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6日

王浩威〈晚熟世代中的家庭溝通〉講座記錄_(下)

臺灣話過去有「轉大人」,指的就是開始青春期的發育、有性徴,以前的人認為只要有生育能力,就是大人。只分小孩和大人。
再來看到羅蜜歐與茱莉葉,中西皆然。男生16歲,女生14歲,茱莉葉的媽媽13歲就生下她。可是我們在讀莎士比亞的劇本的時候,我們不會想到他們青少年,在那個時代,並沒有青少年這個觀念。要是現在在臺灣發生這種事,一個高中一個國中,兩個校長大概都被開除了。不只戀愛,還殉情。
過去的西方人是不移動的,每一個城就是一個自主的世界,一個小國一樣。你如果是做車輪的,你就一輩子做車輪,然後傳給你的長子。這個城就一個人在做車輪而已,你就有專利權。
世界是很穩定的,人是不會出去的,人慢慢集中之後,才開始有出去。在那之前,只有三種人會在城和城之中移動:強盗、商人、朝聖。因為不移動,所以不用識字,你如果想識字,代表對上帝的懷疑。
當人集中之後,需要溝通、移動,才有了教育,開始識字、算數。有了教育之後,代表一個人要進入社會是比以前複雜,以前人只要會「生」,就是大人。這個時候才開始有了青少年。
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青春期總是和性畫上等號。如果把成年獨立以前都當做青少年,是越來越晚。青春期越來越早,性越來越早;但結婚越來越晚,所以中間空出來一大塊,就出問題了。
人類開始慢慢注意到,以前只是小孩"大人,中間又出現一個青春期,分得更細。
全球化,現在幾乎所有的東西越來越一致了。
小時候如果有一個朋友買芭比娃娃,他家鐵定是有什麼管道,居然不只可以去旅行,還可以買芭比娃娃。但現在幾乎只要有新的玩具,所有的大城市都會有。這種流動性那麼的高、共同性那麼的高、差異性越來越少。
以前有很多選擇,我可以做一個受雇階層,領一個固定的薪水,找一個靠得住的單位,這樣就好。我也可以去創業,以前創業是很容易,民國60幾年有句話很流行:「黑手變頭家」。伙計當久了,就可以當老闆,現在這句話大家都忘記,因為確實容易。很多人開咖啡店,就是因為他資本額較小;很多人開出版社,就是因為鬥檻很低,可是資本額低的的越來越少。你發覺很多香港人來到臺灣,都是開一個小店,因為自己創業的要求比較低,所以會想移民臺灣。你到香港,會發覺房租非常的貴。
可以想見資本集中之後,是在改變我們的未來,你選擇的自由度越來越低。韓國80%GDP是靠八家集團完成的,你就知道開間雜貨店都不容生存,臺北也漸漸如此。
資訊化時代讓我們有更多的訊息,你如果很厲害,你可以找到趨勢,可是大部份的人,只是資訊多,意義無法去瞭解。
所有的東西轉換越來越快,以前高科技業總笑傳統產業是夕陽工業,沒想到現在高科技業已經夕陽了,傳統產業還在夕陽。以前一個產業可以幾百年或幾千年的壽命,以後會不會有一個壽命二十年甚至十年的行業?以後行業越來越短,也許我們一輩子必需換很多的行業,搞不好我們從50歲開始一個行業是正常的。
這不曉得對我們而言,是幸福還是不幸福,人生生涯的曲線已經開始不一樣了。時代改變,衝擊也很大。我們看到社會階級不只拉大,而且穩定,改變很難,向上流動性變低。大概民國7677年已開始減少,現在是越來越難。
我們現在說臺灣的社會在變化,家族的影響力在減少。可是我們可以看到兩極,最上的家庭和最下的家庭,家族影響力還是很大。中間的話,家庭的力量在減少。向上流動很難,向下掉下來機會很大,所以階級性越來越隱定。中產階級不像當年這麼有活力,希望越來越越低,參與度自然就降低。
男性在這個社會依然被期許及自許男強女弱。有一種草食男,被指揮、被安排,這種還是少數。你會發覺他和男性朋友的關係就結束了,傳統男性是很喜歡哥兒們,這種男性幾乎沒有所謂的哥兒們,被孤立在一個空間裡。
男性的成就開始有一個玻璃天花板,有中年危機,是升不上去的,到了某一個成就。以前說20歲一個成就,40歲一個成就,甚至說像李登輝先生,他認為他80歲都應該有個階段性的任務。
男性在家庭的分工提高,所謂的「新好男人」,但依然被期許光耀門楣,較無法因為太太收入較高,所以來當「家庭煮夫」。男性如果都做不到的話,不管做哪個都壓力這麼大,後來可能就用逃避。中高齡男性不管在酗酒或自殺的比例都很高,雖然比不上韓國。
女性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很多都愛說是女權運動的提倡成功,其實是被迫提升的。以前一個大學畢業生的薪水,男生約31,000,女生約28,000,這樣算下來,相當於一個男生的薪水,只能養1.5個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男性只好告訴他的女朋友:我尊重你追求事業。因為根本養不起呀。人會發展出一套欺騙自己的模式,開始男人好像很尊重女性的追求。這是經濟決定的,不是男人的腦袋變開明了。
女性的發展的好處是他沒有傳統的包伏,二度就業比較容易。在婚姻上,男人還是維持著傳統,可是經濟上卻不能維持傳統那麼有力。所以她要麼就獨立而強勢;要麼就是懂得偶爾示弱,給先生面子。
傳統大家庭在瓦解,傳統社區也在瓦解。因為這種瓦解的感覺太強烈,造成這個社會似乎也在瓦解,小家庭也感覺自己似乎在瓦解。家庭成本的提高,不自覺會有過度的反應,把家抓得很緊。
大部份能夠來聽演講的,都屬於第一種。現在父母比以前更焦慮,擔心自己又哪裡會犯錯,哪裡做不好。現在父母大多不允許自己有錯,但事實上怎麼可能不犯錯?你要不犯錯,一定是準備好了、帶了很多小孩,才知道應該怎麼做,之前一定犯了一堆錯。怎麼樣讓自己知道已經夠努力了,該注意的已注意了,這就是夠好的父母了。
我們常看到在這種情況之下,小孩似乎失去了自發性、很被動。
我們也看到很多問題:功能不足、結構混亂。
垂直關係指的是父母、長輩,水平關係指的是朋友、兄弟姊妹。以前因為兄弟姊妹很多,很容易交朋友,因為現在小孩越來越少,很難有這種經驗。
反而現在看到很多小孩,很懂得和大人交朋友,因為上面太多大人了,可是水平關係卻在延後。
父母常常很困惑:是不是我不成熟?我在晚熟世代提出一個看法:父母從來沒有成熟過。可是他們從來沒有因為沒準備好而焦慮,因為在社區裡,一堆三姑六婆就有建議,就曉得該怎麼做了。現在父母被迫單兵作戰,才發覺不成熟,以前是集體作戰,問題就解決了。
雖然很多東西是變的,但我們還是有一些可以遵守的。



問:
想請問王醫師,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可能畢了業之後去唸研究所,唸完當完兵後,就是不想踏入社會。難道我們就只能讓他這樣嗎?
王浩威醫師:
這是個很挑戰的問題,當一個很謹慎的態度、有保握才做的態度已經養成,要改變是很難的。通常我們會在認知讓他理解:他當然是在準備,恐怕也永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所有年輕總覺得要找到一個方向,似乎會成功,他才開始要划船。事實上,只要他一直往前划,終究是會成功的。但因為他在過程中看不到陸地,他永遠不相信。
怎麼樣讓他理解說:1.永遠不會有一個成功之道畫在你的前面。2.永遠都要在不習慣中前進,必須要一直相信。找到一個他能相信的人,不斷地鼓勵他。
就像騎腳踏車、游泳,你是在做中學,看書看多久你也學不會。

問:
晚熟世代,但是現在臺灣有很多年輕人,他就跑到美國、大陸去滾啊。我有很多朋友的小孩,叫他回來不回來。臺灣機會比較少了,一般去中國大陸公司,兩三個月要回來一次,他居然半年一年都不回來,這是不是也是一種逃避,一種鴕鳥政策?
王浩威醫師:
這是一個很好的提醒,雖然剛剛我們在講「晚熟世代」,但你可以看到,並不是所有的都是這樣子。書當中也有寫著:你還是可以看到很少數他反而覺得在這個十倍數的時代,他是如魚得水的,速度越快,他越得意。

我們今天講的是一個我們比較擔心的情況,另外一端我們看到2030歲很年輕的這一輩,他們居然可以他到很多是我們當年不能想像的。像寶瓶文化有出一本書,書名《本來是憤青:追尋內心的明日山城》。一個在急診室醫學院的醫生,他覺得他不適合當醫生,他到底要幹什麼卻不知道,於是他去當國際志工。這個很平常,很多小朋友都是這樣。可是他不只做國際志工而已,他去了祕魯,他發覺那個國際志工組織還頗多問題的。他乾脆就重組,然後就組了一個國際志工組織,也把他弄上軌道,志工一起合作,後來覺得上軌道,就交棒出去。他現在對這種組織讀出興趣,最近回來講這故事,人家就鼓勵他寫一本書。他回來並不是真的回來,只是暫時。因為他對這方面越來越有心得,他就去華聖頓西雅圖大學去申請,讀這一方面相關的學位。

如果我們這個世代,能夠去祕魯自助旅行已經很了不起了,更何況當志工?他居後是組一個國際志工組織,而且領導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把制度建立起來。這是完全超出我們這個世代的能力。
我要講的是說,有一些年輕人他們的能力,反而這個時代對他們來說是更如魚得水。因為全球化,臺灣擁有很多當年我們所沒有的條件,這些條件如果他們善加利用的話,就真的是如魚得水。
我不曉得你講的例子到底是怎麼樣,像我自己因為心理治療工作的關係,常代表臺灣去大陸開會。就知道說:如果我也年輕20歲,說不定我也會跑去闖江湖,市場大得不得了。
比方說,我在臺灣做心理治療的費用是很高的。十年前,他們問我一個小時多少,他們會覺得:做心理治療可以做到這麼高!兩三年前,他們又問我。我都沒有漲,臺灣薪水沒漲嘛。他們的反應:才這麼多?當年在那羡慕的朋友,隨便一個都收1,0002,000人民幣,只是在重慶而已,更別提上海、北京了。
今天如果我有本事,我會想去這大池塘賭一賭,而不是躲在小池塘裡面。我不曉得有沒有可能,你朋友的小孩是這樣。
但也要考慮另外一種,其實小孩不知道怎麼和家人相處,所以他會靠一個「合法的逃家藉口」。逃家是不合法的,所以你要找一個合法的藉口。通常都是你要教育的關係,比如你要學某樣東西,而那個在高雄的某個學校最好,所以你非去高雄不可;或者工作,你的這一行只有在臺中才有前途,所以一定要去臺中。或者說工作很忙,家裡的人會告訴你可以坐捷運啊,不會太久。可是你說:不行啊,我們很拼的,常常睡在公司的,最好附近租個房子比較好。
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更多是他想找到一個不用回家的理由。回到家,對父母又愛,又不知道該怎麼辦,乾脆就保持距離。對小孩子而言,主動找到這個會法逃家的理由是好的,比糊里糊塗找不到理由,用結婚來逃家是最不好的。用教育、工作等理由逃家,是比結緍好很多的。
如果他是這樣的動機,也不見得不好,他會因此要去闖江湖。常常我們的親蜜關係就是這樣,雖然很緊張,但是感覺還是很深的。有點像聖經說:浪子離家。要繞一圈,才終於知道怎麼和爸爸相處的方法。

所以我覺得這無所謂,只要他還是在一個正路上走,還是很了不起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