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

龍顏講堂「2013大閱讀」第一季公益講座

龍顏講堂「2013大閱讀」第一季公益講座
閱讀的種籽一旦落土,便橫生向下扎根的本能,伸展的枝葉向上試探,形體不斷往外擴張,內部一股無以名狀的生命力準備綻放。端視躍動的生命,我們明白努力的意義與價值。

119 (六) 14301630
張小虹/作家
身體無限大
《資本主義有怪獸》等10餘本著作

223 (六) 14301630
王溢嘉/作家
從活用禪到莊子陪你走紅塵
《莊子陪你走紅塵》等40餘本著作

316 (六) 14301630
林正盛/導演
來自偏鄉的孩子-夢想飛行
導演、編劇、演員及文字創作者

欲報名請洽:
電話→ 02-2557-9670 
傳真→ 02-2550-9495
電子信箱→ service@longyen.org.tw
講堂位址→ 台北市信義路二段1965(金石堂信義店)



2012年12月19日

胡明琪 老師〈「畫」中有話,話中「畫」〉講座紀錄_(上)

今天的講座我希望藉由這些畫作讓大家去反思,你對中國畫和自身的文化了解多少?藉由畫裡的圖像和故事,可以看到什麼?大家的印象裡國畫都是黑白的嗎?請看看這幾張畫,仕女圖、歌舞昇平、聚餐、洗澡、喝下午…,這些畫作也透露了許多古人的生活訊息,再看看宋朝《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當時清明時節的俗民生活。你說山水畫都一樣嗎?西方稱之為風景畫,我們看到這張是故宮鎮館之寶的其中一件《萬壑松風圖》,顏色是因為氧化的關係。這是跨北宋和南宋畫家李唐的作品,宋微宗時任職於翰林畫院,因靖康之難,逃難過程中收了一位強盗學生蕭照。南宋建朝之後,李唐重新進入畫院,蕭照也跟隨著他的老師進入畫院。所謂《萬壑松風圖 》可想而知有非常高大的山麓,端看遠方的白雲,時令應該是夏季,前景是松林,以及隱現的小徑,因此畫面有了幽深遠近之感。左方遠景瀑布一線垂下,澗水潺潺,可謂畫到有聲就是詩。如有在山中健走的人更能體會。《萬壑松風圖 》屬於北宋的中軸頂立式的構圖,如此陽剛的大山大水,如何讓整體看起來柔和些,也就是遠處沒有線勾的白雲。早期畫家並不流行在畫作上簽名,即便有也是隱藏在畫中的某處。大家知道范寬《谿山行旅圖 》的簽名是隱藏在前景樹葉的下方,《萬壑松風圖 》要大家找簽名應該是不太容易,簽名是在遠山上。所謂遠處有仙山,遠山上題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據此我們可以知道這是李唐在一一二四年的創作。這些北方的大山,因為雨水少,植披也就不多,所以可以看到山峰的肌理,那麼要如何用毛筆表現堅硬的質感?這裡用的是斧劈皴,這也是南宋馬遠和夏圭最常使用的皴法,李唐更是大量地運用毛筆側鋒擦出這樣的山水。《萬壑松風圖 》是畫在絹上,早期畫作是畫在絹和紙上,絹的特性是不吸墨,和紙不同的是,絹不吸水,所以可以一層一層做皴擦的效果。近景我們可以看到松根糾結緊抓著岩石,這是北方山水的特色,黑白相間的山與水,澗水穿石而過,如聞聲響,遠方層層雲朵,冉冉上升。雖然是靜態的畫作,卻能營造出動態的美感。

《萬壑松風圖 》是北宋的作品,接下來要講南宋畫家馬麟的作品,他出生於院畫世家,父親馬遠是畫院的待詔,所以他傳承了馬氏的畫風。這件《靜聽松風圖 》一樣畫松,和李唐所畫的松有什麼不同?《萬壑松風圖 》的松是佈滿整個畫面,《靜聽松風圖 》的松強調堅硬的線條,也就是所謂的「馬托枝」。我們知道南宋是定都於杭州,江南山水比較柔和不像北方山水的陽剛堅硬,所以畫作變得柔軟,開始有了留白。南宋馬麟的《靜聽松風圖 》是斜角構圖,空白處分別是宋理宗和乾隆的題字,北宋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是中軸頂立,整個空間是被填滿的,兩者構圖的方式很不同。靜聽松風顧名思義就是要靜,松樹幹上坐著一位老人,傾耳聆聽自然界的松濤水聲,迴盪山間,這就是中國畫所講求的意境。我們知道中國畫的主從關係是,畫得大的是主角,畫得小不表示是小孩,而是配角。南宋院體畫極為注重畫中的人物,環境的氣氛營造。左下角簽名「臣馬麟」,「臣」也就是皇上命馬麟所作的畫,畫裡有皇上所題的四個大字「靜聽松風」。再來我們要談到的是明朝的唐寅,也就是唐伯虎。他的畫作有「南人北相」的特色,畫作呈現多是北方的大山大水,有別以江南的景色,構圖上卻保有南宋的空靈。唐寅師承職業畫家周臣,職業畫家有別於宮廷和文人畫家,所以不論是人物畫或山水畫都有一定的水平。周臣承襲的是南宋的畫風,融合宋文人畫的特色,蘇軾即是文人畫的代表。跟大家分享個小故事:蘇軾有天用了朱砂筆畫竹,於是學生就問了:「老師今天為什麼用紅色畫竹呢?有紅色的竹子嗎?」他就說了:「竹子有黑的嗎?」他也說過:「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畫得像,這和小朋友的畫沒什麼兩樣。他認為,畫雖然一筆草草,但只有掌握形,不一定要像,重要的是義涵;這就是中國畫抒情寫意的文人畫。即便如此,明朝和元朝的文人畫是有所差異的,元朝文人不受重視而隱逸,通常是在朋友聚會的場合,以文會友題詩作畫,所以同件作品常是多位文人的共同創作。到了明朝商業興盛,中產階級崛起,社會結構在改變,所以文人也賣畫。這件唐寅《山路松聲 》,有松聲一定傾聽的人,從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人,可能是主僕關係,站在瀑布前的小橋上,聆聽松濤水聲。畫中山的畫法轉折稜角分明是宋朝李成和郭熙的畫法,皴法又獨具個人特色。大方簽名也和宋朝不同了,題詩落款,「女几山前野路橫,松聲偏解合泉聲。試從靜裡閒傾耳,便覺衝然道氣聲。」畫女幾山不表示唐寅去過,而是張軌隱居於此山中,具有文人隱逸的義涵。最後「李父母大人先生」,可知這是唐寅為了送給調職的地方官所畫的作品。元明文人開始流行以畫贈友,以詩意輔助畫,這也是唐寅所探求的畫藝。

這是另一件唐寅的《看泉聽風》,一樣是斜對角的構圖,樹形古典,瀑布前席地而坐的兩人,看泉聽風好悠閒自得。不過,險峻陡峭的遠山和上一張截然不同。詩是這麼題的「俯首流泉仰聽風,泉聲風韻合笙鏞。如何不把瑤寫,為是無人姓是鐘。」後兩句是以伯牙與他的知音鐘子期之間的友誼,來說明友情的重要。我們知道唐寅的仕途並不順遂,他原是考上了南京鄉試的第一名解元,取得隔年進京考試的資格,但因為捲入了考試弊案,被判不得再參加科舉考試後,又被派舉小吏,唐寅堅持不上任。後來在他的畫作上,我們可以看到「禪仙」或「逃禪」的印章。唐寅的兒時玩伴文徵明,兩人個性迥異,文徵明生性內向處事嚴謹。由於長夀,所以作品相當的多,不像唐寅,算是大器晚成型的。這件《聽泉圖》有簡筆意遠的趣味,我們在古畫裡常看到的,遠水無痕,遠人無眼。剛才提到的看泉聽松濤都是在深山裡,可是這張卻是著紅衣的士人蹲坐在小溪旁,曲折清泉並不是大山瀑布,所以必需傾身仔細聆聽。文徵明與唐寅一樣,拜沈周為師──明四大畫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畫中三首他和朋友互題的詩,朋友王竉題了「獨坐靈泉上,冷冷與耳謀。山中忘日月,春去落花流。」王守題的是「亂山新雨足,碧瀾泛桃花。獨坐清溪靜,消遙弄落霞。」文徵明自己題了「空山日落雨初收,煙樹沉沉水亂流。獨坐幽人心不競,坐聽寒玉竟遲留。」再來我們看這張宋代皇室之後趙孟頫的《鵲華秋色》,他也是元初吳興八俊之一,做為漢人和胡人之間的橋樑,但宋亡了,好友錢選不願就職選擇隱逸。也因為如此,儘管趙孟頫寫了一手好字,董其昌還是批評漂亮到俗氣,也有人批評,沒人格寫出來的字怎麼會美。剛才提到的畫是立軸,另一種形式就是像《鵲華秋色》這樣的手卷,左展右收,可加頁,畫心是畫家的畫作,引首是後人加進來的題字,後面各式的題詩,則是日後的收藏家不斷加紙、題字及重裱的。其實,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畫心並不大。趙孟頫的《鵲華秋色》之所以有別於其他的畫作是,我們知道當時文人並不受重視,他提倡復古,鼓勵以文人畫的筆墨和隋唐繽紛的色彩入畫。在這之前青綠山水不可能是文人畫,而此件作品正是青綠山水的文人畫。引首「鵲華秋色」是乾隆所題的四個大字,此作因此得名。乾隆不僅題了這幾個字,畫中留白的地方幾乎被他給填滿了。之前故宮展出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光乾隆的題字就有五六十則之多,可見他對此畫的喜愛程度。不過,第一件《富春山居》入清宮的隔年又有第二幅進宮,於是乾隆找來專家鑑定,也因為乾隆題了那麼多字,大臣們不敢評鑑第二幅為真品,但畢竟也是花了2000金,所以乾隆請大臣在第二幅《富春山居》題了一則,內容就是陳述這個件事。不過,近代的專家學者鑑定結果就此翻案,第二幅才是黃公望所作。

胡明琪 老師〈「畫」中有話,話中「畫」〉講座紀錄_(下)


《鵲華秋色》不僅乾隆喜歡,我們看到拖尾的跋就有一百多公分,是各個收藏家抒發心情,也等於是在看一場書法比賽,相當的精彩!這則虞集寫著「吳興公…,深得物外山水筆意,雖一木一石種種異於人者,且風尚古俊,脱去凡近。政如王謝子弟,倒冠岸幘,與天下公子斗舉止也。」意思是,吳興公就是趙孟頫,因為他崇尚復古,雖然畫樹畫石與其他畫家不一樣,但他的畫如晉朝王、謝家族般有影響力,足以當做士大夫們的典範。崇禎三年,虞集又在與朋友遊山玩水的金閣舟中看到這件作品,於是他又提了一段話。除了「鵲華秋色」四個大字,這件作品乾隆到底還題了多少字?其實,他在不同時期分別寫了看畫的心得和讚頌鵲山的文章共五篇。《鵲華秋色》畫的是山東濟南的風光,趙孟頫在此當官三年,這件作品是他為好友周密所畫。趙孟頫在畫裡也題了:「公謹父,齊人也。余通守齊州,罷官歸來,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于左傳,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曰鵲華秋色云。」意思是趙孟頫的好友周密之父是濟南人,他曾對周密形容濟南的風光景色,周密卻全然不知,所以他畫了此作。《鵲華秋色》尖頭是華不住山,位於黃河之南,黃河北方的是方圓平頭的鵲山。趙孟頫以解索皴來表現華不住山挺拔,以披麻皴表現鵲山堅實渾圓的山體,用的是淺降青綠,這就是復古。以往青綠山水通常是院體畫,不過,此幅作品卻是文人畫風的青綠山水。遠山、近林、農舍、蚱蜢舟和漁人,雖然不形比例,但整體意境曠遠,充滿野趣。我們知道趙孟頫主張書法入畫,為此他曾題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他說畫石速度要快,便會留下自然的留白和空隙,畫樹要像寫大篆,畫竹就像寫書法,書畫同源。再來,我們比對一下現今2012年的華山和鵲山,大家可知道,乾隆1735年登基後,下江南六次,有次到了濟南,興致一來,便將《鵲華秋色》拿出來欣賞一翻。第一句讚美畫得太好了,第二句即表示方位畫錯了,華山和鵲山左右顛倒了。從此這幅作品就被禁了,理由是因為乾隆皇帝認為這對軍事戰備太重要了,基本的地理位置不能有差錯。但我們知道,因站的方位不同,左右就會有所不同。

明朝沈周畫《山水》,他的山水畫繼承元代的黃公望和王蒙的風格,前景的枯樹像不像趙孟頫的《鵲華秋色》?沈周也是明朝四大畫家之一,我們可以看到山是非常簡單的線條,淡墨勾廓,再用墨色烘染出層次。分別有三個人的題字,沈周自己題了:「米不米,黃不黃,淋漓水墨餘清蒼。」米就是北宋的米芾,他著名的皴法像米粒一樣,所以就叫米點皴,黃就是黃公望。意思是米芾的畫那麼美,沈周自認學不來,說他的畫像黃公望,又不像。朋友陳蒙形容沈周作畫:「沈郎愛山水,每傳山水神。顛癡已不作,夫乃見後身。觀其落筆時,只赤千里真。意與元氣會,胸次無一塵。」沈郎就是沈周,看他作畫聚精會神,一鼓作氣,作畫的速度非常的快,猶如一匹千里馬。接下來這張很有趣,這是元朝顧安和倪瓚合作的《古木竹石》,這件作品目前還在故宮展出,畫面只有枯樹、竹子和石頭,我們可以看到留白處填滿的題字,畫面看起來甚至有些雜亂,如果不說大家可能走過就算了。畫是在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顧安和張紳應隱士通玄的邀請,聯手畫了《古木修石圖》。完成後,張紳和楊維真分別題詠。那麼倪瓚畫哪一部份?三年後,洪武六年倪瓚在朋友家中看到此作,於是他補上了一顆石頭,另題了首詩。大家看得出來石頭是後來裱上去的嗎?倪瓚畫了石頭之後,再請工匠重裱,不仔細看其實看不太出來。他在畫中題了:「雲門古木龍蛇走。迂訥琅玕朔風吼。鐵厓健筆老縱橫。萬卷當胸隨所取。張公僵臥玉山岑。楊顧騎箕上南斗。我來東園梅未花。凍木戟立森槎枒。半醒半醉住一月。柳眼漸碧草欲芽。雲門屢約來看竹。未聞拄杖拖冰玉。開門一看(看字點去)笑如夢中。便應襆被從茲宿。」鐵厓就是楊維真,張公即是張紳,當時顧安和楊維真已相斷去逝了,年邁的張紳也病了這裡倪瓚大致描述這些畫家的情況。郭畀的《雪竹》,引首「封條戞玉」這四個大字是乾隆題的,「封條戞玉」也就是說,白雪落下積在細細的竹稍上,猶如白玉般的晶瑩。這件作品困難的地方在於,雪地、冷風和凝結的冷空氣是先染上墨色之後,然後再慢慢地將竹畫上去,白雪並不是撲上白粉,而是留白,這可不太容易。元朝的文人畫的特色是,文人喜歡和道士來往,畫作經常是追求一種隱逸和出世的思想。其實,我們看到這張郭畀的作品也不例外,他除了擅長山水,也很常畫梅蘭竹菊,這也是元朝文人畫常看到的題材,主要藉此表達畫家們的情操和心境。

接下來我們來看梅,元朝王冕的《墨梅圖》,記得以前念過,吳敬梓在書中記述王冕童年時期放牛畫荷,但現在我們卻只看到他所作的梅,反而沒看過他畫的蘭。這張作品有趣是,畫不大,但上下左右全都題滿了字,至少有十個跋,王冕自己就題了五個。這件作品被借出國展覽時,連外國人都不禁要問,這到底是看畫或者是看字?王冕當時畫這件作品時,已六十八歲,他畫的梅是如何精彩?他畫梅通常只有線條沒有墨色,宋人畫梅是點綴而精緻的,但元朝的王冕畫的梅,卻是佈滿整個畫面,講求的是意境。而且我們可以看到,他畫梅枝有彈性,繁花萬枝,枝幹非常的有力道。其中王冕自己題比較短的詩:「城市山林不可居,故人消息近何如,季來懶作江湖夢,門掩梅花自讀書。」他因為仕途不順遂,所以懶得再做江湖夢,自己在家裡看書教書輕鬆自在。我們可以了解,王冕是藉由梅來抒發心情,和表達君子的清高。他也這麼說過:「吾人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意思是梅吸了池中的墨氣,所以開出來的花都會有著淡淡的墨香。這件也是王冕的《南枝早春圖》,枝幹由頭往上延伸,枝幹與梅花層疊。所以作畫時,一定要胸有成竹,一氣呵成,才可能出現這樣的作品。我們也可以看到花蕊或花萼他喜歡以濃墨來處理,另一種圈花法是雙線勾勒,再以焦墨畫樹幹。看了這麼多作品相信大家了解到,毛筆是可以畫出堅硬的線條,如前面提的大山,也可柔軟的處理雲、花和小草等。最後,這張是宋朝蘇漢成的《冬庭戲嬰圖》,也有《秋庭戲嬰圖》,可能也有春夏,但不在故宮。這件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小孩正在逗貓,宮廷畫講究的是色彩變化,著重裝飾和寫實。當然,這是富貴人家的小孩,不論兒童身上的衣服和頭上的配飾,都是當時流行的裝飾,宋人尤其喜愛珍珠,所以可以看到孩童身上頭上有許多用珍珠配件。看了這麼多的畫作,您們覺得中國畫有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