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9日

李偉文〈走在山海河間的沈思〉講座紀錄(中)


 

今天你要向一位外國人介紹台灣,你如何以簡單的兩句話來說明?先決條件是這位外國人剛好具備簡單的地理知識,卻沒有聽過台灣,如何在你這兩句話中推理出台灣的樣貌。四面環海,這個很多海島都具有相同的特色。一小時內可以從山到海邊,這在美國加州從洛磯山脈到海邊也是只要一小時。夜市、小吃和檳榔西施很多,不錯,這些都是人文風情。台灣是個物種非常多,這也沒錯,老外可能會想這是峇里島,還是哪裡的小島。其實台灣美麗而豐富的樣貌,以及苦難都來自於同一個特色,也就是台灣是一群從海底浮出來的高山。如果我們拉高視野來看的話,台灣就是一座山,有60~70%是山,而且是高山。所以我們不是住在高山上,就是住在山裡或山腳下。我們是海底浮出來的小島,那表示地震多,而且地震是台灣的宿命,每大地震一次台灣就長高一點。為什麼我剛才會說台灣從來沒有海洋文化,一來島上的居民大多從大陸遷徙而來,大陸也有沿海,但4、500年來,自明朝開始就有海禁。遷徙到台灣來之後,不僅文化上沒有,實質上我們又把它隔離,所以也就找不到。精準的標示經緯台灣是在北迴歸線上,位於世界最大海洋和最大陸地的交界點。接下來我們來講為什麼這是台灣的特色,其他地方很少有的。剛提到台灣位於北迴歸線上,有熱帶和亞熱帶的氣候,受到陸地氣候和海洋氣候的影響,所以台灣氣候是非常複雜的。加上高山多,溫差大。那麼我想請問大家,全世界什麼地方,可以開車在一天之內從熱帶到寒帶?台灣可以,屏東墾丁就是赤道附近的熱帶氣候,而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就是北極圈附近的寒帶氣候。你會說還有一些狹長型的國家也是跨足熱帶到寒帶,非洲的第一高峰5000多公尺的吉力馬札羅山也是,山腳下是熱帶,到了半山腰就是寒帶,可是我們知道這些一天內開車根本到不了。因為我們路開很多,所以一天內到得了。 

台灣的氣候從熱帶到寒帶,表示從赤道到北極圈附近的生物都有,而且包含了陸地到海洋的物種。大家f都知道台灣是座小島,那麼那些陸地型的物種,如何來到台灣?舉例來說全世界有六種珍貴的紅木,生長溫帶地區,台灣就有兩種:紅檜和扁柏。以前全台都有,經過長時間開墾後,現在僅剩宜蘭的太平山到新竹司馬庫斯一帶才有。台灣四面環海,海域也不同,大家知道台灣海峽有多深?對,黑水溝有多深?那太平洋,有多深?大家好像都不太清楚。其實台灣海峽有深有淺,平均只有60~80公尺的深度。太平洋的深度平均約是4000公尺,海溝也就是板塊與板塊間的縫隙,離台灣比較近的馬尼拉海溝最深約5000公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海洋深層水,就是來自這些海溝。回到剛剛的問題,為什麼本來是北方的物種,會在台灣的高山落地生根?自己來的。也就是早期冰河時期,隨著冰河暖化,怕冷的物種逐漸往南遷徒,漸漸地南方成長的情況比北方的好時,當時台灣海峽還是陸地,就這樣一步一步退到台灣來,之後再往溫帶的高山,所以在高山上可以看到來自陸地的物種。紅檜和扁柏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即使我們在熱帶的氣候使用,它仍保有不會腐朽的特性,因為它生長的速度相當的慢,木質密度高。剛才提到台灣還有北迴歸線,它是溫帶和熱帶的分界線。我們知道地球又以傾斜23度…遶著太陽轉,呈現一個楕圓的軌道。地球北迴歸線位於北緯23.5度,容易造成氣流下沈,因此難以凝結水氣,經過的地區幾乎不是沙漠,就是乾旱少雨,當然還是有少數地方不是。那為什麼我們的嘉義不僅沒有乾旱,反而雨水特別多?

2009年有則新聞「英國降下千年來的豪雨」,隔天我再看報紙變成是「歐洲千年來的豪雨」,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但是報上並沒有提到下了多少雨量,上網一查結果總量是500~600公釐。去年2011年,巴西里約熱內盧一天降下260多公釐的豪雨,造成多處的土石流,傷亡嚴重。再來看看我們2009年的八八水災,一天降下1000多公釐,四天高達3000多公釐。日本的報導,形容這樣的雨量是全球的水都往這裡倒。本來北回歸線經過的地區,應該是乾旱少雨的,為什麼我們的阿里山有高達3000公釐驚人的雨量?沒錯,也是因為高山。大家知道台灣怎麼形成的嗎?由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而成的,這麼說大家可能就比較清楚,如果我的左手是歐亞板塊,右手是菲律賓板塊,台灣只是板塊運動碰撞出的一個小指甲。碰撞至今仍還在延續,所以地震是我們的宿命,而每地震一次台灣就會長高一點。大家有沒有去過梨山?那裡有一個思源啞口,在這個地方只要偏西一點就是歐亞板塊的中央山脈,偏東一點就是菲律賓板塊的雪山山脈,思源啞口是兩個板塊的交會處。「啞口」也是分水嶺的意思,往西部的就是大甲溪,往東部的就蘭陽溪。我們知道兩個兩個板塊交接的縫隙就是海溝,花東縱谷就是海底裡海溝的意思,以東的海岸山脈是菲律賓板塊,以西的中央山脈是歐亞板塊。還有為什麼所有的人種和民族來到台灣,都存活下來了?跟全世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在台灣這麼小的一個地方,他們都沒有被滅絕。答案也是高山,山上、山裡和山腳下,物種都很豐富。地震多,地質脆弱而敏感,雨量多就有土石流,所以前面我才會說台灣美麗而豐富的樣貌,還有幸福和災難都來自於同一個特色,那就是高山。 

在荒野協會遇到各種喜愛大自然的志工,但我最怕聽到:「老師,我真的太熱愛大自然了,為了更接近大自然,所以我在山裡買了一塊地,蓋了別墅,有空可以來去坐坐。」有時候反而是熱愛大自然、喜歡接近大自然的人,成了傷害自然環境的殺手。我們訓練志工的本意是,先認識了解台灣的自然環境和特色之後,才有喜歡的可能,對這些美好的自然環境產生感動,更進一步的想以實際的行動保護。我們也很希望更多人參與荒野的活動,了解真正的台灣,再付諸行動,可是變成大家都去蓋別墅,將這些美好的自然環境占為已有,爛墾和水土保持的問題也就伴隨而來。這就像孔子所說的:「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我想每天都宅在家裡的宅男宅女,上網打虛擬遊戲,反而對自然的傷害是最少的。當然我們也希望居住在這裡的人都能認識台灣自然環境的美好,但是我建議可以採用分類或分級制,一般民眾可以到規劃好的森林遊樂區,不是所有的民眾都得上玉山。記得幾年前大家都在瘋上玉山,甚至立委或官員打招呼的方式是,你登到過玉山了嗎?記得當時有位部長就建議,有沒有可能高中生要登過玉山才能畢業,大學執行上是比較有困難的。當時我也擔任經建會執行高山計劃的七個評審之一,在開會休息時間,就聽到某位部長喃喃自語:「高中生登玉山,那有沒有可能全民都可以登玉山?」開會席間,部長就問相關單位一年開放多約人多少人登玉山?一年約1~2萬人。結論是全台兩千萬人,大家都要登玉山的話,那太慢了。有沒有可能在玉山和大霸尖山之間蓋一座纜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