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4日

韓良露〈閱讀青康龍的人文風㬌〉講座記錄_(上)

主持人:大家午安,在一個星期六的下午,能夠來這麼多的朋友,真的非常得高興。今天很高興龍顏講堂的邀請。韓良露是一個很奇怪的人,她的生命通常用在兩件事情上頭,一個是晃蕩,一個是思考。晃蕩可以做很多的事,例如:見朋友、喝咖啡、看電影……
廣義的南村落,其實她在臺北之南,可是她為什麼叫做村落?一個VILLAGE的概念,她由很多小小的人在經營,不是一個大量工業化的東西。,這也是我們在附近一個區域能夠得到最大的快樂。
今天韓良露小姐將為我們來講這個「青康龍的人文風景」,我想她也會為我們帶來這個南村所擁有的氣質、氣韻與她有趣的地方。
韓良露:回到這個地點,這裡對我而言真的是很有感情的一個地點。因為我的人生整個變化和這個區域是很有關的。
這個地方對我而言,如果是熟悉我書的讀者就曉得我小時候住在北投,這是一個很LUCKY的事情。我父親一輩子不吃日本菜,他很恨日本人,可是我母親去世之後,他開始吃日本菜,晚節不保。或許這是他懷念我母親的一種方式。
日本人當年離開臺灣,國民政府來臺。所謂軍公教的設施,幾乎都在艋舺、大稻程。北投也是如此,例如:813醫院。可是當年很多的日本的建築都被國民政府拆光了,那時比較沒有這種保存的觀念。和現在相較起來,你如果說要拆某棟老建築,大概就會有人跳出來說:不行!
北投當年有一個重要的東西,不是用來洗澡的,是用來砲彈用的,叫做硫磺。只是後來大家都只知道泡澡。以前鄭成功在這裡屯兵,算是小屯兵。可是我的外婆,她沒在看文史資料,可是她卻幾乎都知道。她就去看人家路邊在賣什麼就曉得了。
有些時候,食物在我們缺乏文史資料的時候,他其實是一個文化的活化石。很多華人到了外國之後,不會說本身的語言了,可是他還是吃著祖先的食物。食物是會說話的,只是你要聽得懂他在說什麼。
我在《台北回味》這本書當中,我記錄了非常多,不是單單只說什麼食物好吃,更是述說著我們的國族史、我們的家族史。
作為一個說食人,我認為我說得還不夠。我們常常太過重視吃的本身,我雖然也好吃,但我把食物視為文化的「餌」。

再來談到康青龍,在這七、八年之中,對我的人生非常的重要。台北真正美食的發源地,一個是本省美食,一個是外省美食。本省的美食基本上是從大稻程、中山北路到北投。外省的美食(含日本),包括這裡、東門市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