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6日

褚士瑩〈在天涯的盡頭歸零〉講座紀錄(下)


從科技業轉向NGO也算是中年轉業,從事NGO工作薪水各方面可能沒有來得之前的工作好,心想在這之前需先存一些錢。雖然旅行了很多國家,但就是沒有去航海旅行。有本書應該會是翻譯成《哥倫布的行動》,大致內容的是描寫哥倫布的弟弟,他是位繪圖師,因為害怕被哥哥拉去航海,所以就躲到了葡萄牙,但最後還是被哥哥找去當他的航海做繪圖紀錄,故事相當有趣迷人。當29歲拿到了水手證時,在30歲之前還有一年的時間,於是,展開了一年的航海旅行。從台灣到美國10幾小時的飛行,這樣聽起來確實是有些距離。兩地連絡有網路和電話等,在美國透過衛星電視我們可以看到華文電視台,甚至還有中華街和小台北,在美國也可以過著台灣式的生活。這麼說來世界就很小。如果當你在航海中,船在大海中拋錨了,無法前進也沒有退路,這時就能充分感受到人在自然界的渺小。當還小的時候經常被叫帥哥,於是每天就必需梳個油頭才肯出門,長大了一點時卻改叫成年輕人,還以為已經不帥,但總以為全世界的人都在看你。然而,當我了解到自己的渺小時,才能幫助我重新認識自己。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二次「歸零」,因此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就不一樣了。

航海回來之後,我就開始在NGO工作,當然一開始是從一些封閉型的計畫做起。記得有一份計畫是解決印地安部落大角鹿過剩的問題,既然是要解決過多的問題,那麼到森林裡底有多少大角鹿?雖然不得而知,但卻因此而經常發生車禍。這就像家裡看到一隻蟑螂,表示有多少隻蟑螂在你家,你知道嗎?也就是說如果在這地區看到一隻大角鹿,可以約略表示有多少大角鹿在這裡活動,這有動物專家專門研究這樣問題。然而,部落每年每戶只獵一頭大角鹿,不能多打。鹿皮還可再製成家用品,但因為鹿肉並沒有什麼油脂,也就比較乾澀,即使曬成肉乾,一年下來也吃不完。那麼一年到底要獵多少老的、小的、公的和母的,才能解決大角鹿過剩的問題,但又要維持生態的平衡。既然不懂就得重新學習,有時去做人家不願意做的事,做了就會變專家。

到到了緬甸之後,開始往返於文明世界與緬甸偏遠山區的農場。當地的農民多數是種嬰粟花維生,但總不能以NGO之名,教他們種有機的嬰粟花吧。在這農場經營的過程中,我也犯過許多錯誤。我總覺得可以科技解決問題,想引進太陽能解決灌溉的問題,當我提出這個計畫時,大家都沈默低頭。於是,農場經理人就問我:「如果太陽能板破掉了,我們該怎麼辦?」如下起午後冰雹,這是有可能的。如板子或零件壞掉,難不成等我再回台灣時,再帶過去嗎?最後我們使用最低科技的方式,也就是人力幫浦,解決了灌溉的問題。雖然一路上不斷地犯錯,這才發現人遠比科技重要。我總以為給的是最好的方式和救助,但不見得是當地人最需要的;我的答案,不見得是你的答案,自己想出來的答案才是最好的。在那裡讓我見識到「傾聽的力量」,「最好的」有時候不見得是「最適合的」。我們想給別人的,不一定是別人想要的。最「想要」的,又不見得是最「需要」的。所以我們慢慢地一起Unlearning。第三次的「歸零」,我學會了傾聽。回過頭傾聽社區的需要,才去執行,這才是最好的。

除了傾聽,「樸門」(permaculture)教我傾聽土地的聲音。在緬甸一個無中生有的社區,就這樣誕生了。花了四年的準備,農場終於準備好學習跟世界握手的方式。有機會大家可以來參加公益旅行,可能讓你有時光倒流回到數十年前之感。公益旅行的深層互動,是用心用腦努力地對話,不是參觀別人的不幸。這不僅給當地人開一扇窗,也為自己開了一扇窗。如果從事公益的工作部份是有政府的補助,有辦法合銷的計畫,才能執行。那麼如有一家人,父母需要的是工作,孩子需要的是教育。我們只幫助了孩子上學受教,或許最後還是得輟學去工作。因此慈善的工作,必需思考全面性的問題。大家有沒有想過放生對自然的意義為何?是否有聽大自然的聲音?還是以「傳統之名」就需為之呢?前一陣子大家盛傳的影片,日本小村落捕海豚的傳統,但其實這傳統是在緣自二次大戰期間,因物資缺乏也缺糧食,不得已才吃海豚肉。如果說海豚把一些漁獲都吃光了,那麼人類把食物鏈最上層的海豚除去,之後就能解決漁獲的問題嗎?傾聽人很容易,但傾聽大自然就不容易了。

當災難發生時,從募款到給的方式,相較之下「給的形式」是重要的。日本311的災民長期待在避難所內,沒有隱私和安全感的精神壓力下,需要的可能是一個小小的拉簾,一個有個人隱私權的空間。他們急迫需要的可能不是錢,不是物資,而只是一個小小的尊嚴。我個人覺得《Big Issue》的慈善機制是非常有趣的,好像是先給街友們6本免費的雜誌,一本可賣是100元,如賣完再批貨的話,一本則是50元批價。《Big Issue》每一期會探討不同的主題,是本內容做得相當深入有趣,又有意義的雜誌。這種救助不僅給街友的是一種尊嚴,一方面也可減少一些社會問題和社會成本。目前是在各大捷運口販賣,好像有被取締的問題。今天跟大家分享我自己人生中的三次「歸零」,第一次是放棄標準答案,第二次是發現自己的渺小,第三次則是傾聽體認需求。這就像後空翻,費好大的勁,卻回到原點。但回到這個原點前,我們有360個不同的角度看這世界。最後想告訴大家,Be Yourself. Make A Difference. 走未竟之路守異樣風景。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the world.
學員們提出的問題:
您這3次的歸零,家人的看法?
生命中的家人是我們的VIP。對於客戶我們才有所謂的「服務」,在工作上或許會遇到奧客,那麼在服務陌生人之前,我們有沒有先服務人生中的VIP?也就是百貨公司VIP的概念。其實VIP只要少少的服務,就會有大大的回饋。

很會考試和背誦不表示有知識,那如何讓學校可以學習到知識?
在巴峇島有一所在叢林裡的學校──Green School,校舍是由竹子搭建的。從國小到高中,沒有上課的課本。像是學習「水」的主題時,全部的課程以「水」的相關知識為為主軸。八年級相當我們的國中一二年級,他們上課的主題是「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包含了能源、自然、數學…等不同學科的知識。最後,學期報告必需繳交一份計算自己碳足跡的報告,計算之後,就必需在校園裡種下多少竹子,這又包含了農事的操作。這些學生有沒有可能因此而申請到長春滕名校?但有些家長認同這樣的理念,而舉家搬遷到巴峇島,只為給孩子一個美好的學習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