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2日

王俊隆 & 何忠堂〈設計竅門〉講座紀錄(下)


設計師有沒有可能幫助這樣的夕陽產業再重升?於是,我開始了「作繭計劃」。這座台灣碩果僅存的養蠶場,堅持為台灣留下這項技術,目前也將農場轉成觀光的型態經營,幫助更多台灣人了解和認識這個產業。這就是台灣人可愛的地方,往往最想幫助人的人,卻是最需要接受別人幫助的人。就像我在宜蘭的媽媽,只是一個鄉下務農的農婦,卻經常想跟著慈濟去做事。這個計劃讓我有機會開始與涂先生,以及竹山的竹藝師父合作,當然我們一開始是從小的設計做起。我們請竹藝師父編出燈具的架構後,利用平面繭的技術,陸陸續續放了1000多隻蠶。完成的燈具再點上燈之後,非常的漂亮。我們愈做愈瘋狂,接著做花瓶,蠶絲本身就有一種特殊的防水性,所以做花瓶是可行的。再來做更大,就是沙發。當我們將作品到國外展時,外國人也感到相當地驚訝,因為完全找不到任何接縫處。未來我們可能再執行「破繭而出」的計畫,我習慣給每個系列的設計一個計畫名稱。再來,請大家看看這張照片,你們知道這是在哪裡嗎?這不是合成照,這在台北橋上下班時間成群的機車,非常壯觀。台灣太多摩拖車了,平均一人有1.5台機車,配上2頂安全帽,這也是我們獨有的一大特色。我們報廢一台機車頂多是可領1000元,大家知道這些廢棄的摩拖車最後去了哪裡?最後它們都是進了「刣肉場」,舊機車這些先分解零件再轉賣。我們一般只要是機車零件壞了,如果不換全新的,大部份的中古零件都來自那裡。「刣肉場」大家應該聽得懂,我會講英文,但是說台語比比較貼切。這個「洛可可計畫」,就是將一台機車被支解的完整零件,當初我並沒畫什麼草圖,就是現場排一排,拍照回去再看一看,覺得不滿意隔天再到工廠重排,排到自己覺得滿意為止。另一件利用摩拖車的後照鏡拼貼出來的創作,長達3公尺,一旁騎著機車的是刣肉場的老板,方便大家做一比例對照。這是在他的工廠前,背景則是台灣特有非常典型的鐵捲門。機車的後照鏡有許多功能,男生用來看漂亮美眉,女生當做補妝鏡,不管是掛麵,還是掛安全帽,都相當管用。我們就以這種「速可達精神」的concept,設計了一系列由機車後照鏡發展出來的產品。

接下來這是清境的雲海,相當的美!當山嵐或雲霧散去時,我們才有機會看清楚溪谷山壑。在台灣的常民飲食文化中,料理大多綜合各類蔬菜、肉類和調味料,並用各式的陶盤來盛熱食,用陶罐來保存醃漬的食物。我們也可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以前愈是窮人的家裡,盤底的龍蝦就愈大隻,有錢人反而只愛用花草做盤飾的盤子。「盤娛」是綜合這些想法而創作的食器,在這些作品尚未呈裝料理前,盤底的圖飾不甚清晰。當我們用完餐時,即可清楚看到殘餘菜楂和醬料留下的圖飾。接下來這張是在三峽老街拍的,老街上建築的建材主要是紅磚,建築外表雖沒有經過太多的修飾,紅磚卻也堆砌出特殊的建築表面。雖然紅磚不是我們發明的,卻在台灣建築裡運用的很廣泛,隨處可見,像是總統府,也包含了我老家改建前。台灣特有的紅磚建築漸漸被鋼骨和水泥所取代,漸走進歷史。「砌磚計劃」就是我們利用紅磚和與水泥砌成的塊狀物,經過切割、車床、刨光就砌成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容器。初試之前,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個計劃可不可行,從初試到第一件成功的作品,我們大概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車床砌磚的難度非常高,我們也是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只為了用一種不同的表現方式,詮釋紅磚一個全新的可能性。

你們知這是哪裡?這是在鹿谷的小半天。鹿谷和竹山除了盛產竹子,這裡也聚集了許多厲害的竹藝師父,不過這項工藝有日趨勢微之憂。這是我們結合當地工藝師父,設計一系列的竹燈。再來這裡是我非常喜歡的地方,南方澳的漁港。一般漁港的常民生活,漁船停靠在港邊與遠處的龜山島,鏡射於海面的倒影,構成一幅相當美麗的畫面。在「如山」也就是君子不動如山,這一系列的產品設計,將台灣茶道與倒影做一演繹。接著我們到台北這座城市,我個人認為中山北路是城市中最具都市新與舊氛圍交融的地方。「盛夏」的燈龍設計,它的外殻非常的薄,利用一種特殊的技術,點上線香之後,即可隱約見到一雙拍動翅膀的蝴蝶。下一張即是回到我的故鄉宜蘭,非常漂亮的地方。在常民的生活中,我們的辦桌文化可說是別具特色,往往呈現出來的菜色,即是我們常民文化的縮影,從過去荷蘭、日本、原住民和外省。大家想想看有哪個國家的餐點可以從生魚片,接著羊小排,再到下一道佛跳牆…,最後還要來個起司蛋糕和水果做結尾。「融合計劃」筷子加叉子的餐具設計,即符合我們這種辦桌多元料理的用餐需求。「敲鑼計劃」則是與板橋製鑼師父林烈旗合作,這並沒有固定模型,完全用手工去鍜,相當的不容易。我們想創造一個可以敲打的容器。最後這是宜蘭的太平山,「赤子之心」是一個小品就像辦桌的水果。過去太平山出產品質最佳的檜木,我們利用檜木的邊料做usb儲存碟,以陀螺做為造形,一種最基本的童玩。我們聊的這麼多的設計,人因工程和社會觀察,我當作是最基本的常識,所以這部份就沒有多談,最後留一點時間與大家交流。

剛提到「作繭計劃」中的蠶,在他們吐完絲之後成蛹,沒有繭的保護會死掉嗎?
米蘭傢俱展時,有位外國記者也有相同的疑問。製作這些作品時,我們陸續放的都是3齡的壯蠶,這些蠶吐完絲之後成蛹,完全不會因此而死掉,蛹即使沒有繭也沒有關係。蠶在吐絲時,牠有找到支撐點就可以形成一個封閉的繭,但當牠找不到支撐點時,做出來的就是一個平面繭。過去取蠶絲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將繭放入熱水中,再抽取蠶絲,這樣蛹也被煮熟。另一種比較人道的做法是,將繭剪開後,取出蛹,再放入熱水,取出蠶絲;而我們是直接讓牠們在竹編架上吐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