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各位來賓大家好,歡迎大家在今天下午來到龍顏講堂
這一次很榮幸邀請到羅文嘉先生,相信大家對羅文嘉最熟悉的是他過去在政壇上的表現
羅文嘉先生自從淡出政治圈之後,過著耕農田及耕書田的日子,離這裡不遠的地方:瑞安街224號,就是他的水牛書店。
在2012年的時候,羅文嘉先生為什麼能夠放下他在政壇得到一切,到另外一塊與他過去無關的領域。而他又看到了什麼不一樣的風㬌,接下來我們掌聲歡迎。
羅文嘉:
今天下午其實是一種分享,而不是演講。因為這一個系列,主辦單位告訴我:講一個美好的生活。所以就跟大家分享我的生活經驗,我自己覺得很美好。
我剛剛才從蘇花公路136.9KM再進去的一個部落回來,因為昨天中午我帶著我的孩子和太太全家人,往宜蘭再往花蓮方向,進到那個部落的山谷裡頭露營。今天早上起來的時候,我張開眼睛、拉開帳篷的拉鍊,看出去是一片的青山環繞。
那個時候我覺得,雖然是很辛苦的路,大概2個多小時的車程,可是那一刻,就覺得很幸福。
我想過,如果我這個時候不在山谷裡頭,我會在臺北的哪裡?可能還在睡覺。如果在臺北,我以前的生活,還在政治圈的生活,我會在哪裡?應該不是在睡覺,應該是一大早起來,可能在臺北的第一殯儀館或第二殯儀館,開始上香、公祭。所以我現在的生活和以前差異非常多。
為什麼我會開始有這樣的改變呢?一如主持人剛剛所講的,我以前都從事政治的工作,我唸政治系,大學畢業、當兵退伍,我在政治工作大概20、30年,後來才開始轉變。
今天我想利用這段時間,跟各位分享「水牛書店」、「我愛你學田」這些事情。其實這兩件事情他有個地位,這個地位跟一般的書店比較不一樣,我們主要是要做「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橋樑」,為什麼是「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橋樑」?簡單講,就水牛書店他不只是一間書店,我們也賣「蔬」。我們不只在鄉村,也在都市,目前水牛書店有兩家,一家在桃園縣新屋鄉、一家在臺北市。第三個呢,出版除了是文創產業之外,我們也是社會企業。什麼是社會企業?簡單講,我們所有的盈餘(扣掉成本之後),都用來從事社會公益的工作,我們股東不分配紅利,這是社會企業。第四個,我們除了書店是通路之外,我們也是生產者,所謂生產者,我們也做出版。水牛是一間老的出版社,在1962年的時候創立,他有一個成名作:《野鵨子的黃昏》,這是水牛出版社的第二本書。所以我們除了做出版,也做書店,水牛出版到現在還一直在進行中。
我們剛剛講,書店除了賣菜之外,還賣很多雜貨,我們除了自己賣菜之外,我們有自己種田,我們有自己的農場(大概一甲)。所以我們除了是通路之外,我們也是一個生產者。
這是比較簡要的向各位將「水牛書店」、「我愛你學田」四項比較特殊的向各位分享先做一個整理。
整個「水牛書店」及「我愛你學田」的核心價值,其實圍繞在三個部份:土地、孩子、分享。土地是我們的關鍵,孩子是我們的未來,分享是我們的生活態度。我們要如何落實這核心價值,在土地的部份,我們自己種田,完全用有機的方式種;第二個,在孩子的部份,我們特別著重在鄉村家庭弱勢的孩子(當然每一個都很重要);那分享,其實談的是一種生活價值及美學。
目前「我愛你學田」在新屋鄉九斗村(第一個)、復興鄉三民村(第二個)有農場。觀音鄉則有一個雜糧產銷班跟一些農民一起合作種蔬菜、種番薯、種小麥。第四個,我們在全臺灣各地只要看到很認真種、做得不錯的小農,我們也會跟他合作。
怎麼開始這些事情,要從一個圖書館開始講起。
在2004年的時候,那個時候我還在行政院客委會,我剛進去的第一個月,發現客委會在做一件事情:補助全臺灣各縣市、各鄉鎮去蓋客家文化館。為什麼要蓋客家文化館,因為我們政府過去長期以來用來強調自己重視文化的方式就是蓋文化館。那個時候我看到這個政策的時候就有點擔心。我擔心在各地蓋這麼多文化館,最後的結果會變成蚊子館。現在其實大家都看到這個現象,可是在十年前,大家還沒那麼清楚意識到這會是個問題,總覺得政府願意花錢在文化事務上是一件好事情。所以就拼命蓋。
在2004年的時候,我在客委會決定改變這一個政策。也就是我們開始逐漸不再補助地方政府蓋任何的硬體設施,如果已經在蓋的,我們想辦法讓他蓋小一點;如果已經蓋好的,我們想辦法讓他能夠實際發揮功能。
這項政策確定之後,沒有多久,有一天下午一位處長來找我。他說:主委,我要跟你報告一個案子,這個案子如果照我們最新的政策,發個文過去就解決了。但是這個案子比較特別,因為有個地方也要蓋文化館,就是你的故鄉----新屋鄉。
他很好意的提醒我,如果我們拒絕了這項的要求,他擔心我回到故鄉會被罵。各位知道農村其實非常小,他們會覺得:好不容易你是我們這裡出生、長大,為什麼你到了中央,我們有機會落實對自己文化的重視,結果你卻否決了?
我想想之後,我就回到了我的故鄉。我找到了當時的鄉長,我問他:能不能不要蓋?文化館將來會變蚊子館。鄉長回答:土地都找好了,建築設計圖也畫好了,一切都核定好了,就等中央的補助。
我只好再告訴他: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當這文化館蓋好之後,每個月的人事費、水電費可能就會把整個鄉公所的財政給拖垮。因為鄉公所本來就沒錢,又要養一個600多坪的館。鄉長說:可是我們這裡一直很落後,好不容易爭取到這個,不能放棄。
我就說:好,如果真的要蓋,不要蓋文化館,來蓋圖書館。這大概是2004年夏天的事情。
圖書館的事情剛談好沒多久,鄉長又跑來找我,他說:還是必須要文化館,因為圖書館歸教育部管,不是給客委會管。教育部不會給蓋圖書館的錢,但客委會可能會給蓋文化館的錢。我想了一下,只好說:那我們把計劃名稱改一下,改成「客家文化圖書館」。所以如果大家有機會到桃園縣新屋鄉,就會看見這個圖書館掛了兩個招牌。一個寫著「新屋鄉立圖書館」、「桃園縣客家文化圖書館」,他的背景是這樣來的。
在圖書館蓋好之後,我覺得圖書館不應該只是「看書」、「借書」的地方。他同時應該是鄉村類似文化會館的功能。所以蓋好之後我開始跟鄉長講,我們來辦一些免費的班讓孩子能夠參加。
我自己從鄉村來,我16歲到臺北唸書。其實從鄉村來的孩子會有一點自卑,覺得自己不如都市的孩子。大概待了一學期之後,其實鄉村的孩子沒有很差,不見得比都市的孩子的差。但我發現有一項是明顯的落後:外語能力。各位知道外語是需要環境的,在30年前,鄉村的外語學習環境不如都市;經過30年之後,是落後更多。原因是:鄉村就停在那裡,可是都市跑得更快。
那個時候我找了我的同學:徐薇。我說:反正你在全臺灣都辦英文班,不如來我這裡讓鄉村的孩子有機會學習,但是他們沒錢,能不能別收錢?她聽了就說:我是很想幫,可是我此例一開,每一班都找我不收錢怎麼辦?
後來我們採用一個折衷的辦法:所有的教材由她免費提供,但老師要我們自己找。於是我募了一筆款,找了老師辦了英文班。從2009年開始,每個星期六、日連續兩天,半天,這些孩子會從不同的村落來到圖書館上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