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要講的這本是翻譯繪本《珊珊的月光》,雖然是繪本,但我們就以故事內容來說。故事的主角是小女孩名叫珊珊,珊珊經常跟她的同學說她媽媽是美人魚,她還有養了一隻獅子和一隻袋鼠娃娃。與事實相反的是她沒有了媽媽,家裡明明只有一頭老貓,她卻說養了一隻獅子,還有她家裡根本沒有什麼袋鼠娃娃。同學們都認為她根本在撒謊,沒有人相信她。漁夫爸爸也偶爾會跟珊珊講,要她以後多說一些真實的實話,不要再講一些想像(moonshine)的謊話;但小女孩根本分不清楚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想像的。但是,她的同學湯姆,卻非常相信珊珊的話,並經常問她可不可去看她的袋鼠娃娃,但每次她都以不同的理由去搪塞湯姆。有一天他又來了,珊珊只好說:「袋鼠娃娃今天去海邊找我的美人魚媽媽了。」於是,湯姆就自己去海邊找。這時會說話的老貓就跟珊珊說:「今天漲潮再加上有暴風雨,湯姆獨自跑去海邊很危險。」因為天已經黑了,於是,珊珊拜託老貓去找湯姆。天亮了,老貓和湯姆都沒回來,這時漁夫爸爸回來了,小女孩要爸爸趕快去救湯姆和老貓。結果,爸爸救回載浮載承的湯姆,但老貓已經不見了。故事說到這裡,我們可以慢慢地了解了小女孩為什麼會去虛構一個美人魚媽媽,因為她需要媽媽的愛,而獅子是出自於缺乏安全感,袋鼠娃娃是她需要朋友,她只是在為自己構築一個愉悅的世界。經歷這事之後,珊珊也覺得自己長大了不少,也開始說實話。有一天,爸爸送給了她一隻沙鼠。她將沙鼠帶到學校,湯姆看到了就問珊珊這隻沙鼠叫什麼名字,珊珊也想起爸爸的話,不要講空話,要說真實的話。於是,她告訴湯姆說牠叫「月光(moonshine)」。其實,故事完全沒有說教,剛才有說教是我補充的,但我們都可以從故事的內容了解到這到底在說什麼。
有記得次我到台南將軍的瀉湖,在那裡可以吃到烤鮮蚵和烤魚。印象深刻的是船上有個約5歲的小男孩,船在行進中,他就突然跟他爸爸說:「有一隻好大的魚。」正在吃著烤魚的爸爸,沒瞧海裡一眼,從嘴巴吐出一口魚刺後說了:「我聽你在唬爛(台語)。」這令我印象非常的深刻。有次過年回老家,一家人在聊天時,我弟告訴他女兒很會說謊,原因是女兒托別給人照顧,有次回來女兒說堂姐打她,但他打電話求證後,根本就沒這回事。大人就繼續聊著天,但我弟的女兒突然大叫:「我爸和我媽把我一個人丟下來,全世界只剩我一個人。很可怕,很可怕!」我弟直接回了:「哪有。」女兒回:「有。」眼看場面愈來愈難堪。後來,我弟仔細的回想,才想到有次鄰居來按鈴,他和太太走出去了解情況,但沒有離開家,約10分鐘。但是,小孩的認知系統是與大人是不同的,這10分鐘對她來說,可能是很長很可怕的。就像剛提到的,小孩認為的「大」,與大人所認知的「大」是有所差異的。雖然只是10分鐘,時間長短上的認知也是有差異的。小孩子有他們自己的認知系統,童話只是用最簡單的文字,以他們可以認知的事物去處理故事,絕不是把智商降低。
當初在寫《舞啦啦變城隍》時,因為大人的世界較嚴謹,所以我以小男孩舞啦啦做為主角,這樣童話故事寫來就可以比較有彈性。舞啦啦是位生性善良的水鬼,因為他不想拉人,因為這樣會害死人。所以他決定去拉廣告,於是在河邊立了一個拉廣告的牌子,後來幫了青竹絲和老虎做廣告,他才發現原來不實的廣告,也是會害死人。想像力就是將距離遙遠的東西寫在一起,A到B距離不到500公尺,如果是A到Z,將原本不相干的兩件事,慢慢地拉在一起。
學員的提問:
故事的核心價值如何產生?
故事寫到最後一定有它的核心價值,只是這個架構是立體的,還是鬆散的。雖然剛才提到大多數是在講自我認同的故事,但這並不是絕對的。
寫作的想像力如何被引導?
寫作有很多種,就像作文和文學創作的目的就不同,而好的文學未必是篇好文章,好的文章不見得是好文學。我不是啟發想像力的專家,但可以提供一點意見的是,不要告訴孩子們什麼是不能做的,因為給他們的框架愈來愈多,就會限制他們的發展。不過,可以告訴孩子不知道的事,就是往外拉,延伸擴展,而不是告訴他們什麼事不要做。
如何讓孩子持續的創作?
就我的例子來說,因為清楚知道操作水庫不適合我,於是我就嘗試學了很多可能是將來適合從事的事來做,我學過電吉他、漫畫和畫畫…,後來就發現寫作是比較適合我,並不是一開始就清楚自己會從是寫作。雖然學得很廣泛,這些只是要找到一個有興趣又適合自己的事情來做,最後讓自己走在對的路上,持續地創作。因為寫作最後變成是我的工作,持續的創作的義意上可能會有些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