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7日

呂冠緯〈看見自己.看見需要〉講座記錄_(中)

所以接下來我跟各位分享一個東西,這是我過去一直的反思,如果我投入教育的領域,我只是一股熱忱,我只是想說科技看起來很Fancy,所以我用科技來幫忙教育。很多時候好心的人反而會壞事,因為他太有善意了,大家都覺得他做的事是好事,可是如果他沒有釐清自己的方向是對還是錯,那麼這個好事反而可能變壞事。

所以我們來看一下文化的這個部份,文化是一種看不到的東西,但他影響我們的思想、行為、生活的各個層面。我用了Schneider Model,他將文化定義成「我們透過怎麼做來達到成功」,就是你是怎麼思考這整件事情的脈絡。分成「你關心的事」(Today, Reality)(現實)、「Tomorrow, Possibility(你可以到哪裡去)。在策略及方法上,是用Impersonal(去人化)的方式(一直強調某種規範、群體的重要性),還是你是一直強調以人為本(Personal)。這會帶出四種不同的文化。

第一個是Control的文化,關心的是現在,同時也是非常組織化的方式,因為核心的信念是「We succeed by getting and keeping control」,在軍事裡一定須要這樣的文化。

另外一個象限是一個競爭的文化,「We succeed by being the best」,在這樣的文化也是臺灣過去2030年的教育文化,「唯有讀書高」、「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一直想辦法擠到金字塔頂端,但是犧牲了非常多擠不上去的人。

所以開始出現了一種反動的力量,人是最重要的!「We succeed by working together」,重點是一個合作的文化,是一個以團隊、信任為中心的。但是他關心的是Reality(今天),所以當一群人在一起他們關心的就這一群人而已。我們看到的有「森林小學」,他們覺得重要的是這群孩子,快樂、持續學習,至於他做的是不是對社會很有用的事情,再說。

這個其實嚴格來講好像還不錯,可是他是最適合擺在教育裡的文化嗎?我自己覺得沒有標準答案,但我自己覺得最適合擺在教育裡的文化是Cultivation(培育),任何組織、社會需要的不一定一樣,但是如果談教育,一個培育的文化是很重要的。也就是他是以人為核心,然後看人的可能性,不斷的幫助他成長,因為他相信「We succeed by growing people who fulfill our vision」。

接下來從我們的文化帶到我們的Leadership,然後我要跟你分享4個我所關心的面向及議題。
第一個是我所希望不管是在誠致教育基金會裡面所建立的組織文化,或是在整個臺灣的教育圈,甚至如果有一天在臺灣的社會,我自己很希望是這樣的一個文化,而這裡面的Leader所要做的事情,他是催化劑、孕育者、收成者,所以他不會走揠苗助長的路線,他所做的Strategy包括「了解孩子淺能」、「幫助孩子於成長」。
Collaboration的文化其實是不好的,只是他適不適合在那個環境裡面。Competence也是一樣,很多的Leader例如Google, Apple,他的老闆必須想辦法成為標準設立者。
有趣的事情是這樣子,如果大家還記得剛剛四個象限長什麼樣子,這邊強調一件事情就是:這個文化如果要孕育、執行策略的時候,他可以藉旁邊的文化的策略來用。如果用自己文化裡主要的Leadership或策略,95%以上都會有效。如果藉隔壁象限的文化跟策略來用,大概50%~60%有效。但是如果是要借對向的文化的Leadership和策略,就會很危險,幾乎都會碰到反彈跟無效。所以如果我自己期待是長這個樣子的話,那麼我就要小心的就是Control的文化,這是大大的跟Cultivation的文化衝突。

所以為什麼我先花一些時間談文化,是因為我的策略是從什麼樣的文化衍生出來的,這個是更深層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