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

龍顏講堂「2013大閱讀」第一季公益講座

龍顏講堂「2013大閱讀」第一季公益講座
閱讀的種籽一旦落土,便橫生向下扎根的本能,伸展的枝葉向上試探,形體不斷往外擴張,內部一股無以名狀的生命力準備綻放。端視躍動的生命,我們明白努力的意義與價值。

119 (六) 14301630
張小虹/作家
身體無限大
《資本主義有怪獸》等10餘本著作

223 (六) 14301630
王溢嘉/作家
從活用禪到莊子陪你走紅塵
《莊子陪你走紅塵》等40餘本著作

316 (六) 14301630
林正盛/導演
來自偏鄉的孩子-夢想飛行
導演、編劇、演員及文字創作者

欲報名請洽:
電話→ 02-2557-9670 
傳真→ 02-2550-9495
電子信箱→ service@longyen.org.tw
講堂位址→ 台北市信義路二段1965(金石堂信義店)



2012年12月19日

胡明琪 老師〈「畫」中有話,話中「畫」〉講座紀錄_(上)

今天的講座我希望藉由這些畫作讓大家去反思,你對中國畫和自身的文化了解多少?藉由畫裡的圖像和故事,可以看到什麼?大家的印象裡國畫都是黑白的嗎?請看看這幾張畫,仕女圖、歌舞昇平、聚餐、洗澡、喝下午…,這些畫作也透露了許多古人的生活訊息,再看看宋朝《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當時清明時節的俗民生活。你說山水畫都一樣嗎?西方稱之為風景畫,我們看到這張是故宮鎮館之寶的其中一件《萬壑松風圖》,顏色是因為氧化的關係。這是跨北宋和南宋畫家李唐的作品,宋微宗時任職於翰林畫院,因靖康之難,逃難過程中收了一位強盗學生蕭照。南宋建朝之後,李唐重新進入畫院,蕭照也跟隨著他的老師進入畫院。所謂《萬壑松風圖 》可想而知有非常高大的山麓,端看遠方的白雲,時令應該是夏季,前景是松林,以及隱現的小徑,因此畫面有了幽深遠近之感。左方遠景瀑布一線垂下,澗水潺潺,可謂畫到有聲就是詩。如有在山中健走的人更能體會。《萬壑松風圖 》屬於北宋的中軸頂立式的構圖,如此陽剛的大山大水,如何讓整體看起來柔和些,也就是遠處沒有線勾的白雲。早期畫家並不流行在畫作上簽名,即便有也是隱藏在畫中的某處。大家知道范寬《谿山行旅圖 》的簽名是隱藏在前景樹葉的下方,《萬壑松風圖 》要大家找簽名應該是不太容易,簽名是在遠山上。所謂遠處有仙山,遠山上題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據此我們可以知道這是李唐在一一二四年的創作。這些北方的大山,因為雨水少,植披也就不多,所以可以看到山峰的肌理,那麼要如何用毛筆表現堅硬的質感?這裡用的是斧劈皴,這也是南宋馬遠和夏圭最常使用的皴法,李唐更是大量地運用毛筆側鋒擦出這樣的山水。《萬壑松風圖 》是畫在絹上,早期畫作是畫在絹和紙上,絹的特性是不吸墨,和紙不同的是,絹不吸水,所以可以一層一層做皴擦的效果。近景我們可以看到松根糾結緊抓著岩石,這是北方山水的特色,黑白相間的山與水,澗水穿石而過,如聞聲響,遠方層層雲朵,冉冉上升。雖然是靜態的畫作,卻能營造出動態的美感。

《萬壑松風圖 》是北宋的作品,接下來要講南宋畫家馬麟的作品,他出生於院畫世家,父親馬遠是畫院的待詔,所以他傳承了馬氏的畫風。這件《靜聽松風圖 》一樣畫松,和李唐所畫的松有什麼不同?《萬壑松風圖 》的松是佈滿整個畫面,《靜聽松風圖 》的松強調堅硬的線條,也就是所謂的「馬托枝」。我們知道南宋是定都於杭州,江南山水比較柔和不像北方山水的陽剛堅硬,所以畫作變得柔軟,開始有了留白。南宋馬麟的《靜聽松風圖 》是斜角構圖,空白處分別是宋理宗和乾隆的題字,北宋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是中軸頂立,整個空間是被填滿的,兩者構圖的方式很不同。靜聽松風顧名思義就是要靜,松樹幹上坐著一位老人,傾耳聆聽自然界的松濤水聲,迴盪山間,這就是中國畫所講求的意境。我們知道中國畫的主從關係是,畫得大的是主角,畫得小不表示是小孩,而是配角。南宋院體畫極為注重畫中的人物,環境的氣氛營造。左下角簽名「臣馬麟」,「臣」也就是皇上命馬麟所作的畫,畫裡有皇上所題的四個大字「靜聽松風」。再來我們要談到的是明朝的唐寅,也就是唐伯虎。他的畫作有「南人北相」的特色,畫作呈現多是北方的大山大水,有別以江南的景色,構圖上卻保有南宋的空靈。唐寅師承職業畫家周臣,職業畫家有別於宮廷和文人畫家,所以不論是人物畫或山水畫都有一定的水平。周臣承襲的是南宋的畫風,融合宋文人畫的特色,蘇軾即是文人畫的代表。跟大家分享個小故事:蘇軾有天用了朱砂筆畫竹,於是學生就問了:「老師今天為什麼用紅色畫竹呢?有紅色的竹子嗎?」他就說了:「竹子有黑的嗎?」他也說過:「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畫得像,這和小朋友的畫沒什麼兩樣。他認為,畫雖然一筆草草,但只有掌握形,不一定要像,重要的是義涵;這就是中國畫抒情寫意的文人畫。即便如此,明朝和元朝的文人畫是有所差異的,元朝文人不受重視而隱逸,通常是在朋友聚會的場合,以文會友題詩作畫,所以同件作品常是多位文人的共同創作。到了明朝商業興盛,中產階級崛起,社會結構在改變,所以文人也賣畫。這件唐寅《山路松聲 》,有松聲一定傾聽的人,從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人,可能是主僕關係,站在瀑布前的小橋上,聆聽松濤水聲。畫中山的畫法轉折稜角分明是宋朝李成和郭熙的畫法,皴法又獨具個人特色。大方簽名也和宋朝不同了,題詩落款,「女几山前野路橫,松聲偏解合泉聲。試從靜裡閒傾耳,便覺衝然道氣聲。」畫女幾山不表示唐寅去過,而是張軌隱居於此山中,具有文人隱逸的義涵。最後「李父母大人先生」,可知這是唐寅為了送給調職的地方官所畫的作品。元明文人開始流行以畫贈友,以詩意輔助畫,這也是唐寅所探求的畫藝。

這是另一件唐寅的《看泉聽風》,一樣是斜對角的構圖,樹形古典,瀑布前席地而坐的兩人,看泉聽風好悠閒自得。不過,險峻陡峭的遠山和上一張截然不同。詩是這麼題的「俯首流泉仰聽風,泉聲風韻合笙鏞。如何不把瑤寫,為是無人姓是鐘。」後兩句是以伯牙與他的知音鐘子期之間的友誼,來說明友情的重要。我們知道唐寅的仕途並不順遂,他原是考上了南京鄉試的第一名解元,取得隔年進京考試的資格,但因為捲入了考試弊案,被判不得再參加科舉考試後,又被派舉小吏,唐寅堅持不上任。後來在他的畫作上,我們可以看到「禪仙」或「逃禪」的印章。唐寅的兒時玩伴文徵明,兩人個性迥異,文徵明生性內向處事嚴謹。由於長夀,所以作品相當的多,不像唐寅,算是大器晚成型的。這件《聽泉圖》有簡筆意遠的趣味,我們在古畫裡常看到的,遠水無痕,遠人無眼。剛才提到的看泉聽松濤都是在深山裡,可是這張卻是著紅衣的士人蹲坐在小溪旁,曲折清泉並不是大山瀑布,所以必需傾身仔細聆聽。文徵明與唐寅一樣,拜沈周為師──明四大畫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畫中三首他和朋友互題的詩,朋友王竉題了「獨坐靈泉上,冷冷與耳謀。山中忘日月,春去落花流。」王守題的是「亂山新雨足,碧瀾泛桃花。獨坐清溪靜,消遙弄落霞。」文徵明自己題了「空山日落雨初收,煙樹沉沉水亂流。獨坐幽人心不競,坐聽寒玉竟遲留。」再來我們看這張宋代皇室之後趙孟頫的《鵲華秋色》,他也是元初吳興八俊之一,做為漢人和胡人之間的橋樑,但宋亡了,好友錢選不願就職選擇隱逸。也因為如此,儘管趙孟頫寫了一手好字,董其昌還是批評漂亮到俗氣,也有人批評,沒人格寫出來的字怎麼會美。剛才提到的畫是立軸,另一種形式就是像《鵲華秋色》這樣的手卷,左展右收,可加頁,畫心是畫家的畫作,引首是後人加進來的題字,後面各式的題詩,則是日後的收藏家不斷加紙、題字及重裱的。其實,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畫心並不大。趙孟頫的《鵲華秋色》之所以有別於其他的畫作是,我們知道當時文人並不受重視,他提倡復古,鼓勵以文人畫的筆墨和隋唐繽紛的色彩入畫。在這之前青綠山水不可能是文人畫,而此件作品正是青綠山水的文人畫。引首「鵲華秋色」是乾隆所題的四個大字,此作因此得名。乾隆不僅題了這幾個字,畫中留白的地方幾乎被他給填滿了。之前故宮展出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光乾隆的題字就有五六十則之多,可見他對此畫的喜愛程度。不過,第一件《富春山居》入清宮的隔年又有第二幅進宮,於是乾隆找來專家鑑定,也因為乾隆題了那麼多字,大臣們不敢評鑑第二幅為真品,但畢竟也是花了2000金,所以乾隆請大臣在第二幅《富春山居》題了一則,內容就是陳述這個件事。不過,近代的專家學者鑑定結果就此翻案,第二幅才是黃公望所作。

胡明琪 老師〈「畫」中有話,話中「畫」〉講座紀錄_(下)


《鵲華秋色》不僅乾隆喜歡,我們看到拖尾的跋就有一百多公分,是各個收藏家抒發心情,也等於是在看一場書法比賽,相當的精彩!這則虞集寫著「吳興公…,深得物外山水筆意,雖一木一石種種異於人者,且風尚古俊,脱去凡近。政如王謝子弟,倒冠岸幘,與天下公子斗舉止也。」意思是,吳興公就是趙孟頫,因為他崇尚復古,雖然畫樹畫石與其他畫家不一樣,但他的畫如晉朝王、謝家族般有影響力,足以當做士大夫們的典範。崇禎三年,虞集又在與朋友遊山玩水的金閣舟中看到這件作品,於是他又提了一段話。除了「鵲華秋色」四個大字,這件作品乾隆到底還題了多少字?其實,他在不同時期分別寫了看畫的心得和讚頌鵲山的文章共五篇。《鵲華秋色》畫的是山東濟南的風光,趙孟頫在此當官三年,這件作品是他為好友周密所畫。趙孟頫在畫裡也題了:「公謹父,齊人也。余通守齊州,罷官歸來,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于左傳,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曰鵲華秋色云。」意思是趙孟頫的好友周密之父是濟南人,他曾對周密形容濟南的風光景色,周密卻全然不知,所以他畫了此作。《鵲華秋色》尖頭是華不住山,位於黃河之南,黃河北方的是方圓平頭的鵲山。趙孟頫以解索皴來表現華不住山挺拔,以披麻皴表現鵲山堅實渾圓的山體,用的是淺降青綠,這就是復古。以往青綠山水通常是院體畫,不過,此幅作品卻是文人畫風的青綠山水。遠山、近林、農舍、蚱蜢舟和漁人,雖然不形比例,但整體意境曠遠,充滿野趣。我們知道趙孟頫主張書法入畫,為此他曾題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他說畫石速度要快,便會留下自然的留白和空隙,畫樹要像寫大篆,畫竹就像寫書法,書畫同源。再來,我們比對一下現今2012年的華山和鵲山,大家可知道,乾隆1735年登基後,下江南六次,有次到了濟南,興致一來,便將《鵲華秋色》拿出來欣賞一翻。第一句讚美畫得太好了,第二句即表示方位畫錯了,華山和鵲山左右顛倒了。從此這幅作品就被禁了,理由是因為乾隆皇帝認為這對軍事戰備太重要了,基本的地理位置不能有差錯。但我們知道,因站的方位不同,左右就會有所不同。

明朝沈周畫《山水》,他的山水畫繼承元代的黃公望和王蒙的風格,前景的枯樹像不像趙孟頫的《鵲華秋色》?沈周也是明朝四大畫家之一,我們可以看到山是非常簡單的線條,淡墨勾廓,再用墨色烘染出層次。分別有三個人的題字,沈周自己題了:「米不米,黃不黃,淋漓水墨餘清蒼。」米就是北宋的米芾,他著名的皴法像米粒一樣,所以就叫米點皴,黃就是黃公望。意思是米芾的畫那麼美,沈周自認學不來,說他的畫像黃公望,又不像。朋友陳蒙形容沈周作畫:「沈郎愛山水,每傳山水神。顛癡已不作,夫乃見後身。觀其落筆時,只赤千里真。意與元氣會,胸次無一塵。」沈郎就是沈周,看他作畫聚精會神,一鼓作氣,作畫的速度非常的快,猶如一匹千里馬。接下來這張很有趣,這是元朝顧安和倪瓚合作的《古木竹石》,這件作品目前還在故宮展出,畫面只有枯樹、竹子和石頭,我們可以看到留白處填滿的題字,畫面看起來甚至有些雜亂,如果不說大家可能走過就算了。畫是在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顧安和張紳應隱士通玄的邀請,聯手畫了《古木修石圖》。完成後,張紳和楊維真分別題詠。那麼倪瓚畫哪一部份?三年後,洪武六年倪瓚在朋友家中看到此作,於是他補上了一顆石頭,另題了首詩。大家看得出來石頭是後來裱上去的嗎?倪瓚畫了石頭之後,再請工匠重裱,不仔細看其實看不太出來。他在畫中題了:「雲門古木龍蛇走。迂訥琅玕朔風吼。鐵厓健筆老縱橫。萬卷當胸隨所取。張公僵臥玉山岑。楊顧騎箕上南斗。我來東園梅未花。凍木戟立森槎枒。半醒半醉住一月。柳眼漸碧草欲芽。雲門屢約來看竹。未聞拄杖拖冰玉。開門一看(看字點去)笑如夢中。便應襆被從茲宿。」鐵厓就是楊維真,張公即是張紳,當時顧安和楊維真已相斷去逝了,年邁的張紳也病了這裡倪瓚大致描述這些畫家的情況。郭畀的《雪竹》,引首「封條戞玉」這四個大字是乾隆題的,「封條戞玉」也就是說,白雪落下積在細細的竹稍上,猶如白玉般的晶瑩。這件作品困難的地方在於,雪地、冷風和凝結的冷空氣是先染上墨色之後,然後再慢慢地將竹畫上去,白雪並不是撲上白粉,而是留白,這可不太容易。元朝的文人畫的特色是,文人喜歡和道士來往,畫作經常是追求一種隱逸和出世的思想。其實,我們看到這張郭畀的作品也不例外,他除了擅長山水,也很常畫梅蘭竹菊,這也是元朝文人畫常看到的題材,主要藉此表達畫家們的情操和心境。

接下來我們來看梅,元朝王冕的《墨梅圖》,記得以前念過,吳敬梓在書中記述王冕童年時期放牛畫荷,但現在我們卻只看到他所作的梅,反而沒看過他畫的蘭。這張作品有趣是,畫不大,但上下左右全都題滿了字,至少有十個跋,王冕自己就題了五個。這件作品被借出國展覽時,連外國人都不禁要問,這到底是看畫或者是看字?王冕當時畫這件作品時,已六十八歲,他畫的梅是如何精彩?他畫梅通常只有線條沒有墨色,宋人畫梅是點綴而精緻的,但元朝的王冕畫的梅,卻是佈滿整個畫面,講求的是意境。而且我們可以看到,他畫梅枝有彈性,繁花萬枝,枝幹非常的有力道。其中王冕自己題比較短的詩:「城市山林不可居,故人消息近何如,季來懶作江湖夢,門掩梅花自讀書。」他因為仕途不順遂,所以懶得再做江湖夢,自己在家裡看書教書輕鬆自在。我們可以了解,王冕是藉由梅來抒發心情,和表達君子的清高。他也這麼說過:「吾人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意思是梅吸了池中的墨氣,所以開出來的花都會有著淡淡的墨香。這件也是王冕的《南枝早春圖》,枝幹由頭往上延伸,枝幹與梅花層疊。所以作畫時,一定要胸有成竹,一氣呵成,才可能出現這樣的作品。我們也可以看到花蕊或花萼他喜歡以濃墨來處理,另一種圈花法是雙線勾勒,再以焦墨畫樹幹。看了這麼多作品相信大家了解到,毛筆是可以畫出堅硬的線條,如前面提的大山,也可柔軟的處理雲、花和小草等。最後,這張是宋朝蘇漢成的《冬庭戲嬰圖》,也有《秋庭戲嬰圖》,可能也有春夏,但不在故宮。這件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小孩正在逗貓,宮廷畫講究的是色彩變化,著重裝飾和寫實。當然,這是富貴人家的小孩,不論兒童身上的衣服和頭上的配飾,都是當時流行的裝飾,宋人尤其喜愛珍珠,所以可以看到孩童身上頭上有許多用珍珠配件。看了這麼多的畫作,您們覺得中國畫有趣嗎?

2012年11月22日

廖淑梅 老師〈「銅」顏不老,老來俏〉講座紀錄─(上)


大家到故宮最想看的是什麼?故宮的展品相當的豐富,有玉器、陶器、青銅器、瓷器和書畫,今天我就是要將青銅器的特殊性告訴大家。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講究禮制的禮儀之邦,還有另一個是愛祭祀拜拜。不管是禮制或祭祀,一定要有器物,最常使用的就是青銅器。我們常說「破銅爛鐵」或台語是說「歹銅古錫」,中國最早使用的金屬就是銅,而銅和錫的合金就是青銅。青銅當做器物時,當然,它是有形的,看得到摸得到,如果講到無形的文化層次,那就必需了解它的歷史背景、人文和思想的部份,這也就有很多可以談的。我們先來看一下商周青銅器上常會有的圖騰「饕餮」(ㄊㄠ ㄊ一ㄝˋ),祂為什麼是商周青銅圖飾上的最愛?這張是有饕餮紋的卣,祂既不像人也不像獸,看起來既威嚴又俏皮,但不管紋飾多複雜或造形如何變化,總之記得祂永遠有一對眼睛。為什麼要有一對大眼睛?瞪大的眼睛又有什麼作用?器物上裝飾饕餮紋的主要目的是什麼?這些是待會我們要談的。再來這張是周昭王的折觥和周宣王的逨盉,饕餮紋飾鑄得相當精美!我們剛才提到的卣、折觥和盉都是酒器,「盉」是酒加水的容器,酒量不好就加水,酒和水調合調合就叫盉「ㄏㄜˊ」。您們看到這些精美的青銅器,並非破銅爛鐵或歹銅古錫三言兩語可以道破的,那麼要如何欣賞青銅器?又美在哪裡?這就必需從器形、功能和紋飾談起,最重要的是西周周公的制禮作樂,制禮作樂也規範了一個階級制度,什麼階級穿什麼衣服,用什麼東西,數量和質量都有明確的規定,這些與青銅器的鑄造都有一定的關係。雖然今天我們還無法談到春秋戰國的部份,但先讓大家比較一下春秋戰國和商周的青銅器有什麼差別。其實,鑄造的方式已經不一樣了,這件作品是銅和鐵的合金,所以容器呈現偏紅的紅銅,到了春秋戰國已懂得利用紅銅鑲嵌紋飾。紋飾開始出現人物和馬車,描繪打獵的情景,這和商周的紋飾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開始觀照人民和貴族的日常生活,器物的功能已經跳脫政治宗教的束縛。剛才我們介紹的商周青銅器是用來祭祀用的,紋飾是有它的目的性,饕餮紋像鳥禽又像獸類,融合兩者以誇張的表現手法,又正又邪,讓人感到又愛又怕,就像大自然給我們水和養份,可是天災卻會奪走祂所賜予的一切。那麼為什麼要祭祀拜拜?當時的人們認為上天隨時操縱著我們,對祂的亦正亦邪又懼又愛;所以祭祀一定會用饕餮紋的器物,對內主要有團結族群的安定,對外有保家衛國的象徵意義。饕餮的樣式隨著時間演變成各種形式,所以後來我們皆稱之為獸面紋。

我們對青銅器先有一個概括的認識之後,接下來正式進入我們的主題。上一堂明秋老師談到玉器,從玉石不分到玉石分離,再來是陶的文化。那麼大家知道陶器的使用代表著什麼嗎?對,表示已經進入龍山文化,人類開始懂得用火和定居。陶器之後就是銅,陶和青銅一樣都具有可塑性,可是陶容易破損,青銅不會,也因為這個特性,老祖宗認為,銅器具有永恆不朽的意義;因此是禮器最佳的選擇。各文明古國裡,中國對於青銅的使用起步算晚的,也因為青銅器的材質硬度夠,所以普遍被拿來當做兵器使用。說到硬度,青銅是銅錫的合金,既然是合金那麼就會有比例和配方的問題,這些比例配方在《考工記》裡清楚地記載著,例如:製作兵器就是三銅二錫,製作砍伐的斧頭就是一錫四銅,要製作燦爛如黃金般的禮器,就必需使用一錫五銅,而禮器也是中國特有的。我們知道夏商周三個朝其實是並存的,是群居的部落社會,只是誰的武器多,誰的國力強,誰就當王。由於夏商周時期,對天文地理有限的知識,人們特別尊神尚鬼,神是指上天,鬼指的是祖先;所以才會有天命論、道德論和祭祀。這張湖北銅綠山的銅礦遺址,先民們在2500年前就已在這裡開採了。大家試想,50公尺深的礦坑內,沒有抽風機和排水的幫浦,要如何進行銅礦的開採?3000年前老祖宗們就是利用井口高低,造成氣壓的不同,解決通風的問題;運用支架引水,解決排水的問題;以接隼的方式,排除礦坑塌陷的危險。這些在故宮裡的「原來如此」展覽室都有圖示,看完展覽,可以再去看看這些先民的智慧。那麼銅開採後,如何鑄造?這張是從婦好墓出土的《司母辛方鼎》,也有人稱為后母辛。說到鼎,不是有句成語「問鼎輕重」,典故就是在講楚莊王想問鼎王位的故事。楚莊王曾打戰到周朝的國土的附近,想要借機爭取王位,所以周定王不得不派出使者。當時鼎代表的是國家和政權,楚莊王就問使者王孫滿鼎的輕重,而王孫滿回答了:「鼎的輕重,在德不在重量。」「德」也是整個周代的王者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以德配天」,這待會我們會再講。一般我們看到的鼎大都是三足,所謂「三足鼎立」,由於這是方鼎,所以是四足。這座《司母辛戊鼎》總重有832.84公斤,是目前發現最大最重的鼎。大家想想以當時的技術,如何鑄造如此大的鼎?除了《考工記》提到的合金比例外,又要如何鑄模?荀子說了:「刑範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這裡的金是指吉金--銅。我們來看鑄造青銅器的塊範製法,首先是製模,做內範和外範,外範主要是紋飾,內範是就是反書文字和以竹刀刻陽文,再來合範;所以我們說「模範」就是從這裡而來的。那麼大家想想,剛才800多公斤的大鼎需要多少人,才有辦法鑄造?大鼎難鑄在於,不僅是要工冶巧,還要火齊得,也就是40幾個坩鍋同時澆灌熔銅,必需速度一致,炕的火候控制,需要200多人齊心協力才能完成,當然,設備和腹地都一定要大。如此浩大的工程來鑄造大鼎,在高溫下的鑄造者就是奴隸,使用者一定是貴族,因為商朝是個階級制度分明的社會。

再來我們要談到夏商周朝代的更替。商湯代桀,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因為夏桀無道,上天命商去打夏,也就是所謂天註定。商原本是夏的一個小國,商滅夏,後來歷史重演周也是商的一個小國,商被周所滅。「天命」就必需要祭祀才能接收,商代是個尊神尚鬼的民族,天地神統御了一切。天子死去,還是具有相同的權力和地位,所以有所謂的「待死如待生」,生前如何享受,後世就要遵照生前的模式來祭祀。商朝的青銅器,簡單的歸納起來多是為了祭祀而鑄造的。青銅器在周是制禮,商是用來祭祀。商代還有另一點很重要的是封建制度,封疆建國,一直延讀到周朝,之後又演變成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將王位傳給嫡長子,其他的兒子分封諸候,用諸候的血緣來膨脹自己的國土,勢力就像金字塔一樣,控制的疆域也就愈來愈廣。從這張地圖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商朝以黃河兩岸現今的河南為據點,山西是夏朝,陝西是周朝,相對的殷和周原還是個小國。盟津有著名的盟津之會,就是周武王要打商糾王時,小國家要攻打大國總要有十足的準備,在盟津軍事演習,觀風水看天象,大會諸候之後,始攻打商朝,最後,在牧野之戰,周滅了商。然而,周滅商到底是在哪一年?在盉尊尚未出土前,學者爭論有120年的差異,待青銅器盉尊的出土,清楚的紀載就是西元前1046年,青銅器上的銘文足以說明了一切。我們知道每發生大事件天象就會變,這在銘文裡也清楚地記載。觀天象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如此,僅管周朝距離我們有3000多年,可是流傳下來的習俗和語言,感覺又是和我們那麼地親近,因為它已經是深紮的思想,變成文化的一部份。湯建國到紂滅亡,盤庚建商,可是建國後一直在遷都,當然與氣候、水源、民生問題有關,從河南安陽小屯村遷都到殷定居之後,以地名為國名,就叫殷商。提到青銅器的銘文前,先來看一下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之前日本不承認有夏朝,直到甲骨文出土,記載證實夏的存在。我們來看這段甲骨文上的文字「辛酉卜賓貞臿(宀止)化(+戈)(角収) 貞臿(宀止)化弗其(+戈)(角収)」,「辛酉」是時間,「卜」直的「丨」是鑿,點「丶」是鑽,再用火去烤,就是「卜」(ㄆㄛ)。「賓」貞人的名,「臿(宀止)化」是位將軍名,(+戈)(角収)是地方名。「弗」可不可以,「其(+戈)(角収)」去攻打(+戈)(角収)這個地方。簡單的說就是卜辭,問將軍可否有戰勝的機會。刻在甲骨文上的一個卜就是五次,這是它的一些規則,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甲骨文在光緒25年(1899年)於安陽縣是出土,當出農民挖到這些獸骨和龜甲時,發現有字賣不了錢,於是磨成粉,拿來當刀傷藥賣,也就是龍角散。後來學者王懿榮發現,才展開挖掘,不過這一挖,盗墓者和外國人都來了。再來這張是婦好墓出土的甲骨文,卜的是什麼?問生男或育女,生產是否順利。甲骨文的出土,揭開了殷商的神秘面紗,這些卜辭無所不包,從商朝各天子的治國大事到私人小事。透過這些甲骨文的記載,今天我們才能認識商朝的歷史和文化。

我們要了解某個朝代必需透過文獻,商代有甲骨文,周朝有金文,也就是青銅器上的銘文。但歷史終究是人寫的可以竄改,玉石沒有任何文字,書畫又可以臨摹,只有青銅器是鑄造上去的,改不了。青銅器上的紋飾也不是為藝術而藝術,多是有宗教或政治理念的功能性。接下來這張商朝的石雕,是人?是禽?是獸?獸頭,人的形體,卻有獸爪,身體又佈滿紋飾。這個獸面的青銅器,有著鳥的身體,又有粗壯的四條腿。這些不寫實也不抽象,不立體也不平面,什麼都不像,又什麼都像的造形,本身一定有特別的意義,就是賦予神格。這件是婦好墓出土的《鴞尊》,鴞的尾巴是向下著地的,形成三足非常的穩,抬頭挺胸非常的威武,頭戴旗飾,絕對的對稱。不僅造形獨特,紋飾有漩紋、雷紋、雀錦紋、鳳紋和獸紋,相當的漂亮!在商代「無酒不成禮」,喝酒是一種禮貌,「禮以酒成」,也因此對酒器非常的講究。剛才前面提到的尊、斝、觥、卣、盉…,這些都是酒器,尊是比較高級的,各式的酒器有固定的組合,依身份地位使用不同的酒器,而且鑄造的材質和數量都有明確的規定。《禮記》裡提到「無田祿者,不設祭器」,也就是沒有田地者,就無法使用銅器。這也是婦好墓出土的《鳳鳥玉石》,我們知道商代各式器物上很多鳳鳥的造形,因為「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就是吃了一顆鳥蛋,生了一個天子。為什麼我們會知道《鳳鳥玉石》和青銅《鴞尊》是出自婦好墓?因為《鴞尊》上有「婦好」的銘文,而鳳鳥玉石沒有文字,所以玉石的身份認證是靠一同出土的青銅器給的。玉器和青銅器都是當時的禮器,青銅器是用來裝祭祀的東西,而玉器是裝祖先降臨的牌位。婦好是位什麼樣的皇后?根據出土的甲骨文記載,婦好不僅會生小孩,還會帶兵打仗,而且是位巫師,她也是商紂王的母親。青銅器也是兵器,矛是基層士兵拿的,一般由部落的酋長提供,有鋼盔和戈的一定是階級地位比較高。這張是人頭銎鉞,西周位於現今的陝西,隔壁甘肅以北就是鬼方,也就是戎狄,匈奴的地盤。鉞首的人面造形,是有辮子和鬍子典型的西南或西北羌人的造形。鉞是一種劈砍的兵器,也用於刑殺,如此精緻的兵器,應該是統帥權威的象徵。這件是商朝嵌綠松石獸面紋的鉞,青銅器最早就是用綠松石去提煉的氧化銅來鑄造,之前提到的不管是獸面紋或是饕餮紋,都會有一對眼睛,紋飾的部份今天沒有時間多談。再來我們看到三星堆的青銅器,三星堆證實了巴蜀文化的存在,不過很可惜的是,沒有任何文字的記載,有無文字提供後人研究的價值差異很大。注意看它手部的造形,一定是拿著某種物品,可是我們卻無從考證。人物特徵是嘴大眼大鼻高,這些五官明顯和中原人種不同,目前沒有發現有任何文字的記載,也留給後人無限的想像空間。這些青銅器上的顏色是歷經千年自然形成的,因為銅錫比例不同,青銅器當初埋在地底下的可能是窖藏,也有可能陪葬品,長期受到土壤氣候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的色澤。接下來看到這張是西周的男、女銅舞人,特別是手部的造形是不是和三星堆出土的銅人非常相似?男的五官看起來一樣是西南人種,可是他所穿的衣服是中原的服飾,區別在於,中原服飾採右衽,左衽是番邦。銅舞人的背後有釘孔可插在木座上,出土時與禮器並置,可能是當做迎神的樂器之用。青銅器是制禮,也能作樂,這個商代之為鐃,也就是執鐘,周代是掛的稱之為鐘。鐃和鐘的功用在《周禮》中有寫道:「金鐃以止鼓」,戰鼓響起,表示打戰,打仗要一鼓作氣,那麼要如何收兵?「鳴金收兵」,金就是銅。鐃和鐘的另外一個功用就是祭祀或宴客時,製造氣氛之用。鐃我們還是可臉看到獸面紋的一雙大眼,這個鐘就沒有,因為它是周厲王時期鑄造的器物,專為某人設計製作的青銅器是非常罕見,看到相同的特色,就這個時期製造的。所謂「國之大事,惟祀與戎」,祭祀是國家的大事,戎就是打仗。打仗一定要青銅器,銅器多,兵力就會強,武力強,國家就會安定。對內就是祭祀,維持社會秩序;這些就是青銅器在當時社會的主要功用。

廖淑梅 老師〈「銅」顏不老,老來俏〉講座紀錄─(下)


接下來我們來看酒器,商朝晚期的《鳳柱斝》,「斝」是什麼?「斝」形狀像爵,有三足,鳳柱就是它杯口的這一對鳳鳥柱,商朝愛用鳳鳥全因「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我們可以看到紋飾上,當時喜歡在關節處畫上螺旋紋和捲龍紋,龍和鳳的組合,也就是所謂的「龍鳳文化」。其實,龍和鳳都是想像的動物,龍是百獸之王,鳳是百鳥之王,一個威猛,一個優雅,兩者相輔相成,夫妻不也是一樣,也就是現在所講的「龍鳳合鳴」。容器上的凸點代表的是什麼?凸點有可能是乳釘紋,不過,這裡的凸點表示獸面的眼睛。旁邊這張是《鳳鳥尊》,尊是祭祀用以盛酒的禮器。這件作品工藝水平很高,鳳鳥的造形非常的美!接下來看這件《豐卣》,一雙獸面的眼睛,又各自延伸成一對對稱的鳳鳥。這是穆王時期的酒器,怎麼知道是穆王的?因為有銘文,有穆王的族徽,「木羊冊」就是他專屬的mark。內有銘文寫著「唯六月既生霸乙卯 王在成周 命豊殷大矩 大矩賜豊金貝 用做父辛 寶尊彝 木羊冊」銘文標注年月日,生霸是月相。這裡我特別要講的是周朝封賜的銘文特色,內容通常會在講完自己的豐功偉業後,不忘將功勞歸於祖先,最後,是子子孫孫永享用或永寶,禮數上先人和後代無所不包。這件是爵,古裝劇常看得到的酒器,所大家一定要仔細看清楚,前有流漕,流與杯口之間有兩柱,後有尖尾,下有三足,和剛才提到的斝很像,但是斝沒有流和尖尾。爵是後來宋朝金石學家所命的名,這件商朝的《平底爵》底部還有碳的痕跡,也就是它還具有溫酒的功用。再來這件是商朝的《獸面紋觚》,爵和觚是配套,一樣凸點是眼睛,還是有簡化的獸面紋。早期製作青銅器的技術還沒那麼好之前,留下我們現在看到的墊片孔。商代青銅觚的演變是從寬矮到修長,因為修長,必需用多次製造,沒辦法用塊範法一次完成。《獸面紋觚》是從厚到薄,中間易於手握,形制優美,極為禮器化,卻也實用。看到底部有族徽,族徽最後就是演變成姓氏。現在我們講到的酒器有爵、觚、卣、斝,還有裝酒器、飲酒器、儲酒器造形和功能都不一樣,非常地講究。這些酒器所有的紋飾和造形,會隨著年代、審美觀、祭祀方式和思想的轉變而有所不同。再來看到的是商代的《亞醜方尊》,做工相當的細緻!我們先來看這些裝飾上去的圖飾,可以明顯看到象頭,黃河流域怎麼會有大象?這也說明了氣候的變遷。這是亞醜家族的祭器,根據考古學專家的研究只有大貴族才能鑄「亞」字型,因為是大貴族才有辦法鑄造得如此精美,「鬼」是指祖先,加「酉」就是酒,可能是這個家族從事與酒相關的事業。

這件是婦好墓出土的《三節提梁卣》,纖細又穩重,工藝美得令人驚嘆!纖細的提把還有一個扣環,頸部可取下當酒杯,可想而知,這也是分別鑄造後再組裝的。自備酒杯,有蓋、有提梁、有圈足,才叫做「卣」。剛才提到的「爵」是放一升的酒,「觚」可放兩升的酒,有一定的配套,這些在商朝都有明確的規定。酒器之後,再來我們談食器,這是商代期的《旅祖丁甗》,「甗 」的上半部「甑」,就像沒有腳的鼎,加上下半部「鬲」的組合,造形像它的字型,猶如穿著燈籠褲。由於它的銅質精純,所以鏽色呈現棕紅色。《旅祖丁甗》上的銘文顯示,這是一個軍旅的家族,甗是為了祭祀祖先而製作的蒸食用禮器。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紋飾的部份,其實是相同的,只不過上甗圖飾纖細,下鬲紋飾是比較粗獷的。這件是西周的《獸面紋甗》,與剛才商朝的《旅祖丁甗》很像,為什麼?因為周原本是小國,小國統治大國,一般滅國大都是「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周武王不但沒有毀掉商朝的禮器,還「周因于殷禮」,制禮作樂大多是延用殷商時期的作法,這後來也影響到孔子和儒家思想。再來「簋 」,就是放五穀雜糧的器物,之後簋演變成附有長耳和耳環的形式,以因應各種需求。這是目前周代出土最早的青銅器《利簋》,因為周公下禁酒令,所以周朝的酒器不比商代。重要的是腹內的銘文:「珷征商 唯甲子朝 歲鼎克昏 夙有商」意思是武王征商,時間天象都很好,所以收服了商。依據銘文加上學者們的考據,所以推定周建朝是在西元前1046年。在周朝有一個列鼎制度,就是以簋和鼎劃分階級制度,天子用九鼎八簋,諸候是七鼎六簋;青銅器不僅是祭祀的禮器,更是張顯權力的象徵。用塊範法製作青銅器會有範與範交接的範線,不好看就可以滾邊,如果還可做些花樣,那就更討喜了,這件西周的「康候方鼎 」就可以明顯看到設計者和製作者的巧思。銘文:「康侯豐作寶尊」,寶尊就是禮器,康候為武王的弟弟。周武王滅商之後,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安置在原來的都城,再交由管叔、蔡叔和霍叔監督,也就是所謂三監,這也才有後來的武庚之亂。武王死後成王繼位,但成王年幼,所以由周公代理攝政,三監就煽動其他諸候伺機判變,周公先取得庶兄召公和羌太公的諒解,一起發動東征,平定武庚之亂,周公也在成王長大後還政。武王滅商之後,進行第一次分封,第二次分封是在平定武庚之亂後,成王將衛這個地方,再次分封給諸候。所以在青銅器上看到「康候 」表示武王時期鑄造的,如果是「衛康候 」,即表示是成王時期的器物。故宮有一座「鼎 」,內部有一塊黑黑髒髒的東西,經過X光掃描分析它的碳元素,可以確定是一塊肉渣。將鼎翻過來,它底部有碳燒的痕跡;所以更確定鼎是烹煮的食器。這件是《召公之卣》,召公我們剛才有提到,召公、羌太公和周公合稱三公,是周朝建國的三大功臣。召卣的銘文是以卦為銘,六一八六一一的「水澤節卦」,意思是水池的水不要滿出來,也就是說為人不要驕傲自滿。因為召公是教天子德的人,他將這個做為族徽,也做為隨時自我提醒的警語。這也是易經八卦的前身。

接下來《何尊》,這是驗證周成王遷都成周重要的禮器,當初周武王南征北討,年紀很輕就過逝了,豐京和鎬京距離殷商又太近了,所以遷都成周。銘文清楚記載著「唯王初遷宅于成周」,「宅之中國」是將以成周為中心統治國家,重要銘文還有「武王克商」和「文王受天命」。再來我們看《牆盤》,紋飾主要是獸面紋和雀錦紋為主。「盤 」是水器,1976年出土103件,《牆盤》重要的是284字的銘文,前半段紀錄頌揚文、武、成、康、昭、穆及當代王共王,七代周王,後半段是紀錄微氏家族六代事跡。做器者名為牆,歷代先祖都是擔任史官,所以我們也會稱之為《史牆盤》。《牆盤》和待會要提到的《逨盤》不同,《牆盤》反映的是周代官方正統的歷史觀,《逨盤》是因為讚頌家族先祖,才對應到所服待的眾多王朝。這件《朕匜》,「匜 」也是水器,「匜 」和「盤 」一樣是水器,兩者什麼差別?所謂「長者執『匜』,幼者執『盤』。盤是接祭拜完的水,匜有蓋子,是盛祭祀時所用的水。內有銘文清楚記載法官審理逾越倫理,以下犯上的應受的懲罰。這次故宮「赫赫宗周 」展出的青銅器,大多從周原、豐京、鎬京還有成周,軍事重地在周原和成周,豐京是主要成王建都,武王遷都鎬京,這些地方是現今的寶雞市、鳳翔、岐山、扶風和眉縣一帶。有這麼一說「周原膴膴,亶荼如貽」,周原的土地很肥沃,連亶荼這種苦菜,種出來都是甛的。周原也是周人宗廟的所在地,也是封建宗法的本源。這件是商紂王的卜甲,也證明周文王和周武王原本是商的一個小國。小國要去攻打天子,根本是忤逆天道,不能忤逆天意,所以周武王就提出一個新的天命觀。既然商糾王無道該滅,周要代商是因為「天命靡常,唯德是依 」,所以周朝要「以德配天」,德行足以配天,才能稱之為王。王配天,臣配君,婦配夫,子配父,就是「以下配上」的道德觀和原則。《禮記》:「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士大夫以禮約束不求刑,下人無需講禮,有階級上的差別待遇,而且貴族是世襲,到了春秋戰國才有「布衣卿相」。再來我們《逨盤》,大家有沒有覺得《逨盤》的銅質很亮?《逨盤》有獸首銜環,不僅有圈足還有腳。2003年出土,372字銘文記載自文王到宣王12王,末代幽王沒有寫進去。周朝是從武王建國到幽王,不包含武王的先父文王,中間有兩王是兄弟,所以周代是11世12王,約有352年。因官位是世襲,這是第八世子孫所做的祭器,記載歷代祖先服待諸王的家族史,《逨盤》的出土也證實了《史記》記載西周諸王的正確性。再來《散盤》,銘文寫道「用失撲散邑,迺即散用田 」說明了紛爭,因為失國攻打散國,造成散國損失,所以用腳步量距離割地賠償,簡單的說這是合約書。盤的配套是匜,我來講一下這張的匜造形,通常匜有4隻腳,講究一點的會用獸足,可是這件是4個人抱胸頂著匜身。耳的造形也很有趣,是一隻頭探入匜中的龍,好像口很渴的樣子,相當有它的趣味性!接下來這件是《(害夫)簋》,高59公分重60公斤,堪稱「簋王」。器物有些歪斜,可能被挖掘的重機壓過,當初出土農民沒人敢拿出來,直到官方說不關不罰錢,大家今天才看得到。簋是裝米飯五榖雜量的,誰用得到這麼大的簋,剛不是提到列鼎制度,也只有王,銘文也如此昭示「施干四方,(害夫)用配皇天」,所以這是周厲王用的器物。它的銘文字體相當的漂亮,有機會大家到故宮可以好好地看這篇銘文,看完相信您會很感動。

今天的講題是「銅」顏不老,老來俏,我的意思是要告訴大家,青銅器歷經3000多年,在我們看來是老舊的,但流傳下來的人文思想卻深植在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中,其實一點都不老。這些青銅器可能還會再經過數千年,甚至是萬年的歲月洗禮,所以以我們這個年代來看,其實一點都不老。我們講了那麼多,你們也可以發現,在3000多年前就能有如此有巧思,鑄造出如此俏皮可愛的器物。雖然青銅器以看外表來說,沒有其他器物來得漂亮,但它美在內在。銘文看來相當累人,卻是文化和人文思想的精髓。今天如果兩個小時只講銘文,我想一定是說也說不完。好的,接下來我們再看幾件一定要看的作品。這件宣王時期的《毛公鼎》,沒有太多華麗的裝飾,就是莊重,銘文有500字,為毛公所作。前段是講毛公厝受到宣王冊封及賞識的器物,及對給他的訓語,再來是他感謝列祖列宗,將功歸於祖先的庇蔭,最後「子子孫孫永寶用」。再來這件《刖人守門鼎》,斷了一條腿的刖人,就在門把上,是打戰受傷?還是被刑罰?這件煮具做工很精緻,銅質佳,造形是既肅穆又華麗。銅質也是依階級而有所區分,不能隨便亂用,可想而知使用者一定是貴族,製造者是階級比較低的工匠,因為階級低的沒有田地,也不用祭祀。《刖人守門鼎》上甑下鬲,就是可以蒸煮食物,也可當火鍋的煮具,不過它很小,高度不到20公分,寬度約12公分左右。這些煮具有的中間還有間隔,就是可以一邊煮湯,一邊蒸包子饅頭,很講究的。婦好墓甚至有隔成三個的煮具,相當的有趣!所以我們說青銅器不但表現當時的工藝成就,同時反映文化的複雜性。這件《伯公父瑚》,分上下兩層,可以下層放飯,上層放菜,當作便當,非常的方便。銘文是「伯太師小子伯公父作瑚 擇之全 其金孔吉 亦玄亦黃」當時最好的金是拿來做食器和酒器的,吉金就是銅,也就是說生前用什麼,死後也要遵照,最後「多福無彊 子子孫孫永寶享」。這件是《雙龍紋簋》,大家看這個圖示會比較清楚,蓋上有兩個龍頭,雙龍紋飾是下壼配上蓋,祂們的身體紋飾在下壼。當時鑄造青銅器的方式是一整成形的,紋飾一定要對得準,器物才打得開。沒錯,這些青銅器可說是精湛工藝的藝術品,可是在商周,青銅器的工藝,從來就不是為藝術而藝術,而是做為宗教政治之用。最後這張給大家做個總結,青銅器當做祭祀和制禮作樂的禮器,同時也可用來鑄造酒器和食器,很重要的它也可以製造兵器,或許我們可以想說,周朝不得不以階級制度來限制青銅的使用,以求國家更安定。青銅器上的銘文提供了我們研究歷史重要的依據,金文雖然不是「純金」,人文思想卻能永傳「久久」。

2012年10月25日

吳明秋 老師〈石之美者─溫潤冰涼「玉器」來消暑 〉講座紀錄─(上)



我們的「古寶」都放在哪裡?沒錯,在故宮。我是2000年考進故宮博物院到現在,接下來兩位老師更是比我早,玉有八千年的歷史,她們講的分別是銅器和繪畫,大家想想青銅器光夏、商、周就有三千年的歷史了。再來談到書畫,您們知道中國最早的書畫──晉朝的《女史箴圖》──現在在哪個博物館嗎?不在中國,也不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而是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女史箴圖》也有1800年的歷史,現在卻是別人的鎮館之寶。今天我準備了300多張PowerPoint,要在兩個小時內把玉介紹完是不可能的,重點我們放在一個概括的認識,以及認識這些古物的玉是非常有趣的。那麼「玉」是什麼?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裡提到的,「玉」其實就是美麗的石頭。玉分為閃玉又稱為軟玉,硬度是6~6.5。6~6.5到底是多硬呢?請大家伸出手指,依照莫氏礦物定律界定的硬度,按按指甲的硬度昰1度,我們拿來磨腳皮的浮石,也就是丟進水裡會浮起來的滑石,這些硬度都是1度。再來,大家敲一下蛀牙的牙齒,硬度相當於兩度。敲牙齒3度,敲玻璃4度,防彈玻璃5度,6度是玉,7度是翡翠玉,8度是瑪瑙,9度就是紅藍寶石,10度什麼?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鑽石。中國大陸產玉的地方很多,台灣有沒有?有,在花蓮夀豐鄉的豐田玉。長久以來我們講玉應該具備什麼的特質?溫潤內斂。這件清朝的作品就是溫潤的碧玉,先不提典故,大家看到這件作品的造形會覺得它像什麼?苦瓜,沒錯。其實,這是北方的一種開紅色的花,結黃色的果,再慢慢變得晶瑩逷透,是一種觀賞性的植物,不好吃;所以北方人叫它「爛瓜」。這件古物當初到了台灣之後,大家怎麼看都像苦瓜,故宫將它命名為「白玉苦瓜」,過了幾年,故宮認為文學專業還是歸文學專業,所以正名回《白玉錦荔枝》。八千年來我們所稱的玉就是這種溫潤的玉,尤其是白色,玉中最精品的玉就是和闐白玉。碧玉透閃石是乾隆老爺非常喜歡的作品之一,它是漢代的,豬造形的玉包著金箔。豬是歷代很重要的一個象徵,就像握豬,握到豬就像握到了財富。尤其是漢代神仙思想,相信有來生轉世,所以皇帝死後有含蟬和握豬造形的玉做為陪葬,象徵來生再享富貴榮華,這待會我們會再談。

剛講的是硬度6~6.5的軟玉,再來我們要提到輝玉,硬度7的硬玉,也就是翡翠。翡翠只有哪裡有產?沒錯,緬甸。歷代的達官顯貴珮帶的多的是碧玉或白玉,碧玉和翡翠的差別在於翡翠會閃爍著玻璃亮光,碧玉是比較溫潤內斂。我想請問如果給您們一塊大小一致的玉和翡翠,您們會選哪一個?價格考量,大家都會選擇翡翠。八千年來我們所講的玉都是溫潤的白玉和碧玉,不是翡翠玉,可是現在大家的選擇卻不一樣了,這個道統和行情是誰破壞掉的?就是慈禧太后。清朝帝制規定得非常清楚嚴格,正室著紅,偏室著綠。慈禧是正后,還是偏后?西太后是偏后,東宮才是正后。所以慈禧不能穿著紅色,只能著綠衣、綠帽配綠飾。八千來的道統,到了清朝,短短兩百年就完全打破了。在故宮看不到幾件翡翠,大部份都是溫潤內斂的白玉和碧玉。回溯歷史,這也說明一件事,領導者和在位者非常重要,因為道統和法統會因此而改變。回到翡翠,它的命名就是來自翡紅翠綠的翡翠鳥,牠翠綠色的羽毛色澤相當的漂亮。大家知道中國清朝最厲害的寶石工藝是什麼?就是將捉到翠鳥曬乾整批送進京城,工匠們將羽毛拔下來,做什麼?就是鑲貼在寶石上,也就是點翠;所以大家看到點翠的作品時,身體要上下左右晃動,因為羽毛透過光線的折射會產生漂亮的光澤。我們的老祖宗是不是很厲害,兩百年前就知道將有機質與寶石結合。這件作品是在故宮,慈禧老佛爺的翠玉獨子。我們談了這些,如果到建國花市那麼多賣玉的商家,怎麼去分辦真的還是假的?會透光的就是玉?沒錯,石頭和玉的差別在於透不透光,不過玉本身有它的玉質,那要如何才符合?這就要看廣義或是狹義的定義。根據《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新疆的白玉,雲南的翡翠,東北的瑪瑙,湖北的松石,海南島的水晶……等,都是製作玉的原材料。剛才我們也提到許慎在《說文解字》的定義「石之美者」,也就是美麗漂亮的石頭就是玉。那麼我們的老祖宗又從何時開始使用?雖然我們不是研究歷史,但還是要了解一下,人類對石器的運用到裝飾之過程。最早我們可以推到170萬~9000年舊時器時代的元謀人,當時就會利用石頭作成削尖打鑿器。再來是距離現在50萬年前的北京人,利用石英石和其他素材做成複合工具。更近一點距今1萬年的山頂洞人,一樣利用石頭做為工具,不一樣的是石頭上有細小的鑽孔,他們也開始懂得利用赤鐵礦做美化和裝飾。這張是貝殼鑽孔的飾品,1萬年前就已經知道這麼做了。

再來我們得談到「玉」字的由來,也就是一塊二塊三塊,再利用1條線串起來就是「王」ㄩ‵ 字,就像珠寶的珠,您們會查什麼部首?沒錯,查「王」ㄩ‵ 字旁。大陸的朋友以前會說查「王」ㄨㄤ′ 字旁,後來他們也更正為斜「王」ㄩ‵ 旁。為什麼「王」ㄨㄤ′ 和「王」ㄩ‵ 是同一個字?我們也常搞不清楚。這要說到中國第一位皇帝,也就始皇帝─秦始皇,秦始皇之前稱之為天子。據說秦朝的宰相李斯為此想了三天三夜,三天三夜就一定會做一件事,那就是打瞌睡,結果毛筆一掉就掉在這個位置。隔天,他很高興地跟王報告,所以「王」者為王「玉」者為玉正式分家,不過,這種說法簡直是在說「漫畫」。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是甲骨文,而最早的漢字是青銅器上的金文,再來就是小篆,大家可以去找小篆來看,真的就是從秦始皇開始「王」和「玉」正式分家。也可能這樣,所以有剛才的笑話流傳。「玉」也就是「王」者身上帶的一顆「、」石頭,玉不是平民百姓可以隨便珮帶的,只有皇族,以及貴族中的貴族才可以使用的。以前有學員會後很神秘地從口袋取出閃閃發亮的東西,要我幫忙鑑定是不是真玉,就像剛才我們提到是閃玉、碧玉、輝玉和翡翠是狹義的玉,其他因為會透光,就是廣義的玉;所以真玉或假玉就看您怎麼玉定義。玉有做成玉杯、香爐、文鎮和玉鐲等等,再來這件作品《翠玉白菜》。請問故宮的鎮館之寶是什麼?沒錯,這是老師設的陷阱,故宮的鎮館之寶沒有《翠玉白菜》,這件作品只能說是人氣和點播率第一名。一來是不知作者是誰,只知道是清朝的作品,其次是沒有任何史料可以拿來考據它的重要性。我們來看一下這件作品的象徵義意,白玉是菜梗,綠色是葉子,古代綠色稱之為青色,所以顏色上的義意是清清白白。菜葉上有兩隻蟲,幾年前故宮請科學專家來鑑定,大隻的叫中螽,小隻的是蝗蟲。我們知道中螽一胎100~200隻,蝗蟲一胎更可生到200~300隻。所以這件作品簡單的意思就是,清清白白,多子多孫。這件作品原本是永和宮瑾妃和妹妹珍妃的嫁妝,他們同時嫁給光緒皇帝。光緒政變之後,珍妃被扔到井裡,瑾妃確定是老死於宮中。去年建國100年,到底該不該讓這件作品參展,讓專家們就很頭痛。因為嚴格說來它並不是參展國寶的選項,可是國寶展大家都想看它。最後,專家和考官們再加一個選項,就是人氣指數的作品;於是在建國百年的特展上,大家能夠看到《翠玉白菜》。三年前有則媒體報導指出中螽的觸鬚斷了,我待了十幾年也不知斷鬍鬚這件事。故宮的40萬件作品,分別從1948和1949年到台灣之後,先存放在霧峰,直到1965年中山博物院成立,後來組織條例修改,所以改名為故宮。當時有拍照存證,調出照片後才發現,原來那時鬍鬚早就斷了。這也難怪,因為這些國寶從民國20年日本侵華開始,就跟著國軍到處跑,接著國共戰爭,又繼續輾轉來到台灣。

講到這裡我不得不說,您們知道有多少人為了傳承中華文化和道統而努力嗎?對這些默默奉獻的人我們真的要給予敬意。到大陸交流時,每次說到這段他們大多會說:「那還不是妳們從我們這兒搶來的。」不禁反問,如果五零年代還放在大陸的話,這些古物的命運會如何?大的朋友們也相信,這些古物會被破壞殆盡。再來我們談到玉是怎麼形成的?是的,高壓低溫。如果高壓高溫就會產生鑽石;所以有地震的地方就有產玉。那麼早期怎麼開採玉石?大都是採自河底,鑿於山嶺。在明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裡就有說明,採自河底的玉石比較溫潤,因為已經過河水的淘洗,山裡來的玉石相對比較大。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是戰爭開始的時代,為有了鐵器,那麼在這之前怎麼將玉石做成玉飾?在玉石開鑿之後,利用繩子拉著玉石和裝了水的石粉,也就是運用石頭磨成的粉末琢磨玉石,《三字經》裡不是有提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所以我們說玉是用琢磨、琢磨。這真的不容易,所以說玉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珮帶的。玉的意義在中國歷代的演變,裝飾用的愛玉,敬玉和迷信玉,也就是玉可以拿來當工具、兵器,刻有圖騰和文字的玉拿來當做禮器和當作身份地位的象徵。為什麼中國人會那麼喜歡玉的原因,孔老夫子說了,君子比徳,君子的德行就像玉一樣「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也就是君子要像玉一樣質溫潤有澤,這樣才具有「仁」的特質;縝密以栗,思緒猶如栗子般縝密,就是具備了「知」的特質;廉以而不劌,劌是刺傷人的稜邊,中國人講的是方方正正,為人廉正寬厚,就具備「義」的特質;垂之如墜,具備「禮」的特質;叩之聲,有悅耳的「樂」性;氣如長虹,玉器是拿來禮天的,具有「天」性;精神見於山川,玉石是從地底下挖出來的,具有「地」性等等。孔子也說過「蘊玉珠藏」,意思是錢不露白嗎?不是喔!孔老夫子的意思是,有德行有能耐的人行為是內斂的,不會張牙五爪顯露在外。那什麼時候應該出表現出來?也就是當仁不讓。現在故宮有「赫赫宗周—西周文化特展」,讓我們知道3000年前就在講以德配天,可是到現在我們學校裡的品德教育卻在討論雞排和藍白拖,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很多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和密碼,存放在哪裡?沒錯,在我們的古物裡,只是您有沒有辦法解密出來。既然玉這麼好,在漢代之前的秦朝始皇帝更是派了500童男女,西去蓬來仙島取長生不老之藥。到了神仙思想盛行的漢朝,大家也都在求長生不老,後來他們真的把黃金和玉磨成粉放在玉杯中喝掉。因為金埋在地底,不管多少年挖出來還是黃金,玉也一樣,所謂的「金玉不朽」。所以當時流行吞金粉和玉粉,這樣也會金玉不朽。根據文獻記載漢代有幾位皇帝不是結石,就是金屬中毐,死後使用玉棺玉匣,便可位列仙班;這些就是迷信玉。

吳明秋 老師〈石之美者─溫潤冰涼「玉器」來消暑 〉講座紀錄─(下)



再來我們講到玉石的「沁」,玉的色澤會受到其他如青銅器或泥土的浸入,而改變了原來的顏色,這我們叫做「沁」。這張作品是一個胡人蹲騎在馬背上,這件古物出土後沒再經過的整理,我們叫做「生坑」,相反的經過再次琢磨的,我們稱之為「熟坑」,包含青銅器也是一樣。為什麼出土之後不再整理?也就是擔心經過再次的整理之後,這些古物上的文字或圖騰會因此而損壞,不再整理主要是這些重要的文字和圖騰可做為日後做為研究之用。我們看到這件作品馬尾的部份,黑色的部份就是受到土壤地質的影響,也就是沁。這張是漢代用來喝黃金或玉粉的玉杯,大家看這杯口青色的部份,猜看看是被什麼沁的?沒錯,氧化的銅器。因此,很多商人的頭腦就動到這上面,一塊色澤不是那麼完美的玉,或想要色澤與眾不同的玉石,就可以利用沁,可以沁一色兩色三…。所以沁一點紅,就叫寶石紅;沁點綠,就是鸚鵡綠;有點白,就叫它雞骨白;紫,就是茄皮紫;沁得不好的,霧霧的就是潭水蒼;好一點,就是雨過天晴…。其實,這些大多是商人無所不用其極的商業術語。大家有沒有想過每要到中秋節台灣的碳指數就會破表,中秋節為什麼要烤肉?沒錯,是商業促銷的手法。那麼情人節是哪一天?有西洋的,有中國的,還有日本的,這些是促進消費和經濟繁榮的方法。我們常說事情一體兩面,就看您站在什麼立場,但我們也要正本清源,了解源頭從何而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進博物館的原因。也就是當人云亦云時,我們能夠清楚分辦真偽。現在故宮的「赫赫宗周」800年,建議大家一定要去看看,為什麼?因為幾乎百分之九十的禮,都是在當時訂下來的,而且已經過3000年的驗證和考證;這是提到沁的題外話。這張是漢代的玉蟬,因為蟬像舌頭,蟬夏天要死之前會孵卵,卵隔年會孵化成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朝代,這就有來生轉世的涵義。再來,我們剛提到的握豬,豬殺了可以裹腹,也可以賣錢,「家」這個字底下是個「豕」。豬是很愛乾淨會游泳的水畜,因為親水性;所以在紅山文化裡,祭祀祈求雨求平安時,豬是用來跟老天爺溝通的生畜。我們建醮或廟會殺豬來祭祀,不是現在才開始的,6000年前紅山文化就開始了。而且豬是陪葬,所以漢朝的含蟬握豬,就是希望來生重享榮華富貴。為什麼這隻握豬會是褚紅色,可能是「沁」,也可能是「盤」,就像泡茶養壼一樣,握豬握久了也會有手汗,玉就是這樣,盤玉就是我們愈常使用就會愈溫潤。

接下來這個大家一定要聽,到建國花市馬上可以見真招。宋朝1000年裡最為流行的就是,他們會把玉拿來火烤,所謂「烤皮子」。為什麼要烤?玉火烤了之後,就會產生裂痕,表面會呈現舊舊的黃褐色,新玉被烤成舊玉,看不出年份的情況下,那價格就不得了。這件作品是明朝的《白玉雙猴偷桃》,兩隻猴子在研究如何偷王娘娘的仙桃,您們可以看到牠們的毛色就是用火烤出來的。再來這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清朝《肉形石》,很多導遊帶團來到故宮會這麼介紹:「來到故宮一定要看那口鼎,裡面有滷白菜,還有一塊滷肉。」就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豬皮以下的色澤嚴然說來都是原石,但是依原石豬皮的色澤就不對,所以就用蜜蠟去烤,再逼真一點,拿針扎洞做出豬皮的毛細孔。《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這類的作品,我們稱之為巧雕。我叉個題,故宮裡有個唐朝美人《仕女俑》,胖胖有著雙下巴,頭上兩個歪一邊的髮髻。這是因為騎馬落馬,頭上的揪揪著歪一邊,後來變成一種流行時尚,這也是中國唐朝最有名的「墜馬髻」。唐朝定都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唐朝盛世居住在長安就有上百萬人口,駐外使節300多人,最多來自日本的留學生,他們將長安做為範本,移植到京都和奈良,現在到日本的這些城市觀光還可以看得到唐式建築。日本觀光客到故宮看到《仕女俑》無不驚嘆可愛,這聲驚呼背後也是對當時唐朝盛世的一種讚嘆。大家看電影《情女幽魂》裡的小倩,頭上頂的就是那個年代非常有名的墜馬髻,導演是有考據的。在故宮不只一次聽到台灣的導遊這樣介紹,左看右看看不到胸部,所以判定她是男扮女裝,這真的讓人哭笑不得!我們講至現在,每件古物都有它們自己的故事,可是大家會覺得我們是在聊8000年前的古物嗎?我相信不會,而且這跟我們是很親近的。玉除了烤皮子,還有用燻的。這件清朝的《仿漢玉杯》,我一定要來講一下,乾隆號稱十全老人,是因為他出征了十次都打了勝仗,屬於文功武赫,照理說他的鑑賞能力應該也不錯。乾隆看中一只漢代很漂亮的玉杯,於是找來工藝大師姚宗仁來,結果他跟乾隆老爺報告,這只仿漢代的玉杯是他阿公做的;於是乾隆將這個故事題在紫檀上。乾隆很愛題詩,很多國寶的古物上都有他題的詩句,當然不只書畫,還包括了陶瓷器和玉等作品。

再來我們談玉上的裝飾圖騰,中國出土第一座刻有人面頭像的石頭,是在7000年前的斐李崗文化,再來是磁山文化,也是人面像。之前我們提到是拿來石器當工具,我們看到磁山文化這個上方有個穿孔,它是一個佩飾。有人問我故宮歷史最悠久的是哪一件作品?就是8000年前查海興隆漥文化的玉耳飾玦,也是世界公認最早的玉器,就在我們的故宮博物院。這個玉玦怎麼戴?不是用夾的,而是穿過去。周禮的時候,耳飾玦是用撢繩綁起來掛在耳朵旁邊劍,用來祭天的。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時,項羽請劉邦吃了一場好宴,也就是鴻門宴。項羽的參謀范增,數度舉玦敬項羽,做什麼?就是要他殺了劉邦。可是,當時西楚霸王項羽並沒有將劉邦放在眼裡,范增氣到將項羽送來的玉杯砸在地上,並對項羽說:「您和我們國家的命運就如同這塊玉石,終將『玉石俱焚』。」果然,漢朝的第一位皇帝就是漢高祖──劉邦。所以這個耳飾玦就演變成珮帶在身上,當做下定決心的提醒。還當做,當官被流放邊疆去開墾時,如果收到皇上畫的「環」,象徵連而不斷,就表示可以回朝;如看到的有缺口的「玦」,表示斷絕,不用回來繼續流放。這是故宮長期展的一件作品,不知典故和背後的意義,可能一晃就過去了,這就相當可惜!剛是8000年,這是6000年前位於長江流域良渚文化的玦,再來台灣5000年文化的卑南文化也有,還有這是馬家濱文化的耳飾玦。剛才我們說耳飾玦是用穿的,因為比較不容易掉,也有用夾的,不過是陪葬品,不會有掉的問題。這張是環,是興隆漥的管珠串起來的一個環,這一個個的環是用琢用磨做出來的,這些都是先人的智慧。日本觀光客《仕女俑》之外,還有這個紅山文化的《勾形雲佩》,除了像浮世繪的白浪,還有它的歷史,來自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帶。大家看這造形,沟沟浪花就像鳥喙一樣,中華民族是一個崇鳥的民族,造形非常的漂亮!您相信嗎?當時沒有切割的工具,卻可以做出這寬19公分的勾雲,這是王者帶在身上的佩飾,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大家看到了嗎?6000年前的原創精神和工藝技術,是如此之棒啊!這件是紅山文化的《玉豬龍》,豬對中原文化真的很重要,可以吃,可以賣,還可以當水畜祭天。這是「C」型的龍,因為下雨打雷轟隆轟隆,就像龍來的聲音,雨後的彩虹就是龍來了,真的是這樣的嗎?真正要講的是圓形的玉「璧」,切一半就要「璜」,「璜」就是天空的彩虹,古代的人認為那就是龍,所以龍的造形從「C」型開始演變,6000年前紅山文化已經出現龍的造形了。這張是典藏在北京故宮裡紅山文化的《玉龍》,這是藏在台北故宮裡紅山文化的《玉龍》。

一樣是紅山文化的《白石鷹杖杖頂》,因為崇鳥民族,新石器時代講的都是一族一族的聚落群,只有首領,再來夏朝還是歸在斐李崗文化,真正信史時代是從商朝開始,因為開始有文字。根據記載:商朝先祖帝嚳有的妃子叫簡狄,有天三人在森林中散步,突然飛來了一隻九天玄鳥,下了一顆蛋,簡狄吃了那顆蛋之後就懷孕了,生下了契,也就是商朝的第一位皇帝;所以商朝的人就相信「玄鳥降而生商」。其實是有原因的,剛說簡狄是位妃子,妃子所生的小孩怎麼可能繼承王位,所以就必須「君權神授說」,也就是上天的旨意。我用這個故事來說明,為什麼信史文化裡那麼多鳥的造形,鳥和人類的差別在於牠會飛,所以人們認為鳥是上天跟人類溝通的神獸。這張是《帶齒獸面紋》,出土的紅山文化的有很多這些神獸的圖紋,再來這張《玉馬蹄形器》,玉質非常的美,圓形中空,大家可以猜看看這是做什麼的嗎?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的考古學家和中國社會科學的考古研究所專家們也不情楚,最後給了「功能不詳」。這次兩岸共同合作的殷商大展,有很多功能不詳的古物,卻都製作得非常精美細緻。3000年前的文化經過歷代的演變,是我們很難去想像的,像這張用石頭磨出來的《玉鳥》,也讓我們不得不相信它應具有的功能性。再來,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周禮.春官.大宗伯》裡提到的:「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老祖宗認為天圓地方,不過,星球天圓地說證實地也是圓的。大家知道良渚文化裡圓形玉璧的功用是什麼?因為蒼璧禮天,族裡首領死了之後,玉璧貼在前胸後背。黃琮就是四四方方的造形,最高的黃琮49公分在大英博物館,47公分在南京博物院,台北故宮是46公分多。當初101的設計聽說就是看了這個玉琮,最後101是採正四方和八卦來建造。琮的中間是圓的,玉璧的中間也是圓的,這就是上達天廷,一種溝通的橋樑和管道。這是當時敬天尊地的一種禮制,朋友們,這也告訴我們只有敬天畏地才能長長久久啊!這是各式的玉琮,上面還有飾紋。這張也是良渚文化的《玉鉞》,刻有大眼和小眼的圖紋,大眼是神獸,小眼是巫師的眼睛;電影《阿凡達》裡最有影響力的也是公主的媽媽,是酋長也是位女巫;我們的立委選舉,不也是說媽祖托夢;古今皆然,還是君權神授說。這樣的眼睛圖騰慢慢的簡化,簡化成像這在台北故宮的長形玉琮,上面一個刻痕表示眼睛,一面有17對眼睛,四面共有64對。接下來齊家文化的大玉璧,特色就是古樸,不是偷懶,出土的唯一的三聯璧就是齊家的玉璧,可單獨,也可以三個組合。再回到良渚文化,看這些古物不可錯過任何細節,仔細一看這圖騰是上面是鳥站在高台上,底下是鳥背著太陽,就是負日陽鳥,也就中國的太陽鳥。西方是宙斯的兒子阿波羅,穿著火紅駕著銀馬車,拖者太陽出來。在故宮裡,新石器時代的ㄇ型展場,雖然走一圈不用十分鐘,但我們講已兩個小時,而且根本講不完。每一件作品,每一個刻痕,都有它存在意義和故事,聽完這場講座,大家一定實際地去故宮看一看,親自去感受一下。

2012年9月19日

「大閱讀」第四季公益講座,歡迎報名來聽講!


古物走過歷史長河,原功能雖已不復存,工藝之美卻歷久彌新。這一季大閱讀的「玩」美古物系列講座,我們將打破聖與凡、高貴與庸俗的藩籬,從審美的角度出發,以輕鬆活潑的方式,賞析古物之美。

10/20 (六)14:30~16:30
吳明秋/教師
石之美者─溫潤冰涼「玉器」來消暑
曾任陽明高中教官、陽明大學生輔組長

11/17 (六)14:30~16:30
廖淑梅/教師
「銅」顏不老,老來俏
曾任淡江大學助教、嘉揚和惇敘高中老師

12/15 (六)14:30~16:30
胡明琪/教師
「畫」中有話,話中「畫」
.師大美術系畢、現任美術老師

報名方式:
電話→02-2557-9670
傳真→ 02-2550-9495
電子信箱→ service@longyen.org.tw
講堂位址→ 台北市信義路二段196號5樓(金石堂信義店)

傑利〈循著法漫大師墨必斯腳步:淺談其作品與動漫科幻的影響 〉講座紀錄─(上)



之前看過Mœbius作品的朋友請舉手?Ok3位。Mœbius這個名詞,我想大家對他可能既熟悉又陌生,因為大都是片斷的了解,如要有完整的認識一定要下非常大的功夫。大家今天可能想藉由這個題目來了解法國科幻漫畫的領航者,那他的作品到底具有什麼樣的原創性?以及對科幻有興趣的創作者有哪些啟發?不過很可惜的是,他在今年三月已經辭逝。在他過逝一週後,才有一位香港慢畫迷翻譯外電談到這則消息。我們大多渾然不知Mœbius的存在,我個人覺得非常的可惜。從小我就是一個漫畫迷,後來又從事漫畫和插畫的工作,在1920歲那年和另一位漫畫家阿推,因為我們同在《歡樂月刊》畫漫畫,他引薦我看Mœbius的作品,讓我大開了眼界。他的作品有好幾種不同的面向,大家看這張作品,他的畫風有《丁丁》簡潔的風格,可是再看這張變得很繁複,又帶有詭異和奇幻的氛圍,是兩種很不一樣的創作風格。再來,我們看到這猶如蝕刻板畫的創作,非常的精細,這也是他的作品《密閉車庫》(Airtight Garage)。這張是在他的畫作中,經常會出現一個人在莫名的空間打坐沈思,這張西部牛仔,畫法又是非常狂放。這張又是抽象畫,看到這我們不禁會想,Mœbius的腦袋到底有什麼特殊的結構?怎麼有辦法創作出這麼多風格的作品?我們先從他的名字說起,Mœbius的原意是梅式環(Moebius strip),它原本是二度空間,一扭曲頭尾相接之後,就變成一個三度空間,而且是不斷循環,形成一個走不出的空間,也是無限的意思,這也反映在他的作品裡。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他所營造既詭異又無法觸摸的空間,彷彿是不斷地在找尋自我。「Mœbius」這個意思的筆名,也充份地反映在他的創作生涯上。綜合簡略看過幾張Mœbius的作品,請問在座的各位,有在畫畫創作的朋友請舉個手?一半以上的人。我相信有在畫畫或漫畫創作的朋友應該可以了解到,熟悉一種畫風就已經不容易了,更何況Mœbius的作品有這麼多的面貌,這也是他經年累月不斷地蛻變成長的結果。

Mœbius是生於1938年,這張是他1819歲的工作中的自畫像,那時他專注在時事的諷刺畫和人物的肖像畫。另外一個他擅長的範疇是美國西部的漫畫,這確實是他1958年的作品,年輕,所以作品還並不起眼。這一張是80年代他畫的《藍莓》(Blueberry),講的是美國西部牛仔的故事,畫了30幾冊。一般人認識的Mœbius大都是先認識他科幻的作品,沒想到他居然有美國西部牛仔的作品。起因於在他青少年時期曾經和他的母親到墨西哥待了一段時間,這也開啟他對美國拓荒史的著迷,後來他與朋友一起創作了《藍莓》。一位法國佬畫美國西部牛仔,不是很怪嗎?早期美國西部牛仔電影,我們認識的大都是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所演的,但導演和製作團隊是義大利人。在那個年代,其實部份的法國和義大利人,他們對美國拓荒史有一種莫名的熱愛。那麼Mœbius這些早期作品和他後來的創作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其實他自己也做了一些切割,早期西部拓荒的創作,筆名叫作Jean GiraudGir,科幻的範疇內,他才用自稱Mœbius,不管是Mr. Jean GiraudDr. Mœbius,都是同一個人。70年代,他和幾位漫畫家共同創了《金屬狂嘯》(Métal Hurlant),在美國也有發行叫Heavy Metal,也是這時候他開始科幻的創作。先不說台灣漫畫的發展,其實在美國日本和法國也經歷過婦幼和教育團體的扺制,例如:內容腥羶,沒有教育意義,對孩童有不良影響等等。如果是科幻的題材,一個想像自由奔放的空間,那就另當別論。所以當時有許多的漫畫家轉向科幻的題材,這也包括了Mœbius

我們先直接跳到Mœbius 1982年沒有參與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導演就是最近拍了《普羅米修斯》的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當時,大家會認為導演將Mœbius式的未來世界描述得很接近,公認是場完美的合作。《銀異殺手》在當時並不賣作,後來出了錄影帶,才不斷地受到推崇。 可是Mœbius根本沒有參與為什麼Ridley Scott會如此忠實地描寫Mœbius式的未來世界?主要原自兩張圖。這是MœbiusCity of Fire》裡的其中一張,他所畫的未來是個多元混雜的社會,描繪街上各式人種,畫得非常的細膩,細膩到街頭攤販上的醬油都有。光看這張圖,如果想像力夠豐富的,可能有辦法建構起一部小說或電影。這景和電影《Blade Runner》中,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種混雜在未來雨中的紐約和洛杉機街頭,許多的鏡頭是來自《City of Fire》和《The Long Tomorrow》。為什麼Ridley Scott不找MœbiusRidley Scott有邀Mœbius跨刀畫概念圖和分鏡表,但他拒絕了,因為他在忙另一部電影。19781982這幾年他同時忙了好幾部電影,根本就分身乏術。其實,在這之前他們合作過《異形》(Alien)。電影《Blade Runner》除了藝術指導找來Syd Mead畫分鏡圖之外,導演Ridley Scott也自己畫,他跟Mœbius借用了許多《The Long Tomorrow》的景。也為什麼Ridley Scott的電影能拍這麼精確,因為他自己不僅會拍會畫,而且非常的考究。雖然Mœbius不論畫功或科幻的概念圖設定,功力都非常的深厚,但如果合作的導演沒有相同的水平和考究的話,也是很難拍出相同水平的電影來。為什麼我會這麼說?當時Mœbius在忙這部電影《沙丘魔堡》(Dune),導演是現在赫赫有名的 大衛林區(David Lynch),那時是位新銳導演,角色設定是墨西哥裔的Alejandro Jodorowsky,為什麼他可以將MœbiusRidley Scott那裡挖來?因為他和Mœbius具有共同的記憶和話題,就是美國西部牛仔拓荒的故事。

從這幾張Mœbius所畫的角色設定,和電影《沙丘魔堡》拍出來的一比較,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有幾個角色有做出來,但並沒有,也可以說是幾乎完全沒有做出Mœbius畫裡另一種文明的想像空間,他並沒有受到太多重視。當Ridley Scott拍出《Blade Runner》時,他也相當的驚訝,導演可以將他想像的未來世界,如此精確地表現出來。最後,Mœbius也公開的表示:「後侮當初沒有接受Ridley Scott的邀請去畫《Blade Runner》。」如果他有參與的話,應該可以做得更好。讓我們來看看1979他們合作過的《異形》,找出他們為什麼沒有繼續合作《Blade Runner》的原因?異形和場景是另一位歐洲非常著名的藝術家H.R.Giger,什麼是Mœbius設計的?太空裝。H.R.Giger很擅長畫來自地獄邪惡炫麗美的圖像,他所設計的圖令人印象深刻,Ridley Scott可能也是在權衡之下,只讓Mœbius設計了太空裝。來自英國Ridley Scott是拍了上百部的廣告之後,才開始拍電影的,他用人很直覺,不過,我個人認為找H.R.Giger做異形的概念設計,是沒有錯的,因為H.R.Giger畫得令人印象強烈。但是Ridley Scott重金禮聘當紅的Mœbius,從法國挖到美國拍電影,卻只讓他畫了角色的太空裝,太牛刀小試了,這也是造成他們沒有合作《Blade Runner》的主要原因。可是Mœbius卻忽略了一點,他畫得如此精細的太空裝,Ridley Scott願意將這些細節一模一樣的做出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導演非尊重原著和他厲害之處,包括H.R.Giger的異形設計。如果妳是一位角色設計者,設計出來的作品可以被如此精確的做出來,我想這會是一個很愉快的合作經驗。反觀《沙丘魔堡》是整部讓Mœbius設計,但幾乎整部沒有用他的設計概念,相形之下,Mœbius的決定就有點失策。

傑利〈循著法漫大師墨必斯腳步:淺談其作品與動漫科幻的影響 〉講座紀錄─(下)



Mœbius雖然參與過《異形》、《沙丘魔堡》和《銀翼殺手》三部電影,但如果您不是科幻迷,一定還是很陌生。那麼《星際大戰》(Star Wars),應該就大家眾所皆知了吧!?Mœbius的參與也是導演是喬治盧卡司(George Lucas),最後才公開的。因為影迷和網路傳播太厲害了,只要網路搜尋,不難找到6部《星際大戰》中大量運用Mœbius的作品。像飛行船千年鷹號的造形,在Mœbius的漫畫中就出現過,再來,像這隻帝國軍所騎的沙漠獸,也是。在電影中,莉亞公主被賈霸捉走的飛船,再看看他漫畫中的圖,這些並不是為電影畫的概念圖。還有在沙漠中賽車叫囂的外星市集,這是造形很跳tone的韓索羅,牛仔褲、靴子很短槍,一點都不像外星人,這也是Mœbius漫畫中的西部牛仔的造形。還有漫畫中一群坐在酒吧中的外星人,大家可以數數看有多少頭部造形出現在《星際大戰》中?根本是完全照著做。我們可以發現導演不斷地從Mœbius的作品找設計和想法出來用,因為不斷地被網友指證歷歷,所以到了第五部《帝國大反擊》時,他們才邀請Mœbius加入,但也只參與了其中一部的製作。不過,我們可以看到這張Mœbius在《帝國大反擊》所畫的雪地偵查機,我想除了Ridley ScottGeorge Lucas是另一位可以將他的作品完全呈現的導演。Mœbius這些創意難道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嗎?當然不是。因為他很喜歡旅行,旅行就會接觸到不同的文明,除了歐洲、美國和北洲之外,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去過印度、泰國、緬甸和越南…,而墨西哥的經驗不斷地出現在他的作品。也為什麼George Lucas會那麼喜歡Mœbius的作品,因為他是念的是人類考古學,看到Mœbius的作品,就莫名喜歡。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歷,就是年輕的時候他畫過百科全書的插圖。也就是說,當我們沒有看過某樣東西時,看到百科全書裡的插圖,就可以透過圖像,包括一些細節去做了解。但是圖像枝末細節的準確度,對一個漫畫家來說可能是枯橾無味的,卻是一個很好的訓練。Mœbius也是經過這樣的訓練,讓圖像到了他手中可以自由發揮和運用。動物和人類混種,旅行的經驗讓創作有不同的地景樣貌,所以他的作品總能能營造出多重科幻的文明世界。

再來這部是1982年的《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去年是第二部《創:光速戰記》(TronLegacy),在《Tron》中最特別的就是充滿電路板的冷光衣,還有超酷炫的摩拖車,這些設計將電影中的電玩世界描繪好迷人!這是第一部大量使用3D結合人物的動畫,台灣的宏廣也參與製作,這部電影也是相當地精確把Mœbius的創作和世界觀給描會出來。看到這張把頭盔拿下來後,出現腦部和電路板的結合,有沒有讓你們想到另一部電影,沒錯,就是《機器戰警》(Robocop)。如果大家對科幻電影有研究的話,可以比較1982年和2011年的《Tron》,就可以知道並沒有進階多少,重複舊有的創意,電腦繪圖技術的進步,只是做得更精確而已。Mœbius 197982年參與了好幾部電影,聽說畫得又快又好,這麼多部也可想而知,他的確是一位快手。再來是1989年的《無底洞》(The Abyss),導演詹姆士卡麥隆(James Cameron)所拍的。他紅過幾次,最早是拍《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Aliens 之後,他去拍了紀錄片,再來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阿凡達》(Avatar)。導演卡麥隆非常崇拜Mœbius,《無底洞》他來跨刀,故事講的是有人潛到海底的最深處,發現一群不知名的生物生存著。這些海底不知名的生物是Mœbius所設計的,冷光加上他擅長的外星生物。再來這部是《決勝時空戰區》(Masters of the Universe),Mœbius做了設計角色和電影裡諸多的設計。接下來是導演朗霍華(Ron Howard),他1988年拍了的《風雲際會》(Willow),一部類《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的電影。這本小說其實版權早就賣出了,但是要拍出裡面的場景,有一定的困難度,也不可能一集就完成,所以掐頭去尾就變成了《Willow》。這是Mœbius所畫的概念圖,可惜很多精彩的圖都沒用上,導演幾乎刪光了。

我們來談談宮崎駿1984年的《風之谷》好了,怎麼宮崎駿也找Mœbius跨刀嗎?不是。因為不斷地被網友指控,最後宮崎駿不得不承認,《風之谷》裡諸多想法是來自Mœbius 1975年的《Arzach》。在這部動畫之前,宮崎駿還只是專畫歐洲裡話分鏡師和動畫導演,也因這部動畫而聲名大躁,這也是他最愛的作品。MœbiusArzach是一隻沒有毛的鳥或獸,某天拜時才發現Arzach很像我們的白斬雞或鴨。回到剛才,在《風之谷》我們可以看到不僅是主角的坐騎,還有王蟲,王蟲的觸鬚,王蟲在草原上奔走的樣子,矗立在草原上巨大的古蹟等等,而《Arzach》僅是一本8頁的漫畫。在90幾年時,Mœbius就公開表示很喜歡這部作品。宮崎駿承認之後,他們也在日本舉辦了《風之谷》和《Arzach》的聯展。在展覽之前,大概有人引薦他們兩位認識,宮崎駿刻意不畫的主角,反而Mœbius畫了這張Nausicaa送給他。Mœbius從來沒有對其他創作者公開示好過,這到底是為什麼?因為他有諸多作品拍成電影,就是沒有改拍成動畫的作品,他可能也想藉由這次機會將他的作品改拍成動畫的打算,但宮崎駿很清楚他只做自己的作品。這張Mœbius畫的作品,在《天空之城》裡我們也見過。接下來這部是盧貝松(Luc Besson)的《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他也是位非常重視視覺美學的導演,當然他和Mœbius的合作,也創造了一個在《Blade Runner》沒實現的未來世界。像是電影中的飛天計程車,像是湄公河上賣東西的飛天麵攤和太空船,這些都是Mœbius的作品。服裝是Jean Paul Gaultier所設計的,原本Gaultier的服裝設計是很鮮明的,可是和Mœbius合作,在《第五元素》裡卻比較偏向Mœbius式的風格。

再來我們講到 Mœbius兩部漫畫《藍莓》(Blueberry)和《密閉車庫》(Airtight Garage)的關連,《密閉車庫》是部科幻漫畫,《藍莓》是美國西部漫畫,畫了30幾冊,花了很大的力氣,也是他自己非常喜歡的一部作品,反而不是得到最多的掌聲。在《密閉車庫》和後來的《Arzach》,有很多畫面是截取自《藍莓》。《Blueberry》也有拍也電影,也找來法國著名男星來演,但問題來了,在美國發行時,沒有好萊塢資金的挹注 ,也沒有人想看怪腔怪調的法國人演西部片,賣得並不好。 Mœbius也跨刀幫Stan Le將許多美國漫畫改拍成電影,導演非常欣賞他,所以合作過《驚奇四超人》、《銀色衝浪手》、《鋼鐵人》、《夜魔俠》、《蜘蛛人》、《 Elektra》、《超人》(和《蝙蝠俠》。再來是一部Mœbius沒有參與的作品《駭客任務》(The Matrix),電影中出現Mœbius為《帝國大反擊》設計的偵查機,這張是《駭客任務》邪惡的大章魚,這是Geof Darrow所設計的。為什麼他會抄襲Mœbius的創意呢?原來Geof Darrow以前是Mœbius的助手,因為《駭客任務》被日本雜誌給報導出來,大家才知道他是Mœbius的助手。他也出版過漫畫《Hard Boiled》,很有Mœbius風格的漫畫。最後,要介紹的是當初阿推介紹給我的Mœbius作品《貓之眼》,這本台灣曾經發行過,像繪本似的故事,不論是技法、構圖和意境都是個極致!故事是他墨西哥裔的好友Alejandro Jodorowsky寫的。晚年,他大都畫一些無盡的地平線和莫測高深的神秘感,人處於奇異的空間和非常視覺性的圖。大家也會問畫的是什麼?他總是回答,這是在禪修和打坐暝想時所看到的景像。這張是我、陳弘耀和阿推到美國見到Mœbius的照片,後來97年在安古蘭又再見到他一次。這是他給我的簽名所畫的圖,花不到一分鐘一筆勾勒完成。我們可以發現,不知多少人拷貝他的作品,也曾有陣子大家批評他的作品已了無新意,可是他不知貢獻了多少遺產給圖像世界、插畫、漫畫、科幻和電影。我覺得他是一個非常冷靜的人,用一雙銳利的眼睛掃描這個世界。在年輕的時候看到他的作品,給我很大的想法,也讓我跳出了日式漫畫的框架。這也是我20多年來對他的觀察,也希望大家能重新審視台灣的創作環境和閱讀的習慣,為什麼我們只看日式漫畫?為什麼諸多好萊塢的導演用了他的創意?在像白袍巫師的面前,我們都像是個學生,他應該加持了我們不少吧!

Q & A
我想請問像Mœbius想像力這麼豐富的創作者,畫百科全書和細節觀察,那麼他又如何把他們重新組合成自己圖像?
這是一個蠻好的問題,當我們創作或畫圖時,一定想要得到讚美。當別人質疑我們的畫工、創意或抄襲時,總會感到羞憤。但問題來了,你的原始的創意從哪裡來?我講一句比較粗鄙的話,就是「吃什麼,拉什麼」,如果你只看日本漫畫或卡通。當然只畫得出日式漫畫。反觀Mœbius是一路成長型的,也就是說一路成長吸收的方式,決定你後來創作的豐富度和能量大小。其實一個好的創作者是雜學家,說起事情來都有他的觀察和認知,不懂的東西會花力氣去了解,用嚴謹的態度去面對每個感興趣的事情。網路的發展,現在我們可以吸收到許多資訊,但往往看太多,創作得太少了。每一位創作者都有學習的過程,如看到Mœbius年輕時所畫的作品,你可能也會懷疑這是大師的作品嗎?他是位不斷自我要求的創作者,不斷地思考和觀察,不斷地累積。一開始接觸到Mœbius的作品時,老實說我根本摸不著頭緒,後來慢慢學習他的語錄,才知道自己懂得太少,知道得太少了。我開始研究身邊感與趣的事物,例如:仔細去觀察高跟鞋和皮鞋一些細微的差別,速克達騎起來又是如何…。觀察後,還是要自己實際去創作,才有辦法理解,並思考要如何去構思,將觀察轉化成自己的創作,不再只是一昧的模仿。Mœbius為什麼可以啟發這麼多人?我總是希望藉由這樣的創作者,透過他的學習和創作歷程,讓自己對創作有一些省思。

請問觀察Mœbius這麼多年,對老師有什麼樣的影響?
首先我會認為大師的帽子不能亂扣。另外是大家看到Mœbius受推崇的一面,可是就我長久的觀察,我看到他的失誤和不如願的地方。他非常的勤快,50多年的創作過程,孜孜不倦。晚年,他還學習數位創作,70歲開始學習使用電腦,是位很勇於嘗試的人。他的數位創作讓一般的觀者,分辦不太出來是數位,還是傳統的技法,他就是有辦法做到如此。在創作上,他是位精亦求精,實事求是的人。雖然看到他的作品,令人有種摸不著邊際的感覺,只能說「哇,好科幻!」但這不足以形容Mœbius,他的創作不是憑空想像而來的,都是有所本,只有懂得更多,才能看得懂,才能了解。

2012年9月4日

玩享〈搞笑人生:利用自嘲幽默創作獨一無二的漫畫 〉講座紀錄─(上)


講座即將開始,請入座。相機和手機準備好,請大家多多幫忙拍一些照,臉書多發一些。這段po在臉書上的前導預告片,相信大家一定看得莫名奇妙。我們去看電影時常會看到類似的片頭,影片裡通常有很多贊助廠商的logo,於是我就突發奇想,如果某天大家去電影院看了一部從頭到尾都是這樣的電影,心裡會怎麼樣?所以我就故意剪輯了這段預告片。看完這段莫名奇妙的影片之後,先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本名是王元亨,花名就直接叫玩亨,專職是廣告,平常就是在廣告公司擔任藝術指導的工作。從事這些創作我不敢說自己是「漫畫家」,僅自稱是「漫畫人」,畫漫畫和持續創作是興趣。坦白說,這個興趣在台灣很難當飯吃,為什麼?後面我會提到,所以白天我還是在廣告公司上班。畢竟是創意人,除了工作之外,還是有滿腔的創作能量,集結出版的是《机肉人間》,在這之前還有〈机械体浮世絵〉的創作。〈机械体浮世絵〉比較是一個機械零件組合體的電腦插畫,我從2002年開始創作。在學生時代,我們大概就隱約知道在這個行業要不作品很突出,大紅特紅,不然就是要不斷地參賽才有機會讓自己的作品,不斷露出發聲。這一系列的插畫作品,曾參加2002年全國電腦插畫大賽,得到銅牌獎。2003年發行成月曆,2005年幫Panasonic做的手機面板,後來參加Vans潮鞋設計比大賽,得到金獎。因為這些經歷,2006年有幸得到可口可樂的邀請,幫他們設計紀念瓶的瓶身,同年參加第三屆的台北國際設計師玩具展,也發行明信片。秉持著不管受不受歡迎,我就是一直持續地畫,沒有想太多,不斷創作了好幾年;所以,2007年有幸受邀「變不變Nike AFI」創作的聯展,同年受邀到北京參展。2008年出版了《The Making of 机械体浮世絵》,算是一本電腦工具書,不過,還是以機械體的概念和創作去完成。

我就是這樣一直畫,到了2010年剛好接觸到Taiwan Comix這個團體,從這裡我認識到更多的漫畫人和漫畫家前輩。這一系列的創作,也是後來發表在《TX》裡的〈机械体浮世絵〉。2012年,Taiwan Comix也將會在高雄的駁2特區做一個聯展的展出,我也會參加,所以請大家一定要來支持一下!
「傳奇已經出現!?沒人氣,不紅。
圖文部落格,也能展覽、出書?!
全憑兩個字,一字『堅』,一字『持』。
這就是《机肉人間》,全本企畫、編輯、排版,
全一人,獨自完成。但誰會買啦!?」
接下來講一下和機械體創作比較不一樣的《机肉人間》,因為機械體的創作也好長一段時間,想說是不是該換另一種創作的風格來試試看。當時那還是一個部落格正要紅起來的時候,人人都有發表的機會,1997年開始webolg的概念,2003年Blog開始盛行,雖然現在已被臉書取代。不過,當時透過這樣的介面和網路的便利性,讓許多控制不住創作慾的人可以發表自己創作。既然有這樣的管道,當然要多加利用。創作的開始就是設計角色,因為過去我創作的機械體是沒有角色設定的問題,比較像是一種純藝術的繪畫風格,表現的方式也是比較黑暗和情色。其實當初安古蘭漫畫節參展作品,我是拿〈机械体浮世絵〉系列作品去,也是因為作品的風格較黑暗情色的關係,所以沒有入選。以創作〈机械体浮世絵〉的經驗,機械式風格也是我比較擅長的。因此,想到周星馳說過:「少林功夫加唱歌跳舞,你說有沒有搞頭?」我想說:「機械人頭加上胖子身體,你說有沒有搞頭?」當時的我也真的很胖,也想說:「誰說胖子,不能有一片天呢?」沒有人說胖子不能當主角,於是就想到以機械的頭加上胖子的身體,就開始著手畫了一些草圖。這些未曾公開過的草圖,主要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創作的過程,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用電腦繪圖,還是有經過許多手工繪製的階段。於是「机肉人間」就誕生了。

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叫「机肉人間」?老實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太多的理由,只是機械的頭加上胖胖的身體,就取名「机肉人間」。這樣的創作本來就是很自我,總之,不用給老師、主管或客戶說好不好,反正就開始邊畫邊在部落格上發表。雖然是這樣,但還是會做一些整體的規劃:故事背景和環境的設定、創意的大綱。相信有在看動漫的人,對角色的設計一定不陌生,不只是人物外型,還有一些基本的資料和性格的設定。再來,進入到故事的構思,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字,要有「梗」。不只是漫畫要有「梗」,就像我們看電影劇或電影都是要有「梗」。那麼得開始思考「搞笑梗」要怎麼來?這也是身為一個創作者最大的功課。在《机肉人間》除了幾個重要的角色,我還在故事中加了一個天天的角色。大家可以注意看他的造形(天線寶寶),看得懂就看,看不懂就算了。因為很「天」,所以叫天天,他和我們的主角阿樸就發生了一些故事。阿樸為了演出要想搞笑的梗,天天指著竹子的梗,回答「梗」在這裡。很無言,對不對!當然,這個答案一定是遭到主角痛毆。接下來,另一個天天的同類,頭頂上的造形不太一樣,所以叫「肛肛」。他也來幫忙想絕世好「梗」,那麼「梗」到底在哪裡呢?於是他騎著摩拖車,梗梗梗…地出現了。更無言了,對不對!這種爛餿梗也敢講,當然,又是遭到主角們痛打一頓。接著又來了一位好心的朋友叫空空,他也來參一腳,指著牛頭梗說「梗」在這裡。一連串的無言之後,机肉人恰恰已經忍無可忍,生氣下出現了電視劇裡「爆橘」的橋段。可是大家卻竊竊私語,「爆橘」也是個老梗了。在《机肉人間》裡,我就是利用這樣自嘲的方式又來回酸自已。回到漫畫創作還是真的要問,「梗」到底在哪裡?我自己的體認,其實生活中、朋友中、哈拉中就充滿了梗。因為是創作人所以對這些創意會更敏感,這都是可以當做創作的素材,也隨時可以收錄到自己的知識庫。

這些創作一開始都是利用部落格來做發表,當時圖文部落客彎彎和馬克已經相當地紅了,有這樣的前例我也想試試看。於是,2007年開始發表第一篇,陸續也得到一些回響,認識了其他的部落客,也因此得到了無名的認可,常常有機會去參加一些活動。不過,比較尷尬的是去參加這類的活動,我和其他的部落客年紀通常有段差距,就當做交朋友。雖然正職的工作很忙,但我還是一有時間就畫,當時很瘋狂,甚至在上班時想好梗,一下班回家便開始畫,就一直畫,一直都有作品在部落格上發表。創作了一段時間,慢慢地也累積了好幾千幅的作品,整理之後,我就開始寫企劃書,為什麼要寫企劃案?其實就是想集結出書。因為當時紅的部落客都有出書,不管賣不賣,總之,出版實體書就覺得我的創作有被認可。可是呢?並沒有。那時滿腔熱血寫的企畫書,投了很多出版社,得到的回應是「圖文書不賣了耶!」、「我們不出這類的書籍耶!」、「調性不合市場」,還有「你又不是很紅」…。其實,當時是部落格已經發展到顛峰漸漸往下掉的那個時間點,有許多知名的圖文部落客並沒有那麼熱衷地發表作品了。心想不管即使只有一個人欣賞,我也願意為這個人創作下去。因為本著這樣的想法,找不到正規的方式出版,就靠自己好了。2009年看到行政院新聞局所舉辦的「第一屆漫畫千里馬」,這個活動是公開讓喜歡創作的漫畫人投稿,被徵選到的會得到去日本學漫畫一年的機會。雖然活動的邏輯很怪,但不管我有那麼多作品,還是丟。名單公佈我的名字也在上面,獲得了千里馬的賞識。上了一個月的講座和一連串的受訓之後,我就和上次的講者米奇鰻,也是千里馬的另一位得主,兩個人手牽手去日本了(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