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

周志建 作家〈說故事:擁抱真實的自己〉講座紀錄_(上)


在演講之前請大家先給自己一分鐘,閉上眼睛,深呼吸,放鬆心情。剛我來的時候,樓下很多人,為什麼?沒錯,鼎泰豐。現在已經兩點半多了還是很多人在等待,等待吃鼎泰豐是一種選擇,我比較好奇的是,秋高氣爽很舒服的天氣,你可以選擇去郊遊,去泡湯,為什麼你們選擇來到這裡?我是位心靈工作者,了解有許多對生活的無奈是基於沒有選擇,但我要說的是雖然人生無奈,但我們一定有選擇。但是,有人可能會說,不管我喜不喜歡,父母就是沒辦法選擇;這點我同意,也許有些父母沒辦法給孩子足夠的愛;那麼我想請問你們,父母可以選擇兒女嗎?我這麼說好了,在某種困境之下,我們看似沒有選擇,或當我們面對人生中的一些難題,面對這些考驗時,我們又做什麼的樣決定和選擇?在去年出版的書裡,第一章寫我自己的故事「另謀出路」,也就是在這40年的歲月中我所做選擇。目前我是位心理治療師,也是位教育者,出書後又多了作家的身份,這是一連串的選擇造就今天的我。大學我並不是念心理咨商,而是念海洋學院的航管系,那可以說是一個不小心,你問我喜不喜歡,只能說不討厭,可是話說回來當初沒有考上海大,或許今天我不會站在這裡。其實,小學我是班上倒數幾名,直到國中遇到一位數學老師,某次我數學小考100分,發考卷時老師告訴其他的同學「你們只要認真努力都會進步,就像周志建這次考了100分。」這句話就像舞台上的探照燈,突然打亮了我,因此「我被看見了」,原來我可以用這種方式被看見。也因為這句話,我決定發憤圖強;所以大家不要輕忽語言的力量。當時國中畢業通常有兩種選擇,不是學習一技之長的職業學校,就是念高中;因為我家裡很窮,媽媽告訴我:「如果你念高中,就是要考大學,大學的學費你要自己想辦法。」她並沒有阻止我去念高中,但當時我是位為家裡著想的善良小孩,另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我天真的誤以為人生只要有一技之長從此就可以過著快樂幸福的日子;但別傻了,人生不是只有吃飯這件事。後來我選擇了去南部念職業學校,而我只念了一個月就休學了,為什麼?因為我們有堂課是工廠實習,第一堂課老師發給每位同學一個馬達,就是將馬達內的線圈拆了再繞回去,但我想不透,好好的馬達為什麼要打開再重新組合,看同學開心的拆組,對我來說是不可能的事。也就是說每個人各有專長,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是誰;對於這些機械裝置,說真的我就是不在行。當我在繞線圈時會不斷地問未滿18歲的自己:「難道我的一生,就必需與這個該死的東西為伍嗎?」答案是「不,我要重新選擇。」麻煩大家也要學會問自己問題。於是,我打電話回家告訴我爸說:「我不想念了,可不可以休學?」我爸只講了一句話:「那你就回來。」感謝我爸,我馬上辦休學回台中。這是我人生第一次選擇,而且是為自己。我要說的是人生就是要去嘗試,發現不是你要的再回頭去找就對了,我們常誤以為人生是單行道,不是,我們永遠有機會去做選擇。

隔年重考,我考上台中一中,高一並沒有所謂的分組,我很清楚過去嘗試過的路就不要再重蹈冤枉路了,而且清楚地知道自然組並不適合我。雖然我的成績不錯,但高二我選擇了社會組,化學老師還因此找我去談,無可厚非選擇自然組是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大學聯考時,社會組的老師們企昐我能為班上爭取到一席台、政大名校的位置,但人算不如天算,考試當天我身適不適加上心理焦慮不安,考完後心想我大概沒學校念了。我們那時還是先填自願的年代,記得我只填了6個,優先條件是國立,其次是企管學系,為什麼選擇企管?主流價值認為企管會是個賺錢的行業,再來是心想我應該是很適合與人互動的行業。結果當我拿到成績單時,才驚覺並開始回想我填過這志願嗎?「國立海洋學院航運管理系」,沒錯,是「國立」,而且還是「管理系」。當然,老師和同學們都勸我要重考,但我的任性,心想不念怎麼知道我喜不喜歡,加上年輕時對海的慟憬。其實,大學四年我念得很開心,但不是來自於學習的課程,而是教室窗外的大海。再來是因為學校不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人的互動相對比較緊密,這讓我覺習到如何與人互動,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大學生活到了大三和大四大家就開始會為自己的將來打算,當然那時我們還沒有輔導中心提供生涯規劃的課程。老實說那時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可以清楚地知道我不要做什麼。如以學長姐的經驗來說,畢業後的選擇通常是出國念書,考公務員或報關行的業務。但這三個都不是我的選項,而且我清楚地知道,當我們選擇了什麼樣的職業,就等於為未來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形態。出國念書評估經濟狀況實在是很困難,朝九晚五和交際應酬的夜生活,更不是我要的。那麼我還能做什麼?當時雖然很少人選擇念研究所,但對我來說至少是一條路,所以我就報考了海法研究所。考研究所不是因為學歷好看,而是當時我還找不到能做什麼。記得考上研究所的夏天,我的室友要去參加義務張老師的儲訓考試,我也跟著去;結果受訓課程讓我整個人像被電到了一樣。在受訓和實習後,即使沒班,我還是經常跑到基隆的張老師見習。我經常告訴孩子們,有時不用多問別人我能做什麼,因為只有我們自己最清楚,即使專家或是算命師給再多建議,我能做什麼,我想做什麼,只有自己最清楚。最重要的是回到自己本身,去經歷,去嘗試,而且要相信自己,人生是有選擇的。

其實,我們所說的身、心、靈,不是三件事,而是同一件事;所以我經常會關心我的案主,他們怎麼吃,怎麼睡,有沒有運動,咨商的同時,麻煩他們要配合多運動;因為任何問題,都不是單獨面向造成的。來咨商的朋友中,有很多人誤認為他們的人生走到此,是因為別無選擇,但我要說的是,一個誤解或錯誤的相信,就會將我們帶到另一個方向去,所以面對每個選擇,我們不得不慎重,既然是自己下的決定,就不要再怨天尤人。前陣子看完《後宮甄嬛傳》,才知道為什麼這部片那麼受歡迎,因為「一人故事,眾人故事」,雖然我們身處現代,但不管在工作、家裡或在現有的體制和文化下,讓我們怕輸,怕被背叛,擔心不完美。因此我們時常在討好最有權力的人,想得到最多的愛;這就是人性,卻不知不覺過得很累。為什麼要說故事?出版《故事的療癒力量》是因為我從事敘事療法10幾年後,覺得這些經驗應該要有所整理,於是彙整成一本書。但是,我沒料想能得到這麼多回嚮,也改變了許多人的選擇,這讓我體悟到說故事的力量。當初的出版我並沒有預想去幫忙或治療誰,只是老實地述說自己和我所實踐的敘事療法,不談理論,單純地想用說事的方式,說一個很貼近人且實用的學派應用;所以收到的激勵和療癒的回嚮是出乎我所意料。每年年底我都會給自己一些時間停下來,想想明年我要做什麼,如果不停下來,我們只會一直往前衝,而且只會往同一個方向去。如果我們沒有停下來看看來時路,反問自己做這些事我開心嗎?這是我想做的嗎?如沒有去想這些問題,我們就不會去做調整。或許學習停下來不太容易,因為外在的體制總是推著我們要往前走,要進步,最後連我們自己都不清楚路的方向了。書裡有幾個章節提到我的成長過程和不完美,包括我有個不完美的媽媽,她脾氣不好,甚至可以說是爆燥,老實說是位不知如何愛子女的媽媽,她讓我過得很辛苦;大家可能會認為怎麼可以這樣說自己的媽媽,但事實是如此。回到許多的案例,人為什麼會覺得活得辛苦?因為道德的束縛或社會價值觀的約束,很多事我們不能去講,即使不快樂要裝做快樂,不幸福也要裝得幸福,諸多事情不能言說。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案例來到我們這裡,我們可以幫到忙的原因,並不是我們多有本事,而是因為平常不能跟朋友談的,沒人可以說的,在我們面前終於可以說出來了。說出來之後,不但能被聽懂,還被理解,被接納,這才是最重要的。朋友們,能好好把心裡的事說出來,相信我,這是非常有益身心健康的事!

在第二本書裡,我以親身經歷做示範,也就是說,雖然去年的出版變成暢銷書,但我不能迷失在數字裡;如果因為我老實地聽故事和說故事,分享的經驗有人因此受益,既然心理咨商師和作家的角色我都可以扮演好,有什麼理由不去做!?所以麻煩大家找到自己的天命,找到後,你們也可以輕鬆地做自己,去做可以做的事。也有人會問我「你如何做自我療癒?」我舉一個例子是,前陣子我到大陸帶工作坊,從北京到瀋陽是一個半小時。因為前一天北京下了大雨,而我出發那天是陰天,航班還是亂的,好不容易等到上飛機,在機艙裡我們又等了一個半小時才起飛。當然乘客們都很焦慮,不斷地罵空姐。我坐在那裡心裡很平靜,再看了一遍自己的書從頭到尾,以前的我遇到這種情況也是跟他們一樣焦慮,當時的平靜是我經過好幾年的自我整理和書寫,尤其是在寫完這兩本書之後,才能有今天待事待人的平靜。同時這讓我認清,我們不要試圖改變別人,甚至家人,那會徒勞無功,唯一能改變的是自己。認清這點之後,我也就不再那麼執著了,話雖如此,人生雖然有很多不完美和不足,但還是值得我們好好地去學習。舉這個例子是觀察自己,當我好好說故事之後,再重新自我審視,我變得平靜自在很多。如果沒有這些成長過程的生命經驗,如果沒有自我覺知,相信我也會和大多數的人一樣靜不下來。上個月到京都玩,我很享受那裡的寧靜,心就像被電熨斗燙平了一樣,一個寺廟通常可以待上好幾個小時,走走停停,靜靜坐在那裡也好。同為是旅人,有人草草15分鐘就參觀結束,趕往下個行程。我要說的是,如果我沒有說故事自我省思的這個過程,今天的我也會很他們一樣,那麼即使再美的東西也看不見,再好吃的食物也吃不出它的美味。現今我們沒辦法安靜下來的原因有很多,一來是外在的環境,尤其現在大家一回到家就是打開電視看新聞,接收太多的負面能量,不但浪費生命,還造成自我的耗損。二來是內在,人不是一出生就知道要立志向上,不斷地往前衝,那是在我們小時候就被灌養的價值,那個框架從小就存已在。所以也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焦慮怕輸,擔心不完美,不斷地前進,演變成沒辦法,時事造成我沒有選擇的餘地。有很多案主來到我們這裡,也幸好他們有自覺心理的狀況,這些案例常有的情況是,與身邊的人玩心理遊戲,可能因為過去的某個缺憾,明明渴望愛,但對身邊愛你的人,常想去驗證,反而讓彼此的關係愈來愈緊張。各位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大家千萬不要上當。還有部份案例是,我們愈是討厭的人,尤其是父母,往往會讓自己變得跟他們一樣;如果不試著說自己的故事,很容易處於一種循環的狀態,難以跳脫同樣的人生劇本。今天你們選擇來到這裡,就開始學習說故事,如果我們不重新去省視過去的成長故事,可能有些缺憾和循環是我們永遠不會去發現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