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經來台展出的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拾穗》(The Gleaners , 1857),梵谷(Vincent van Gogh)的《雪地裡背煤碳的婦人們》(Women Carrying Sacks of Coal in the Snow, 1882)和《吃馬鈴薯的人》 (The Potato Eaters, 1885)等作品,再到所謂「立體派」的畢卡索(Pablo Picasso ) ,此次並未登台展出的著名作品《格爾尼卡鎮》(Guernica, 1937)等,這些作品的共同特色即是──藝術家充份展現人道關懷的面向。在國內一些社會運動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的藝術表現,「藝術是有『Power』的」。這也是龍顏講堂企圖展現的精神,透過講座本身發揮它的作用力和影響力。
近年來國內美術館相競引進國外藝術相關的展覽,從「黃金印象」、「畢沙羅特展」、「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到「費城美術館特展─馬內到畢卡索」...等。既然是藝術作品的展覽,想當然爾,它必需是「回到作品本身」(back to object),研究其內容、創作動機及其歷史背景。當國內辦展頻率愈來愈高的同時,我們相關的藝術史研究是否有與時並進?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再者,對觀者的藝術教育的省思,以什麼做為教育的基礎?他們是否對展出的作品能得到正確且深入的了解?
如各方面皆能有良性循環與提昇,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可看到更令人引頸期盼的作品來台展出。
|
畢卡索《格爾尼卡鎮》(Guernica, 1937)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