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8日

韓良露〈閱讀節氣,閱讀台北〉講座記錄_(上)

許悔之:在這樣一個秋天的午後,我們要來請韓良露小姐幫我們講一個很特別的題目,不知道今天各位走在街上是什麼樣的感覺?
今天的演講,良露姊要來跟大家講的就是:閱讀節氣,閱讀台北。我們的生命中真的很像蒼海中之一瞬,我們要如何在這一瞬之中,知道天地的節奏跟變化。過得更好,過的每一天,你會有很確切的喜悅及快樂。
我想這也是韓良露的書寫當中,帶給大家最多的感動及力量的地方。
韓良露:我大概在11月會出的一本書《樂活在天地節奏中》,談到整個24節氣這個事情,尤其我裡頭有個節氣文化是在探討:華夏傳統文化的密碼。
一般人可能覺得這不關韓良露的事,因為這聽起來有一點考據、考究,似乎是和中文系相關。
民俗又好像和韓良露沒有關係,有點像耆老他們才會做的事情,所以我說今天難得我就和大家談一下。
我從小就是一個非常好閱讀、好雜知的人,我什麼書都看。在臺灣當然是東方的多,西方的少。
因為我們從小就是讀書人,所以某種程度好像很會讀書(不是學校的書,自修的書)。我覺得其實人活著不是每一分鐘都要那麼愛吞書。我先生(他是博士)就常常笑我說:哪有人那麼愛讀書的。
人生有很多不同的選擇,不一定要那麼愛讀書。但是我們剛好是愛讀書的人,那真的是讀到現在50多歲了,眼睛都有點視茫茫。因此讀書這件事情的背後有點像自修的事情,我基本上認為天下沒有讀不通的書,只是讀得不夠多。
在我整個求知的經驗中,就是一直不斷的讀。讀,然後停下來想,然後再讀。所以你長年的累積下來,其實就累積很多、觸類旁通很多的東西。從年輕讀到越老,一定是觸類旁通的東西越多。而且累積的東西越多。
很多人後來都不讀書了,因為他只是「學位的熱情」而非「學問的熱情」。知識是超越領域的,不斷地擴張,天底下凡事都是知識。
我人生的所有事情都是不斷地想~~想出來的,不是天生就會的。

我當時1999年為了照顧父母,從倫敦回到臺灣。雖然說這不是我人生中的計劃的一部份。計劃比不上變化,變化比不上造化。

韓良露〈閱讀節氣,閱讀台北〉講座記錄_(下)

回到臺北之後,我真的很高興我在回來將近14年之後,因為做南村落,因為不斷寫這些東西。因為我本來就很喜歡研究,我在英國被訓練出我對於所有的事情我都要搞清楚他叫什麼意思。這是我離開臺灣前所不會的。所以我就會對於每一個東方玄學,跟東方的知識裡面,每一個東西我都要去獨立思考、去搞清楚。
所以我的意思是我現在寫的這個書裡面,如果各位有機會看到的話,你會發現裡面每一個的玄學或知識,每一個東西我都會提出所謂知識的看法及提出這個東西的來龍去脈,以及這個東西為何會這樣子。這些東西都是獨立思考而來的。
我回到臺灣之後,有很多事情是我必須搞清楚,就是我從小所知道的東西。像第一個,我回到臺灣之後,發現這些民俗,我對於他們並不太知道,我們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000年時回來的我,我要知其所以然,這是第一歩。那第二歩,從2006年開始,我不僅要知其所以然,更要將其做出來給別人看,所以才有了南村落。還有我要帶大家去看。

有時候在我們生命的轉換過程當中,就像煮一鍋好的清湯一樣,要耐心的去熬、耐心的去除湯裡的渣。我身邊很多的朋友、認識的人,我們每天花好多時間忙東忙西,我們都小事花很多時間,大事都好馬虎。比如說:買菜會貨比三家,買房子卻一小時就決定了。其實我們人生常常對很多重要的轉折花的時間不夠。
其實今天這個書他就是可以說是我過去10多年第一個談東方的東西,這是我一個東西方的整合。第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想要很多解決東西的道理,而且我想要用清楚明白的語言告訴別人。
我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我對於節氣的理論,尤其節氣跟五行、陰陽、五味、五傷的關係。然後我也對節氣之於文化有興趣了。慢慢地因為節氣的關係,我就關心節氣與民俗。
當中也有關於有一篇為《節氣餐桌》,訴說著什麼時間就是該怎麼吃,不同的時間吃的物品都是不一樣的。

我很高興我用了10多年的時間知道這些事情,這些事情並不是天機,一直都是在那兒的。我因為知道這些事,所以我非常的快樂,我也希望這些快樂能夠向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