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分享一本書,《不說,就真的來不及了》,目前並沒有中文版。這本書是20年前有位研究生為了論文研究在報紙刊登的一則廣告,內容是如哪天你的生命走到了盡頭,最想述說什麼。其中有一篇是世界500大企業CEO的投稿。他是位癌末的病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他將後事都交待好了,事務上的遺言也已經都交待好了,但還是有些心裡的話要說,所以他非常感謝這位研究者可以讓他在死前可以好好地說自己的故事。可見說心裡的話有多重要,也就是說完這些話,我們才能好好的離開;趁我們還沒走到人生的盡頭,學習講心裡的話,讓生命安穩下來很重要。那麼他說了什麼樣的故事?他提到「財產都已分配好了,心中遺言無處告白,感謝這裡提供可靠的匿名收藏處。身為世界500大的總裁,曾經叱吒風雲,人們都很羨慕他,但他不得不承認,除了工作以外,人生沒什麼樂趣,財富累積也變成一種習慣,就像身上的肥肉一樣,社會地位和財富在即將到來的死亡面前,已全部變得黯淡無光,毫無意義了。我也深夜裡多次反問自己,如果我生前的一切被死亡重新做價後,已經失去了價值,那麼我現在最想要的是什麼?」這是很棒的反思,就在他回顧人生60幾年來,只有一件事是他最在意的,當8歲那年的暑假,他住在亞利桑那州,隔壁鄰居有位來渡假的小女孩薇薇安,他帶著小他一歲的薇薇安到處玩樂,兩小無猜好開心。有天,他為有抓一隻樹上會叫的蟬給薇薇安,不小心從樹上掉下來,幸好被樹枝勾住了,懸在半空中,除了驚恐,也因受傷而痛哭。薇薇安也因為受到驚嚇而哭泣,可是她不斷地安慰他,用手輕撫他的腳試著安慰他,並嚷著我一定會想辦法救你。後來樹枝承受不了重力,他掉了下來,腳受傷流血,她不但邊幫他擦血,還邊對著小男孩說:「我要跟我舅舅說,我不要回去了,要留下來陪你。」就是這句話,小男孩覺得「我很重要」,最後,小女孩還是得回到父母的家,從此他們再也沒有聯繫。他說那女孩可能已經忘了,即使他將面對死亡,可是這個記憶永遠伴隨著他。他一生結過4次婚,他知道這四段婚姻都跟金錢有關,但跟愛情無關,這種與愛無關的婚姻當然不可能幸福,所以孩子們跟他的關係淡如水。但他很誠實地承認,會變成這樣不能怪誰,只能怪他自己。最後他寫到:「現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夠用的財富,就該去追求其他與財富無關的,應該是更重要的東西,也許是愛情,也許是藝術,也許只是一個兒時的理想。無休止地追求財富的慾望,只會讓人變得貪婪和無趣……。如果還有來生,我知道我會怎樣去過生活。」
我曾將這個故事分享在臉書上,目的是希望不要有人到死之前才有這樣的覺悟和說這些話,趁我們都還年輕,行動自如的時候,不要躺在病床上時,才在想來生要如何。話說回來,他會變成這樣並不是他的錯,外在的體制和個人內在的因素,就像我們之前提的那位女土個案,如果內心有個憤怒,那就會經常找人吵架,日子搞得烏煙瘴氣,這樣過一生就很冤枉。書裡有章是談我的媽媽,她就是我剛才說的人,因為她之前過得很辛苦,進入婚姻之前又沒有被療癒,所以和她一起生活的人也會過得很累,但我媽絕不是故意想把自己變成這樣子;因為我看不到我媽有任何可以改變的空間,但我可以理解。所以說一個人會變成什麼樣子,一定有故事。你們可以出來聽演講,出來上課,買書來看,你們可以幫助自己,過得快樂,健康,快樂健康才是王道!這是我目前人生最大的體會,也僅供你們參考。
Q & A:
老師您提到,一切的不順遂造成您母親的壞脾氣,那麼除了當位聆聽者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她?
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就我媽的例子來說,近幾年我媽的脾氣有變好,原因是有事做,她開始去上老人大學,有人教他們唱歌、畫畫和練書法。昨天我打電話回去,她告訴我他們去公園表演,就是很簡單的舞動作,但他們還是需要掌聲和舞台。如果老人家有一群朋友可以互動,他們就比較不容易鑽牛角尖。我媽還沒走出去之前,她經常在家就是想著誰最不孝,誰沒給生活費。總之,就是讓他們有事情做。其次是,回台中我就會陪她吃飯,聽她說故事,沒空回去就打電話回家,就是盡力,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就看自己的能力而定。第三個是,當你什麼都不能做時,那就禱告和祝福,如果不相信宗教,至少記住零極限的4句話:「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感謝是很大的力量,愛是最大的療癒,學習說對不起並不會少塊肉,也因為我的母親從沒學會說對不起,所以和孩子的關係是疏離的。當你遇到了一些挫折,說這些有能量有療癒的話,去清理產生的負面能量。這是我自己的方式,僅供參考。
老師您聽了那麼多故事,會不會覺得老是千篇一律,會不會焦慮,事情不都是這樣,而寫不出新意來?
不會。記得如果你今天想寫一篇文章,先要感動自己,連自己都感不了,也就不用給別人看了。「雖然一人故事,眾人故事」,但不會千篇一律,要懂得如何去聽故事,思維也不太一樣。如果今天有個人說的故事一直重覆千篇一律的話,表示我們沒有聽懂,或是回應的方向不對,所以他必需一直重覆的講。舉例來說,如果外面下著雨,你準備出門,媽媽提醒你要帶傘,如果沒有回應,她會認為你沒聽進去,所以就會一再提醒。說故事和聽故事,大家看起來可能覺得很容易,但實際面還是有許多的不容易。
我的父母雖然都已經去逝,但晚年生病時我在一旁照顧,也聽了他們很多的故事,以前會覺得我們的生活還過得去,聽過之後才知道他們的辛苦。因為當時我還不會開車,不能帶他們出去走走,所以現在只要出去旅行,我就會有很重的愧疚感,自己就是會走不出去,不知如何消除這種罪惡感。
至少在他們的晚年妳是陪伴他們最多的,妳很善良,想為他們多做一些。如果有機會在天堂遇見妳的父母,他們會如何形容妳這位女兒?如果妳的父母知道妳已為他們做那麼多了,可是因為為沒做到的事感到愧疚,他們會高興妳有這份孝心?還是會因此而責怪妳?走不出來,沒關係就慢慢來。同時我們也可以想想看,在天堂的他們希望妳的生活過得好或不好?妳現在同樣為人母,所以也可以體會他們希望妳過得好的心情。那麼他們會期望妳帶著愧疚感生活下去嗎?而這份愧疚感會讓妳感到快樂,還是不快樂?那麼妳的父母會怎麼跟妳說?有沒有學員可以試著回答看看的?
我認為一份心意,不是帶著父母去妳認為最好的地方,住得最好吃得最好的才叫做孝順和幸福,而是當他們最需要有人陪伴的時候,妳在他們身邊,至於去哪裡並不是他們所在乎的。
之前有個案主和妳的案例很像,她已經結婚有自己的家庭,邊工作,邊念研究所,照顧癌末住院的媽媽更是盡心盡力。有天中午,趁母親午睡時出去吃飯,結果回來她的母親已經去逝,她非常的自責,認為沒有好好跟媽媽再見,臨走前不在她身邊。同樣地問了一些問題之後,我問她會不會是妳的母親故意選擇妳不在的時候離開?她突然表情一怔說:「有可能,因為我媽媽一直不希望,她的離開馬上衝擊到我。」妳的母親臨走前的表情?很詳和。我告訴她,盡力就好。我們都想當個100分的兒女,回報父母很多,不過話說回來,父母也希望我們過得好。大家記住我們想要給得再多,再怎麼想要完美,都會有不完美,姑且只問盡力就好了。
當我在寫至親的故事時,無形中會用自己的視角去框架,後來被老師點出。雖然再進一步了解之後,有多一份理解,但框加和視角的問題仍在。我想請問老師您在寫至親的故事時,是否也遇到相同的問題?
請問妳是研究生嗎?是的。第二本書的第二章裡我有提到,通常會有三個階段性,我自己是這麼經歷過來的。記得「情緒過不去,理性出不來」,如用傳統的思維「天下無不是父母」,「不要想那麼多啦!」那又是自欺欺人的開始,日後這些問題還是會再回來。情緒是一定有的,還是都寫出來,但這些要不要成為妳日後論文的文本,妳自己評估。唯有先把自己撫平了,療癒自己之後,妳所說的視角才會出來。
您是位心理咨商師,每天接受到那麼多負面的情緒,您又如何自我療癒?
沒錯,聽人家講故事是很耗能量的,但請大家記住,不管你是不是一位助人工作者,都請你要照顧好自己,保護自己。工作上,我一天只接一個,頂多兩個,為什麼不多接幾個案主,可以多賺點錢。我也想多賺點錢,一點都不清高,但我清楚地知道,在這一行如果我要走得長久,就必需把以最好的能量與人互動。人與人之間是一種能量的交換,這也是為什麼我早上會去河提散步,中午必需睡個午覺,好好吃頓飯,再將自己帶來這裡。最近我在住家附近的國小上課,我告訴來上課的志工媽媽們,先要照顧好自己,不然給出去的不是打折扣,就是假裝討好,就像擠牙膏一樣,硬擠到乾,最後連自己也瀕臨崩潰。當我們愛自己夠了,能量自然就會滿出來,分享出去的也就最能滋養被需要的人。當第1堂課時,我問志工媽媽們,妳們都每天煮飯嗎?即使很累都要天天煮嗎?大家能理解「我想煮」和「我應該煮」之間是有差異的。如果是應該煮 ,那麼煮出來的東西好不好吃?到了第3堂課,有位媽媽跟我說,有天她很累很想休息,以前她再怎麼累,都會硬撐著煮好,她那天突然想到,周老師說要先愛自己,所以那天她和先生、孩子們去外面用餐,一家人都吃得很開心,也沒有人因此責怪她。也請大家要清楚地知道,有時是因為我們對自己太嚴苛,而不是別人嚴苛的要求。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是發自內心,不要像我老媽一樣邊做邊罵。後來,這位媽媽的孩子告訴她:「媽媽,妳最近做的便當是彩色的,同學說以前我的便當是黃黑色。」其實,我們用不用心孩子都知道。這份用心來自於她開始學會照顧自己,而形成一個善的循環。現代女性要扮演很多角色,真的很辛苦,老實說有很多社會的期待是非理性的。我們經常被要求「應該」做個好孩子,「應該」孝順,深怕什麼做不好,即使父母不在了,每天都還是過得戰戰兢兢的。如果沒有覺察,魔咒就解不開。既然今天大家學了就是要去實踐,實踐才是王道,知道太多道理沒有用。所以邀請各位,用什麼方式都好,慢慢學習說故事,好好的過日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