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大體上來說,有一些變遷是讓我傷感的,因為觀光客或者其他的原因。可是問題是說:人總要寬大一點。我總是嫌觀光客多,我常跑巴黎去,他們不也嫌我?
因為城市文化可能已經成為我們21世紀中,我們人類分享的文化當中一個最主流的文化。當年明朝的皇帝要看一隻長頸鹿還要鄭和從海外帶回來,我常說:康有為在海外18年,作為一個被清朝政府趕走的人。他其實有一個所謂人生壯志之大不幸,
可是人生的小確幸和大確幸。你想想看在那個年代,慈禧都出不了國。
現在其實一個城市文化,大家會發現我在《文化小露台》一書當中,寫到非常多的城市和城市文化相關的。
因為我從小大概在我12、13歲的時候,我人生的志向就兩個:一個要做作家,一個要環遊世界。
我先生後來在30多歲的時候,跟我說我很LUCKY,因為我大部份都做到了。有的人小時候志向做總統,後來發覺做總統不好;或者是舞蹈家,可是卻沒有做到。我可能也許對自己沒有要求很高。
我為什麼會希望做作家,我在《文化小露台》當中有談到,其實在我人生的變遷當中,我開始當作家,開始寫現代詩、散文和一些東西,雖然在北投時也有一些,當主要還是在康青龍的這七、八年。
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我大概就是一個文青,因為我也寫過一些評論的文章。正因為這七、八年我在這裡,人生就是喜歡去模仿一些藝術的東西。在那個時代,這一代像是一個小村落,可是是臺北一個繁華的村落。在1980年代前,大家還沒有機會發財前,身家最穩當的就是公教人員,尤其是中上的高級公教人員。
所以意謂著那個年代在這裡有一個氣氛,不那麼文人、文創的氣氛,是一種成熟市民的氣氛,成熟庶民生活的氣氛。那個氣氛我很懷念。
你要看一個街區的腦容量,就是要看他有沒有獨立咖啡館,整個康青龍大約有20家獨立咖啡館,不是"STARTBUCKS"也不是"西雅圖"。你們真的覺得咖啡館很普通嗎?你去東區看看,東區有幾家?萬華有幾家?艋舺有幾家?
各位也許覺得我講得很精彩,可是其實我覺得我寫得比說得更精彩。我剛剛有提到我在這裡度過了人生最樂的七、八年的時光,後來我24歲時,父親出問題,我們就搬走,開始在東區過著租房子的生活。
我雖然中間有到英國、到其他地方,不過最後我現在還是回到了當初文化的初心,康青龍這個地方。我從英國回來之後,選擇要在師大還是在這買房子,後來還是買了師大那兒,也是有一點點不想回到當年父母的傷心地,要保持一點點的距離。
今天的時間不多了,我雖然還能夠繼續講,講到18:30都沒有問題。今天就講到這裡了,非常感謝大家今天的蒞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