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6日

成就每個孩子(上)

書出版之後,有機會到各個縣市的學校或機構演講,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家長外,也有許多年輕的讀者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更不乏有國、高中生,令我感到想當的驚訝。最印象深刻的是有位高中生,在演講會後跟我說:「因為父母給了諸多的目標和框架,雖然無法改變現狀,但讀了我的書就猶如看到了黑暗中的曙光。」這也是,我當初在寫書時壓根沒設想到。然而,這些年輕的讀者就像種子,或許這些想法會在他們心中發芽和成長茁壯。也有讀者有過疑問:「如何改變教育體制的現狀?」其實我並沒有辦法給一個答案。我想現狀無法在一時之間就有革命性的變革,但或許可以透過閱讀或講座的方式,不過這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思考、反芻和消化之後,再內化成自己的想法,並轉化為面對和處理問題的智慧。我也經常在想,是不是我們只要這樣長時間的努力下去,說不定我當阿嬤時,我們的教育體制會有所改變,那麼我的孫子可能就會有所受惠。

接下來我想和大家討論一個問題:孩子為何要上學?
我先來分享之前在上海演講的一則經驗,有個媽媽就說啦:「凡事考不上『上中』的孩子,都是笨蛋。」等我弄清楚「上中」也就是上海中學之後,我反問那位媽媽是不是上中畢業的?爸爸是不是上中畢業的?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大家試想上海有多少人口?沒錯,2300萬人。相當於我們台灣的總人口數,那麼我們全部的考生,只為進一所大家心目中的第一志願,考不上就是笨蛋嗎?再者,大陸四大名校:北大、復旦、清大和交大。大陸總人口數13億,一年考生又有多少人可以擠進這些名校?其他也有12多億人口沒念過這名校,不是嗎?大家知道芬蘭總人口數有多少嗎?對,只有530萬人。擴及北歐,他們的家長並沒有設定孩子非進哪一所知名學府念不可的心態。再用我們的思維試想,如果大學畢業沒有工作,可能可以想辦法加盟便利商店或早餐店,來維持生計,到處林立的便利商和早餐店競爭也就多,可是這樣的做法在北歐是行不通的。530萬人約我們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一,但這不表示人口少,競爭就少,也就是因為他們人口少,人工成本高,所以愈要進步和e化。因此,他們提高人民的素質,更精進地運用他們的人力資源。

那麼我們回到「孩子為何要上學?」很好,有學習知識、團體生活、分享…,我很喜歡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他作品裡的一句話「學習外語是為了學習自我表達」,其實這是一個與世界連結的概念。我之所以這麼問,是因為如果我們不知道上學的本質時,就容易走偏了。我們現在的孩子在上學之後,學校裡的各種考試和評量,考得自信心都被剝奪了,相對地學習的挫折感愈來愈重。在大陸,甚至上小學就有入學考試,日後還有初中和大學的聯測。再來我想讓大家來比較一下芬蘭小學生的作品:天鵝、自畫像和自然課上所畫的暴風雨。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孩子表達的方式都非常地不一樣,請問哪一件作品最醒目?一眼便看到了這件黑底白圈的暴風雨作品,強烈對比的顏色和雜亂的線條,好像直達暴風圈,表達方式是最與眾不同的。或許這是觀者的立場,那麼如果您是老師或是家長心裡又如何想呢?或許不是每位家長或老師都可以接受。如果是父母這時可能就會開始下指導棋,因為許多的父母擔心一旦有不同或差異,孩子就容易被貼上標籤。其實在芬蘭小學的自然課程裡,還包含了繪畫,你們是不是覺得很奇怪?我們在國語課上寫作文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在芬蘭,小學的社會課更需要透過文字的彙整和闡述。因為他們認為愈是基礎階段的學習,一個思想的傳達,應該是透過不同或多元的方式來啟迪,諸如:唱歌、寫作和繪畫等。

第一年回國時,有天女兒放學回家好奇地問我:「媽咪,一支直笛為什麼可以吹這麼久?」意思是為什麼一種樂器可以從國小三年級一直練習到國中?又在一次的迎新送舊會後,她哭得非常傷心的問我:「他們認為音樂班的演出很棒,可是這是大家應平等享有的基本權利,為什麼他們沒有?」乍聽之下,大家可能會認為我女兒是從其他星球來的。她認為音樂會上不是音樂班的同學通常是直笛演奏,但是演奏各種不同的樂器和表演方式應該是大家都平等的,這是他們的基本人權不應該被剝奪,也就是學習多元的概念。通常我們只有在音樂班的孩子,同學間才有學習各種樂器的可能。又為什麼我們看不到中小學裡,有孩子彈電吉他或爵士鼓?其實當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運用不同的樂器時,他們也就有更多元的表達方式。基礎教育應強調的是各學科的廣度,就如同前面所談的,一門課有各種授課的方式。在芬蘭學校裡孩子多數是沒有功課的,但老師會有指定閱讀的書單,孩子們利用課後或回家時閱讀,雖然沒有繁重的課業,但不表示就沒有學習。這主要是培養閱讀的習慣,也就是學習如何獨處和獨立思考的概念。我們看待課業和學習樂器一樣,常以單一的角度來思考,強調練習再練習。上週帶女兒們去日本關西旅行,因為我不會日語,所以只能用英語來溝通,可是問路卻不一定行得通。我們知道日本人學習外語也是不餘餘力,補習班林立。不說日本,這也是我們亞洲普遍的存在的現象和思考邏輯方式,學習是因有考試,或是因為這門學科很重要,所以要考試,要去補習。然而,在北歐是即使你去花市或魚市場買東西,他們都可以用英語與你溝通。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英語可以說得如此的好,他們會訝異地回答你「因為我有上學」。為什麼學習的方式會如此的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