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7日

呂冠緯〈看見自己.看見需要〉講座記錄_(上)

各位夥伴大家午安,我是冠緯,現在的身份是誠致教育基金會的執行長,可以說是個教育人。常去學校分享,然後到各學校的教育局處,甚至今年的元旦我是在教育部長的家過的,因為他邀請我去討論偏鄉教育要怎麼樣用科技幫得上忙,他最近推出了一個偏鄉教育的五個政策。

在我投入教育這領域之前,本身是一個醫生,完成了整個醫生的Training,得到醫師執照之後,嚴格來講最完整當醫生的時候是我在海軍當醫官的那一年,所以有看我的書的人大概知道我有這樣子的一個階段;同一時間呢,因為我自己是一個基督徒,很常出去分享一些關於福音的想法;另外一個因為自己很喜歡音樂,所以也是個創作者。所以有人會說:你是1/4個醫療人,1/4個教育人,1/4個傳道人,1/4個音樂人。
其實呢,我最期待人家注意到我的都不是這些身份,我最希望大家注意到我的是:我會運動。其實我從小的夢想就是像林書豪一樣打NBA,不過後來顯然的長得不夠高。
所以如果你要記住我的話,除了我叫呂冠緯外,可以用一句英文:Doctor Ray is an Educator, an Apostle and a MusicianRay是我的英文名字,DREAM正好組成了「在白天作夢的人」。
先透過一個影片讓大家認識一下我是個怎麼樣的人。這是我送給我妹妹的生日禮物。
放這影片的原因,只是先讓大家了解一下講者是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人。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看見自己,看見需要。這個題目要分享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跟你有什麼關係?我會先從:My Vision(我的願㬌)開始。我的願景當然不見得是你的願景,不過我邀請你們聽聽看。因為我跟你說為什麼我的願景是長這個樣子,My Reason Why so?在這個Why so 的時候,我盡量會給一些支持、一些論述,去讓你理解我的理由不是胡言亂語。同一時間,如果有這樣的願景,要怎麼樣從現在達到那樣的願景。願景是對未來的描繪,而Mission(使命)怎麼樣朝那個方向去的過程,所以它是How。更細節最後會提到不同的Strategy(策略)跟方法。如果我今天跟各位分享這些,而你還沒有睡著,可能代表你可以Take your action,或許跟你有些關係。
我們就從我的願景開始吧,「在我心底一直有一個夢,每一個人不管他是孩子或是成人,他可以在品格、能力上,持續而且均衡的發展,進一步能夠認識自己的熱忱,也可以看見社會的需要,最後呢,能夠投入這個交集處,然後做出貢獻」。這是我想像中最理想的一個世界的狀況。
為什麼有這樣的一個願景,因為我相信在剛剛我所講的那樣子的狀況下,社會才有可能持續的、正向的發展,每一個人才有可能享有最大的滿足感,這兩件事情如果都可以同時達成,何樂而不為呢?具體來說,如果我剛剛Vision在那邊的話,其中重要的條件就是:自己的熱忱跟社會的需要怎麼樣都認識,然後同時投入以後,可以找到那個交集。
所以我們來做一個有趣的分析,我們如果把個人的這個軸向分成有些事情是你有熱忱;有些事情是你一點熱忱都沒有;有些事情是小朋友們的學習越來越有興趣;有些怎麼學都不會有興趣。這是個人的軸向。
社會的軸向呢,則是有些事情會推著社會往前,往進步的方向,這是社會所需要的;有些事情是社會沒有任何的感覺,這個人、這件事情突然不見了,這個社會沒有差;甚至有些事情是負向的、是社會不需要的。
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方向去做一個分析的話,那麼我們自己的Position在哪裡呢?我們把自己放在哪個地方呢?

我的第一個理由是:為什麼這樣的Vision,社會才會走向持續發展,個人才會有最大的滿足。因為如果今天我們是做完全沒有熱忱的事情,投入一個對社會沒有一點幫助的事情,其實常常這是一個隨波逐流的狀況。他的心境是:他並不開心,社會也不會去關心這個人。我們要問的是:是不是不論身為家長或是老師或是整個社會氛圍,常常讓很多人落在這個象限裡。我們有去關心這個人他的熱忱、興趣、天賦在哪裡?我們有沒有告訴他社會未來的需要是什麼?所以就看這個社會如何擺盪,這個是熱門科系、賺錢的科系,但這些東西真的是社會需要的嗎?真的是孩子心裡的熱忱嗎?我覺得如果沒有去問這個核心的問題,我們只是隨波逐流,我們不會開心,社會也不會關心我們。

另外一種人,他投入的是社會高度需要的、他自己卻沒這麼多的熱忱,在我身邊有非常多這樣的人。他很有能力,在父母的期待下進了醫學系,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歡。但如果我們只是一直告訴孩子這個社會需要什麼,而沒有去看自己想要什麼,這種人會一直被社會緊緊的抓住。

第三個理由,我們回頭看剛剛是投入高需要,但是自己沒有熱忱的這個象限的時候。反向呢?如果是自己很有熱忱、但是社會不需要的事情,或許這個詞有點重,但這就是所謂的自私自利者。如果自己很開心,對這社會無害就算了,但有些是造成傷害的。

剛剛講的三個都是負向的理由,但我相信正向的理由是當我們扮演一個利人利己的角色時,去找到我們的高熱忱、社會的高需要的那個交集,社會能夠持續正向發展,而我們每個個人也能夠持續正向成長。
如果這些能夠說服你,下一個問題你會問的自然是:如何達到呢?這是一個理想的社會願景,我剛剛講的Reason,現在我要跟你分享我的Vision、我的How
用一句話:「確保每一個孩子擁有優質的個人化教育」因為如果每一個人都有優質的個人化教育,個人化教育的意思就是依著每一個孩子在能力、興趣、天賦、學習速度……,各個面向上的不一樣,然後還有他的外部(他的環境、社會需要),在這個當中,去持續的幫助他提昇他,以至於最後他可更認識自己、認識社會。
我相信這個就是方法,再更簡化就是「好的教育就是方法」。講了一大堆其實都是廢話,教育的目的不是本就如此?「因材施教」、「適性良材」,教育部十二年國教寫出來的也是這樣子。所以Mission是一個很大的,我們需要具體的策略和執行的步驟。什麼是可執行的步驟,當你在談的時候可以寫出策略1、策略2、策略3、策略4.....,可是如果我們只重方法,沒有他的源頭,是很危險的。

所以策略後面的源頭是什麼呢?我認為是Leadership(領導力),因為策略誰來帶頭做,其實常常是那個環境的領導,在家裡是父母親;在班級是老師;在學校是校長;在社會也許有NPO的領袖、企業的領袖、政府的領袖。可是這個Leadership後面更深一層的意義是他的Culture(文化),而這三者絕對需要一致,他才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益。

呂冠緯〈看見自己.看見需要〉講座記錄_(中)

所以接下來我跟各位分享一個東西,這是我過去一直的反思,如果我投入教育的領域,我只是一股熱忱,我只是想說科技看起來很Fancy,所以我用科技來幫忙教育。很多時候好心的人反而會壞事,因為他太有善意了,大家都覺得他做的事是好事,可是如果他沒有釐清自己的方向是對還是錯,那麼這個好事反而可能變壞事。

所以我們來看一下文化的這個部份,文化是一種看不到的東西,但他影響我們的思想、行為、生活的各個層面。我用了Schneider Model,他將文化定義成「我們透過怎麼做來達到成功」,就是你是怎麼思考這整件事情的脈絡。分成「你關心的事」(Today, Reality)(現實)、「Tomorrow, Possibility(你可以到哪裡去)。在策略及方法上,是用Impersonal(去人化)的方式(一直強調某種規範、群體的重要性),還是你是一直強調以人為本(Personal)。這會帶出四種不同的文化。

第一個是Control的文化,關心的是現在,同時也是非常組織化的方式,因為核心的信念是「We succeed by getting and keeping control」,在軍事裡一定須要這樣的文化。

另外一個象限是一個競爭的文化,「We succeed by being the best」,在這樣的文化也是臺灣過去2030年的教育文化,「唯有讀書高」、「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一直想辦法擠到金字塔頂端,但是犧牲了非常多擠不上去的人。

所以開始出現了一種反動的力量,人是最重要的!「We succeed by working together」,重點是一個合作的文化,是一個以團隊、信任為中心的。但是他關心的是Reality(今天),所以當一群人在一起他們關心的就這一群人而已。我們看到的有「森林小學」,他們覺得重要的是這群孩子,快樂、持續學習,至於他做的是不是對社會很有用的事情,再說。

這個其實嚴格來講好像還不錯,可是他是最適合擺在教育裡的文化嗎?我自己覺得沒有標準答案,但我自己覺得最適合擺在教育裡的文化是Cultivation(培育),任何組織、社會需要的不一定一樣,但是如果談教育,一個培育的文化是很重要的。也就是他是以人為核心,然後看人的可能性,不斷的幫助他成長,因為他相信「We succeed by growing people who fulfill our vision」。

接下來從我們的文化帶到我們的Leadership,然後我要跟你分享4個我所關心的面向及議題。
第一個是我所希望不管是在誠致教育基金會裡面所建立的組織文化,或是在整個臺灣的教育圈,甚至如果有一天在臺灣的社會,我自己很希望是這樣的一個文化,而這裡面的Leader所要做的事情,他是催化劑、孕育者、收成者,所以他不會走揠苗助長的路線,他所做的Strategy包括「了解孩子淺能」、「幫助孩子於成長」。
Collaboration的文化其實是不好的,只是他適不適合在那個環境裡面。Competence也是一樣,很多的Leader例如Google, Apple,他的老闆必須想辦法成為標準設立者。
有趣的事情是這樣子,如果大家還記得剛剛四個象限長什麼樣子,這邊強調一件事情就是:這個文化如果要孕育、執行策略的時候,他可以藉旁邊的文化的策略來用。如果用自己文化裡主要的Leadership或策略,95%以上都會有效。如果藉隔壁象限的文化跟策略來用,大概50%~60%有效。但是如果是要借對向的文化的Leadership和策略,就會很危險,幾乎都會碰到反彈跟無效。所以如果我自己期待是長這個樣子的話,那麼我就要小心的就是Control的文化,這是大大的跟Cultivation的文化衝突。

所以為什麼我先花一些時間談文化,是因為我的策略是從什麼樣的文化衍生出來的,這個是更深層的問題。

呂冠緯〈看見自己.看見需要〉講座記錄_(下)

所以跟大家分享完剛剛Culture的部份,對我來講現在就有四個Strategy。希望能夠達到我的Vision,就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有優質的個人化教育」。孩子一出生,不可能自我教育自己,所以第一個就已經開始教育他的基本上就是父母親,所以我很常花時間到不同的地方,很時候就是對於學校的家長,那是從我大二、大三就開始做的事情,然後我告訴自己這件事情為什麼這麼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雖然老師在學校的教育很重要,但是尤其在都會地區幾乎父母親的影響力是更大的。所以我常說這個如果在一個培育的文化,他就不可能用言教的方式來教入,因為言教基本上是一個Control的模式,一定是我這樣做,然後孩子打從心裡面開始爸爸媽媽喜歡閱讀,跟著爸媽一起閱讀。
「身教大於言教」,但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對孩子的期許是什麼?我們大部分都希望他可以過好的生活、好的家庭、好的薪水、好的工作……。其實都是正面的期待,可是中間常常不見得有一個細致的溝通的時候,就變成一個個標準、目標。我覺得如果真的要立什麼目標,應該要從比較核心的理念開始,也是我在書中有提到,簡單提一下,如果有興趣深一點可以再看書裡面。

第一個家長應該最花時間關心的孩子的Desire,他是不是一個有動機的人?如果他開始冒出一些些學習的興趣的時候,應該要想辦法支持他。因為Desire很難培養,卻很容易扼殺。剛剛大家有看到我影片,我沒有多講其他的東西,但你應該發現一件事情,雖然我的音樂沒有多專業,但我還會不算少種樂器,小提琴、鋼琴、吉他、爵士鼓,而且你聽到的音樂,後來我在臺大醫學系畢業的時候,做了這個影片,自己編曲,也沒受過什麼專業的訓練。但是這一切的源頭,都是在小學的時候父母送我去音樂班,結果我的主副修:小提琴和鋼琴,其實不怎麼樣。但我的樂理反而滿好的,用數學的邏輯與架構去理解音樂。然後我的父母觀察到這一點,國一的時候,我就看到有教會的大哥哥在打爵士鼓,我覺得太酷了!因為節奏是最數學感覺的音樂的部份,我就想開始學。
各位家長,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他想學爵士鼓,你會怎麼做?爵士鼓非常吵,我們家不大,只有30坪。我的父母親就帶我去買,當然他們沒有錢去買很好的,但是對於一個國一的小孩子來講,他的Desire被滿足,然後他很珍惜這一個東西。接下來父母親做的事,為了讓他能投入他有興趣的事情,所以把房間弄了很多隔音,再來限制打鼓的時間。這我都絕對願意配合,因為我可以打鼓。到了國三的時候,那個時候我還要考基測。結果我卻覺得吉他是一個更適合我的樂器,因為吉他透過刷的過程掌握了節奏,但是又透過一些按和弦、分解和弦兼顧了一點弦律,所以他最適合這種One  Man  Show
我就覺得這個樂器很棒,所以我就開始練吉他,是在國三會考的時候。你是不是會跟你的孩子說:今年就專心讀書,其他東西都不要碰。我父母親跟我講的是:專心讀書,晚自息回到家好好練吉他。
很有趣,我的Desire就一直一直被延伸出去,然後接下來就延伸到我的科目。每一科我學有興趣有興趣,然後這個專業就開始跨到別的地方。
我之所以花這麼多時間講這個,是因為Desire真的很難被培養,很容易被扼殺。最容易扼殺孩子的Desire,真的是最愛他的父母。
第二個我們能幫助孩子的是一個關係導向的人,這個其實才是更重要的,而不是成績、功課而已。執行力的部份,孩子態度的部分,最後是孩子對金錢、時間的管理。
我覺得父母親其實只要你能夠看得到,孩子是有動機的,他是跟人能夠相處的,他在做他有興趣的事情的時候,他是有執行力可以完成的,他是一個有正向態度的人,他是能夠管理他自己的人,不管他的成績多好多壞、是不是走往我們預期的方向,我相信這樣的孩子已經是一個全人發展的孩子,就算他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我想講的是說,剛剛那樣的孩子,如果我們去陪伴他、幫助他,我真的相信他反而更有機會去達到那個夢想。那個夢想是建立在他的熱忱也兼顧著社會的需要,因為他是一個Relationship,有建立關係的人。我的Strategy1就是,我雖然在誠致教育基金會,我平常工作裡不太會碰觸家長,可是在有些機會當中,我會特別去跟家長談,至少我從我的父母親身上,我覺得很幸運,所學習到的一些文化,還有他們帶我的方式。

第二個Strategy,很實際的,從家庭教育延伸到後面就是學校教育,所以怎麼要那個框架、策略跟方法,來幫助學校和師長能夠盡到一個以培養孩子,以孩子為中心的方式,我也不斷常常在想。那我後來想到的一個架構,是所有老師都很熟的一個東西,這是所謂的Bloom教育目標分類,也就是說在認知的層面有這六大目標,從最基本的記憶、理解、應用到越來越高階的分析、評估、創造。
我們都知道21世紀最重要的能力其實是這個人有沒有辦法創造出新的Revalue的東西,如果他有好的評估、分析、應用的能力。如果所謂的記憶能力,現在的電腦5G10G然後一路到500G1000G1T,他可以記的東西越來越多,電腦可以理解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如果我們不去訓練孩子上面的能力,那麼我們有一天會被電腦、自動化給取代掉。
所以其實應該要去想辦法翻轉這個架構,讓更多的時間是去訓練上面這個能力,怎麼做呢?學習金字塔就是一個很好的Idea,學習金字塔講的就是:如果我們今天只是用Lecture的方式,就是今天什麼都沒有有,我只是在前面跟大家純演講,除非真的很精彩又很短,像現在大家專注力可能只剩20%左右,我盡量在大家變成2%之前結束。如果只用這樣講的方式,大概吸收效率只有5%左右而已。如果像這樣加入了Audio Visual(視聽),有聲音、視覺,看起很Fancy,大概多一點可能20%。如果我再多一些東西,除了視聽之外,有的時候有一些Demo,比如拿出個道具操作一下吸引大家注意力,效果又再好一些,30%。可是一旦今天結束的時候,大家一定覺得還不錯,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我們後而有進入到Discussion Group,也就是大家可以在這討論裡面的時候,學習效率就到50%。如果是Practice by Doing(實做),那就更高到75%。如果一個學習者可以拉高他的角色到小老師,你學會一個東西而且還教其他人,那麼你的學習效率會非常非常高,在我書裡面寫的,我高中的時候成績可以一路提升的關鍵是我拉著同學一起,我花了很多的時間教同學。
所以如果今天學校的老師,可以花更多的時間這一些活動、模式上面,有沒有更多的機會我們可以培養孩子上面的那些能力?可是英文最基本的就是背英文單字啊!數學最基本的就是基本的演算啊!我怎麼可能一下就這些東西呢?
各位,科技一直不斷的在進步,有越來越多的事情聰明的電腦他是可以取代,所以如何用其他的時間或部份課堂上的時間,讓這些東西電腦都可以做了,你可以把他變成影片的方式、文字的方式,在網路上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去使用他,就可以處理最基本的RememberUnderstand
這就是現在誠致教育基金會在努力跟各個學校老師去對話、溝通的,就是我們怎麼樣讓老師的角色持續的改變、提升,老師永遠不可能被電腦取代,因為就像醫師永遠不可能被醫療儀器取代一樣。可是隨著醫療儀器的進步、電腦工具的進步,老師跟醫師的角色都Move Up,要去做那些電腦儀器不能去做的事情。
所以我常自我挑戰,雖然我並不是現場第一現場的老師,但是我常問我自己:如果我是一個老師,我會怎麼回答教育的意義及目標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幫助孩子可以認識他自己,想然他除了認識自己,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持續提升、充實自己,最後他可以貢獻他自己。而一個師者正是透過「傳道、授業、解惑」去達到這樣子的目標。
然後均一教育平台想要做的事情就變成老師的工具,透過類似剛剛這樣子一個翻轉的一種教學模式,更多的課堂的活動而非單純的講述而已。那麼老師善用這兩種的時候,就可以把更多的「授業」讓平台分擔,就是不再單向的講述,很多東西影片他可以幫一些忙。當然好的老師他可以講很好的東西,但就變成這些東西更應該被記錄下來,讓其他的老師或社會上的人可以用得到,而這個時候老師們就有更多的時間被分出來做我個人認為在教育當中一個老師更應該扮演的角色,也是一個學生他會記得這個老師是好老師的,就是「傳道」----傳承生命的道理;「解惑」-----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你跟孩子站在一起、陪伴他、幫助他。
過去完全沒有時間是因為你都一直在講課就結束了,如果今天你有更多的時間能夠傳道、解惑,我相信這會幫助每一個孩子更認識自己、更認識這個社會,然後他有機會走到那一個交集的一天。

所以第三個Strategy,就是為什麼我現在在誠致教育基金會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發現如果要幫助老師那麼就要善用科技跟工具,不是要去取代他。所以均一教育平台在座的人或許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我們很快的帶過,你只要回家GOOGLE「均一」兩個字,第一個就是教育平台,然後你可以自己玩玩看,或是家長帶著小朋友玩玩看。總之就是有影片,超過5000片,從國小到高中的數學、自然……,可以讓學生有知識的Input,但是Input不夠要有Output,所以要有互動式的練習題,然後他不是死的題目,數字不是固定的,因為電腦程式可以一直亂數出題。
接下來學習須要一點點的外在鼓勵及動機,所以有徽章制度。最後有一個所謂的教練系統,不論是家長或老師都可以陪著孩子一起成長,看到孩子的進展狀況,跳到的他的困難一起幫忙解決。
在過去的兩年半裡面,我們從剛上線沒有什麼人到去年剛破1萬人到現在已經超過20萬人在使用,而每個星期的活躍使用者大約2萬人,這些數據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

有趣的事情是,使用均一教育平台的人27%都是從臺北來的,接著新北、臺中、高雄、桃園、臺南,就是大家熟悉的六都。那大家覺得你剛剛講的願景是「幫助每一個孩子,包括弱勢的孩子,包括偏鄉的孩子」,結果這樣看起來好像還是照顧到都市的孩子比較多。不過因為這是總比例,都市的人口本來就比較多,所以他佔的比例比較高,我們如果從單一縣市的角度來看,也很驚訝的發現佔比最高的是臺東,在過去一個月內國小到高中的學生有上到均一教育平台至少看一個影片或做一個練習題的,臺東有8.1%的孩子,有就是每12個孩子就有一個使用均一教育平台。第二名是臺北市,所以很有趣,鄉有人用,城也有人用。第三是宜蘭,第四是澎湖,第五是花蓮。所以看前五的時候,其實有四個是宜花東澎湖,第二名是臺北市。

科技不完美,他沒辦法解決所有的問題,但他有機會跨越地理的限制、時間的限制、族群的限制,然後我們看到的是他真的可以幫助弱勢,因為均一教育平台使用量最高的時間是下午45點,在臺東、在澎湖很多是整個班級留下來做補救教學,因為他們相較於全國是屬於落後的1/3。所以均一教育平台很適合用來補救教學,因為他什麼程度都有。
影片用最多則是晚上,因為這是一個翻轉教室很適合的Model,當你有越來越完整的內容在上面的時候,原本是Homework at home的模式,在學校就單向講課,指定一個人然後一群人一起講,自己回家寫作業遇到問題沒有人可以問,這是一個有Tricky的狀況。既然有這些素材,那麼為什麼不反過來呢?
科技可以帶給我們教育很大的衝擊跟改變,我相信是往正向的方向。所以有趣的是現在已經在全臺灣了。我們看到有一些種子慢慢在發芽,當然還有很多的問題。但是如家庭、家長的觀念改變,如果師長、學校的觀念改變,教學的方式不一樣,如果工具可以配合、配套,那麼這個時候我認為學生沒有理由不學習。
第四個策略就是直接跟學生對話,56年級的孩子幾乎可以很專注了,你講的東西他們基本上都聽得懂。但是當我們可以有好的環境Setting好的時候,孩子就沒辦法去逃避學習的責任,孩子的學習責任其實是他要問自己幾件事情。

第一個是我的學習方法對不對,然後進一步問我的時間安排對不對,我的環境安排對不對,接下來問的是可以學什麼東西、可以問誰,然後最後是怎麼樣培養學習的渴望。這加構其實就包含了學習的所有面向,讀書的Know How, Know When, Know Where, Know What, Know Who, Know Why。我故意倒過來寫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常常先歸咎於他的方法可能錯了,但常常是很基本的時間管理跟專注度的問題,很多的孩子只要能夠專心他就可以學得好,而專心要學得好必須讓自己處於一個不可被打擾的環境,像我在家裡就沒辦法,家裡有電腦、電視、電冰箱跟床,太有吸引力了。所以我比較常讀書的地方都是在家裡社區旁邊一個小小的K書中心,那邊就是只有桌子、燈光、椅子還有你帶去的書。其他的時間要玩就專心的去玩,但是要讀書的時候盡量讓自己能專心。所以其實常常很多方法層面光是處理這個層面就已經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成效變好。然後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層面之前,其實當他是在讀適當的Content,以及他知道他有人可以問的時候,他會更願意去管好自己的時間跟到好的環境裡面去。而最終其實他願意往這些方向走,最基礎的還是來自於渴望。這是我的第四個Strategy
而挑戰學生這些東西,也是一樣,我相信可以幫助他們達到他們的夢想,我已經有三個Dream,大家知道我很喜歡這個字。
所以我要帶大家分享我的願景,為什麼我的願景是這樣?以及我的使命,然後還有相關的四個策略。

我想要跟大家聊聊兩個很有趣的族群,一群是美國人,一群是猶太人,在教育圈很喜歡講他們。他們不能說是最完美的教育,但是我們剛剛看到Bloom的教育目標分類最上面那個是創造的時候,這兩群人是最有創新能力的。
美國人教他們的孩子要看自己想要的,猶太人教自己的孩子要看環境需要的。所以我們都知道那個笑話,一個猶太人蓋了加油站很賺錢,第二個來蓋了飯店,第三個來蓋了一個超級市場,第四個來蓋了百貨公司,最後形成了一個生態系大家共存。但是一個華人蓋了一個加油站很賺錢,接著第二個、第三個大家來蓋了無限多個加油站,最後大家削價競爭,然後沒辦法共存。
如果我們這個東西看成一個光譜的話,我們明白一件事情,從看見自己想要非常強烈的Internal Desire跟一個非常強調External Need的族群,在這個光譜上你就會發現為什麼這麼多猶太裔的美國人這麼成功,因為他剛好在這當中找到了平衡點。當他做一件他既有熱忱、這社會又有需要的事情,他一定會持續想做。然後有環境需要就一定有經濟價值,所以他絕對養得活自己。當你做一件社會所需要的時候,社會就會提供資源讓你能繼續做這件事情。然後你做你有熱情的事情,你的內在會提供你資源可以持續往前做。
華人在這光譜的哪裡?我覺得華人比較獨樹一格,是看「家長想要,看學校需要」。在這個狀況下,我們的孩子真的非常有可能落入一個象限,就是他是隨波逐流,因為他不認識他自己,他其實也沒有真正的深入認識社會。

最後呢,就帶出為什麼在當初我醫學系畢業前,有兩條路。一條路很清楚,是當醫生的路,我在臺大醫院拿最佳家醫科及皮膚科實習醫師,這兩科的老師其實都非常希望我留在臺大醫院的這一科當住院醫師。很清楚考過醫師執照之後,後面就是PGY,然後當住院醫師,當總醫師,可能有機會升主治醫師,再大一點升主任,然後有一天出來選臺北市長()
問號這邊,當然我父母親都是老師,從小就被「教育」耳濡目染,開始覺得對於怎麼影響別人,尤其是一張張接近白紙的年輕人,開始有了興趣,一直到大二創了補習班,這些寫在書裡面。到了那個時候,後來開始錄了可汗學院那種風格的影片,開始網路上很多回饋的時候。我開始發現這是這個社會需要的東西而且我也有熱忱的東西,但我完全不知道後面有什麼路,我還沒遇到現在基金會的方董事長。但是我那個時候已經做了一個決定,就是我想試試看這個問號,只因為我知道這是這個社會需要的。為什麼我知道?我已經錄了一些東西,一直有人看,有人留言希望我繼續錄,然後在這過程我有我自己的Internal的興趣及Desire
沒想到跳進去之後,後來真的有人,有退休企業家想要做這樣的事情,他剛好沒有這樣的人,老天爺就幫忙開路把你們帶在一起。除了錄影片之外,接下接了執行長的角色開始帶整個團隊。過去一年我開始到新加坡跟美國去分享,其實臺灣在這塊跑得很前面,我們已經快要把整個生態系統串起來。在美國雖然有最大的線上教育平台,在中國雖然做線上教育平台是很賺錢的事情,但是他們現在基本上是分家的狀態,因為市場太大。臺灣剛好夠大也夠小。
在這過程當中我開始在回想,當然我沒有要用我個人的例子來含括所有的人。但我始終相信,如果我們有一個清楚的願景,就是每一個人在他的品格一能力上能持續平衡發展,進一步能認識自己的熱誠與社會的需要,最終投入交集處並做出貢獻。然後因為這樣社會才會走向永續發展,個人才有享有最大滿足。那麼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確保每一個孩子可以擁有優質的個人化教育。
所以我如果我剛剛講了這麼多,你還沒有睡著,那麼我猜想有那麼一點點的機會在你的心裡有那麼一點點的感動。如果你有感動,那麼你應該展開行動。行動其實不用很複雜,他只需要把我們該扮演的角色扮演好。

your action,會帶你到哪裡去呢?最後一張,「看見自己,看見需要」這是我今天的講題,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謝謝大家!

2015年5月24日

陳月卿〈最有效率養生方法〉講座記錄_(上)

陳月卿:
謝謝大家在今天下午來到龍顏講堂,我覺得大家很值得給今天的自己一個鼓勵,各位懂得把時間投資給健康的人真的很棒。
我常鼓勵大家「把掌聲給別人,健康留給自己」,使用這種健康的鼓掌方法,非常的好,我的一個朋友每天鼓掌200多下,血壓都下降了。
大家都知道我過去是媒體人,現在是養生專家。是因為我的老公--蘇起,他在民國80年的時候去醫院檢查,醫生沒有用儀器,用手一摸就發現他的肝有很大的問題,趕快照超音波,發現一個很大的肝腫瘤,立刻開刀切除,還好有一個膜包得很緊,沒有擴散,一刀切除,切得很乾淨。
但切完之後,我的問題才剛開始,因為當初特別知道自己的身體不好,挑一個特別健康的老公,沒有想到結緍兩年,他就既然發現得了肝癌,更麻煩的事是:這麼健康的人為什麼會得肝癌?醫生告訴我:開刀能夠活過2年只剩下一半,能夠平安度過5年不到15%。這是一個很可怕數字的挑戰,所以我就拿出我當年做華視新聞雜誌、天涯若比鄰、放眼看天下、得金鐘獎的精神,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開始研究人到底為什麼得癌症、怎麼樣避免癌症的轉移和復發。這一走這走了24個年頭,到今年520
醫生說這是一個奇蹟,因為前幾年有一個醫生打電話來問我:我怎麼照顧先生,讓他這麼健康。原來他也在照顧一個癌症病人,跟我先生一樣,也是有一個很大的肝腫瘤,也是可以一刀切除,也是有一個膜包得很緊,也切得很乾淨,但兩年不到就復發。所以醫生很想知道為什麼我先生20多年來,這麼健康還可以出任政府公職,在忙碌的政府公職生涯裡,我還偷空生了兩個寶寶。
所以他覺得這太不可思議了,就問我怎麼做到的,我當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可是我講完之後他意猶未盡,他終於問我:你先生的肝腫瘤直徑幾公分?蘇先生自己不知道,我也沒告訴我公公,怕他們擔心、煩惱。所以我想只是一個醫生打電話來問,素昧平生,我為什麼要告訴你實情?所以我就在那裡沉隱不語,他看我一直不講話,他就說:恭喜你啊,他照顧的那個病人,直徑是??公分。他講完之後,我才發覺,他不是想刺探我的隱私,而是一位腫瘤外科醫生常有的思維模式,他們常說:腫瘤幾公分,2年的復發率是多少、5年的存活率是多少。所以他一定想說:我先生的腫瘤直徑公分數比他的病人小,所以復發率低、存活率高。但他講的時候我已經聽到了,他照顧的那個病人的腫瘤直徑公分數比我先生的小了將近一半。所以我想說,如果我能夠把真實的情況告訴醫生,因為醫生都很重視公分數,說不定以後對他照顧病人能夠可以有幫助,所以就很勉強的告訴他我先生的腫瘤直徑公分數。他聽了之後,電話另一頭傳出他倒吸一口氣的聲音,說:他行醫20年,他覺得這是一個奇蹟。
我很高興這樣的一個奇蹟發生在我家,我也希望透過我寫書、上電視、廣播訪問,跟大家分享這樣的一個經驗,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及家庭,都能夠創造這樣的奇蹟。
最好當然是大家都不要生病,所以我就參與了癌症關懷基金會,我開始積極推廣防癌、抗癌的飲食,因為癌症真的是可以預防的!而且我要告訴各位,癌症絕對不是絕症!很多癌友到了癌症關懷基金會,接受我們教飲食、調養的教導的時候,都會跟我們說:醫生說我癌症如何、指數如何,很嚴重。但是到後來他們學會了這套飲食方式,有了信心,交了很多的朋友,很開朗之後,日子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已經超過醫生講的時間很久了,他們還是活得很快樂。所以我們是要說:癌症絕對不是絕症!
除了這個飲食方式對我先生很好,對我很好。大家都知道我以前是藥罐子,雖然現在看不出來。我先生說他下了很大的決心才娶我,我氣死了,我才下了很大的決心才嫁給他。因為他發誓說他不要取一個藥罐子,我就是一個藥罐子。我知道我身體不好,我從來沒有想到別人形容我是一個藥罐子,不過我很會反省。我每天早上起床不是頭痛就是腰酸背痛,不到中午就很累了,然後胃照三餐在痛,常常在感冒、常常在腸胃炎。所以每天上班,就拿了一大包藥,如出差、出國,藥更大一包。
現在他不敢叫我藥罐子,都叫我「長效電池」。
今天我溜出來要跟大家分享的時候,還好他沒有碎碎唸。因為我常常像星期五的晚上,到楠梓加工區分享,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半夜了。以前每次我先生都跟我講:你不要再演講了!演講是沒有用的!所有的人聽過你的演講,這是有科學證據,第二天就忘了一半,一個星期之後只記得你的笑話。
有一次高信譚先生,我以前華視新聞的共同主持人,他說他有一次碰到一個人,那個人很興奮對他說:高先生,你的演講實在是太精彩了,我那天笑得要死。高先生就問他:那我講了什麼?我的題目是什麼?對方完全忘記了。
但是,你們今天不會這樣對我的,對不對?因為你們要追求健康,我想分享健康,所以今天一定要請大家要記住喔。因為我也是參加一場演講得到了很多的啟發,然後開始展開我這健康飲食的旅程。所以如果沒有那場演講,就不會有今天的我,我先生也無法像今天如此的健康。所以有的時候,資訊對我們真的很重要。
我不僅變成長效電池,而且我的肝本來醫生說有纖維化,現在醫生說我的肝很漂亮;我以前胃照三餐在痛,我前兩年去照胃鏡,醫生說我的食道、胃乾淨得像小貝比一樣。所以健康真的是可以管理的,幸福就在你眼前,所以我們今天一起來研究如何管理健康。

我很喜歡跟大家分享,因為我以前很不健康的時候,我真的不僅身體不健康,情緒也很不好。一早上起床頭痛、腰酸背痛,你的情緒當然不會好。現在我每天早上起床都覺得神清氣爽,都覺得健康太好了。所以我就很喜歡跟人家分享,分享的結果呢,有人說:分享是幸福的開始。真的!我覺得我開始跟大家分享之後,我越來越幸福。為什麼呢?有人就會跟我說:陳老師,我照你的方法,我的腰線都出來了。有人跟我說:我的鮪魚肚不見了。有的人跟我說:我以前很不順暢,現在很順暢,連皮膚都漂亮了。有媽媽跟我說:我女兒以前跟你一樣,胃痛帶去給醫生看查不出原因,我照你的方法給他調養,現在不僅不痛了,感冒也少了。還有一個男生在我的臉書上留言說:我用你的方法幫我父親調養(因為得了肝癌),現在我們全家都很健康。我覺得非常非常的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