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9日

李偉文〈走在山海河間的沈思〉講座紀錄(上)


週末下午大家還願意來聽這場生態環境的講座,真的很有心。因為這不是一場關於旅行,或教大家賺錢、理財、算命…的講座。台北幾百萬人口,我們能在這裡相遇,實屬難得。在印度有這樣的說法,就是兩條河交會之處,是最神聖的地方,而生命就是一場大遇合。我開始從事公益志工走出去之後,就有更多與人相遇的機會,這20年來深深的體會到「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我非常喜歡這句話,如果你有夢想,就要像小孩一樣呵護,才有可能實現和茁壯。在接受報紙或電子媒體訪問時,經常會被問到,在這個過程中遇過什麼挫折?其實我要說的是,挫折依人而定,它是自己內心的定義。如果我們降低自己的期待時,就不會有那麼多挫折。秉持做了就有作用,每天做可以做的事,做了之後,就放下,不去想那麼多,何來的挫折。就有人會問,你本業牙醫師已經這麼忙了,怎麼還有時間做這些雜七雜八的事?我診所開業之初,看到一段話給我蠻大的震撼,就是柏拉圖說過:「當你的生活所需求都滿足了之後,還繼續工作,代表你喪失了生命中更重要的追求。」我要說的是人生不是只有一種追求,我們很誠懇地反省自己的行業,就像在50年前,如果多花10分鐘,我們可以說是為了病人好,但是在這個時代,我們不敢再講這句話了。在這個醫療即便不是過渡,也不是不足的時代,諸多的情況是在創造需求。現在有機會對即將成為醫生的學弟學妹們演講時,我們告訴他們這樣一段話,在時代的變遷下,醫療變成了一種服務業,一種商業機制,投入再多的生命就是賺更多的錢,我們必需去思考生命中不同的追求。所以說柏拉圖的那段話對我影響非常的大,不負這一生,這是我無時無刻在思考的。你會說我們只是一般上班族,有家庭和小孩,這是沒辦法的。記得我剛畢業要投入工作時,看到一則小故事,作家梏隱年輕時對邊疆少數民族研究非常感興趣,日子隨著工作結婚生小孩過去。但她有個兒子患有急性骨髓炎,就是外表好好的,可是骨髓卻有問題,經過多次急救恢復建康之後,她感受到人生的無常,1988年決定每年要給自己去做想做的事,她決定一年兩次去故邊疆少數民族的研究調。她的角色是太太、媽媽、媳婦…,但她也是個人,也要做自己。我要說的是,只要有心,努力去溝通,技術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不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裡有句話「真心想完成一件事,全世界、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體會到的是,我們如何去對抗別人的期待,如何兩全其美的照顧到身邊的人,又能回應自己生命的需求。另一個是,體會到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在講到環保議題時,為什麼20年來我會花那麼多時間在這上面,有個概念幫助我很大,不論是在親子教育、生活或溝通上都有重要的影響。在講這個概念之前,我們先來玩一個草木皆兵的遊戲,找找看畫面上有哪些生物。這些動物為什麼和環境融為一體?也就是「人塑造環境,環境塑造人」,這是建築大師萊特所說過的話。意思是說,當人類有塑造和改變環境的能力時,我們住到這環境中,反而變成環境改變我們。不僅是影響我們的心情和情緒而己,它同時會改變我們的長像,甚至基因。你們可能會認為改變基因這怎麼可能,沒錯,頭髮、眼睛和皮膚的顏色取決於基因,而且是許多套基因共同組成一個顯現的外在,但也有許多隱性的基因,有可能因環境的影響而變成顯性的基因。我們不講太深奧大腦的研究,如果以一個最直觀的講法,夫妻臉這件事,一對夫妻生活久了自然而然會愈來愈像,不僅僅外表肉體的改變而己,大腦的思考邏輯、判斷決策和價值觀也都會有所影響。其實這也是人在演化的過程中,因為是群居動物,只要與別人不一樣,就容易被淘汰。所以來自於對生存的慾望和對死亡的恐懼,我們大腦的演化過程就產生了這樣的變化,也就是洪蘭老師常提到的鏡像神精元。所以環境對人的影響是非常的重要,這也就是為什麼荒野保護協會極力想保護美好的環境,因為我們相信,只有美好的環境,才有美好的人。我來講一個小故事,前些年不是有群學生反對樂生療養院的搬遷,有次受邀參加,因為提早到看到藝術家正在演一齣行動劇,內容是他們很感慨樂生裡原本有條美麗的溪流,處處鳥語花香,有小魚和昆蟲,而如今變成一條水泥溝。他們演了半天,前面小朋友一臉茫然,無法理解,心想這些大人到底在感慨什麼?這也就是我們所擔心的事,因為這些孩子從來沒有看過美麗的溪流,所以根本無法感受到。有很多朋友會說,你看這些海岸線上的消波塊多整齊多壯觀,當我們沒看過美麗的海岸線時,就無法體會它原有的美。冬山河經過整治,也添加了許多人工的美,我們現在年輕人大概無法體會天然溪流它原本的美好。也就是說我們大人過去有感受過這些美好的經驗,所以對美好還是會有憧憬和想像。但如果我們的小孩都沒有這樣的經驗,那要如何去想像? 

記得在17、8年前政府在推動花東產業動力政策。那時荒野也才剛成立,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只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做事,也就是台東和花蓮,因為保護未開發比復原容易。當時因這個政策的關係,台11線要拓寬為四線道,那就必需挖山填海來造路,蓋許多的擋土牆和消波塊。當時我們不做對抗,以留給子孫美好環境的正面訴求,希望這項政策能夠把這事停下來,也有許多媒體報導這件事。我記得當時人間雜誌專訪我們,他問了:「你們那麼強調美,可不可以跟我們觀眾講,美到底有什麼價值?」17、8年前沒有美學大師,而且台灣錢淹腳目,地方建設要五毛給一塊的年代,我們又不能講得太學理,於是我們協會也是花蓮人的廖惠慶夫婦就回答說:「我在大陸開製鞋工廠,請了6000多名員工,採三班制。從產地買生牛羊皮,再到做成漂亮的女鞋,一打賺不到幾分美金,可是設計這雙鞋的義大利設計師,我們每做一雙鞋他就能抽幾塊美金,這就是美的價值。」這是美的價值最實際的說法,當然還包含心靈層次。 

那麼我想請問大家花蓮靠不靠海?當然。可是這題的標準答案是花蓮不靠海,靠消波塊,我們可以說台灣真的是一個「堡」島,可以看到我們的東海岸幾乎都是被消波塊包圍了,而西岸濱海快速道路和高速公路的關係,海岸線幾乎都是堤防和消波塊。有次荒野帶著記者到東海岸,很感慨地對記者說:「澳州有黃金海岸,台灣也有黃金海岸,因為台灣的海岸跟黃金一樣貴。」記得學生時代我們只要看日本不爽,就會罵人家島國心態,可是這20年來我們不曾再罵過。台灣才日本的十分之一,為什麼當時我們會罵人家島國心態?因為那時我們還有大中國思想。大家知道「島國心態」是句罵人的話,就是批評人家心胸狹窄、眼光淺短和勇於內鬥,因為島的資源有限。同樣的形容島上民族,它也可以叫作「海洋民族」,意指心胸開闊、勇於冒險和天真浪漫。同樣住在一個島上,可能變成島國心態,也可能成為海洋民族,差別在於一個朝內看,一個朝外看。然而,台灣在這3、40年來都是在爭芝蔴綠豆的小事情,雖然我們生在小島上,可是從來不覺得海離我們很近,台灣的海岸線幾乎都圍起來了。台灣從來沒有海洋文化,頂多只有海鮮文化,到海邊也是吃吃海產就拍拍屁股走人了。不僅是我們台灣,整個華人文化都有這樣的問題。記得我大一時要繳交一份心得報告,想說大一時間多,就寫了〈從荀子的《天論》談人生哲學〉100多頁的報告,主要探討不同國家不同宗教的人生哲學。我們常講生命最高的境界是什麼?就是天人合一,可是我們經常只是說說而己,與歐洲相比的話,我們真的沒有真正地享受大自然。我要說的是其實台灣有很多不必要的建設,就像我們的治山防洪工程,這段是花蓮的三棧溪,溪的兩旁幾百公尺根本都沒有人住,原本有非常漂亮的溪畔,卻要蓋像這樣的防波堤;結果蓋好後的第二年出海口的三棧國小就被洪水衝走了。原因很簡單,原本中高海拔的溪谷就不是要有水泥防坡堤,當大水來時,水會往外漫,再滲入土裡。可是當這蓋了,大水一來,水很快就被送到下游去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台灣雨水很多,卻都沒能留住的原因之一。

李偉文〈走在山海河間的沈思〉講座紀錄(中)


 

今天你要向一位外國人介紹台灣,你如何以簡單的兩句話來說明?先決條件是這位外國人剛好具備簡單的地理知識,卻沒有聽過台灣,如何在你這兩句話中推理出台灣的樣貌。四面環海,這個很多海島都具有相同的特色。一小時內可以從山到海邊,這在美國加州從洛磯山脈到海邊也是只要一小時。夜市、小吃和檳榔西施很多,不錯,這些都是人文風情。台灣是個物種非常多,這也沒錯,老外可能會想這是峇里島,還是哪裡的小島。其實台灣美麗而豐富的樣貌,以及苦難都來自於同一個特色,也就是台灣是一群從海底浮出來的高山。如果我們拉高視野來看的話,台灣就是一座山,有60~70%是山,而且是高山。所以我們不是住在高山上,就是住在山裡或山腳下。我們是海底浮出來的小島,那表示地震多,而且地震是台灣的宿命,每大地震一次台灣就長高一點。為什麼我剛才會說台灣從來沒有海洋文化,一來島上的居民大多從大陸遷徙而來,大陸也有沿海,但4、500年來,自明朝開始就有海禁。遷徙到台灣來之後,不僅文化上沒有,實質上我們又把它隔離,所以也就找不到。精準的標示經緯台灣是在北迴歸線上,位於世界最大海洋和最大陸地的交界點。接下來我們來講為什麼這是台灣的特色,其他地方很少有的。剛提到台灣位於北迴歸線上,有熱帶和亞熱帶的氣候,受到陸地氣候和海洋氣候的影響,所以台灣氣候是非常複雜的。加上高山多,溫差大。那麼我想請問大家,全世界什麼地方,可以開車在一天之內從熱帶到寒帶?台灣可以,屏東墾丁就是赤道附近的熱帶氣候,而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就是北極圈附近的寒帶氣候。你會說還有一些狹長型的國家也是跨足熱帶到寒帶,非洲的第一高峰5000多公尺的吉力馬札羅山也是,山腳下是熱帶,到了半山腰就是寒帶,可是我們知道這些一天內開車根本到不了。因為我們路開很多,所以一天內到得了。 

台灣的氣候從熱帶到寒帶,表示從赤道到北極圈附近的生物都有,而且包含了陸地到海洋的物種。大家f都知道台灣是座小島,那麼那些陸地型的物種,如何來到台灣?舉例來說全世界有六種珍貴的紅木,生長溫帶地區,台灣就有兩種:紅檜和扁柏。以前全台都有,經過長時間開墾後,現在僅剩宜蘭的太平山到新竹司馬庫斯一帶才有。台灣四面環海,海域也不同,大家知道台灣海峽有多深?對,黑水溝有多深?那太平洋,有多深?大家好像都不太清楚。其實台灣海峽有深有淺,平均只有60~80公尺的深度。太平洋的深度平均約是4000公尺,海溝也就是板塊與板塊間的縫隙,離台灣比較近的馬尼拉海溝最深約5000公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海洋深層水,就是來自這些海溝。回到剛剛的問題,為什麼本來是北方的物種,會在台灣的高山落地生根?自己來的。也就是早期冰河時期,隨著冰河暖化,怕冷的物種逐漸往南遷徒,漸漸地南方成長的情況比北方的好時,當時台灣海峽還是陸地,就這樣一步一步退到台灣來,之後再往溫帶的高山,所以在高山上可以看到來自陸地的物種。紅檜和扁柏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即使我們在熱帶的氣候使用,它仍保有不會腐朽的特性,因為它生長的速度相當的慢,木質密度高。剛才提到台灣還有北迴歸線,它是溫帶和熱帶的分界線。我們知道地球又以傾斜23度…遶著太陽轉,呈現一個楕圓的軌道。地球北迴歸線位於北緯23.5度,容易造成氣流下沈,因此難以凝結水氣,經過的地區幾乎不是沙漠,就是乾旱少雨,當然還是有少數地方不是。那為什麼我們的嘉義不僅沒有乾旱,反而雨水特別多?

2009年有則新聞「英國降下千年來的豪雨」,隔天我再看報紙變成是「歐洲千年來的豪雨」,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但是報上並沒有提到下了多少雨量,上網一查結果總量是500~600公釐。去年2011年,巴西里約熱內盧一天降下260多公釐的豪雨,造成多處的土石流,傷亡嚴重。再來看看我們2009年的八八水災,一天降下1000多公釐,四天高達3000多公釐。日本的報導,形容這樣的雨量是全球的水都往這裡倒。本來北回歸線經過的地區,應該是乾旱少雨的,為什麼我們的阿里山有高達3000公釐驚人的雨量?沒錯,也是因為高山。大家知道台灣怎麼形成的嗎?由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而成的,這麼說大家可能就比較清楚,如果我的左手是歐亞板塊,右手是菲律賓板塊,台灣只是板塊運動碰撞出的一個小指甲。碰撞至今仍還在延續,所以地震是我們的宿命,而每地震一次台灣就會長高一點。大家有沒有去過梨山?那裡有一個思源啞口,在這個地方只要偏西一點就是歐亞板塊的中央山脈,偏東一點就是菲律賓板塊的雪山山脈,思源啞口是兩個板塊的交會處。「啞口」也是分水嶺的意思,往西部的就是大甲溪,往東部的就蘭陽溪。我們知道兩個兩個板塊交接的縫隙就是海溝,花東縱谷就是海底裡海溝的意思,以東的海岸山脈是菲律賓板塊,以西的中央山脈是歐亞板塊。還有為什麼所有的人種和民族來到台灣,都存活下來了?跟全世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在台灣這麼小的一個地方,他們都沒有被滅絕。答案也是高山,山上、山裡和山腳下,物種都很豐富。地震多,地質脆弱而敏感,雨量多就有土石流,所以前面我才會說台灣美麗而豐富的樣貌,還有幸福和災難都來自於同一個特色,那就是高山。 

在荒野協會遇到各種喜愛大自然的志工,但我最怕聽到:「老師,我真的太熱愛大自然了,為了更接近大自然,所以我在山裡買了一塊地,蓋了別墅,有空可以來去坐坐。」有時候反而是熱愛大自然、喜歡接近大自然的人,成了傷害自然環境的殺手。我們訓練志工的本意是,先認識了解台灣的自然環境和特色之後,才有喜歡的可能,對這些美好的自然環境產生感動,更進一步的想以實際的行動保護。我們也很希望更多人參與荒野的活動,了解真正的台灣,再付諸行動,可是變成大家都去蓋別墅,將這些美好的自然環境占為已有,爛墾和水土保持的問題也就伴隨而來。這就像孔子所說的:「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我想每天都宅在家裡的宅男宅女,上網打虛擬遊戲,反而對自然的傷害是最少的。當然我們也希望居住在這裡的人都能認識台灣自然環境的美好,但是我建議可以採用分類或分級制,一般民眾可以到規劃好的森林遊樂區,不是所有的民眾都得上玉山。記得幾年前大家都在瘋上玉山,甚至立委或官員打招呼的方式是,你登到過玉山了嗎?記得當時有位部長就建議,有沒有可能高中生要登過玉山才能畢業,大學執行上是比較有困難的。當時我也擔任經建會執行高山計劃的七個評審之一,在開會休息時間,就聽到某位部長喃喃自語:「高中生登玉山,那有沒有可能全民都可以登玉山?」開會席間,部長就問相關單位一年開放多約人多少人登玉山?一年約1~2萬人。結論是全台兩千萬人,大家都要登玉山的話,那太慢了。有沒有可能在玉山和大霸尖山之間蓋一座纜車?

李偉文〈走在山海河間的沈思〉講座紀錄(下)



按照正常的順序應該是,先評估地質環境的可行性,才有可能再進一步做細部規劃,可是為節省時間,採雙軌進行。也就是在還沒評估前,同時開始考量要花多少經費、採用的系統、機具如何運上山…。為此還到歐洲考查高山鑬車,問你們為什麼高山鑬車在歐洲是可行的?很簡單因為沒有地震,所以在纜車下也就不用再去舖設道路。就像日本高山纜車架設到哪裡,道路就必需沿線舖設。我們和日本一樣位處地震帶,一定要有道路進去,因為要維修,要救援。可是道路一開,我們的高山茶和檳楖也就跟進去了。歐洲有制度和公權力,我們不僅有貪官,刁民也很多。羅素1920年訪問中國後有感而發:「所有的法律制度和規章,到了華人手裡,都成了例外。」我們開玩笑的說,就像Motel原本是公路旁為方便休息睡覺的地方,最大的功能就是睡覺。可是到了台灣,在Motel裡什麼事都可以做,可以辦趴、開記者會和討論事情,就是不能睡覺。雖然是開玩笑,但也是事實。回到剛才在以人人都能登玉山的目標下,甚至肢體不方便的也能輕鬆登玉山,完全沒有考慮到台灣特殊的地質環境,我們反對反而被扣上一個阻止肢體障礙朋友接近玉山的大帽子。就像北極熊和櫻花勾吻鮭,雖然很珍貴,但我們不一定要去吃牠或擁有,自然有牠們存在的價值。雖然每次開會都一個頭兩個大,反對的意見沒有人會去聽,但總要有這樣的聲音存在。了解一個地方的特色,了解在地的狀況很重要,在這麼高的山上蓋纜車,機具得用直昇機掛吊和運送,蓋的過程我們事必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和代價;幸好這項計劃,最後只花了1200萬的規劃費。

 「Panmixis」達爾文所創的字,也就是「萬事萬物都關聯到其他的萬事萬物」,可追溯到達文西或更早之前就有這個概念。我以一個小事件來說明,之前在國外不是有環保團體抵制某某漢堡的事件,大家可能會覺奇怪,吃某某漢堡跟環保有什麼關係?某某漢堡的牛肉是從中南美洲進口,那又有什麼好抵制的?我們都知道中南美洲的熱帶雨林是地球的肺,但是商人為了提供所需的牛肉,買下這些雨林地,燒掉墾伐後變成飼養牛隻的牧場。其實熱帶雨林的溫度非常高,雖然雨水多,但蒸發的速度相當快,養份還來不及留下來就被蒸發了,土地是非常貧瘠的。也就是說開墾後等草長出來開始放牧,只要經過兩年的時間,這些土地就再也長不出東西來了;所以兩年後就得再開墾其他的雨林當牧場。我們雖然只是吃一個小小的漢堡,卻關係到中南美洲的雨林和地球生態的問題。再舉一個例子每年都有從大陸北方吹來的沙塵暴,這些塵沙塵本來沒有毐性,但經過了工業區與排放有毒的氣體結合,造成很多人呼吸道有問題而住進加護病房,這是有數據根據的。但你們知道為什麼沙塵暴我們也要負起部份的責任嗎?大家都知道的髮菜,尤其是香港和台灣特別喜歡用髮菜,原本髮菜是生長在北方沙漠區的爬藤植物,我們卻把把這些覆蓋塵土的植物變成佳餚;所以說「萬事萬物都關聯到其他的萬事萬物」,這句話給我們很大的警惕。 

大家都知道石油再過40年就會耗費光了,同時大家也心想40年還很遠,那時我可能已經90或80歲根本看不到,所以根本不用煩腦。但石油不是一說沒有就沒了,可能15~20後就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就會有許多問題產生。目前石油的運用有70%是燒掉,30%變成物質世界的物品,如何面對後石油時代,是我們必需提早去思考的問題。不是沒有因應之道或解決方案,但有權和有能力的人視而不見時,我們環保團體就是會有這樣的無奈。從石油文明到非石油文明,當我們再過40~50年後回頭看我們這個時代,會認為這根本是個瘋掉的年代。不知大家是否過這部電影《愚蠢年代》?時空景背景是在2055年,透六個角色來看我們這個年代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這就好比說以我們現在的立場,去看過去的歷史事件,大家知道澳洲有被偷的世代嗎?就是那時白人深信一套偽科學的優生學,大部份的白人認為,他們才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在1920~70年間,澳洲政府為實行優生政策,將原住民所生的小孩強行帶走,並交由白人寄養。所以現今有幾十萬名原住民的小孩找不到自己的父母。不僅澳洲,加拿大對他們的原住民也採相同的政策。因為那時全世界都在流行種族進化論,黑人和黃種人是次等的,不是優秀的,如果被淘汰也是活該,所以產生殖民的現象。你們可以看到非洲的地圖,國界幾乎都是呈現直角或直線,也就是幾個殖民國裂強討論瓜分後的結果。美國當時也發明了一套智力測驗,約在1920年代,一般智力正常的人約在100左右,如果低於這個分數或沒通過,就必需帶去結紮,對待人就如同畜牲一樣。因為當時整個時代的氛圍都是這樣,所以沒有一個國家覺得這樣的做法有什麼錯誤。當我們現在再回去看,就會發現那根本是個瘋狂又愚蠢的年代。再來看近一點的:金融風暴。在暴發後,英國伊莉沙白女王就名喚來專家問,怎麼當初都沒有發現風暴的徵兆?不是沒有,是大家都在做同樣的事,整個時代的氛圍皆是如此時,到最後就變成了是是而非,有權有能力的人,並沒有去做準備,想盡辦不造成恐慌而忽視。然而,我們現在所處的年代,物質不虞潰乏,再過40~50年後回頭看,這不也是一個瘋狂又愚蠢的年代!?

我們為準備後石油時來的來臨,僅是朝著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做準備,舉例來說製作風力發電所需的設備,幾乎都是用石油做成的,太陽能板需要有毒的貴金屬和石油才有作用,再者蓄電設備和備電都需靠石油,風力和太陽能發電才能使用。在工業革命還沒來臨前的煤碳時代,人口就比之前增加,石油時代的來臨,人口又呈倍數成長。走進後石油時代,可能回到煤碳時代的生活,或更早之前。台灣有沒有準備好?事實上發現我們剛好朝相反的方向去,應該更重視的農業,為了商業機制,不是休耕、蓋工廠,就是朝觀光農業去。但我們自己有沒有準備好?雖然沒有權力和能力,但我們可以盡小小的力,用消費改善這世界。最後,我以「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與大家共勉。這裡有我寫文章的網以及書裡我寫過的文章,都非常歡迎大家轉載或轉貼。在這個年代我們不能獨善其身。 
李偉文中時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sow
李偉文Facebook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tw/weiwenfans
荒野保護協會:http://www.sow.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