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想請問老師是怎麼規劃你的策略,是否能分享一下?
A1.我自己也常常在想這十年的路徑,比如說我30歲的時候,我會想我40歲的時候我會在哪裡?做什麼?因為我想要第這條路徑畫出來。那個時候我在美國上班,在科技業,工作也相當的好,整個客觀條件都很好。因為我喜歡旅行,所以那是一個人家付錢讓我到處去旅行的工作。我每六個月可以到一個不同的國家,幫這公司開分公司。我自己又沒有做生意、創業的經驗,所以等於是人家出錢讓我學怎麼做生意,又可以到處去旅行,薪水又很好。
整個客觀條件,這個應該就很完美了。可是那個時候我看我十年之後的這條路徑,我在做什麼?我覺得40歲的我應該已經想要退休了,去做我想要做的事。
當我發覺這是我的想法,我就決定辭去工作。因為如果這份工作真的這麼好,我怎麼會想要十年之後就退休不要做了?我不是應該一直做下去嗎?如果這份工作做下去,我最大的想法是希望到時候已經賺到足夠的錢退休的話,這就表示那是一條死路,那不是我真正想要做的事。
可是我如果一直這樣做下去,我就會一直糊里糊塗做到退休。所以我當時決定辭職,開始在NGO工作。我在NGO工作以後,我又在開始做十年以後這樣的計劃。不管是我35歲、45歲的時候,我想著我45歲、55歲的時候要做什麼。我發覺我看到那個未來的自己,並沒有退休,而是在做一樣的事。
那個時候我就知道,我走在我想要一直做下去的路徑上。我不須要換路徑了,因為我做著我想要做的事。
Q2.我自己本身是一位國中老師,目前遇到一個「十二年國教」,上面的人是說「適性良材」。我剛剛一看到老師的投影片打出來就很震撼,現在有一個問題是:上面的人一直希望我們國三的學生能夠找到他自己的路。
國二的時候就到職校去參訪,但就一個學校,一、兩個科系。所以我覺得現在不是要學生找到他的路,而是他要學會觀察,找到未來的趨勢。就像嚴長壽總裁說:現在學生的未來的事,可能現在還沒成形。
只是現在的「十二年國教」真的是雞飛狗跳,老師也無所適從。不曉得老師的想法如何?
A2.我想做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會有很多這樣的憂慮。因為其實我們能夠給孩子的,也不見得我們真的知道。因為想想看,12年前你所生活在網路世界,跟現在的網路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有現在的網路而改變了生活,生活的模式、職業的型態,與12年前網路很慢,甚至還256K撥接的時候,就有很大區別。那完全影響到職業種類的選擇。
就像你剛才說的,這些學生12年後要進社會,現在所準備的方向,可能無法準備到那個時候所需要的人才,因為我們現在根本不知道12年後需要的人才是什麼。
可是做為一個老師,又要怎麼幫助這件事?我想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我一個很好的朋友,在中國廣州10幾年開始。有個計劃叫做「多背一公斤」,他就是鼓勵大家多背一公斤的文具、學雜用品到中國大陸的偏鄉去捐給學校。可是大陸發展得很快,很快的就算這些窮的地方,他也不缺學雜文具。那麼你還可以做什麼?
那個時候他們也面臨了一個轉型題,「多背一公斤」的計劃該怎麼繼續幫助這些偏鄉的孩子?就像臺灣的偏鄉,他們不缺這些硬體。所以人家就問Andrew:既然已經不缺了,那我要帶什麼去?他回答:提著你的頭去。
你只要去那裡,說你自己的故事、你為什麼會變成今天的你。因為這些很窮的地方,不是沒有電腦、沒有文具,而是他不知道外面有什麼?他從來沒有遇過一個銀行的經理、程式設計師、服裝設計師、拍紀錄片的……。各位就算你做的工作職種,在你看來很普通,但他都沒聽過,也不認識這樣的人。
你只要告訴他:你是誰?在做什麼?你是做了什麼準備,變成現在的人。他說這就是你能夠帶給偏鄉的孩子最好的禮物。
因為只有他想得到,才有可能變成他夢想的一部份。如果他根不知道有這職業,就像我們剛剛提的部落學校,他只知道有「臨時工」這個工作,他怎麼去想像別的生活呢?如果今天他能夠聽到各式各樣的人,告訴他:我的工作是如此,我是這樣生活的,我是這樣想的。這些故事對孩子未來夢想的成形就會很重要。
如果學校沒辦法讓他多看一些職場,那是不是有辦法邀請更多各式各樣職種的人,來告訴他:其實有這個職業、那個職業,這個職業在做什麼、那個職業在做什麼。讓他們有足夠的資訊去做選擇,知道可以做的事情有這麼多。
那或許是做為一個老師,能夠給孩子很好的禮物。
Q3.老師您好,我很喜歡你說「工作、夢想和旅程規劃之間的關係」。可是我聽到您說,就是在學習語言的方面,如果就是抱持著試試的想法,就沒法把語言學好。
我知道您是一個懂很多語言的人,所以我想請問您:怎麼樣的方式是您認為能夠把語言學好的關鍵?
A3.我覺得很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為什麼要用?今天如果你沒有要用的話,你不管學什麼語言都不會學好。因為你有無限期的時間能夠去學一個你不須要學好,學好也不錯,不學好也不會如何的語言。怎麼會學好呢?
所謂的:我要把基礎慢慢打好。其實那就只是抱著一個餘樂的心態來學,那個其實不管學什麼都學不好,因為你沒有壓力。可是今天如果說你跟我一樣,要到一個偏鄉工作,那裡只說一種方言,這個方言無法寫,只能口述,那個地方沒有人會說英文,也沒有人會說中文。我如果沒有學會,我就死了。
所以我那個時候,我想要知道的不會是:我的家庭、這是一隻筆、這是一本書。而是當我生病的時候,我要知道怎說:我胃痛、平常有吃什麼藥(長期的毛病)。你會很清楚的知道:你非得會哪些東西,否則你就無法生活。
這個就是壓力,你就會針對你的情況,在不學會死的情況之下,我必須要學哪些,哪些是非會不可的。你因為有這個非常明確的目標,你這個語言就會學得很好。因為你知道你一定要用,為什麼要用,須要用到什麼。
Q4.老師我想請問一下,剛剛關於退休的問題,所以你認為幾歲是你想要退休的年紀?你退休後的生活是什麼樣的生活?還是你現在已經不想「退休」這個問題了?
A4.我剛剛說我30歲的時候想像我40歲的退休生活,有一個固定的樣子。就是住在波士頓的海邊,小島的海邊,面海的窗戶,養著狗,過著很安靜的生活,平常寫寫作,就是很文青的感覺,當時才30歲啊。
可是等我開始做NGO的工作之後,我再繼續去想以後。其實我覺得那樣的生活必沒有帶給我那麼大的滿足。我會覺得我現在在做的事情,比那樣「理想的退休生活」更為理想,所以我就覺得我想要繼續我現在做的事情。我就再也沒有退休的想法了。
為什麼退休的想法不見了,因為我現在就是做著我想做的事。這是中間一些想法的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