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2日

生態環境的改善與實踐 (上)


蔡 教授抱著從校園裡採收來的稻米,興奮之意溢于言表。
但教授表示自從這批稻米進了碾米場之後,自此未再見過。
 〈生態環境的改善與實踐〉主要從三個主軸去談:一是綠建築的思維,其次是Discovery《綠地球》,最後我想從台北科技大學生態建構之發展歷程的案例去談。

談綠建築之前,首先我們得了解現今地球暖化的概況,﹝圖一﹞是2004年世界CO2總排量的示意圖,也就是人類急速排廢下變形的世界,意指二氧化硸的排放量愈高就愈趨虛胖變形。從這張示意圖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得出來幾大工業國國土變形的樣貌,當然,我們台灣的CO2排量明顯地偏高。﹝圖二﹞是近20年來至2002年止,台北市測得的溫度變化曲線圖,紅色表示逐年上升的溫度線,這張圖表我們可以發現從1996年開始,氣象局測得氣溫產生了比較急遽的變化,也就是藍色的這條直線。如果我們將氣溫逐年上升視為一種常態,但在1996年以後氣溫上升的變化,卻產生急遽升高的現象,脫離這種常態。這種常態裡的非常態,尤其值得我們研究和觀察。根據研究指出暖化的問題,容易衍生了都市熱島效應、洪災、旱災和動植物棲地變遷與分佈異常等現象。因為二氧化碳循環產生失常的問題,造成氣候的極端化,進而引發種種生態的問題。儘管如此,仍有些研究指出認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地球暖化,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
圖一
圖二

在工業革命之前,我們可以看到建築的結構,不論是壁體厚度、屋頂斜度或開窗的位置,充份反應人類無力與自然對抗,尊重自然的態度。工業革命之後夾雜著「效率」的問題,我們慢慢地遺忘自然循環與周圍環境的關係,經常是晴空萬里的白天,我們卻在冷氣房裡工作著。另外像許多美國的沿海公路,把海和山給隔開了,公路旁經常可以看到醒目的告示牌,如小心海龜或鹿之類的警示牌,硬生生地將原有的生態給截斷了。現在發現這個問題之後,運用高架的方式,讓活動於部份路段的生物可以自由地穿梭。這也就是建築生態的邏輯與在地性的省思,最簡單的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經驗,不管是在學校或一些公共場所,台灣許多地方的草皮都是禁止踐踏的。但是到了國外念書之後,怎麼情況完全改觀。如果以生態的邏輯做為考量依據,當然草皮不是不能踐踏,而是得視其使用的密度而定。綠建築的基本思維也就是建構在「生態的邏輯」這層關係上,如能拿到免費的能源,我們就不要浪費它。也就是如有光就不開燈,能開窗就不開空調。我們開始慢慢省思建築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不過,現在多數的建築模式仍普遍存在著人定勝天的思維。

綠建築可分為被動式設計和主動式設計,被動式是順應原有的環境之特性規劃,導向零耗能、零排廢的面向規劃;主動式設計則是以設備控制室內環境,是一種不得已的耗能措施,大多數的綠建築以綜合兩者的設計為主。在德國的 Plusminus 20。/40” latitude 書中,作者整理出的主動式和被動式改善流程圖。當規劃之初,必需以至高點的研究視角,做一全面性統覽歸納的思考,才著手規劃或設計。以目前來說,這是整理得相當完善和嚴謹的流程。這本書中,我相當喜歡的一句話是「聽,聽不到的聲音」,也就是真誠地面對所有自然環境傳達的訊息。這個概念在《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一書也廣泛地被運用及推廣,作者認為大自然其實不會製造廢棄物,只有人類才會,所以對於目前的設計提出了省思。其中我個人覺得有趣的概念是:我們現在講求的「減廢」,「減廢」僅是將資源「降級回收」。這是舊有的永續思維,將地球的能源規劃從「搖籃」到「墳墓」為其終極目標,事實上,僅是延遲人類文明滅亡的時間。作者認為新的工業系統必須謙卑地向大自然學習。如同自然界中,櫻祧樹開了100朵的花,50朵結為果實,而另50朵花謝了,也成了櫻桃樹的養份,以此生生不息。但就講求「效率」的商人來說,這樣的成果並不符合所謂的「經濟效益」。 作者提出「從搖籃到搖籃」的概念,以「零廢」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因為所有東西基本上都是養料,最終都可回歸土壤,可被消化或分解。地球也就能像古希臘神話以不斷吃自己尾巴而長生不老的怪獸ouroboros一樣,終其永續再生無止盡的循環。

「從搖籃到搖籃」的永續思維,當然不是要將人類從自然界中去除,如果將人類從地球去除,這樣地球的存在也就變得無意義,這裡所講的是一種「共生」的概念。人類當然有權利與自然共同生存,但必需設計出一套符合自然規律且互相協調的生態效益,也就是「需要時,再取」。過去人類對地球總是予取予求,極小設計需要是一種綠色的思維,人類需有所克制,才能控制其共生的規律。極小設計原則即是運用科技的技術,以最小的資源,發揮其最大的值。以往傳統的設計標準著重在成本、美學和性能上;永續設計則是依循著生態、經濟和公平的原則,設計融入綠色的思維。最重要的是有人文素養才有綠色思維,人家常說多閱讀一些文學作品,可增進人文素養及想像力,的確是這樣沒有錯。我們期望傳統設計的標準能向上提升,落實到實際層面。尤其是主事者更要有綠色思維,這樣才有助於永續設計的推動與落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