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1日

張清龍 歐美日漫畫評論人〈日、美、法3大漫畫霸權的差異比較〉講座紀錄_(上)


日本、美國和法國對世界漫畫發展的影響力是最大的,為什麼?這是今天我們所要談的。其中又以日本對台灣漫畫的影響最大,其次是美國。美國還是前幾年好萊塢電影的關係,像是《蜘蛛人》、《蝙蝠俠》、《鋼鐵人》和《復仇者聯盟》等等;其實,十年前與朋友討論美國漫畫時,他們大概朦朧地知道《蜘蛛人》和《蝙蝠俠》,這些年靠電影的上映逐漸產生影響力。到現在我們對法國的漫畫還是很陌生,可是對世界各國的漫畫家來說,是有很深遠的影響,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創作,在市場上是被視為比較高檔次,也是很多創作者從中吸取養份的來源。日、美、法成為漫畫代表國的原因有幾個,其中也是我們台灣創作最常提到的,我們因為市場腹地的狹小,所以沒有足夠的人力和金錢去支持創作圈,如以科學的角度來講確實是如此。根據2011年的資料,美國有3.39億人口,日本有1.3億人口,法國和比利時法語區大約有7千萬人,也就是說美國是我們人口數的14倍,日本6倍,法國加比利時是3倍。假設一本書在台灣有1人購買,在美國可能有14人,日本6人,法國3人,有幾倍的支持,背後象徵的就是有幾倍的收益。實際收益這與願意投入創作的人數就有差,也就是說市場有多大,相對的投入的人力就有多少,這是很直接的。不過,以世界人口數來說,最多的國家是中國大陸,他們的漫畫近幾年也是發展得非常快,但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席捲世界的作品。第二是印度,我們知道有寶萊塢,但漫畫倒還沒聽說有驚人的爆發力。除了人口數的因素之外,還有生活水平,也就是國民所得,為什麼?2011年的資料,美國平均所得是4.8萬美金,日本將近3.5萬美金,法國加比利時約3.6萬美金,台灣號稱是2萬美金,中國和印度的平均所得更是還不到。平均所得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消費者或讀者不是願不願意,而是有沒有能力購買的問題。這些因素也直接很間接影響到對創作的多元包容,當然對創作多元的包容還包含敏感題材的問題,有些是會激恕某些族群或不被允許的,特別是管制比較嚴格的國家。除了這三點,另外這點是我自己的歸類,也就是傻瓜多不多的問題,為什麼我會這麼說?日本有漫畫之神手塜治虫,法國有墨必斯(Mœbius)。手塜治虫有醫學博士的學歷,也撰寫昆蟲相關學術研究的論文,畫的漫畫不計其數,像是膾炙人口的《怪醫黑傑克》、《原子小金鋼》和《三眼神童》,不是長年重播,就是重新翻拍,他又做了什麼傻事?他在漫畫事業很順利的時候,將賺來的錢全拿來實現他的夢想,投資做動畫,這也是受到華德迪士尼的影響。日本在那個年代,這項投資讓他極度虧損。我們可以這麼說,他聰明的頭腦並沒有仔細計算市場的投資效益,只為一圓年少的夢想;不過,也因為他勇敢的投資,帶動了許多日本年輕人加入漫畫和動畫的行業。破產時,他說過原本計畫逃到台灣來,但他並沒那麼做,還是回去他繼續畫漫畫還債,可能經濟的壓力,那段時間他的漫畫產量也是最驚人的,最後他因為胃癌死在畫桌前。手塜治虫如此聰明,名利也達到巔峰,可是他還是願意當個傻瓜為理想付出,很多漫畫的後輩受到他的感召,甚至很多日本醫生坦誠年輕時看了《怪醫黑傑克》而決定以當醫生為志向。

法國的墨比斯早期是畫主流的漫畫,最著名的是西部牛仔《藍莓中尉》,那時還不是用「Mœbius」這個筆名。照理說漫畫家有錢有名是一件開心的事,但他覺得漫畫家可以做的並不只有這樣,後來他就號召幾個朋友創辦了《金屬狂嘯》(Metal Hurlant)的漫畫雜誌,也就是後來美國《重金屬》(Heavy Metal)。對漫畫有狂熱的漫畫迷來說,看到《金屬狂嘯》的出版是很開心的;但對一般讀者來說,口味重很難接受,因為內容尺度是比較寬的,有成人、兩性關係和嘲諷政治等議題,普遍認為它是毒藥、不健康的讀物,有些甚至將它歸類為黃色或黑色的刊物。可是《金屬狂嘯》對漫畫家來說,它給創作者的資源是極大的,Mœbius更是帶給新進或想進入漫畫這個行業的人一些啟發,影響力甚至飄洋過海到了美國和日本,引領一股風潮。日本我們知道的有寺田克也和大友克洋,甚至宮崎駿的《風之谷》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其中寺田克也坦言:「墨比斯是我沒有註冊的爸爸。」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說過:「既然我沒有風格,我就把抄來的做到最好。」這也變成他的一家之言,現在他在世界各地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大友克洋更不用說了,他的畫桌上經常可以看到《重金屬》,受到啟發的他發憤要朝大師之路挺進,所以畫了《Akira》,風格很明顯受到墨比斯的影響,在這之前《童夢》就可以看得出來。有趣的是,大友克洋後來反而回過頭來影響了許多歐洲的漫畫家,今天有很多創作者學習大友克洋的風格,卻不知道祖師爺是墨比斯,甚至你在某個南歐國家看到《Akira》,可能也不知道源頭就是來自墨比斯。這看在墨比斯眼裡,嘴角應該會微微上場。其實,《金屬狂嘯》並沒有讓墨比斯賺到錢,讀者反而會覺得奇怪「墨比斯」是誰,如果當初讀者知道同《藍莓中尉》的作者,可能會覺得已經那麼有名了,卻去弄一個如此不堪的刊物。雖然他們幾個同好當年沒有計算那麼多,包括收益和影響力,但事實證明《金屬狂嘯》影響深遠的程度,甚至到現今拍賣網站上是許多人爭相競標。我想最重要的是他們當初並不是秉著錙銖珠必較的經濟計算,而是決定去衝擊市場,回歸到創作的本身,讓作者有自由去展現他們創作能力的極限,這是非常的珍貴,對現今成熟的漫畫市場來說,還是彌足珍貴。以這點舉例來說,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漫畫市場充斥著緊身衣,基本上《蜘蛛人》、《超人》、《蝙蝠俠》……等等都是,不管男或女的都要非常的辣,如果你畫的不是這種類型的漫畫,可能就會被視為非主流漫畫家。像是加拿大籍的漫畫家崔維斯特(Travis Charest),他在美國畫的是主流漫畫,比較有名的是《星際大戰》、《美國隊長》和《野貓特攻隊》的漫畫版,還有一些漫畫的封面;美國漫畫出版是這樣的,有些漫畫的內頁和封面是不同人畫的,畫一個封面有10幾萬的收入,也可能更高。他先到美國再到法國,原本他是要和墨比斯的金牌編劇Alejandro Jodorowsky合作,可是幾經波折之後,最後合作案並沒有執行。崔維斯特在法國待了幾年又回到了美國,回美國之後,他除了畫主流漫畫之外,受到墨比斯的影響,他利用時間畫一些他想畫的,同時發表在他自己的官方網站,幾乎都是橫式的,畫到一定的頁數之後,他就出版了這樣像支票本開數的《太空女郎》(SpaceGirl),很快就銷售一空,也不再再版。《太空女郎》完全是屬於他自己的創作,因為美國漫畫的角色是屬於公司的,由不同的漫畫家來當代工;就像iPhone,台灣有很多零件代工的公司,但AppleiPhone並不屬於他們的;也就是這些漫畫家的履歷可以是他們畫過《蜘蛛人》、《超人》或《蝙蝠俠》等等,而且只是其中描線或上色的人,但不會是原創人。

法國是作者論的國家,漫畫從無到有幾乎都是漫畫家自己負責。這點和日本比較接近,但日本漫畫家可能有些還參與編劇,如漫畫家在週刊或月刊上連載,往往需要很多的助手群幫忙完成,像是《東京大學物語》的江川達也,他經常3~4部作品在連載,所以助手群就是一天三班制,產量非常的驚人;關於這點我們待會還會再提到它的影響力。回到崔維斯特,他從法國回到美國後,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美國分工的現狀沒辦法滿足他的創作欲望,所以他就畫了《太空女郎》,內容並非暴力或情色,只是證明他有能力從頭包到底,而且還能賣,完全沒透過出版社,據說5000本網路很快就賣光了。也就是說漫畫界要有這樣的傻瓜去支撐,事實也證明他做到了,而且一般主流的讀者也可能會被驚豔到;所謂「一般讀者」 是有空閒時以漫畫來殺時間的讀者,人數也是最多的,不過,多半處於被動狀態。回到我們前面講的,對創作的包容,一般讀者願意支持;市場的容量夠大;還有這樣的傻瓜,這些會幫漫畫市場製造更多的活力。距離大家最近的也可能有點概念的日本《義呆利Axis Powers》,聽說是腐女和BL很愛的漫畫。創作的源起是作者到美國念書,他利用課餘時間畫漫畫,內容把每個國家刻板印象再擬人化,起初是在網路上發表,因此完稿並不講究,對傳統日本漫畫編輯來說是不成熟的作品,可能新派的編輯看到了,覺得可以就出版了,結果大賣,在台灣好像賣得不錯。我要說的是,這樣的作者雖然不是在專業領域中被認同的,但憑者對漫畫的喜愛和熱情,也沒想過是否會挨罵,但確實引來韓國人的不爽。我們回頭來看台灣的彎彎,她的掘起也是類似的模式,其實,後繼者很難再有這樣的成果,為什麼?回到剛才講的市場容量的問題,市場不大時,對第二名來講是非常殘忍的,第一名銷量可能達到20萬,可是第二名可能只有1萬的銷量,因為市場不大,口袋不夠深,就會有這樣的情況。再回到剛提到的,法國有墨比斯,那麼美國有沒有這樣的人?答案是有的。美國有位Crumb大師(Robert Crumb)《Zap Comics》,他是美國地下漫畫的祖師爺,比較少人說他是神,因為他的漫畫褻瀆了很多議題,也因此冒犯了很多的人,所以常常被告,他已經移居法國了,重要的是他對漫畫的看法非常堅持。早期他獨立出版個人漫畫,當時沒有網路和同人場,他就拿著皮箱在舊金山的街頭販賣,經常首刷3000本就靠他自己這樣賣掉了。這又回到剛才講的,市場的容量和對創作的包容;如果在街頭遇到這樣的先生賣書,你們真的會掏錢跟他買嗎?他之前是在美國著名的卡片公司畫插畫,就是畫一些很溫馨的祝福卡、生日卡或感謝卡,所以很難想像他會畫《Zap Comics》風格的漫畫,他在這之前有部非常著名的作品叫《佛列之貓》(Fritz the Cat)。還是談一下《Zap Comics》,為什麼常被告?《Zap Comics》裡頭常談到種族迫害和青少年性的問題,這些議題在當時爭議性是很大的,也因為這樣它為美國漫畫開了很多的窗,為什麼?因為除了超級英雄和緊身衣,題材限制和分工的制度,這讓很多創作者沒有得到滿足;因此《Zap Comics》讓創作者有更多的勇氣,這也是勞伯曠給後輩的啟發,自己獨立出版也行,在街頭擺攤也可以,爭議的題材也可以。這些對美國漫畫的發展,就有很多發展面向的可能性。除了這三國,鄰近我們的香港漫畫的成績其實也不錯,為什麼影響力就沒那麼顯著?一來是人口只有七百多萬人,平扚所得一年有五萬多,香港漫畫也非常的多,但著名的不管是《古惑仔》、《風雲》、《中華英雄》還是《天子傳奇》都是要打,也就是市場不大時,成就的就是口味單一化,就像港片。近幾年他們的獨立出版的漫畫家在國外非常活躍,一直往外擴展,尋求外援,這點與台灣相比,他們又更成熟。發展面向單一的話,影響力就會間接地受到影響,不喜歡也沒有別的類型可選擇,這就有點可惜,這也是台灣可以做為借鏡的。台灣也是有傻瓜,但有時我們也會經不起現實的誘惑,遊戲公司的誘惑,動畫公司的的誘惑,甚至對岸。

日、美、法3國裡,我認為日本漫畫的影響力是最大的,可能有些人並不同意,但我不得不說日本漫畫非常的成功,原因和他們作品呈現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重點是印刷方式。美國和歐洲的主流漫畫都是彩色的,美國是印在期刊紙上的薄本,法國是硬殼精裝,製作成本相對的高,日本漫畫期刊是黑白印刷,而且多半是比新聞紙還便宜的漫畫紙,黑白印刷的成本是彩色印刷的四分之一,同以印刷成本來說,日本就便宜很多。開數也有關係,法國的開本通常更大,相對的製作成本也會比較高。還有裝訂的方式,硬殼精裝是手工書,以歐洲的工資來算,光封面一本書的成本可能就要30~40元,日本基本上都是平裝,生產成本就低很多,這對市場就有強烈的影響。再來,日本是密級出版,前面提到的江川達也是三班制;漫畫就像交朋友一樣,不常見面感情就容易疏遠,我們常看到《七龍珠》,內容可能沒看過,但還是叫得出悟空;如果今天跟朋友提起法國的《阿斯特》(Astérix),可能還要解釋,那是法國《大鼻子情聖》主角傑哈.德巴狄厄(Gérard Depardieu)所演的《美麗新世界》,曾在台灣上映過,在法國已經有四部真人實攝電影,也就是自漫畫改編,故事講的是法國高盧人對抗羅馬帝國的故事;這樣繞了一大圈,說了半天,朋友可能朦朧中還不太知道這是什麼,因為不常看到,也就不熟。日本漫畫就是用密級出版的拼法,幾乎有名的漫畫家都是經過密級接觸之後建立印象。即使不看漫畫的人,都知道《海賊王》,知道他可以嘴巴張很大,手伸很長,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在美國《驚奇四超人》裡的橡皮先生就有。那麼大家認識《海賊王》多,還是《驚奇四超人》多?我相信是《海賊王》比較多,因為電視動畫常播。還有一點是日本漫畫家的產量,他們鼓勵作者把能倒的養份全都倒出來,不要有所保留,做到極致。拿日本畫《鋼鐵搭檔》的大島矢須一來說,聽說他曾10年沒回過家,睡覺的地方就在畫桌底下。最近比較知名的是畫《飛輪少年》大暮維人,據說他以工作室做圓心,方圓100公尺就是他的生活範圍,也不能去太遠的地方,因為他手上同時有好幾個連載。也因為長期睡眠不足,反應在他的作品上的是,故事開始都很正常,可是到後面就怪力亂神,我個人認為這和他的精神狀態有直接關係。講白了,日本作者是這樣被壓榨,甚至前面提到的手塜治虫,他是死在畫桌前,在日本社會這是被尊敬的;也就是這些作者徹底的奉獻,才有辦法每週和讀者見面,這種相逢絕不是一期一會,而是綿延無絕期,即使不熟,但也會記得,在某些偶然的情況下,就會促成商機。反過來說,漫畫家也是賺到名和利,所以求仁得仁。我們必需說這個制度基本上是行得通的。美國是以接力賽的方式,也就是期刊,出刊頻率也很高,就像《蜘蛛人》有別傳和外傳,甚至連蜘蛛人的女朋友都可以成為一個系列,《蝙蝠俠》也是,有外史、別史和If系列,一週可能出版幾個系列的版品,消費者就青菜蘿蔔各有所愛。美國是分工的,有專業的編劇、草稿、完稿、描線的、上色的,甚至是寫對白的,他們寫對白也是一種行業。雖然他們的作者不是從一而終,可是讀者看到的精神和主軸是一樣的,消費者也已經不在意是誰畫的,因為角色已經在讀者心裡存在,活著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