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出版之後,有機會到各個縣市的學校或機構演講,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家長外,也有許多年輕的讀者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更不乏有國、高中生,令我感到想當的驚訝。最印象深刻的是有位高中生,在演講會後跟我說:「因為父母給了諸多的目標和框架,雖然無法改變現狀,但讀了我的書就猶如看到了黑暗中的曙光。」這也是,我當初在寫書時壓根沒設想到。然而,這些年輕的讀者就像種子,或許這些想法會在他們心中發芽和成長茁壯。也有讀者有過疑問:「如何改變教育體制的現狀?」其實我並沒有辦法給一個答案。我想現狀無法在一時之間就有革命性的變革,但或許可以透過閱讀或講座的方式,不過這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思考、反芻和消化之後,再內化成自己的想法,並轉化為面對和處理問題的智慧。我也經常在想,是不是我們只要這樣長時間的努力下去,說不定我當阿嬤時,我們的教育體制會有所改變,那麼我的孫子可能就會有所受惠。
接下來我想和大家討論一個問題:孩子為何要上學?
我先來分享之前在上海演講的一則經驗,有個媽媽就說啦:「凡事考不上『上中』的孩子,都是笨蛋。」等我弄清楚「上中」也就是上海中學之後,我反問那位媽媽是不是上中畢業的?爸爸是不是上中畢業的?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大家試想上海有多少人口?沒錯,2300萬人。相當於我們台灣的總人口數,那麼我們全部的考生,只為進一所大家心目中的第一志願,考不上就是笨蛋嗎?再者,大陸四大名校:北大、復旦、清大和交大。大陸總人口數13億,一年考生又有多少人可以擠進這些名校?其他也有12多億人口沒念過這名校,不是嗎?大家知道芬蘭總人口數有多少嗎?對,只有530萬人。擴及北歐,他們的家長並沒有設定孩子非進哪一所知名學府念不可的心態。再用我們的思維試想,如果大學畢業沒有工作,可能可以想辦法加盟便利商店或早餐店,來維持生計,到處林立的便利商和早餐店競爭也就多,可是這樣的做法在北歐是行不通的。530萬人約我們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一,但這不表示人口少,競爭就少,也就是因為他們人口少,人工成本高,所以愈要進步和e化。因此,他們提高人民的素質,更精進地運用他們的人力資源。
那麼我們回到「孩子為何要上學?」很好,有學習知識、團體生活、分享…,我很喜歡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他作品裡的一句話「學習外語是為了學習自我表達」,其實這是一個與世界連結的概念。我之所以這麼問,是因為如果我們不知道上學的本質時,就容易走偏了。我們現在的孩子在上學之後,學校裡的各種考試和評量,考得自信心都被剝奪了,相對地學習的挫折感愈來愈重。在大陸,甚至上小學就有入學考試,日後還有初中和大學的聯測。再來我想讓大家來比較一下芬蘭小學生的作品:天鵝、自畫像和自然課上所畫的暴風雨。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孩子表達的方式都非常地不一樣,請問哪一件作品最醒目?一眼便看到了這件黑底白圈的暴風雨作品,強烈對比的顏色和雜亂的線條,好像直達暴風圈,表達方式是最與眾不同的。或許這是觀者的立場,那麼如果您是老師或是家長心裡又如何想呢?或許不是每位家長或老師都可以接受。如果是父母這時可能就會開始下指導棋,因為許多的父母擔心一旦有不同或差異,孩子就容易被貼上標籤。其實在芬蘭小學的自然課程裡,還包含了繪畫,你們是不是覺得很奇怪?我們在國語課上寫作文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在芬蘭,小學的社會課更需要透過文字的彙整和闡述。因為他們認為愈是基礎階段的學習,一個思想的傳達,應該是透過不同或多元的方式來啟迪,諸如:唱歌、寫作和繪畫等。
第一年回國時,有天女兒放學回家好奇地問我:「媽咪,一支直笛為什麼可以吹這麼久?」意思是為什麼一種樂器可以從國小三年級一直練習到國中?又在一次的迎新送舊會後,她哭得非常傷心的問我:「他們認為音樂班的演出很棒,可是這是大家應平等享有的基本權利,為什麼他們沒有?」乍聽之下,大家可能會認為我女兒是從其他星球來的。她認為音樂會上不是音樂班的同學通常是直笛演奏,但是演奏各種不同的樂器和表演方式應該是大家都平等的,這是他們的基本人權不應該被剝奪,也就是學習多元的概念。通常我們只有在音樂班的孩子,同學間才有學習各種樂器的可能。又為什麼我們看不到中小學裡,有孩子彈電吉他或爵士鼓?其實當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運用不同的樂器時,他們也就有更多元的表達方式。基礎教育應強調的是各學科的廣度,就如同前面所談的,一門課有各種授課的方式。在芬蘭學校裡孩子多數是沒有功課的,但老師會有指定閱讀的書單,孩子們利用課後或回家時閱讀,雖然沒有繁重的課業,但不表示就沒有學習。這主要是培養閱讀的習慣,也就是學習如何獨處和獨立思考的概念。我們看待課業和學習樂器一樣,常以單一的角度來思考,強調練習再練習。上週帶女兒們去日本關西旅行,因為我不會日語,所以只能用英語來溝通,可是問路卻不一定行得通。我們知道日本人學習外語也是不餘餘力,補習班林立。不說日本,這也是我們亞洲普遍的存在的現象和思考邏輯方式,學習是因有考試,或是因為這門學科很重要,所以要考試,要去補習。然而,在北歐是即使你去花市或魚市場買東西,他們都可以用英語與你溝通。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英語可以說得如此的好,他們會訝異地回答你「因為我有上學」。為什麼學習的方式會如此的不同?
2011年7月26日
成就每一個孩子(下)
北歐和我們教育概念的差異,所以落實在生活層面上的發展也就有所不同。當我們有觀念變了,眼界也就不同,那麼也就能用一種更包容的態度,去看待諸多的差異。其實在學習外語上,他們除了本國語之外,另有兩門必修的外文,照道理說孩子們的學業應該比會我們學得更辛苦才對。如果將學習的目的和課程的設計落實在生活中,而不是為了成績或考試,學習的效果也就不同。再說通常我們考試一律要求「公平、公正」,同一時間,同樣的考題,段考時甚至要求到,這次是李老師,下次則是陳老師出題的「公正」做法。這真的是是所謂的「公平」嗎?在芬蘭基礎教育階段,題目卷通常是任教的老師出題。大家受課的內容都一樣,考試只是要測驗孩子們的對於課程內容了解程度。因為孩子們處於同一個起跑點時,才有比較,才是公平。如果接受的養份不同,起跑點有前後,為要求「公平」還是要繼續考。因我們有考試就有排名的問題,如放棄排名等同放棄直升的機會,而且每個家長都在看分數和排名。我想這些父母到了芬蘭可能會很失望,因為他們從基礎教育到高中沒有排名的概念。孩子們就像登101的健走一樣,從1樓慢慢地往更高樓層爬,是一種與自己競爭的概念。我們的孩子們不僅要和同班級的同學比,還要與其他班級比較,況且要小心不要成為班上的害群之馬。如果全校都知道哪班是倒數第一名,那麼該班的孩子們不僅走路無風,任教的老師走路時也會抬不起頭來。因為我們太過於專注在眼前細微的分數、排名、比較和資優上,卻忽略了品格,反而扭曲了學習的本質。孩子們學習的目的反而是為了競爭奪冠而來,而無法回到上學的本質。
芬蘭在1983年廢除高中年級制,修完75個學分,包含45個必修和30個選修的學分,選修學分可依個人的興趣選擇語文、音樂或數理相關的課程。記得剛回國時,大女兒銜接國一下學期的課程。當時她念得相當的辛苦,回來每天就有考不完的試,雖然是選擇題但她也只能完成十分之一,慢慢地進步到三分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對於她寫不完又不猜題感到相當的奇怪,因為她在13歲之前本沒受過投機教育,對於這樣的問題,當下我並沒有給她回應或告訴她該怎麼做。有天她告訴我:「如果有些題目我不會但是猜對了,這不是讓自己更難過嗎?」除了學校的考試,回到家仍有各式的評量本,以防同學抄答案,所以老師一一地將答案取下來。孩子們寫這些評量是了老師寫,在北歐沒有老師會去取答案本,學生寫完自己對答案,評量是為自己寫。這也是對「競爭」定義的差異,今天孩子考試是全班唯一的100分,那會非常開心,如果同時有5位小朋友考了100分,開心的程度就降低了。我們的競爭方式通常是假設一個假想敵,試想如果在叢林裡,每個孩子都必需過吊橋才能生存,孩子們當然會互相幫忙,希望大家都走過那座吊橋的考驗。但是回到校園恰好相反,對於分數總希望自己是那個唯一高分的人。我們打分數通常是以扣分的概念為主,從滿分100分開始扣起。在我們學校裡,或許是因為考試太多了,老師讓同學交換改考卷,這時孩子們都常會忘了嚴以律已,寬以待人這句話,通常是分數愈低,紅筆的數字也就愈大。不僅有同學交換改,還有班級與班級交換改,同學與同學如何學習互相尊重?孩子們也是非常要面子的,考不好的同學走路怎麼會有風呢!在芬蘭雖然考試不多,但都是老師自己改,到高年級才會開始打分數,分數通常以藍色原子筆打得小小的。分數的打法:通常是0~10分,一般的考式則是考36是答對24題,以24/36來表示,28題答對18是即以18/28表示。孩子回到家告訴父母的通常是:「我今天答對了24或18題。」
過去20世紀在孩子教養上,我們「擔心害怕孩子與別人不一樣」。現在我們已進入21世紀,在這新紀元教育的觀念也會新的變化和新的價值觀,我們的「孩子更應該是要跟別人不一樣」。清大有位已退休的教授,他說早期沒有資優班的概念,當他寫完考卷,通常有一些時間可以欣賞窗外的風景,所以身心可以發展的很平衡。不像現在如果提早寫完,各方便會再加壓。大家都知道鋼琴家郎郎,他也是一位特殊的例子。有段時間,他的教授請不要再去參加任何的比賽了,但他每天除了練習演奏和比賽之外,不知人生還能做什麼?於是他開始去看書、交朋友、喝咖啡都可以,也更解亞洲文化之後再回來練琴,各方面的表現也就更不一樣了。另外大家熟悉的作家張曼娟,當初面臨聯考時,數學不好老師建議她別去考了,才不會別拖累班上名次。後來其他老師發現她寫作的才能,也才有今天的作家張曼娟。另一位知名的歌手周杰倫,他聯考考了100多分。但是他有一個強項,也相信自己做得到。我要談的是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的概念,在八大智能中以雙評量的方式進行。發現自己的強項有時沒辦法一次到位,通常我們可能透過A找到B或C。如知名小說家九把刀,他是透過漫畫找到他很會說故事的才能,進而開始寫作。候文詠透過醫生這個職業經歷,後來成為一位作家,他說:「如果我媽媽早知道我會當作家,應該從小就叫我念世界名著,去作文班補習,那我今天可能就不是作家了。」
我非常喜歡黎巴嫩詩人Kahlil Gibran的詩,在他的詩中有段話: 「父母就像一把弓,孩子是那隻箭, 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弓拉滿,盡力的把箭射向最遠的地方。」在演講的過程中,有位憂心的媽媽問我:「我的兒子考試不好好考,而老是在想老師為什麼出這樣的題目?」但我認為他兒子這樣很好,試考好不好不表示不能繼承家業,還有許多其他的方法。去除繼承家業的問題或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困擾,媽媽可以給的是無限寬廣的人生,也就是獨立的概念,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相信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勝過於我們對他的認知。有天小女兒在她的聯絡簿上寫:「為什麼大家都一樣?」念一樣的書,穿一樣的製服,相同的髮型…,每個孩子都有很像的同質性。當我們在小地方打轉時,就容易不夠多元。當我們給孩子機會時,本來不可能的也會變成可能。
芬蘭在1983年廢除高中年級制,修完75個學分,包含45個必修和30個選修的學分,選修學分可依個人的興趣選擇語文、音樂或數理相關的課程。記得剛回國時,大女兒銜接國一下學期的課程。當時她念得相當的辛苦,回來每天就有考不完的試,雖然是選擇題但她也只能完成十分之一,慢慢地進步到三分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對於她寫不完又不猜題感到相當的奇怪,因為她在13歲之前本沒受過投機教育,對於這樣的問題,當下我並沒有給她回應或告訴她該怎麼做。有天她告訴我:「如果有些題目我不會但是猜對了,這不是讓自己更難過嗎?」除了學校的考試,回到家仍有各式的評量本,以防同學抄答案,所以老師一一地將答案取下來。孩子們寫這些評量是了老師寫,在北歐沒有老師會去取答案本,學生寫完自己對答案,評量是為自己寫。這也是對「競爭」定義的差異,今天孩子考試是全班唯一的100分,那會非常開心,如果同時有5位小朋友考了100分,開心的程度就降低了。我們的競爭方式通常是假設一個假想敵,試想如果在叢林裡,每個孩子都必需過吊橋才能生存,孩子們當然會互相幫忙,希望大家都走過那座吊橋的考驗。但是回到校園恰好相反,對於分數總希望自己是那個唯一高分的人。我們打分數通常是以扣分的概念為主,從滿分100分開始扣起。在我們學校裡,或許是因為考試太多了,老師讓同學交換改考卷,這時孩子們都常會忘了嚴以律已,寬以待人這句話,通常是分數愈低,紅筆的數字也就愈大。不僅有同學交換改,還有班級與班級交換改,同學與同學如何學習互相尊重?孩子們也是非常要面子的,考不好的同學走路怎麼會有風呢!在芬蘭雖然考試不多,但都是老師自己改,到高年級才會開始打分數,分數通常以藍色原子筆打得小小的。分數的打法:通常是0~10分,一般的考式則是考36是答對24題,以24/36來表示,28題答對18是即以18/28表示。孩子回到家告訴父母的通常是:「我今天答對了24或18題。」
過去20世紀在孩子教養上,我們「擔心害怕孩子與別人不一樣」。現在我們已進入21世紀,在這新紀元教育的觀念也會新的變化和新的價值觀,我們的「孩子更應該是要跟別人不一樣」。清大有位已退休的教授,他說早期沒有資優班的概念,當他寫完考卷,通常有一些時間可以欣賞窗外的風景,所以身心可以發展的很平衡。不像現在如果提早寫完,各方便會再加壓。大家都知道鋼琴家郎郎,他也是一位特殊的例子。有段時間,他的教授請不要再去參加任何的比賽了,但他每天除了練習演奏和比賽之外,不知人生還能做什麼?於是他開始去看書、交朋友、喝咖啡都可以,也更解亞洲文化之後再回來練琴,各方面的表現也就更不一樣了。另外大家熟悉的作家張曼娟,當初面臨聯考時,數學不好老師建議她別去考了,才不會別拖累班上名次。後來其他老師發現她寫作的才能,也才有今天的作家張曼娟。另一位知名的歌手周杰倫,他聯考考了100多分。但是他有一個強項,也相信自己做得到。我要談的是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的概念,在八大智能中以雙評量的方式進行。發現自己的強項有時沒辦法一次到位,通常我們可能透過A找到B或C。如知名小說家九把刀,他是透過漫畫找到他很會說故事的才能,進而開始寫作。候文詠透過醫生這個職業經歷,後來成為一位作家,他說:「如果我媽媽早知道我會當作家,應該從小就叫我念世界名著,去作文班補習,那我今天可能就不是作家了。」
我非常喜歡黎巴嫩詩人Kahlil Gibran的詩,在他的詩中有段話: 「父母就像一把弓,孩子是那隻箭, 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弓拉滿,盡力的把箭射向最遠的地方。」在演講的過程中,有位憂心的媽媽問我:「我的兒子考試不好好考,而老是在想老師為什麼出這樣的題目?」但我認為他兒子這樣很好,試考好不好不表示不能繼承家業,還有許多其他的方法。去除繼承家業的問題或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困擾,媽媽可以給的是無限寬廣的人生,也就是獨立的概念,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相信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勝過於我們對他的認知。有天小女兒在她的聯絡簿上寫:「為什麼大家都一樣?」念一樣的書,穿一樣的製服,相同的髮型…,每個孩子都有很像的同質性。當我們在小地方打轉時,就容易不夠多元。當我們給孩子機會時,本來不可能的也會變成可能。
2011年7月1日
「閱fun.閱樂」第三季公益講座
暑假是考季,也是假期,更讓無數的父母能短暫喘息思考小孩教育問題。多數在填鴨式教育下成長的家長們,也許自身的經驗,讓他們反思改革教育體制的必要,而期盼的總有些落差。體制要在短時間內改變或許不太容易,又或許我們可以朝著目標努力。在這同時,部份家長們只能以他們所相信的信念來教育孩子,試圖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取得平衡,也因為如此,他們需要的是更多專家的意見與想法。龍顏講堂第三季「閱fun.閱樂」安排了多場親子教育議題的公益講座,以閱讀和旅行的方式談親子教育的問題,我們樂於見到有更多新鮮的元素與家長們、教育體制對話。
7‧23 (六) 14:30~16:30
陳之華/親子作家
成就每一個孩子
‧旅居芬蘭六年,亦曾居住英國、美國、奈及利亞等國多年。
‧《成就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是第一名》、 《沒有資優班》等。
8‧20 (六) 14:30~16:30
游珮芸/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教授
因為虛構所以真實─宮崎駿動畫教我的事
‧日本御茶ノ水女子大学人文科学博士
‧翻譯繪本《小鱷魚史瓦特》、《愛思考青蛙》、《小象帕兒》系列、《好朋友出租》等50餘本。
9‧17 (六) 14:30~16:30
沈佳慧/親子作家
旅行,玩出教室外的新視界
‧旅居蘇格蘭和德國多年。
‧《沒有邊界的教室》、《大手牽小手,世界玩透透 》、《戀戀奧地利》、《幸福雞湯》等。
龍顏講堂公益講座每場次報名人數以50人為限,欲報名者請洽:
報名專線→ 02-2557-9670 傳真專線→ 02-2550-9495
電子信箱→ service@longyen.org.tw
講堂地址→ 台北市信義路二段196號5樓
財團法人龍顏基金會致力於慈善和公益的面向是無庸置疑的,我們也經常思考可有方法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在2010年開始,我們試圖以講座的方式去傳達一些觀念和理念。在這過程中發現,其實台北是座非常需要灌溉的都市叢林,在這地方也有些人默默地耕耘著,我們也試圖找尋其觀念是值得推廣和實踐的講者,與參加的學員們分享其觀念和經驗。雖然影響的只不過是為數不多的小眾,但它就像種子,播種後,或許哪天有發芽的可能,又或許哪天開了花,結了果。
7‧23 (六) 14:30~16:30
陳之華/親子作家
成就每一個孩子
‧旅居芬蘭六年,亦曾居住英國、美國、奈及利亞等國多年。
‧《成就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是第一名》、 《沒有資優班》等。
8‧20 (六) 14:30~16:30
游珮芸/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教授
因為虛構所以真實─宮崎駿動畫教我的事
‧日本御茶ノ水女子大学人文科学博士
‧翻譯繪本《小鱷魚史瓦特》、《愛思考青蛙》、《小象帕兒》系列、《好朋友出租》等50餘本。
9‧17 (六) 14:30~16:30
沈佳慧/親子作家
旅行,玩出教室外的新視界
‧旅居蘇格蘭和德國多年。
‧《沒有邊界的教室》、《大手牽小手,世界玩透透 》、《戀戀奧地利》、《幸福雞湯》等。
龍顏講堂公益講座每場次報名人數以50人為限,欲報名者請洽:
報名專線→ 02-2557-9670 傳真專線→ 02-2550-9495
電子信箱→ service@longyen.org.tw
講堂地址→ 台北市信義路二段196號5樓
財團法人龍顏基金會致力於慈善和公益的面向是無庸置疑的,我們也經常思考可有方法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在2010年開始,我們試圖以講座的方式去傳達一些觀念和理念。在這過程中發現,其實台北是座非常需要灌溉的都市叢林,在這地方也有些人默默地耕耘著,我們也試圖找尋其觀念是值得推廣和實踐的講者,與參加的學員們分享其觀念和經驗。雖然影響的只不過是為數不多的小眾,但它就像種子,播種後,或許哪天有發芽的可能,又或許哪天開了花,結了果。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