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1日

李儀婷〈一段奇幻的冒險旅程:少年小說的閱讀與創作〉講座紀錄(下)



我們可以發現少年小說的創作題材不外乎,冒險、奇幻和自我認同,這理的奇幻僅是個代詞,它也可能是推理或科幻。一本好看的少年小說,應至少具備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特質。再者,故事背景的設定,以《少年噶瑪蘭》來說,故事是發生在神秘谷,請問大家有誰知道神秘是在哪裡?是在花蓮的砂卡礑,那裡的溪水終年是很漂亮的藍綠色,由於溪水流經佈滿大理石的溪谷,大理石釋出碳酸鈣所形成的。故事是講述平埔族後裔少年潘新格,不喜歡被稱為番仔,也不想承認自己是原住民。就在因緣際會之下,他穿越時空回到過去,展開他找尋自己生命的源頭的冒險故事。從這趟旅程中,潘新格重新體認到先姐的智慧和過往的歷史,讓他開始以自己的文化為榮。這是一本在處理自我認同的冒險小說,在福爾摩沙系列裡,也會有李潼老師的作品。在這個書系中,《卡里布彎.數學獵人》中的沙夏和《淡水女巫的魔幻地圖》的月之華,其實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都是以少年尋求族群、文化以及自我的認同,這也是台灣少年小說獨具的特色。由於過去的歷史和政治的因素,我們有許多創作者會特別去處理族群和自我認同的問題,這在國外少年小說不是沒有,只是比較少見,待會我會以《雨果的冒險》來談。

有一年的基測作文題目是「夏天最棒的享受」,大多數的學生寫的是吃西瓜、吃冰、吹冷氣和打藍球等。這些最多可能得到3~4級分,不會再高了。你們知道那年有位拿到6級分的學生,寫了是什麼?他寫了夏天最棒的享受是和當水電工的父親去安裝冷氣,工作大汗淋漓和完成工作後成就感,是他夏天最棒的享受。當多數的學生寫如何享受時,他顛覆了這個刻板的印象,同時也將親情包覆其中。在創作時,我們常會遇到的一個盲點就是,就是「直接來」描述事情,也就是採取平舖直述的方式。有個朋友拍的電影是在講述一位失意的男人,畫面就從男人坐在籃球場邊綠,不停地喝著啤酒,鏡頭轉到一旁空的啤酒瓶,天色一暗就結束了。由於這樣的拍攝方式,衍生不出另外一段意義,比較像是拍攝電視劇,缺少了電影的語言。假設將時間序倒過來,男人在黑暗中喝著酒,喝著喝著路燈亮起了…。在燈亮起的瞬間,觀者會期待劇情的發展。小說的創作也是這樣,儘量撇除平舖直述,加入新的元素,同時隨劇情發展埋設解套的伏筆。舉例來說我在《卡里布彎.數學獵人》做了一個特別的安排,其中有一則非洲象不會忘記兒時救命恩人的小故事。哥哥蓋格從來沒有忘記媽媽告訴他的非洲象的故事,當弟弟沙夏為了即將回到森林的小黑熊而傷心不已時,蓋格告訴他這則故事,並對弟弟說了:「離開不表示就會忘記。」雖然文中沒有提到蓋格原諒媽媽的離家,但這則故事同時為三個難題解套,一是沙夏和小黑熊的關係,二是蓋格和沙夏的關係,三是蓋格和媽媽的關係。這是一個讓小說吸不吸引人和好不好看非常重要的技巧,也就是撇除平舖直述,包裝出故事的層次。

我們剛提到的電影《雨果的冒險》,書名是《雨果的秘密》。它講述1931年發生在巴黎車站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舖陳,因為這本書的作家非常喜歡電影,所以作者自己畫的繪圖,如果快速翻閱的話,我們會發現這就如同連續格放的影片。故事的主角雨果,他的父親是在博物館工作,發現在博物館的角落有具年久失修機器人。雨果好奇如果將機器人修好,它可能會書寫出不為人知的秘密,於是他要求父親一定要修好它。為了修好機器人,雨果的爸爸因此經常很晚場回家。有一天,爸爸沒有回來,叔叔帶來了他父親在博物館大火中喪生的壞消息。一夕間雨果變成了孤兒,為了不淪為被遣送孤兒院的命運,於是,他跟酒鬼叔叔到他位於車站內的維修鐘錶舖,修理精密的機械也是雨果家族與生俱來的特殊天份。在車站內生活的雨果,除了被迫學習修理鐘錶之外,為了養活自己,也開始偷竊。有一天,叔叔不再回來了,雨果成了真正的孤兒,為躲避車站內凶狠警察的追捕,他在火車站的牆縫過著不為人知的生活。有天雨果跑到博物館,發現已燒得焦黑而被丟棄的機器人,雖然生氣,但雨果還是將它帶回去。他發現了父親留下詳細的零件圖,也試圖修復機器人,並找出父親可能留給他的訊息。為了修理機器人,他開始偷玩具店裡的玩具零件,老闆是個魔術師,也是位電影導演。其實老闆這個角色是投射現實生活中的法國導演梅里耶,他們家族原本是做皮鞋,可是他喜歡玩魔術,於是他將自己的股份賣給兄弟。當在1895年,他看到盧米埃兄弟利用自製攝影機拍攝了全世界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時,大為驚喜,且認為這根本就是放大的魔術。於是,他全心投入電影的製作,1902年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之旅》誕生了──雨果的父親最喜歡的電影。但是梅里耶並沒有因此賺大錢,而是拷貝此片至美國播放的愛迪生賺了大錢。他又陸續拍攝了幾部以魔術為概念的電影,由於沒有劇情沒有故事性,僅是鏡頭上的魔術遊戲,並沒有成功地吸引到觀眾。於是造成他對夢想徹底的失望,封鎖過去的記憶生活著,這也就是玩具店老闆過去的背景。

回到《雨果的秘密》,有一次雨果偷東西時,被玩具店的老闆捉個正著,老闆郤教他變魔術。雨果學會的魔術,第一個觀眾居然是他想修復的機器人,因為孤兒,因為沒有朋友。最後他問了機器人:「這是你選的牌嗎?」其實這段看來有些傷感,感覺身為一個可愛的魔術師,應該是可預測人的心理,可是機器人卻沒有心。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像魔術師這樣可以預測別人心理的人,卻不能預測他自己的未來,真的是非常棒又非常諷刺的設計。我們可以發現《雨果的秘密》是架構在兩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上,一個是機器人,因為它是這部小說主角主要追索的重大環節。雨果認為唯有修復機器人,解開其中的秘密,而且他相信機器人寫出來的文字會回答他的疑惑,並指引孤獨的他該何去何從,那些文字將拯救他。唯有如此,他才能了解自己生存的價值。另一個重要的元素是魔術,就如同前面提到的。這本小說是拆解電影導演梅里耶部份的真實人生,融入在這部小說裡。《月球之旅》是雨果的爸爸最喜歡的電影,因此雨果一直找尋月球之旅的答案,而電影的導演居然就是玩具店的老闆。我們要談到這整部小說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就是雨果對玩具店老闆的養女依沙貝爾在鐘塔上,當他們俯瞰整座城市時,他對依沙貝爾說了:「我常想像整個世界是部大機器。妳知道的,機器從來不會有多餘的零件,所有的種類和數量都絕對精確。如果整個世界是一部大機器,那麼我們在這裡一定有它的原因,妳也是。」孤兒雨果以機器做為比喻,每個人存在於這個世界一定都不是多餘的,我們的存在一定有它的意義。這是這部小說最後想傳遞給孩子們或我們的訊息,也是我們剛才提到的尋求自我的認同。

  • 老師您演講一開始有提到,從不會寫作到得獎,其中轉變的原因是什麼?
以前學校老師教我們寫作文一定要起、承、轉、合,這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又有人說只要讀過100本經典文學,就可以寫出好文章,我也試了,但還是寫不出好文章,這對我一點都不管用。後來,有人告訴我寫文章就像是在說故事,這我就懂了。在這之前雖然我不會寫文章,但我很會說故事。也就是嘗試找到自己適合的寫作方式,一昧套用別人成功的模式不一定合適。 


  • 老師您既不是原住民,為什麼寫作的多以此為主題?以及為什麼您慣以男性的視角來寫作?
因為我的父親是隨著戰爭來到台灣,也就是外省人。由於小時候聽父親談過去和戰爭的種種,雖然想寫出這些故事,但這對我來說距離太近了,很怕情感的投射拿捏的問題,擔心立場偏頗,還是最怕寫得不好。會以原住民做為創作的主題,是我覺得我們具有相似的背景,所以才會以同理心的方式來創作。

2012年3月9日

2012第七屆龍顏Fun書獎_專用稿紙下載

活動辦法和推薦書單請上:
龍顏基金會網站 http://www.longyen.org.tw/ad.htm
金石堂書店網站 http://www.kingstone.com.tw/
或洽金石堂各分店與電洽02-23650205分機365陳小姐、分機399黃小姐

第七屆龍顏Fun書獎專用稿紙下載方式:
  1. 請先點擊下方(檔案一)的圖檔後,再按滑鼠右鍵選擇「另存圖片為」,並 予以存檔
  2. 點擊下方(檔案二) 的圖檔 後,同樣地按滑鼠右鍵選擇「 另存圖片 為 」,並予以存檔
  3. 再將儲存的(檔案一)(檔案二),以A4紙張列印即可。
  4. 如文章的總字數超過760字時,請再重覆列印(檔案二) ,以 (檔案二) 的稿紙繼續書寫

(檔案一)基本資料,格數323格
(檔案二)格數437格


2012年3月1日

3月3日NPO講座:講師更動



週六3月3日NPO龍顏講堂講座「生.活.閱讀」講師更動
時間:3月3日(六) 上午10:00-12:00
地點:龍顏講堂(臺北市信義路2段196號 鼎泰豐隔壁)
講題:優人神鼓─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
講師: 張元隆 (財團法人優人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原訂優人神鼓劇團藝術總監劉若瑀,因臨時行程更動至印度,另請優人神鼓張執行長出席擔任講師,若有不便請多見諒。

講師介名:
財團法人優人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張元隆 先生原服務於資訊廣告業,二十八歲級升任美商國際數據資訊集團總經理,後轉任英商Ziff-Davis Publishing Group 副總裁。是將國際資訊媒體與行銷通路引進臺灣的先驅之一,曾創辦PC World、PC Sources 月刊、Computrade ......多種中英傳媒,擔任發行人。

約於1980年左右開始,先後追隨海內外高僧大德學佛,於1990年間應聖嚴法師邀請,辭去企業界職務,進入佛教圈,成為法鼓山第一位總經理,也被稱為台灣佛教界第一位專業經理人。其後陸續服務於法鼓山大學、中國少林寺少林學院院長、臺灣中華佛學研究所主任、中國禪宗研究院研究員,並任教於海內外各佛學院與教育機構,講授大藏經研究與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等課程。

欲報名公益講座者請洽:
電話→ 02-2557-9670
傳真→ 02-2550-9495
電子信箱→ service@longyen.org.tw
講堂位址→ 台北市信義路二段196號5樓(金石堂信義店/永康街鼎泰豐旁)
更多

2012年2月22日

2月18日_淩明玉〈文字與圖像的攻防戰:繪本的閱讀與創作〉


淩明玉〈文字與圖像的攻防戰:繪本的閱讀與創作〉講座紀錄(上)


某天,有位作家朋友跟我說:「我兒子可能不會和我一樣成為作家或小說家。」
我好奇地問了:「為了什麼?」
他說了:「最近因為學校要他們製作一本繪本,我兒子在一本空白的紙畫畫,前幾頁畫了一堆線,到了後面幾頁開始出現小花和小草,接著開始有人了,最後,畫了爸爸、媽媽和兩個小孩,沒有字。於是,我就問他這些線是什麼?他就說了:『這是雨,在下雨。』」
所以整個繪本的故事就是,第一頁下雨了,第二頁還是在下雨,第三頁雨真的一直下個不停。第四頁雨下在小花上,就變成了小花雨。第五頁雨下在小草上,就變成了小草雨。第六頁雨下在妹妹身上,就變成了妹妹雨。第七頁雨下在哥哥身上,就變成了哥哥雨。最後,第八頁雨下在爸爸、媽媽、我和妹妹身上,所以下雨天還是要全家一起出去玩喔!聽完後,我覺得他兒子實在太棒了,根本就是位詩人,做父母的一點都不需要擔心。從這樣小孩自製的繪本,我們可以發現繪本通常表達的方式比較直接,一條情節線,也就是沒有太多錯綜復雜的情節或舖陳。故事惰節大多是貼近小朋友生活,用比較口語的方式訴說故事。之前擔任繪本主編的工作,主要是繪本的選書,看似容易,但要找到好的故事,就不太容易。在繪本發行之前,我們會到幼稚園、小學或圖書館做一市場調查。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些師長或父母告訴我們某幾本繪本很好,為什麼我們沒有選讀?有時不襟會反問,這是孩子喜歡看的?還是父母喜歡的故事型態?替孩子選擇繪本時,我們應該站在什麼立場或角度去做考量,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繪本的故事情節並不像小說或童話那麼複雜,我們最常看到的幾種結構就是,圖文並置、有圖無文和先圖後文。圖文並置是最常看到的形式,在國內同時可以兼具寫故事加繪圖的繪本作家並不多,繪本作家劉旭恭就是一例,我們還是多以圖文分工居多。先圖後文就像《雨果的祕密》(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但嚴格說來《雨果的祕密》並不算是我們所說的繪本,這部結合繪本形式的小說已經拍成電影,非常建議大家上映時可去看看。再來就是無字的繪本,上星期從義大利旅行回來,不免會去書店順便考查一下。在歐洲繪本市場是相當的成熟,相對的色彩和線條也比較大膽,媒材的運用也比台灣多元。好的繪本可能無需要文字,有時根本不需大人的解說,從繪圖表現故事的張力,孩子就可以自行串連整個故事情節。過去由於考量我們的消費習慣,花同樣的錢單買一本有圖無字的繪本,好像不太划得來。繪本要圖加文,還附說故事CD是最好的。現在台灣的市場和家長們,慢慢地可以接受沒有任何文字說明的繪本。請想像一下,如果您是位繪本作家創作一本無字繪本,如何讓沒有受過任何說故事訓練的人,從父母乃至於到學龄前的孩童,透過圖畫的表現就能充份了解其中的意義。我想這真的不太容易;可是,我在繪本作家劉旭恭的作品看到了。當我看到劉旭恭的《愛睡覺的小baby》這份初稿時,我個人覺得相當地有趣,當時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如能將炭筆素描的手稿變成彩色,我們就有出版的可能。主編的工作之一是幫作家背書,雖然是部好作品,但隨時要有被業務或老闆潑冷水的準備。為什麼我會提出全彩的要求?因為《愛睡覺的小baby》這整故事是柔軟甜美的,不像剛才提到《雨果的祕密》那麼灰暗充滿冒險的,所以我覺得全彩可能更適合沈重的炭筆素描。不過,這樣的定律不一定通用,像在《一隻狗的idea》((Une idée de chien: Dans les airs)的無字繪本裡,作者就是用簡單的線條,相對在編排上是比較活潑。用我自己的詮釋內容就是,一隻狗的狂想,有一隻狗想像小鳥一樣遨翔,於是,牠認識的鳥類朋友就帶牠去森林裡找小鳥魔術師,從此小狗有了一雙翅膀,牠可以自由自在的飛行。有一天,牠遇到了一隻非常瘦弱還沒長出翅膀的小鳥,小狗決定將牠的翅膀拿來下給這隻弱小的小鳥。當然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詮釋,因為沒有文字,所以也就不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無字繪本就是有這樣的魅力。

我們來看一下劉旭恭的這本無字繪本《愛睡覺的小baby》,原本是素描,出版時已變成綜合色鉛筆加粉彩的全彩。故事內容是我的詮釋,我們知道小baby睡眠的時間通常都很長,可是這位小baby卻大家都起床了,他還在睡,吃早餐時,還是在睡覺。出門坐在推車上,還是一樣在睡覺,在車上,在海邊,在大街上,一直睡得很甜。當入夜全家都睡得人仰馬翻時,小baby醒來了,他開始做菜,和他的小熊一起看電視,體恤老爸幫忙粉刷和修繕,餵餵貓咪,還教動物們唱歌和數學,甚至為了拯救地球與外星人和酷斯拉對坑。最後,終於累了回到家,天也亮了,所以他又回到溫暖的被窩休息。會後我將開放兩個名額,讓底下在坐的您們,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這本無字圖文書。當然,您也可以文情並茂或加上肢體語言,讓故事更精彩。國內另一位繪本作家陳致元的無字繪本《想念》,故事裡的主角透過夢境回到熟悉的童年。雖然這是一本無字繪本,卻囊括了國內許多繪本的獎項。

繪本在取材上,通常是用具象的人物或動物,去表達抽象的想法。尤其是學龄前的兒童,還沒有認識太多文字,他們對自然界的一切感到好奇。這就像在《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裡,邦迪亞(Buendía)上校對他的兒子說的一句話「這個世界很新,所以都還要伸手去指。」小朋友最常伸手去指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為什麼?繪本通常也就是在處理這些問題,去幫小朋友從陌生到熟悉,初步熟悉人類社會的事物。所以在創作的題材上,就有可能處理到親情、友情、害怕、死亡…等等,而繪本通常是大人寫和畫的,所以創作者就必需思考如何讓具體的東西去表達抽象的意思,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平常我們已非常熟悉的事和物,透過主角或故事的轉化,讓熟悉的事物有足夠吸引人的新意。例如:知名繪本作家賴馬的《早起的一天》,他以豬為主角,透過繪本讓小朋友認識家族的成員。一樣在陳述「家」的這個概念時,不同的年齡層就有不同處理方式,像在《藏起來的房子》(The hidden house)中,講述的就是房子、家和家人的關係,這可能就比較適合學齡兒童來閱讀。這就是「同中求異→陌生化(熟悉化)」,將原本我們非常熟悉的事物,用陌生的手法去處理它,這對創作者是有一些的難度,同時也得考慮適閱的年齡層。再來我以《到烏龜國去》來談一下「異中求同→熟悉化(陌生化)」,我想龜兔賽跑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兔子和烏龜最大的差別在於速度,但是當兔子到凡事慢慢慢的烏龜國旅行時,情況就不像龜兔賽跑的情節了。經過這趟的旅行,兔子也會開始去思考,調整自己的步調。這樣的故事套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對於不同生活步調的方式,也能多一份理解。

淩明玉〈文字與圖像的攻防戰:繪本的閱讀與創作〉講座紀錄(下)


我們剛提到繪本的創作題材,可能處理到親情、友情、害怕、死亡…等等,接下來我們談一下題材的分類。我們剛才介紹的大多是溫馨的題材,就像《愛睡覺的小baby》或《藏起來的房子》的繪本,它們都有個快樂的結尾。當然,繪本的題材也可能涉及生老病死、單親、健康或罕見疾病…等問題。在這本墨西哥繪本作家《爸爸失業了》(El divorcio de mamá y papá oso)的作品,故事內致大致是說,原本過得美滿幸福的家庭,有天小女孩的爸爸突然變成一隻熊,脾氣也變得暴燥了。就像她覺得可能有時煩了爸爸,爸爸感到不耐煩推了她一下,這時她覺得就像熊伸出了爪子般要攻擊她。主要原因是爸爸失業了,但是爸爸變成熊這件事,就是代表了大人的「壓力」,因為失業的壓力大過於親子間的相處;所以,這個小女孩就決定要把「壓力先生」給找出來。我個人覺得如果這本繪本可能不要將「壓力」直接點出來,也就是文字大於圖的表現,或許用「煩惱」或其他更貼近學童的文字來表現會比較好。就像小朋友要寫功課或下雨天,所以就不能山去玩或去騎腳踏車的煩惱而已。

繪本的媒材運用很多元,當然不是只有手繪的方式,在《抱一下!我的小青蛙》(Sana que sana)是以電腦繪圖的插畫來表現,可是我覺得少了手繪的溫潤質感。我相當喜歡的繪本《我和馬蒂爾達的大冒險》(La vida salvaje, Diario de una aventura),是位哥倫比亞的繪本作家,她以手繪與生活上複合的素材結合。其實這些素材都是經過作者精心的安排,因為是要去冒險,所以需要繩索、地圖、相機和登山杖等用具。故事講的是兩隻小老鼠尋找野外動物的冒險旅行,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以照片式的手去處理手繪的圖版,而這也是牠們旅行過程所拍的照片,打開這本繪本就像翻開照相薄一樣,充滿了旅行的回憶。故事的最後,天空下起雨來了,於是牠們決定要回家,這時馬蒂爾達就說了:「如果這趟旅行能看到大犀牛,那就更棒了。」於是故事就結束了。但是最最後,我們可以了解到為什麼作者用照片來處理手繪的部份,如將全部的圖片接順序組合起來,我們可以發現這兩隻小老鼠其實是在一隻犀牛身上旅行。如果牠們回去之後,也能將拍下來的照片組合起來,或許就不會那麼失望了吧?!再來我們看看非常多彩的伊朗繪本《多利和他的朋友》,伊朗的繪本的特色就是色彩很炫麗,畫風有許多幾何的裝飾圖形,有時會覺得這樣的繪圖風格已經是凌駕故事之上了。這本《多利和他的朋友》沒脫離這樣的特色,卻是比較不誇張的。故事是說多利經常孤單一個人在家,索性他就坐在家前的樓梯口,就有位小男生就過來打招呼,於是他們就成為了好朋友。透過他讓多利又認識了更多的朋友,於是經過一段時間,多利的朋友就愈來愈多,倍數的成長。有一天,多利看到某家門前坐著一位孤單的小男孩,可能新搬來的,於是多利走過去和他打招呼…。

繪本不一定是教小朋友認識自己,有時只是一個很簡單的相信自己,譬如像是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的《大猩猩和小星星》,在友情的議題處上,用不同手法來處理。安東尼.布朗也是國內有許多出版社,喜歡的作家之一。《大猩猩和小星星》的故事是說,動物園有隻大猩猩,管理員找了一隻名叫小星星的小貓咪當牠的朋友。如果作者幫牠找隻猩猩朋友,這樣故事可能就比較沒有新鮮感,這就是我剛提到的同中求異。大致內容是,大猩猩和小星星成為朋友之後,牠們經常一起吃東西,一起玩,甚至一起上廁所…,愉快地渡過了一串日子。有一天,大猩猩看到電視播放電影《金鋼》時,因電影扭曲了猩猩溫和的本性,讓牠很生氣而砸爛了電視。這樣攻擊的行為,管理員怕牠會因此傷害小星星,決定將牠們分開,同時也令大猩猩感到懊悔不已。於是,不願與大猩猩分開的小星星,變成一隻勇猛的大貓跳出來跟管理員說:「其實電視是我砸爛的。」最後,作者顛覆了原本角色的特色,作者也很著從小地方的圖畫表現和它的趣味。一位兒童文學作家其實要非常的有童心,眼睛要和小朋友一樣。這是比得兔的作者說的:「小朋友的眼睛是非常銳利的,他們永遠不會錯過任何的小細節。」

最後,我們來講一下繪本的形式,大致可分為遊戲式繪本、功能性繪本、修辭性繪本、知識性繪本和跨年齡繪本。這些繪本的形式我們前面都提過,修辭性繪本在這裡我來介紹一下這本《看情況囉》(Todo Depende),故事主角是位叫瑪莉的小女孩,可是她希望大家叫她奧莉薇。某天她問爸爸改名字的事,於是正在看報紙的爸爸就回答瑪莉﹕「看情況囉!」故事就是圍繞在瑪莉和爸爸的應對間,瑪莉不斷地提出一些問題或想法,她爸爸回答反反是﹕「看情況囉!」這也是大人有時對小孩提出的問題不知如何回答,可能還在思考或因忙碌敷衍的一個口頭蟬。這是一本隨著故事的進展,需要不停地轉換方向的繪本,這點會讓讀者小朋友會覺得非常有趣。總而言之,我個人覺得繪本終極的目標是投射人生中的真善美,即使是在講一個悲傷的故事,最終都還是會走到圓點,亦或者保留讓讀者再深思的部份,這也是繪本最純真的地方。

2012年2月15日

NPO閱讀聯盟「閱‧讀‧生活」系列講座_臺北場二時間:101年3月3日(六) 10:00-12:00


「NPO閱讀聯盟」於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將陸續舉辦全國共十二場「閱‧讀‧生活」系列講座,邀請成人文學家、兒童文學創作者、紀錄片導演、聲樂家、自由空間設計師、裝置藝術家……等多位生活藝術家,與我們共同探索閱讀世界與生活的連動關係。

臺北場二
時間:101年3月3日(六) 10:00-12:00
地點:龍顏講堂(臺北市信義路2段196號 / 鼎泰豐隔壁)
講題: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
講師:劉若瑀(美國紐約大學劇場藝術碩士 /「優人神鼓」劇團現任藝術總監)
對象:成人(約50人,席滿為止)

欲報名公益講座者請洽:
電話→ 02-2557-9670
傳真→ 02-2550-9495
電子信箱→ service@longyen.org.tw
講堂位址→ 台北市信義路二段196號5樓(金石堂信義店/永康街鼎泰豐旁)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NPO閱讀聯盟
承辦單位: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合辦單位:財團法人勇源教育發展基金會
協辦單位:明道文教基金會、金車教育基金會、愛心第二春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龍顏基金會、社團法人彰化縣愛鄰社會福利協會、南瀛故事人協會、蒲公英故事閱讀推廣協會、鹿港鎮立圖書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兒童美術館) 、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臺南市立臺南文化中心、臺南市歸仁文化中心、花蓮縣光復鄉立圖書館、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2012年1月12日

許榮哲〈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童話的閱讀與創作〉講座紀錄(上)


童話是最容易創作的嗎?我先請大家利用20秒的時間,想兩樣東西,最好是沒有生命的,很奇特、奇怪或對你是有特殊意義的,都沒有關係。好,可能大家會覺得奇怪這與今天的主題有什麼關係?我先來講一個我去報名耕莘文教會學畫畫的事,當時在念生工所,是學習如何操作水庫,但我對操作水庫並沒有太大的興趣,於是我就跑去學了電吉他、畫漫畫和畫畫等。第一天上課發現報名的以媽媽居多,老師要我們先亂畫一張,畫什麼都好。那時我24歲也已經學過漫畫,既然老師這麼說,我就畫一幅講獅子和兔子故事的四格漫畫,畫完後,我看一下其他媽媽的畫,幾乎每一個都畫得一蹋糊塗,於是我就很沾沾自喜地期待老師等一下的誇獎。老師這麼做是想從畫作去了解學生,他看過了一張又一張的畫,都只是點點頭或嗯一聲。最後,終於看到我的畫了,老師也終於開口了,心想一定是非常棒的讚美;沒想到老師卻說:「這個豬和獅子的故事,是我最討厭、最討厭的那種畫,我最討厭這種長朵兔的故事。」心想老師是不是弄錯了,我解釋畫的是兔子和獅子,不是豬和獅子,更不是什麼長朵兔。

然而,老師根本沒聽我的解釋,接著他又說了:「因為長耳兔的耳朵很長,其他的兔子的耳朵都是短的,不知道是短耳兔的世界覺得牠奇怪,還是牠自己覺得自己奇怪而不敢加入牠們,但在牠的心裡其實是非常希望得到大家的認同。有一天,大家在玩盪鞦韆時,一隻又一隻的短耳兔跳上同一個盪鞦韆,鞦韆不堪負荷就斷掉了。站在一旁的長朵兔即時利用長長的耳朵勾住上方的桿子,救了大家。」心想這個故事真的不錯,比我的豬和獅子還要好。老師接著說:「因為長耳兔來到了異常短耳的兔子世界,反而使牠變成是異常,更奇怪的是需要得到牠們的肯定,才能自我肯定。長耳兔是教壞小孩子的故事,自我的價值觀需要大家來認同,才能得到肯定。」當時我覺得老師講得實在太有道理了,這時有位媽媽舉手了,她說:「老師,我覺得你從小到大一定是個非常、非常優秀的人。」心想這位媽媽可能不懂長耳兔的故事,接著她又說了:「老師像你這樣一個優秀的,可能沒辦法體會我們這種『平凡的人』,或者像我們這種平凡底下的『一般人』,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在生命中,是多麼希望得到同儕的肯定。如果沒有得到一點點同儕的認同,像我們這種『平凡人』,或平凡底下的『一般人』,我們不知道如何在這個世界上好好的活下去,我們沒有那個能力自我認同自己就是那個最棒的人,我們真的沒有那個能力。」當時聽完這位媽媽講的我又更為激動了,我到底來到了什麼地方。請問大家哪一個對?老師說的要別人認同要先自我認同起,還是媽媽說的我們沒有那個能力,所以要先別人來認同,才有能力自我肯定。好的,有同學認為兩個都是對的,那麼我再問你們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位作家,故事最後你會安排哪一種結局?那麼緊接著我要問你認為你的讀者會是這兩種的哪一種?強者?還是弱者?是優秀的?還是平凡人?我提出這個問題是要大家去思考,當我們是位作者,進入寫作時就必需去判斷思考這些問題。所以當問題的答案,到底先肯定自己,再讓別人肯定,亦或是得到別人的認同,才能自我肯定的問題,我想這個價值判斷沒有一定的標準,是移動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段影片,片中是敘述一位聾啞女生跟一位同樣是聾啞的街頭表演者學小提琴,卻處處受到同學的刁難和排擠。當她不斷地受挫而對自己產生質疑時,她向教她琴藝的他說:「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而他告訴她:「為什麼你要和別人一樣?」同學更為了阻止她參加音樂比賽,還派人將她的小提琴砸爛。我們將畫面停在最後一幕,當她演奏結束時,鏡頭停留在她的背影。整個影片的她是一個柔弱、聽不到、正直和被欺侮的角色,因為鏡頭不是停留在她緊張渴望的表情上,出現的反而是她的背影,還是在舞台上音樂參賽者不會出現的三七步。這就是我常說的「不合理」的地方,也就是小說或故事裡的「關鍵詞」,讓我們可以嗅到意有所指或弦外之音。請問這時候的她是在等待別人的認同?還是她對自己的演出是出出自於自我的肯定?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它是一個自我認同,因為導演利用一位聽不到掌聲的女生,我想如果最後影片稍微調整一下,觀眾的掌聲和這位女生激動的流下眼淚,這樣也可以,結果也好像不會有什麼改變;但我告訴各位在某些方面它是完全不一樣,因為那是一種有差異的自我認同。

在2002年時,當時我小說、散文和童話都寫過了,那時不知道我到底比較適合再寫什麼,於是和當時的女朋友到鄉下去。我鄉下的老家就是矗立在田邊的樓房,傍晚時會有蟾蜍許多跳過庭院。清晨醒來,看到我爸拿了一個布袋走過去,一問才知捉了一袋的蟾蜍。鄉下鞋櫃通常都是放在外面,當我們要出門,我從鞋櫃拿出我的鞋子,結果裡過躲了一隻蟾蜍,看到時覺得有點噁心。當我女朋友拿出她的鞋子時,也發現她的鞋子裡躲了一隻蟾蜍,開始覺得點好笑,接著覺得有點溫馨。我想這可能有些特殊的含義,於是根據這件事,我就寫了這本童話《讓我們幸福的蟾蜍》。故事的兩位主角是不同族的蟾蜍,也就是台灣常見的兩種,一隻是磐古蟾蜍,另一隻則是黑框蟾蜍又叫癩蛤蟆。兩隻蟾蜍因為身上的疣經常被嘲笑,瞧不起,他們就聽信青蛙的話,只要躲到臭鞋子悶上一整天,就可以將身上的疣給去掉。當他們在做臭鞋藥浴的時候,很臭痛苦得睡不著就聊起天來。磐古蟾蜍就告訴另一隻蟾蜍關於他們那一族的傳說,我奶奶告訴我們我們這一族都是貪婪的人變成的,就是從前有個叫磐古的人,天生就喜歡欺騙別人,到處騙,從鄉下騙到城市,最後居然還騙了土地公,騙過了二郎神到玉皇大帝。他跟玉皇大帝說:「祢知道我為什麼叫磐谷嗎?因為我就是磐谷開天的那個磐谷,天地是我所創造的,應該我當玉皇大帝才對。」他就是想騙下玉皇大帝這個位置,結果被如來佛發現了,識出他只是個騙子,就把他從五子山打了下來,結果撞成了一個個的碎片,這些碎片變成了全身長滿疣的磐古蟾蜍。

許榮哲〈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童話的閱讀與創作〉講座紀錄(中)


黑眶聽了,默不作聲,接著牠也說了,我們這一族其實是個愛妒嫉的女人變的,為什麼?傳說有女子長相甜美,但生性愛妒嫉,嫁的是平凡的老公。她有個長相非常平凡的朋友,有熊貓般的黑眼圈,心地善良,竟嫁給了一位有錢人。於是,這個的愛妒嫉的女人不服氣,她去求了神仙讓她們的一切可以交換。神仙告訴她只要將平凡女吃過的釋迦子黏滿全身,就可將彼此的老公進行交換。妒嫉女如此照做,容貌、老公和熊貓胎記都交換了,但比較慘的是全身釋迦子,卻怎麼也拔不下來。進行臭鞋藥浴中的牠們沒有發現農夫來到鞋櫃旁,農夫看著牠們說了:「男和女的鞋子裡,各有一隻蟾蜍,是可以讓人幸福。」於是,將牠們放生了。最後,這兩隻蟾蜍決定以後再也再也不要告訴牠們的孩子們,關於貪婪人和妒嫉人的身世,反而要牠們知道牠們是會讓人幸福的蟾蜍。但是,在《讓人幸福的蟾蜍》的最後這部份,我碰觸到另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祖先是怎樣的人是永生難以磨滅的。在我不寫童話後,改寫小說,這幾年因為接了四也出版又開始注意到童話這個領域。曾得100多個獎項的王文華,作品裡有本《變身小鬼》,是一本很棒的童書。故事大致內容是說一個長了樹瘤的木頭,其他木頭都刻成土地公或將軍之類的神像,它卻被刻成斷了腳瞎了眼的鬼,這也是在處理自我認同的問題。另外一位童書作家林哲璋的《喜歡高空彈跳的微笑蜘蛛》,也是一本很棒的童書,這也是在講一個自我認同的故事。在童書裡,自我認同的比例非常的高,當初在寫《讓人幸福的蟾蜍》時,並沒有特別要寫自我認同,但不知不覺還是碰觸到自我認同的問題。

《我的大海我愛你》這本倒不是那麼直接在講自我認同這件事,不過卻也是間接的在找尋自我認同。故事就是「我的大海我愛你」這七個字,由於發簡訊時,手機突然斷電,這七個字就飛出去了。於是,這七個字就開始找尋自己的位置。「愛」幫了一位男孩告白「我『愛』妳!」,「大海」幫了一位盲人所畫的畫「紅色『大海』」。「的」來到了國語習作的題目裡,
請填寫正確的「的」或「得」:
1. 這是我▉書。
2. 這張畫是我畫▉。
3. 他跑▉很快。
4. 字寫▉很慢。
3和4很快就被大家淘汰掉了,1和2兩個應該都是對的,卻只能選擇一個,其實這沒有正確答案。但因為打從出生「的」就跟著你、我、他,所以「的」為了徹底擺脫,最後它選擇了的答案是2,開始尋找自我認同。最後,「我」選擇了《「魯賓遜」漂流記》,也是回到了自我認同的問題。不知不覺很多的童書大多是在講自我認同的故事,作者們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去創作。

物性
接下來我要講的是「物性」,每個東西都有一種物性。舉個例子來說窗簾和電線桿,窗簾有遮風、遮陽、風景、窗戶和偷窺…等等,電線有電流、小鳥、通電、觸電、孤獨和高大…等等。孩提階段通常還分不清楚「人我」和「物我」,所以童話可以運用這擬人化的手法,像剛才提到蟾除疣和文字的特質,這些主角的特質也就是物性,這是一個關鍵,所以當你選定一個主角時,故事就已經起動了。那麼請大家來分享一下你們剛才想的兩個東西,有提出:麵包和手機、西瓜和相機、棉花和餅乾、義大利麵和餐廳、水晶球和CD…等。那我們就以「水晶球」來說,它有什麼物性,圓、玻璃、算命、女巫、表演、清徹、滾來滾去、下雪、吸入影像…,這些是我們對「水晶球」的認知,而這些認知就會變成角色的性格和配件,當你選定物件時故事已完成了三分之二。重要的是你可不可以精準地找到那些很棒的特質,充份地去發揮。同樣是「窗簾」和「電線」,我們就開始利用這些物性來寫故事。「窗簾」它是屋子裡最自由的,其他家具都不能動,只有它能隨風飄揚;但是當它有一天看到窗外的風箏時,它就哭了,因為它是這麼的不自由。我們可以利用「電線」通電的特質,兩條電線靠近的話可能會觸電,電線與電線之間雖然很接近,但即使是老了,它們還是不能互相擁抱。「統一發票」有什麼特質?數字和中獎,如果號碼差一號就中獎,或數字組合結果是上期的特獎。發票界就有一個傳說,這些中獎的發票會被帶到一個非常神秘的地方,接受洗禮。於是,這些沒中獎的發票就組織起來,跟蹤中獎的發票…。我們寫作時,只要找出美好的物性,充份發揮,故事會很迷人。

層次
洋蔥有層次,史瑞克也說了,妖怪也是有層次的,心地好的和壞的,美和醜的,萬事萬物都有層次。就像這本《鳥人七號》,作者就是利用美術館和油畫的特性,美術館有什麼特性?就是不能動,不能貶眼,不能放屁…等特質。鳥人七號就住在這幅畫裡,不能動什麼事都不能做,每天過得很無聊,腦筋最好一片空白。有一天深夜,陰森森的森林中,突然有菓子掉下來,接著說了生日快樂。於是,鳥人七號趁著深夜決定去森林探險,牠往森林裡走的時候,發現居然還有鳥,就是牠丟了菓子及說了生日快樂。一問之下才知道牠叫廢畫,因為主人畫到一半就畫不下去了,所以牠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牠們聊著兩個世界的不同,於是廢畫決定就帶鳥人七號到另外一個地方。原來再往裡面走那裡住了一隻叫半鳥,房子和鳥都是用炭筆畫了一半的樣子,這隻炭筆鳥一直在等牠的主人回來,因為主人告訴牠去拿個顏料,就馬上回來。故事的結局就是,鳥人七號沒有再回到原來的世界了,因為完全沒有自我,牠在畫中的森林裡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美術館的管理員還堅持認為,牠還在,還曾笑著向他打招呼。作者充份利用美術館以及油畫一層一層的特性,故事雖然還是在講自我認同,卻把物性和層次發揮到淋漓盡致。這本《影子猴》其中有一篇〈影子猴三找仙丹〉,曾得過國語日報的木笛獎。作者充份發揮皮影三個角色的特性,不管有沒有得獎都是部好作品。我們知道皮影是利用光的特性做演出,故事中猴二是皮影猴本身,猴三就是燈光投影出來的猴影,那麻猴大是誰?對,就是操控皮影的人。六十幾歲的猴大將皮影一次又一次的修改,皮影愈來愈輕巧精緻,愈來愈好操作,但是猴二和猴三卻愈來愈擔心,因為猴大卻愈來愈老了。猴大、猴二和猴三是緊緊相連的,不能分開。猴二和猴三聽說西天的仙丹可以讓人長生不老,於是猴三決定去取回仙丹讓猴大服用。商量後,牠們決定明天利用上演的孫俉空大戰鐵扇公主的劇碼,只要鐵扇公主的鐵扇一搧,猴三就可以飛出去,出發去找仙丹了。然而,空缺下來的猴三要怎麼辦?

許榮哲〈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童話的閱讀與創作〉講座紀錄(下)


其實牠們已找好了代班人選,就是三太子挪吒。然而,猴三被鐵扇公主一搧,卻進了網路世界,遊走於遊戲機台間,而且牠也輾轉聽到傳說,只要打敗牛魔王就可拿到九轉還魂丹。結局我就不說了,這個故事裡其實還有一些作者的意識在裡面,老人就像皮影戲,人老了,皮影戲沒落了,以及和新興文化網路的強烈對比。當你看到這樣的故事時,如果你是評審,能不給他(她)獎嗎?當我們在寫作時,找到了物性和層次,其實故事已完成了三分之二,剩下的就是如何把故事連結起來。這樣大家就可以創造出12歲以下孩童,應該可以理解的故事來了。這不是教大家寫童話是要把智商降低,而是用很簡單的文字表達複雜有深度的意義。

接下來我要講的這本是翻譯繪本《珊珊的月光》,雖然是繪本,但我們就以故事內容來說。故事的主角是小女孩名叫珊珊,珊珊經常跟她的同學說她媽媽是美人魚,她還有養了一隻獅子和一隻袋鼠娃娃。與事實相反的是她沒有了媽媽,家裡明明只有一頭老貓,她卻說養了一隻獅子,還有她家裡根本沒有什麼袋鼠娃娃。同學們都認為她根本在撒謊,沒有人相信她。漁夫爸爸也偶爾會跟珊珊講,要她以後多說一些真實的實話,不要再講一些想像(moonshine)的謊話;但小女孩根本分不清楚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想像的。但是,她的同學湯姆,卻非常相信珊珊的話,並經常問她可不可去看她的袋鼠娃娃,但每次她都以不同的理由去搪塞湯姆。有一天他又來了,珊珊只好說:「袋鼠娃娃今天去海邊找我的美人魚媽媽了。」於是,湯姆就自己去海邊找。這時會說話的老貓就跟珊珊說:「今天漲潮再加上有暴風雨,湯姆獨自跑去海邊很危險。」因為天已經黑了,於是,珊珊拜託老貓去找湯姆。天亮了,老貓和湯姆都沒回來,這時漁夫爸爸回來了,小女孩要爸爸趕快去救湯姆和老貓。結果,爸爸救回載浮載承的湯姆,但老貓已經不見了。故事說到這裡,我們可以慢慢地了解了小女孩為什麼會去虛構一個美人魚媽媽,因為她需要媽媽的愛,而獅子是出自於缺乏安全感,袋鼠娃娃是她需要朋友,她只是在為自己構築一個愉悅的世界。經歷這事之後,珊珊也覺得自己長大了不少,也開始說實話。有一天,爸爸送給了她一隻沙鼠。她將沙鼠帶到學校,湯姆看到了就問珊珊這隻沙鼠叫什麼名字,珊珊也想起爸爸的話,不要講空話,要說真實的話。於是,她告訴湯姆說牠叫「月光(moonshine)」。其實,故事完全沒有說教,剛才有說教是我補充的,但我們都可以從故事的內容了解到這到底在說什麼。

有記得次我到台南將軍的瀉湖,在那裡可以吃到烤鮮蚵和烤魚。印象深刻的是船上有個約5歲的小男孩,船在行進中,他就突然跟他爸爸說:「有一隻好大的魚。」正在吃著烤魚的爸爸,沒瞧海裡一眼,從嘴巴吐出一口魚刺後說了:「我聽你在唬爛(台語)。」這令我印象非常的深刻。有次過年回老家,一家人在聊天時,我弟告訴他女兒很會說謊,原因是女兒托別給人照顧,有次回來女兒說堂姐打她,但他打電話求證後,根本就沒這回事。大人就繼續聊著天,但我弟的女兒突然大叫:「我爸和我媽把我一個人丟下來,全世界只剩我一個人。很可怕,很可怕!」我弟直接回了:「哪有。」女兒回:「有。」眼看場面愈來愈難堪。後來,我弟仔細的回想,才想到有次鄰居來按鈴,他和太太走出去了解情況,但沒有離開家,約10分鐘。但是,小孩的認知系統是與大人是不同的,這10分鐘對她來說,可能是很長很可怕的。就像剛提到的,小孩認為的「大」,與大人所認知的「大」是有所差異的。雖然只是10分鐘,時間長短上的認知也是有差異的。小孩子有他們自己的認知系統,童話只是用最簡單的文字,以他們可以認知的事物去處理故事,絕不是把智商降低。

當初在寫《舞啦啦變城隍》時,因為大人的世界較嚴謹,所以我以小男孩舞啦啦做為主角,這樣童話故事寫來就可以比較有彈性。舞啦啦是位生性善良的水鬼,因為他不想拉人,因為這樣會害死人。所以他決定去拉廣告,於是在河邊立了一個拉廣告的牌子,後來幫了青竹絲和老虎做廣告,他才發現原來不實的廣告,也是會害死人。想像力就是將距離遙遠的東西寫在一起,A到B距離不到500公尺,如果是A到Z,將原本不相干的兩件事,慢慢地拉在一起。

學員的提問:
故事的核心價值如何產生?
故事寫到最後一定有它的核心價值,只是這個架構是立體的,還是鬆散的。雖然剛才提到大多數是在講自我認同的故事,但這並不是絕對的。
寫作的想像力如何被引導?
寫作有很多種,就像作文和文學創作的目的就不同,而好的文學未必是篇好文章,好的文章不見得是好文學。我不是啟發想像力的專家,但可以提供一點意見的是,不要告訴孩子們什麼是不能做的,因為給他們的框架愈來愈多,就會限制他們的發展。不過,可以告訴孩子不知道的事,就是往外拉,延伸擴展,而不是告訴他們什麼事不要做。
如何讓孩子持續的創作?
就我的例子來說,因為清楚知道操作水庫不適合我,於是我就嘗試學了很多可能是將來適合從事的事來做,我學過電吉他、漫畫和畫畫…,後來就發現寫作是比較適合我,並不是一開始就清楚自己會從是寫作。雖然學得很廣泛,這些只是要找到一個有興趣又適合自己的事情來做,最後讓自己走在對的路上,持續地創作。因為寫作最後變成是我的工作,持續的創作的義意上可能會有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