學了,為什麼?因為我們有堂課是工廠實習,第一堂課老師發給每位同學一個馬達,就是將馬達內的線圈拆了再繞回去,但我想不透,好好的馬達為什麼要打開再重新組合,看同學開心的拆組,對我來說是不可能的事。也就是說每個人各有專長,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是誰;對於這些機械裝置,說真的我就是不在行。當我在繞線圈時會不斷地問未滿18歲的自己:「難道我的一生,就必需與這個該死的東西為伍嗎?」答案是「不,我要重新選擇。」麻煩大家也要學會問自己問題。於是,我打電話回家告訴我爸說:「我不想念了,可不可以休學?」我爸只講了一句話:「那你就回來。」感謝我爸,我馬上辦休學回台中。這是我人生第一次選擇,而且是為自己。我要說的是人生就是要去嘗試,發現不是你要的再回頭去找就對了,我們常誤以為人生是單行道,不是,我們永遠有機會去做選擇。

隔年重考,我考上台中一中,高一並沒有所謂的分組,我很清楚過去嘗試過的路就不要再重蹈冤枉路了,而且清楚地知道自然組並不適合我。雖然我的成績不錯,但高二我選擇了社會組,化學老師還因此找我去談,無可厚非選擇自然組是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大學聯考時,社會組的老師們企昐我能為班上爭取到一席台、政大名校的位置,但人算不如天算,考試當天我身適不適加上心理焦慮不安,考完後心想我大概沒學校念了。我們那時還是先填自願的年代,記得我只填了6個,優先條件是國立,其次是企管學系,為什麼選擇企管?主流價值認為企管會是個賺錢的行業,再來是心想我應該是很適合與人互動的行業。結果當我拿到成績單時,才驚覺並開始回想我填過這志願嗎?「國立海洋學院航運管理系」,沒錯,是「國立」,而且還是「管理系」。當然,老師和同學們都勸我要重考,但我的任性,心想不念怎麼知道我喜不喜歡,加上年輕時對海的慟憬。其實,大學四年我念得很開心,但不是來自於學習的課程,而是教室窗外的大海。再來是因為學校不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人的互動相對比較緊密,這讓我覺習到如何與人互動,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大學生活到了大三和大四大家就開始會為自己的將來打算,當然那時我們還沒有輔導中心提供生涯規劃的課程。老實說那時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可以清楚地知道我不要做什麼。如以學長姐的經驗來說,畢業後的選擇通常是出國念書,考公務員或報關行的業務。但這三個都不是我的選項,而且我清楚地知道,當我們選擇了什麼樣的職業,就等於為未來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形態。出國念書評估經濟狀況實在是很困難,朝九晚五和交際應酬的夜生活,更不是我要的。那麼我還能做什麼?當時雖然很少人選擇念研究所,但對我來說至少是一條路,所以我就報考了海法研究所。考研究所不是因為學歷好看,而是當時我還找不到能做什麼。記得考上研究所的夏天,我的室友要去參加義務張老師的儲訓考試,我也跟著去;結果受訓課程讓我整個人像被電到了一樣。在受訓和實習後,即使沒班,我還是經常跑到基隆的張老師見習。我經常告訴孩子們,有時不用多問別人我能做什麼,因為只有我們自己最清楚,即使專家或是算命師給再多建議,我能做什麼,我想做什麼,只有自己最清楚。最重要的是回到自己本身,去經歷,去嘗試,而且要相信自己,人生是有選擇的。

其實,我們所說的身、心、靈,不是三件事,而是同一件事;所以我經常會關心我的案主,他們怎麼吃,怎麼睡,有沒有運動,咨商的同時,麻煩他們要配合多運動;因為任何問題,都不是單獨面向造成的。來咨商的朋友中,有很多人誤認為他們的人生走到此,是因為別無選擇,但我要說的是,一個誤解或錯誤的相信,就會將我們帶到另一個方向去,所以面對每個選擇,我們不得不慎重,既然是自己下的決定,就不要再怨天尤人。前陣子看完《後宮甄嬛傳》,才知道為什麼這部片那麼受歡迎,因為「一人故事,眾人故事」,雖然我們身處現代,但不管在工作、家裡或在現有的體制和文化下,讓我們怕輸,怕被背叛,擔心不完美。因此我們時常在討好最有權力的人,想得到最多的愛;這就是人性,卻不知不覺過得很累。為什麼要說故事?出版《故事的療癒力量》是因為我從事敘事療法10幾年後,覺得這些經驗應該要有所整理,於是彙整成一本書。但是,我沒料想能得到這麼多回嚮,也改變了許多人的選擇,這讓我體悟到說故事的力量。當初的出版我並沒有預想去幫忙或治療誰,只是老實地述說自己和我所實踐的敘事療法,不談理論,單純地想用說事的方式,說一個很貼近人且實用的學派應用;所以收到的激勵和療癒的回嚮是出乎我所意料。每年年底我都會給自己一些時間停下來,想想明年我要做什麼,如果不停下來,我們只會一直往前衝,而且只會往同一個方向去。如果我們沒有停下來看看來時路,反問自己做這些事我開心嗎?這是我想做的嗎?如沒有去想這些問題,我們就不會去做調整。或許學習停下來不太容易,因為外在的體制總是推著我們要往前走,要進步,最後連我們自己都不清楚路的方向了。書裡有幾個章節提到我的成長過程和不完美,包括我有個不完美的媽媽,她脾氣不好,甚至可以說是爆燥,老實說是位不知如何愛子女的媽媽,她讓我過得很辛苦;大家可能會認為怎麼可以這樣說自己的媽媽,但事實是如此。回到許多的案例,人為什麼會覺得活得辛苦?因為道德的束縛或社會價值觀的約束,很多事我們不能去講,即使不快樂要裝做快樂,不幸福也要裝得幸福,諸多事情不能言說。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案例來到我們這裡,我們可以幫到忙的原因,並不是我們多有本事,而是因為平常不能跟朋友談的,沒人可以說的,在我們面前終於可以說出來了。說出來之後,不但能被聽懂,還被理解,被接納,這才是最重要的。朋友們,能好好把心裡的事說出來,相信我,這是非常有益身心健康的事!

在第二本書裡,我以親身經歷做示範,也就是說,雖然去年的出版變成暢銷書,但我不能迷失在數字裡;如果因為我老實地聽故事和說故事,分享的經驗有人因此受益,既然心理咨商師和作家的角色我都可以扮演好,有什麼理由不去做!?所以麻煩大家找到自己的天命,找到後,你們也可以輕鬆地做自己,去做可以做的事。也有人會問我「你如何做自我療癒?」我舉一個例子是,前陣子我到大陸帶工作坊,從北京到瀋陽是一個半小時。因為前一天北京下了大雨,而我出發那天是陰天,航班還是亂的,好不容易等到上飛機,在機艙裡我們又等了一個半小時才起飛。當然乘客們都很焦慮,不斷地罵空姐。我坐在那裡心裡很平靜,再看了一遍自己的書從頭到尾,以前的我遇到這種情況也是跟他們一樣焦慮,當時的平靜是我經過好幾年的自我整理和書寫,尤其是在寫完這兩本書之後,才能有今天待事待人的平靜。同時這讓我認清,我們不要試圖改變別人,甚至家人,那會徒勞無功,唯一能改變的是自己。認清這點之後,我也就不再那麼執著了,話雖如此,人生雖然有很多不完美和不足,但還是值得我們好好地去學習。舉這個例子是觀察自己,當我好好說故事之後,再重新自我審視,我變得平靜自在很多。如果沒有這些成長過程的生命經驗,如果沒有自我覺知,相信我也會和大多數的人一樣靜不下來。上個月到京都玩,我很享受那裡的寧靜,心就像被電熨斗燙平了一樣,一個寺廟通常可以待上好幾個小時,走走停停,靜靜坐在那裡也好。同為是旅人,有人草草15分鐘就參觀結束,趕往下個行程。我要說的是,如果我沒有說故事自我省思的這個過程,今天的我也會很他們一樣,那麼即使再美的東西也看不見,再好吃的食物也吃不出它的美味。現今我們沒辦法安靜下來的原因有很多,一來是外在的環境,尤其現在大家一回到家就是打開電視看新聞,接收太多的負面能量,不但浪費生命,還造成自我的耗損。二來是內在,人不是一出生就知道要立志向上,不斷地往前衝,那是在我們小時候就被灌養的價值,那個框架從小就存已在。所以也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焦慮怕輸,擔心不完美,不斷地前進,演變成沒辦法,時事造成我沒有選擇的餘地。有很多案主來到我們這裡,也幸好他們有自覺心理的狀況,這些案例常有的情況是,與身邊的人玩心理遊戲,可能因為過去的某個缺憾,明明渴望愛,但對身邊愛你的人,常想去驗證,反而讓彼此的關係愈來愈緊張。各位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大家千萬不要上當。還有部份案例是,我們愈是討厭的人,尤其是父母,往往會讓自己變得跟他們一樣;如果不試著說自己的故事,很容易處於一種循環的狀態,難以跳脫同樣的人生劇本。今天你們選擇來到這裡,就開始學習說故事,如果我們不重新去省視過去的成長故事,可能有些缺憾和循環是我們永遠不會去發現的。

周志健 作家〈說故事,擁抱真實的自己〉講座紀錄_(下)


最後,我分享一本書,《不說,就真的來不及了》,目前並沒有中文版。這本書是20年前有位研究生為了論文研究在報紙刊登的一則廣告,內容是如哪天你的生命走到了盡頭,最想述說什麼。其中有一篇是世界500大企業CEO的投稿。他是位癌末的病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他將後事都交待好了,事務上的遺言也已經都交待好了,但還是有些心裡的話要說,所以他非常感謝這位研究者可以讓他在死前可以好好地說自己的故事。可見說心裡的話有多重要,也就是說完這些話,我們才能好好的離開;趁我們還沒走到人生的盡頭,學習講心裡的話,讓生命安穩下來很重要。那麼他說了什麼樣的故事?他提到「財產都已分配好了,心中遺言無處告白,感謝這裡提供可靠的匿名收藏處。身為世界500大的總裁,曾經叱吒風雲,人們都很羨慕他,但他不得不承認,除了工作以外,人生沒什麼樂趣,財富累積也變成一種習慣,就像身上的肥肉一樣,社會地位和財富在即將到來的死亡面前,已全部變得黯淡無光,毫無意義了。我也深夜裡多次反問自己,如果我生前的一切被死亡重新做價後,已經失去了價值,那麼我現在最想要的是什麼?」這是很棒的反思,就在他回顧人生60幾年來,只有一件事是他最在意的,當8歲那年的暑假,他住在亞利桑那州,隔壁鄰居有位來渡假的小女孩薇薇安,他帶著小他一歲的薇薇安到處玩樂,兩小無猜好開心。有天,他為有抓一隻樹上會叫的蟬給薇薇安,不小心從樹上掉下來,幸好被樹枝勾住了,懸在半空中,除了驚恐,也因受傷而痛哭。薇薇安也因為受到驚嚇而哭泣,可是她不斷地安慰他,用手輕撫他的腳試著安慰他,並嚷著我一定會想辦法救你。後來樹枝承受不了重力,他掉了下來,腳受傷流血,她不但邊幫他擦血,還邊對著小男孩說:「我要跟我舅舅說,我不要回去了,要留下來陪你。」就是這句話,小男孩覺得「我很重要」,最後,小女孩還是得回到父母的家,從此他們再也沒有聯繫。他說那女孩可能已經忘了,即使他將面對死亡,可是這個記憶永遠伴隨著他。他一生結過4次婚,他知道這四段婚姻都跟金錢有關,但跟愛情無關,這種與愛無關的婚姻當然不可能幸福,所以孩子們跟他的關係淡如水。但他很誠實地承認,會變成這樣不能怪誰,只能怪他自己。最後他寫到:「現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夠用的財富,就該去追求其他與財富無關的,應該是更重要的東西,也許是愛情,也許是藝術,也許只是一個兒時的理想。無休止地追求財富的慾望,只會讓人變得貪婪和無趣……。如果還有來生,我知道我會怎樣去過生活。」

我曾將這個故事分享在臉書上,目的是希望不要有人到死之前才有這樣的覺悟和說這些話,趁我們都還年輕,行動自如的時候,不要躺在病床上時,才在想來生要如何。話說回來,他會變成這樣並不是他的錯,外在的體制和個人內在的因素,就像我們之前提的那位女土個案,如果內心有個憤怒,那就會經常找人吵架,日子搞得烏煙瘴氣,這樣過一生就很冤枉。書裡有章是談我的媽媽,她就是我剛才說的人,因為她之前過得很辛苦,進入婚姻之前又沒有被療癒,所以和她一起生活的人也會過得很累,但我媽絕不是故意想把自己變成這樣子;因為我看不到我媽有任何可以改變的空間,但我可以理解。所以說一個人會變成什麼樣子,一定有故事。你們可以出來聽演講,出來上課,買書來看,你們可以幫助自己,過得快樂,健康,快樂健康才是王道!這是我目前人生最大的體會,也僅供你們參考。
Q & A
老師您提到,一切的不順遂造成您母親的壞脾氣,那麼除了當位聆聽者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她?
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就我媽的例子來說,近幾年我媽的脾氣有變好,原因是有事做,她開始去上老人大學,有人教他們唱歌、畫畫和練書法。昨天我打電話回去,她告訴我他們去公園表演,就是很簡單的舞動作,但他們還是需要掌聲和舞台。如果老人家有一群朋友可以互動,他們就比較不容易鑽牛角尖。我媽還沒走出去之前,她經常在家就是想著誰最不孝,誰沒給生活費。總之,就是讓他們有事情做。其次是,回台中我就會陪她吃飯,聽她說故事,沒空回去就打電話回家,就是盡力,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就看自己的能力而定。第三個是,當你什麼都不能做時,那就禱告和祝福,如果不相信宗教,至少記住零極限的4句話:「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感謝是很大的力量,愛是最大的療癒,學習說對不起並不會少塊肉,也因為我的母親從沒學會說對不起,所以和孩子的關係是疏離的。當你遇到了一些挫折,說這些有能量有療癒的話,去清理產生的負面能量。這是我自己的方式,僅供參考。

老師您聽了那麼多故事,會不會覺得老是千篇一律,會不會焦慮,事情不都是這樣,而寫不出新意來?
不會。記得如果你今天想寫一篇文章,先要感動自己,連自己都感不了,也就不用給別人看了。「雖然一人故事,眾人故事」,但不會千篇一律,要懂得如何去聽故事,思維也不太一樣。如果今天有個人說的故事一直重覆千篇一律的話,表示我們沒有聽懂,或是回應的方向不對,所以他必需一直重覆的講。舉例來說,如果外面下著雨,你準備出門,媽媽提醒你要帶傘,如果沒有回應,她會認為你沒聽進去,所以就會一再提醒。說故事和聽故事,大家看起來可能覺得很容易,但實際面還是有許多的不容易。

我的父母雖然都已經去逝,但晚年生病時我在一旁照顧,也聽了他們很多的故事,以前會覺得我們的生活還過得去,聽過之後才知道他們的辛苦。因為當時我還不會開車,不能帶他們出去走走,所以現在只要出去旅行,我就會有很重的愧疚感,自己就是會走不出去,不知如何消除這種罪惡感。
至少在他們的晚年妳是陪伴他們最多的,妳很善良,想為他們多做一些。如果有機會在天堂遇見妳的父母,他們會如何形容妳這位女兒?如果妳的父母知道妳已為他們做那麼多了,可是因為為沒做到的事感到愧疚,他們會高興妳有這份孝心?還是會因此而責怪妳?走不出來,沒關係就慢慢來。同時我們也可以想想看,在天堂的他們希望妳的生活過得好或不好?妳現在同樣為人母,所以也可以體會他們希望妳過得好的心情。那麼他們會期望妳帶著愧疚感生活下去嗎?而這份愧疚感會讓妳感到快樂,還是不快樂?那麼妳的父母會怎麼跟妳說?有沒有學員可以試著回答看看的?
我認為一份心意,不是帶著父母去妳認為最好的地方,住得最好吃得最好的才叫做孝順和幸福,而是當他們最需要有人陪伴的時候,妳在他們身邊,至於去哪裡並不是他們所在乎的。
之前有個案主和妳的案例很像,她已經結婚有自己的家庭,邊工作,邊念研究所,照顧癌末住院的媽媽更是盡心盡力。有天中午,趁母親午睡時出去吃飯,結果回來她的母親已經去逝,她非常的自責,認為沒有好好跟媽媽再見,臨走前不在她身邊。同樣地問了一些問題之後,我問她會不會是妳的母親故意選擇妳不在的時候離開?她突然表情一怔說:「有可能,因為我媽媽一直不希望,她的離開馬上衝擊到我。」妳的母親臨走前的表情?很詳和。我告訴她,盡力就好。我們都想當個100分的兒女,回報父母很多,不過話說回來,父母也希望我們過得好。大家記住我們想要給得再多,再怎麼想要完美,都會有不完美,姑且只問盡力就好了。

當我在寫至親的故事時,無形中會用自己的視角去框架,後來被老師點出。雖然再進一步了解之後,有多一份理解,但框加和視角的問題仍在。我想請問老師您在寫至親的故事時,是否也遇到相同的問題?
請問妳是研究生嗎?是的。第二本書的第二章裡我有提到,通常會有三個階段性,我自己是這麼經歷過來的。記得「情緒過不去,理性出不來」,如用傳統的思維「天下無不是父母」,「不要想那麼多啦!」那又是自欺欺人的開始,日後這些問題還是會再回來。情緒是一定有的,還是都寫出來,但這些要不要成為妳日後論文的文本,妳自己評估。唯有先把自己撫平了,療癒自己之後,妳所說的視角才會出來。

您是位心理咨商師,每天接受到那麼多負面的情緒,您又如何自我療癒?
沒錯,聽人家講故事是很耗能量的,但請大家記住,不管你是不是一位助人工作者,都請你要照顧好自己,保護自己。工作上,我一天只接一個,頂多兩個,為什麼不多接幾個案主,可以多賺點錢。我也想多賺點錢,一點都不清高,但我清楚地知道,在這一行如果我要走得長久,就必需把以最好的能量與人互動。人與人之間是一種能量的交換,這也是為什麼我早上會去河提散步,中午必需睡個午覺,好好吃頓飯,再將自己帶來這裡。最近我在住家附近的國小上課,我告訴來上課的志工媽媽們,先要照顧好自己,不然給出去的不是打折扣,就是假裝討好,就像擠牙膏一樣,硬擠到乾,最後連自己也瀕臨崩潰。當我們愛自己夠了,能量自然就會滿出來,分享出去的也就最能滋養被需要的人。當第1堂課時,我問志工媽媽們,妳們都每天煮飯嗎?即使很累都要天天煮嗎?大家能理解「我想煮」和「我應該煮」之間是有差異的。如果是應該煮 ,那麼煮出來的東西好不好吃?到了第3堂課,有位媽媽跟我說,有天她很累很想休息,以前她再怎麼累,都會硬撐著煮好,她那天突然想到,周老師說要先愛自己,所以那天她和先生、孩子們去外面用餐,一家人都吃得很開心,也沒有人因此責怪她。也請大家要清楚地知道,有時是因為我們對自己太嚴苛,而不是別人嚴苛的要求。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是發自內心,不要像我老媽一樣邊做邊罵。後來,這位媽媽的孩子告訴她:「媽媽,妳最近做的便當是彩色的,同學說以前我的便當是黃黑色。」其實,我們用不用心孩子都知道。這份用心來自於她開始學會照顧自己,而形成一個善的循環。現代女性要扮演很多角色,真的很辛苦,老實說有很多社會的期待是非理性的。我們經常被要求「應該」做個好孩子,「應該」孝順,深怕什麼做不好,即使父母不在了,每天都還是過得戰戰兢兢的。如果沒有覺察,魔咒就解不開。既然今天大家學了就是要去實踐,實踐才是王道,知道太多道理沒有用。所以邀請各位,用什麼方式都好,慢慢學習說故事,好好的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