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3日

龍顏講堂 祝 佳節愉快,新年快樂!

龍顏講堂 祝大家 佳節愉快,新年快樂!

2012新一季的活動也展開了,歡迎舊雨新知報名來聽講!
在2012年,為繼續推動2011「大閱讀 The Big Read」的概念與計劃,為跨越閱讀固定的模式與界限,我們將廣邀各方優質的講者,舉凡作家、創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學者…,藉此連結書本以外的知識。明年度我們多了富帝國際文教基金會的協辦贊助,龍顏講堂以拉斐爾《雅典學院》一作,期許我們的大未來!

在台灣,我們細數「在地」兒少文學的創作有哪些?很抱歉,也很慚愧!我們大多不清楚,也回答不出來。六年來龍顏Fun書奨推薦書目無所不限,只為讓閱讀的廣度,透過文字的深度來反芻。此一講座的企劃為熱愛文字、圖文的創作者搭起一座友善的橋梁。透過各方的努力與耕耘,或許也讓我們可以期許台灣文創的大未來!

1‧7 (六) 14:30~16:30
許榮哲/小說創作者
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童話的閱讀與創作
.現任四也出版公司總編輯、耕莘青年寫作會文藝總監、台灣文學創作者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
.《小說課:折磨讀者的祕密》等10餘本小說創作。


2‧18 (六) 14:30~16:30
凌明玉/小說創作者
文字與圖像的攻防戰:繪本的閱讀與創作
.現任耕莘寫作會專任導師、和平國際出版社繪本主編、作家
.《不遠的遠方》等10餘本創作。


3‧17 (六) 14:30~16:30
李儀婷/小說創作者
一段奇幻的冒險旅程:少年小說的閱讀與創作
.現任四也出版公司副總編輯、作家
.《卡里布灣數學獵人》和《九份的黃金怪客》等10餘本小說創作。

欲報名公益講座者請洽:
電話→ 02-2557-9670
傳真→ 02-2550-9495
電子信箱→ service@longyen.org.tw
講堂位址→ 台北市信義路二段196號5樓(金石堂信義店/永康街鼎泰豐旁)

2011年12月22日

王俊隆 & 何忠堂〈設計竅門〉講座紀錄(上)


目前我和何忠堂設計師成立Qiao竅門設計事務所,它是傾向以品牌經營的思考邏輯加到空間或產品等設計裡。在Qiao的網站上,每一個頁面都有我到各地拍回來的台灣地景的水平面照片,這個我待會會再說明。有次和朋友聊到對設計的看法,記得當時我還不到30歲,朋友認為設計就是設計,而我心想如果設計只是這樣,那這個行業可能就不適合我。我個人認為設計是可以超乎商業的範疇,它是可以表達你對世界的看法,就像雕刻家或畫家一樣,透過作品傳達對事情的觀點,重要的是在於態度。雖然我不是空間設計師,但在今年在國際設計年會「幸福所在」+「工業設計展」的這個主題館,但我們以實驗的方式,對設計師來說是新的開始,將大家集合起來開始唱自己的歌,用自己的方式,講我們自己的故事。如你們問我設計有什麼竅門,我想那就是「熱血」,以及你的「觀點」。接下來先由Qiao的另一位夥伴何設計師跟大家談談:

Red Design「熱血設計」
現在大家都在談Green Design有環保概念的綠色設計,設計師不僅要有綠色思維,更要Red Design「熱血設計」做為設計的出發點。什麼是「熱血設計」?設計不外乎就是對問題提出解決之道,解決問題的同時更在乎的是「人」,也就是關於「人」的設計。或許這麼說很抽象,我將以一些國內外的實例來說明。我在想如果真的世界末日來臨,2012是眾說紛紜的年份,那麼設計師有沒有資格登上諾亞方舟?因為設計師是一個產出的行業,為世界創造了無數的物件,不知是否有達到這樣的資格?記得我小時候看到一支令我印象深刻的保特瓶裝汽水廣告,廣告特別強調它不同於玻璃,即使掉到水裡也不會破。前一陣子成大校長也提醒我們一件事,多利用飲水機,因為瓶裝水價錢是一般飲用水的16倍。當我們利用Google Earth看地球,zoon out地球是相當乾淨美麗的,zoon in時,我們可以看到某些海邊河岸,充斥著便利的塑膠製品所帶來的污染。過去最新的科技術,最新的設計,卻變成了地球的負擔。一次使用的便利性,卻消耗了地球1800萬噸的原油。不管南極或北極,冰川或永凍層因暖化正加速融化是事實,像這樣北極熊隨著浮冰飄流於海面上的畫面,的確令人不忍與憂心。在「幸福所在」的會場上,我們設計了這張大海報。小孩坐在地毯旁的椅子上正低頭使用著電腦;而黑色地毯上卻有隻隨著浮冰飄流的北極熊。會場上有個小女孩問媽媽這是什麼?經媽媽的解釋,小女孩說了句:牠好可憐喔!連小孩都知道的事,感覺好像還有得救。或許我們每個人都做一點,世界就會有大改變。在世界各地,例如:歐洲的C2C搖籃到搖籃,日本的通用設計,美國的紅色設計…等,許多設計師對設計多了一份使命感,在設計的過程中,紛紛融入了幾點新思維:使生活簡單、自在使用、從搖籃到搖籃、尊重在地人文和人道且公平的新思維。

We Care...在乎就是熱血的開始
CNN票選百大飲品,結果台灣的珍珠奶茶也進了榜,那麼大家還記得第一名是什麼嗎?沒錯!就是水。一杯乾淨的水,對我們來說是簡單易得的,然而,在非洲或印度,不是缺水就或有水污染的問題。在非洲,外出汲水通常是婦女工作,平均得走上6公里的路程,她們將汲來的大水桶頂在頭上,不但對脊椎造成傷害,水也不見得是乾淨無虞的。為解決這樣的問題,來自丹麥的設計師設計了「生命吸管」,運用濾心、網和碘等來過濾水,讓當地居民可輕易地食用到乾淨的水。一支平均約合台幣50元,大約可過濾700公升的水,約一人一年份的水份攝取量。設計師雖然僅是利用一些簡單的裝置,卻可直接改善人們的生活。解決相同的問題有不同的方法,就像這位設計師利用一條繩子和一個中空的圓桶,即使是小孩也可輕易汲水,婦女們便有更多時間照料家人。像這類的設計皆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方案解決全家的問題。接下來我要介紹是的台灣的建築師謝英俊,他在921之後,接受委託到原住民部落解決居住的問題,他以協力造屋的方式完成委託案。協力造屋是結合當地居民共同建造,不但省下聘雇工人的費用,每戶還可在固定的地基上,自行設計出更適性的居所。100-200萬打造災後的第一個居所,也可藉由這樣的勞動讓災民走出災害帶來的愴痛。四川汶川地震後,他也將同一案例帶到了當地。

近年來重大的天災頻傳,在日本311大震之前是海地的百年大地震,造成當地沒水沒電,人民的生活失序。請大家看一下這是什麼?白天他們將可它掛在屋外,而晚上就是一個很好的照明設備。這是一個利用太陽能板設計成的手電筒。考量到造價反應成本,所以這樣的手電筒是採用出租的方式。災難過後,瑞典設計師為了解決海地另一個衛生上的問題,也就是隨地大小便,於是設計了一個這樣兩層的袋子。袋子是可被分解的,當然還放了一些氨的成份。使用後,打個結,即可隨地掩埋或當植物的肥料使用。同樣是瑞典設計的例子,生活中有許許多的塑製品,如隨意丟棄,最後可能流入大海,而它只會分解的更細。然後就演變成魚吃垃圾,人吃魚,最終留在我們的體內。這些塑製品也包含了家電,伊萊克斯(Electrolux )家電在台灣的和全球,他們每年都會舉辦淨灘活動,再將這些廢棄的塑製品送回瑞典總公司,回收再利用。

王俊隆 & 何忠堂〈設計竅門〉講座紀錄(中)


Well Being...善念設計
一家在LA的設計公司Artecnica,他們以人道主義為出發,設計同時結合來自較落後的國家工藝,部份甚至是來自貧民區的工藝。不僅讓這些工藝有機會被世界看見,而且結合設計成為高價值的商品。在此一機制下產生空前巨大的利益,他們則再回饋到製造者身上。如此一來,一方面讓精湛工藝得以傳承,另一方面部份貧民地區的生活得以改善。設計師們經常會利用生活中回收來的素材創作,如:拉環、保特瓶、木材等。即使不是工業設計師,我們也能利用回收的廢器物做不同組合,創造出自己專屬特有的pattern。雖然人人都可以為自己做設計,但不同的是工業設計師讓這些設計有商品化的可能。泰國有位相當著名的設計師素旺(Suwan Kongkhunthian),他將原本在泰國相當棘手的麻煩植物,當做他創作的素材。大家應該知道水生植物布袋蓮,但可能不知道它的繁殖速度很快。在泰國,因為皇后十分喜歡布袋蓮這種植物而大量種植,可是一株布袋蓮在8個月內即可繁殖超過60萬株,繁殖速度相當之驚人;因此,沒多久就造成河川的有氧化,破壞了原生魚類的生存環境。在這位設計師眼中即將他的創作與這些素材結合中,也包含了泰國非常盛產的鳳梨,他利用鳳梨葉和布袋蓮的粗纖維,編織、設計成生活中具有質感和風格的傢俱;這不僅可解決河川有氧化的問題,而且這些天然的材料可以完全被分解,也就不會造成地球的負擔。

德國設計師Alexander Pelikan則又有不同的作法,他認為如果我們仔細計算傢俱從生產到消費者家中的碳足跡,將會得到相當驚人的結果。這張圖表可以大約說明一下,首先,各類型的材料從出廠的工廠運送到製作傢俱的工廠,製成傢俱後,運送到各販促點販售,如出口至其他國家就又會產生更多的碳排放量,再當消費者到傢俱店選購,傢俱被配送至消費者家中。這整個過程所產生的碳足跡,不僅對環境造成傷害,也可說是成本無形的浪費。為減少碳的排放量,這位設計者作法是以付費的機制在網路上分享他的設計圖,他設計的傢俱特色多數是以卡榫做為組裝。在下載設計圖之後,可依照設計圖的樣式找當地的製造商合作,雖然同一設計圖,但製造者可因地制宜在材質上做調整,做出不同的組合搭配。這樣的機制不但可節省製作成本,也可減少中間商和運輸包裝上的碳排放量。剛才前面我們提到NCC百大飲品票選,第一名是水,第二名則是可口可樂。60年前該公司開始採用塑製和鋁製的回收瓶製作椅子,大約在1940年,他們即利用111個回收空瓶製作了名為111 Navy Chair。當時他們的文案大致是如此「回收1個瓶子是好事,回收111個瓶子則是一個奇蹟。」這把椅子曾在當時的許多電影出現過,也有許多收藏家收藏。在台灣,我們經常聽到老一輩的說:「東西還沒壞就不要換。」沒錯!將使用的期限拉長,我想這也是一種環保的體現。接下的時間交給Rock與大家談談設計的觀點:

Your point of view? 你的觀點?
我是一個平凡人,為什麼會這麼說?因為每當有機會與一群設計師開會,就穿著打扮來說,就會覺得我不配當一位設計師。因為如果讓我選擇買一個名牌包,還是捐錢給偏遠鄉鎮兒童營養午餐?那我一定是選擇後者。我們這就先來簡單談一下工業設計的發展,近代設計的發源地當然就是德國,德國的設計著重的是精密,通常給人一種實用和耐用的印象。不同於德國的北歐瑞典,主要是在設計中加了許多明亮的色彩,再到義大利,他們有許多出色的傢俱設計,我們可以看得出他們的設計同時結合了美與工藝。近幾年,尤其這近10年來,在歐洲不得不談到荷蘭的設計,他們打開設計另一番視野。如果工業設計等於form follow function,還是只剩工業塑膠射出,我想在這裡都並不適用。如我們將設計界比喻為電影圈的話,那麼荷蘭的設計就是主流之外的獨立製片。到亞洲來,我想最具代表性的設計,也是大家一致公認的就是日本,特色就是造形極簡,以及日本獨特的文化特質。另外近年來還有一個我們不得不重視的國家,就是泰國。在這裡我想大聲說,設計跟國民所得沒有關係,跟有沒有錢和我們接觸的東西美不美沒有直接關係。我經常聽到不論是在校的老師或留學回來的設計師,不是鄙視台灣街道太亂,就是建築太醜……,去泰國看看,街道雜亂的程度絕對不在話下。儘管如此,他們為什麼有那麼出色的設計,是值得我們好好去思考的。

Our point...我們的觀點
我在30歲那年離開台灣,也是第一位到荷蘭留學的工業設計師,到了當地之後才知道那還是所設計名校。當時身處歐洲,為了融入當地,我曾刻意把自己不論言行舉止,還是打扮都裝得像歐洲人一樣,但在畢業前,我的老師告訴我「Rock起點是拋不掉的,這也是你與西方人的不同。」這我才驚覺到,當初原本想遠遠離開這個地方,可是當我再回頭看,才發現原來這個地方是多麼的有生命力,多麼的生猛。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一些設計師說他的設計走的是紐約普普風、北歐極簡風或是日本卡哇伊風,台灣並沒有什麼風,我們的設計師也沒有人說過他們走的是台灣風。其實台灣有許多獨具特色的地方,只是我們放棄不同而已。台灣有許多極具特色的人文和景色,在我們的Qiao的網站你們可以看到每個網頁上,都可以看到一張台灣的landscape,這跟我們的創作是習習相關。接下來就來談談我們的創作與這些地方的關聯。首先,這張是台灣的東海岸,這樣的海邊隨處可見,你也可以隨地撿到大小不一的鵝卵石。這個計畫我將它命名為「玩石計劃」,就是我們把帶回來的鵝卵石沏開,就可以看到切面上非常獨特的紋路,保留原有的外型,切面的部份經過刨光上漆後,就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容器。不過,說真的要能找到第二個有相同紋路的石頭,也不是那麼容易。完成後,它可以是擺飾、花器或茶具。接下來看到的景色是在金門的海邊拍的,大家可以遠方海面上有艘高級郵輪,前方戏灘上的則是蚵棚,以及忙著採蚵的婦人。畫面在虛與實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這張櫃子,沒有們任何抽屜,取而代之的是一支支木條組合而成,看似一個實面。如我們把它當書櫃使用,如將書往內一推,木條即往對向突出,便可看到虛與實的空間中,產生不規則和隨機的圖形,頗有禪的意味。接下來看到的這張是位於苗栗獅潭僅存的養蠶農場,竹竿上的蠶絲就是準備做蠶絲被用的。近幾年來台灣的養蠶業因為不敵大陸便宜的工資和蠶絲,一家家紛紛關廠,養蠶業極速地走向夕陽產業。因為一則新聞事件,讓我有機會認識碩果僅存的養蠶農場主人涂先生。當時心裡想的是難到台灣蠶絲只能做成蠶絲被,有沒有其他的可能?

王俊隆 & 何忠堂〈設計竅門〉講座紀錄(下)


設計師有沒有可能幫助這樣的夕陽產業再重升?於是,我開始了「作繭計劃」。這座台灣碩果僅存的養蠶場,堅持為台灣留下這項技術,目前也將農場轉成觀光的型態經營,幫助更多台灣人了解和認識這個產業。這就是台灣人可愛的地方,往往最想幫助人的人,卻是最需要接受別人幫助的人。就像我在宜蘭的媽媽,只是一個鄉下務農的農婦,卻經常想跟著慈濟去做事。這個計劃讓我有機會開始與涂先生,以及竹山的竹藝師父合作,當然我們一開始是從小的設計做起。我們請竹藝師父編出燈具的架構後,利用平面繭的技術,陸陸續續放了1000多隻蠶。完成的燈具再點上燈之後,非常的漂亮。我們愈做愈瘋狂,接著做花瓶,蠶絲本身就有一種特殊的防水性,所以做花瓶是可行的。再來做更大,就是沙發。當我們將作品到國外展時,外國人也感到相當地驚訝,因為完全找不到任何接縫處。未來我們可能再執行「破繭而出」的計畫,我習慣給每個系列的設計一個計畫名稱。再來,請大家看看這張照片,你們知道這是在哪裡嗎?這不是合成照,這在台北橋上下班時間成群的機車,非常壯觀。台灣太多摩拖車了,平均一人有1.5台機車,配上2頂安全帽,這也是我們獨有的一大特色。我們報廢一台機車頂多是可領1000元,大家知道這些廢棄的摩拖車最後去了哪裡?最後它們都是進了「刣肉場」,舊機車這些先分解零件再轉賣。我們一般只要是機車零件壞了,如果不換全新的,大部份的中古零件都來自那裡。「刣肉場」大家應該聽得懂,我會講英文,但是說台語比比較貼切。這個「洛可可計畫」,就是將一台機車被支解的完整零件,當初我並沒畫什麼草圖,就是現場排一排,拍照回去再看一看,覺得不滿意隔天再到工廠重排,排到自己覺得滿意為止。另一件利用摩拖車的後照鏡拼貼出來的創作,長達3公尺,一旁騎著機車的是刣肉場的老板,方便大家做一比例對照。這是在他的工廠前,背景則是台灣特有非常典型的鐵捲門。機車的後照鏡有許多功能,男生用來看漂亮美眉,女生當做補妝鏡,不管是掛麵,還是掛安全帽,都相當管用。我們就以這種「速可達精神」的concept,設計了一系列由機車後照鏡發展出來的產品。

接下來這是清境的雲海,相當的美!當山嵐或雲霧散去時,我們才有機會看清楚溪谷山壑。在台灣的常民飲食文化中,料理大多綜合各類蔬菜、肉類和調味料,並用各式的陶盤來盛熱食,用陶罐來保存醃漬的食物。我們也可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以前愈是窮人的家裡,盤底的龍蝦就愈大隻,有錢人反而只愛用花草做盤飾的盤子。「盤娛」是綜合這些想法而創作的食器,在這些作品尚未呈裝料理前,盤底的圖飾不甚清晰。當我們用完餐時,即可清楚看到殘餘菜楂和醬料留下的圖飾。接下來這張是在三峽老街拍的,老街上建築的建材主要是紅磚,建築外表雖沒有經過太多的修飾,紅磚卻也堆砌出特殊的建築表面。雖然紅磚不是我們發明的,卻在台灣建築裡運用的很廣泛,隨處可見,像是總統府,也包含了我老家改建前。台灣特有的紅磚建築漸漸被鋼骨和水泥所取代,漸走進歷史。「砌磚計劃」就是我們利用紅磚和與水泥砌成的塊狀物,經過切割、車床、刨光就砌成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容器。初試之前,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個計劃可不可行,從初試到第一件成功的作品,我們大概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車床砌磚的難度非常高,我們也是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只為了用一種不同的表現方式,詮釋紅磚一個全新的可能性。

你們知這是哪裡?這是在鹿谷的小半天。鹿谷和竹山除了盛產竹子,這裡也聚集了許多厲害的竹藝師父,不過這項工藝有日趨勢微之憂。這是我們結合當地工藝師父,設計一系列的竹燈。再來這裡是我非常喜歡的地方,南方澳的漁港。一般漁港的常民生活,漁船停靠在港邊與遠處的龜山島,鏡射於海面的倒影,構成一幅相當美麗的畫面。在「如山」也就是君子不動如山,這一系列的產品設計,將台灣茶道與倒影做一演繹。接著我們到台北這座城市,我個人認為中山北路是城市中最具都市新與舊氛圍交融的地方。「盛夏」的燈龍設計,它的外殻非常的薄,利用一種特殊的技術,點上線香之後,即可隱約見到一雙拍動翅膀的蝴蝶。下一張即是回到我的故鄉宜蘭,非常漂亮的地方。在常民的生活中,我們的辦桌文化可說是別具特色,往往呈現出來的菜色,即是我們常民文化的縮影,從過去荷蘭、日本、原住民和外省。大家想想看有哪個國家的餐點可以從生魚片,接著羊小排,再到下一道佛跳牆…,最後還要來個起司蛋糕和水果做結尾。「融合計劃」筷子加叉子的餐具設計,即符合我們這種辦桌多元料理的用餐需求。「敲鑼計劃」則是與板橋製鑼師父林烈旗合作,這並沒有固定模型,完全用手工去鍜,相當的不容易。我們想創造一個可以敲打的容器。最後這是宜蘭的太平山,「赤子之心」是一個小品就像辦桌的水果。過去太平山出產品質最佳的檜木,我們利用檜木的邊料做usb儲存碟,以陀螺做為造形,一種最基本的童玩。我們聊的這麼多的設計,人因工程和社會觀察,我當作是最基本的常識,所以這部份就沒有多談,最後留一點時間與大家交流。

剛提到「作繭計劃」中的蠶,在他們吐完絲之後成蛹,沒有繭的保護會死掉嗎?
米蘭傢俱展時,有位外國記者也有相同的疑問。製作這些作品時,我們陸續放的都是3齡的壯蠶,這些蠶吐完絲之後成蛹,完全不會因此而死掉,蛹即使沒有繭也沒有關係。蠶在吐絲時,牠有找到支撐點就可以形成一個封閉的繭,但當牠找不到支撐點時,做出來的就是一個平面繭。過去取蠶絲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將繭放入熱水中,再抽取蠶絲,這樣蛹也被煮熟。另一種比較人道的做法是,將繭剪開後,取出蛹,再放入熱水,取出蠶絲;而我們是直接讓牠們在竹編架上吐絲。

2011年11月22日

李儀婷〈九份超感應黃金少年_說我們自己的故事〉講座紀錄(上)



我並不是從小就喜歡寫作,國小作文曾被老師批改為「狗屁不通」,甚至國中作文拿過零分,因為遇過這樣的挫敗,所以我非常地討厭寫作。專科時,念的是貿易,這個科目大家應該覺得是很容易找到工作的科系,可能還有些前途。不過,這是我父親幫我選的科系,第一學期我的會計就被當了,英文也不及格,在我的成長過程是一直處於挫敗的過程。開始工作之後,聽說寫言情小說可以賺錢,我也寫了兩本。在進入東華英創所之前,第一次沒有錄取我,是因為有位教授認為「我的創作不會長久」。現在我在專為出版和創作少年小說的四也出版公司,既然是「少年小說」那就要清楚知道年齡層到底在哪裡?了解對象?我們將少年的年紀設定在6至17歲;但不管是幾歲要看的小說,重點的是要好看才會迷人。在台灣,少年小說的市場其實並不討好,之前也沒有出版社專為少年出版圖書,為什麼?因為學齡前至小學中低年級的兒童,課外讀物大多以繪本為主,圖畫為主文字為輔,到了高年級到國中這個階段又以西方的翻譯文學或小說為主。多數出版社選擇買國外暢銷書的版權,因為這樣比較好賣,也容易暢銷。

除了奇幻小說《哈利波特》之外,我先來介紹幾本內容精彩也很暢銷的翻譯少年小說,了解一下它們的創作題材:《穿條紋衣的男孩》這是一本愛爾蘭的暢銷小說。故事大致是一個9歲小男孩放學回家看到傭人瑪利亞正在收拾行李,他問她:「妳要搬家嗎?」瑪利亞:「不是我要搬家,是你要搬家。」因為軍官父親接獲管理猶太人集中營的任務,於是他們舉家搬離住了9年的家。令他不解的是他們家的新傭人,是名醫生。某天在距離新家數呎外,一個上有尖銳鐵勾的大鐵圍籬裡,他看到一個穿著像睡衣般條紋的男孩,鐵圍欄裡的他看起來是那麼的飢寒交迫。於是,他回家拿了些食物給這名男孩,之後他視條紋衣男孩為朋友。再來是《貓戰士》,我將它歸類為動物系小說,非常地暢銷,我相信大多數人的都有讀過,而且已經出版了好幾部曲。故事是描述一隻家貓,某天牠發現屋外另有4大貓族,為了生存而彼此競爭。於是牠決定脫離平靜家貓的生活,從最基層的貓戰士重新開始。雖然我們認為貓狗是天敵,但在《木屋下的守護者》中,一隻被遺棄且懷有兩個月身孕的貓,在木屋下看到一隻被狗鍊束縛的狗;而牠們決定共組家庭,母貓也順利產下兩隻小貓。可是木屋裡有個獵人,一心想抓沼澤裡的鱷魚,於是他捉走了小貓當誘餌。母貓捨身救小孩,不幸地;臨終前牠告訴小貓兩件事:一是要牠保護姐姐,二是解救木屋下的爸爸,擺脫狗鍊的枷鎖。最後,我們來看這本香港籍作家的創作《恐龍蛋》。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名國中生,他因在網路上與網友聊天時,說自己撿到了一顆恐龍蛋;然而,某個博物館正好有顆恐龍蛋失竊,而國際刑警也假扮網友辦案。

從這些少年小說我們可以了解到,比起童話書或繪本來說少年小說的篇幅是較長的;然而,以國內的出版行情來說,少年小說稿費比起繪本來得低,篇幅長又加上收益少。投資報酬率低的情況下,因此,投入少年小說創作的作家可說是非常地少。既然是小說創作,當然融入台灣本土和在地的文化特色不能少,又如何去表現?我想必需在創作的技巧和包裝手法下功夫,讓故事有層次及現代語彙、貼近生活,整體才會生動有趣。舉例來說在「童話搜神記」和《卡布里灣數學獵人》之後,現階段我在寫關於九份《九份超感應黃金少年》的故事;但事前的準備工作和對地方的在地人文的功課是不能少的。我來分享寫作過程中,收集到一些有趣的資料。大家知道「九份」地名的由來嗎?以前住在這座山上有9戶人家,上下山不太容易,如有人要下山,左鄰右舍通常會互相委托買東西;所以有下山的人同樣的東西就必需買9份,補給的物資也是要分成9份,九份的地名就由此而來。現在大家去九份知道要吃著名的芋圓,過去最有名的當然是黃金,當地也流傳了許多與黃金有關的傳說和俚語。您們知道九份地下挖黃金的通道有多長嗎?彎彎曲曲共有600多公里,相當於北高來回。九份因黃金來了有許多的淘金客,有許多描繪當時盛況的俚語,相當有趣。誰可以來說說看這句話的意思「三更窮,四更富,五更起大厝」?

九份當地人稱這些淘金客為辛勞仔,他們帶著夢想來到這個地方。「三更窮,四更富,五更起大厝」就是描寫當時的情況,意思是三更時,老婆和小孩可能還餓著肚子,等待外出淘金的男人帶著好消息回家,四更挖到了金,五更回到家就決定蓋大房子;也就是只要淘到金,便可讓人一夜致富。有句話形容基山路也就是俗稱的暗街路當時的繁華,「日食全乞食,暗時攏紳士」。這是形容這些淘金客出門挖礦穿得像乞丐一樣,挖礦很辛苦可想而知,到了晚上或淘到金時,就換上西裝到酒家放輕鬆一下。當時基山路上酒店的盛況是,夜晚開張的遮雨棚層層相連,行人走在街上根本看不到星空;所以也就有句「上品送九份,次品送台北」,可見九份的奢華以及驚人的消費力。因為日本殖民的關係,挖到的金子是必需繳交且受到管制的,有句話是這麼說「偷捉雞很見笑,偷挖金不見笑」,也就是偷藏金只是拿回我們所屬的東西,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然而,日本人也是有各種讓偷金門路曝光的方法,舉一例來說,他們會在礦坑口觀察收工的礦工們,如神情緊張者則會被請去吃油麵,通常吃完這碗麵就會想拉肚子,日本人再檢查是否有吞下肚的黃金;如有,偷金客的下場通常都很慘。所以有句諺語「落袋啊裝蹦子」,「蹦子」是挖礦用的炸藥,意思是基山路位處上坡段,是通往挖礦的路,也是往酒家的路,挖礦雖然辛苦;但期待挖到金的心情和上酒家的心情一樣都是愉快的。上酒家後,錢花完了,走向下坡回家路準備面對家人的心情,就像偷藏金者被捉走向設在下坡段的日警駐站所一樣沈重,猶如口袋裡裝了炸藥。

李儀婷〈九份超感應黃金少年_說我們自己的故事〉講座紀錄(下)

李儀婷 老師:「閱讀是件最快樂的事」

當時戶口登記在九份的有一萬多人,流動人口則多達2~3萬人,這麼多的淘金客到底要住哪裡?在九份有個游昂槌也就人稱「憨槌」的人,他將所有的錢拿來買地蓋房子,再租給那些前來淘金的辛勞仔。所以當地人就流傳著「有憨槌的富,沒憨槌的厝」,辛勞仔淘到金後,像憨槌一樣富有了;但一夜致富的他們通常紙醉金迷,錢財很快就散盡光了。在九份買賣房子是要訂定一份特殊的契約,因為九份的土地公廟廟方買了一棟舊房子要蓋圖書館,當怪手拆房子時,屋樑掉下了一顆重達46兩的金球,原屋主、廟方和怪手司機都說金球是他的。於是,買賣九份的房子如挖到金子必需三七分。九份是個有很多故事的地方,像鹿港、億載金城和淡水也都有很多這類的題材,可以寫成精彩的故事。有了題材再來就是如何包裝的問題,某天我在facebook上看到一則數學挑戰題,標題寫著:「工程師3分鐘,建築師3小時,醫生6小時,會計師3個月,律師別想解開。」結果我3分多鐘解了出來,於是得意的在臉書上發佈,結果有人回應我2分多鐘,還有30秒的;難道我被騙了?遊戲結束後它連結的是網路遊戲。小說創作就像廣告一樣,也是需要這樣層層的包裝,才會吸引讀者一探究竟。在寫《九份超感應黃金少年》前我已先完成另一本少年小說《卡布里灣數學獵人》,大家知道卡布里灣在哪裡嗎?「卡布里」就是布農族語的梅子,「灣」是部落,卡布里灣也就是梅子部落,位於南投的信義鄉。記得大概是10年前,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台灣黑熊快消失的消息;不過有位媽媽在深山裡,為這些保熊的黑熊帶上追蹤卡。在拯救黑熊的《卡布里灣數學獵人》中,我以數學來包裝,讓故事情節有層次感。故事主角只有這3個是好人:爺爺、蓋格和沙夏。爺爺擅長打獵,因此在山中求生是容易的。哥哥蓋格,原住民父親已過逝,平地的母親是位數學老師,卻早己離家。弟弟沙夏,喜歡算數學,喜歡媽媽,討厭爸爸,恰好與哥哥完全相反。故事中第一個數學題目:雞兔同籠,上有5個頭,頭有12隻腳,請問雞兔各有幾隻?

先讓大家看一段Kiwi的「夢想故事」,動畫中的Kiwi為了完成飛翔的夢想,在懸涯峭壁上釘了一遍森林,站在懸涯上的Kiwi縱身一躍,完成了畢生的夢想。雖然是講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最後還有些沈重,但每個情節的包裝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回到剛才的問題,對喜歡解數學題目的沙夏來說,雞兔同不同籠從來都不是問題,真正的難題是他與蓋格同籠。對於數學不好的蓋格來說,他認為事實上雞兔根本不會同籠,如同籠的話,那麼兔子是養來當竉物;而雞是養來吃的。同時,他也詭辯著如果兔子洩露了這個秘密,雞就會難過得死掉。這就是作者的自由意識,其中有好幾層意義,轉個彎告訴您。在托爾斯泰《呆子伊凡》的小說中,農夫伊凡過得貧窮,但每一都過得快樂,於是老惡魔看不順眼,便派了一個小惡魔去擾亂,小惡魔心想把土變硬,農夫要花很多時間和力氣犁田,一定快樂不起來。結果農夫仍是每天高興地耕田工作;於是老惡魔派出第二個小惡魔,惡魔心想農大最快樂的時候,就是工作後到樹下休息喝水時,把他放在樹下的水拿走,又累又喝沒水喝一定氣到跳腳。沒水喝的伊凡,心想水一定是被比他更需要的人拿走了,他反而因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而感到高興不已。第三個惡魔是出於自願,並要求老惡魔給衪3年的時間,第一年衪告訴農夫不久之後會發生旱災,要將稻作種在潮濕的地方;果不出其然農夫因此賺到了一些錢。第二年小惡魔教農夫釀酒的方法,並將稻作釀酒販售;果不出其然又讓他賺到大錢。第三年,在富有的伊凡生日派對上,有酒有肉,他喝得酩叮大醉;而僕人不小心打翻了酒,他也大發雷霆打了僕人一巴掌。小惡魔告訴老惡魔他現在身體裡有豬和狼的血液,看到此一情景老惡魔不盡問了小惡魔,而衪答道:「我只是讓他比以前擁有的更多,人就會變了。」

故事精不精彩,看您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包裝,讀者一層層去拆看到最後的結果。在《卡布里灣數學獵人》中,所埋設的數學題目跟整體故事的結構習習相關。就像在這支韓國MV中,從男女主角相識到相戀,焦點都是在眼睛上,為接下來的劇情埋下符筆。男主角的疏忽讓她的雙眼失明,自責加難過的他自願將角膜捐給了她。獨自生活在黑暗中的他帶著這個密秘離開了她;別以為就此結束了,音樂再度響起。重獲光明又難忘舊情的她,尋線找到了角膜捐贈者,也找到了令她難以置信的答案;也就是剛才提到最後結局有出人意表的發展。先前的題目讓兔子變成是一隻會洩密的壞人,最後可能是個爆炸式的翻轉也說不定。接著我們來看《卡布里灣數學獵人》的第二道題:黑豹的速度是15公尺/秒,白羊的速度是72公里/小時,請問黑豹是否捉得到白羊?蓋格看到沙夏解出「否」的答案,認為這與事實不符而哈哈大笑,並認為出題的老師是個笨蛋。第三道題:兩個時鐘,一個每天慢一分鐘,另一個完全不動,請問哪一個比較準時?這個是沒有答案的。某天哥哥蓋格被兩個獵人捉走了,他與一隻黑熊關在同一個籠子中。然而,沙夏根本不會打獵,獵人又有兇猛的武器,他不能將自己困在黑豹與白羊的問題中,他要如何解救哥哥?他要出什麼題目,獵人才會自己走入陷阱中?沙夏由一個解題者的角色,轉變成一個出題者。

小說的創作就好比給自己出難題,這像羅馬競技場裡的兩扇門,一邊門內是美女,一邊的野獸。如開始的是美女之門表示無罪,如果開啟的是另一扇門,就難逃死神的名喚。有位國王的女兒與平民青年相戀,國王得知後,便傳喚這名青年到競技場審判他;而公主清楚地明白,不管開啟的是哪一扇門,不是是投入美人懷抱,就是走向死神的名喚,這名青年都將與自己無關了。這樣的難題如果成功地解開,就會是一本好看的小說。四也出版的「福爾塺沙冒險小說系列」,即將在12月初出版《有人在鹿港搞鬼》和《卡布里灣數學獵人》,都是以台灣在地的人文特色做為故事創作的發想,有一定的困難度;但有它的價值,是給下一代的寶藏。

2011年10月26日

褚士瑩〈在天涯的盡頭歸零〉講座紀錄(上)


我昨天去了屏東的竹田,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那裡有一個小火車站,到了下午三點就沒有站務員服務了,一天下來火車的班次也不多。車站內我發現有幾張NPO市集的海報,但出了車站只有一攤,是位阿婆在賣芭樂。我們也可以發現愈鄉下的地方,外籍配偶的比例也就愈高,竹田也是一個外配比例高的地方。在他們的親子圖書館假日舉辦會閱讀相關的活動,需繳交100元會費,也可以借書回家,不過有些家長聽到要繳錢,於是摩拖車轉頭騎著又走了。你可以在街上看見有些小朋友也是沒事邊騎著腳踏車邊喝飲料閒晃,這樣看起來也是很危險。如果一星期下來喝個4、5杯可能也得花上100元,你們會選擇花錢買飲料,還是一次花100元來聽說故事(的年費)?我們可以發現在這樣的活動裡,外配的子女通常比較安靜不多話,部份不是的則相對比較活潑和勇於表達。如果是完全免費的,那麼是不是家長們就沒有100元的考量,也就有更多的小朋友來到圖書館?親子圖書館每月會花一筆經費,買進約400本的圖書,館長也樂觀的表示如果鄉裡的孩子都來借書,那麼也就不怕書買得太多了。這是昨天在屏東竹田看到的情況。

今天要談我目前人生中三次的「歸零」。歸零是必要的,是因為不知不覺中,我們都變成帶有色眼鏡的好人……。記得小時候美勞課畫到人物,不知皮膚該畫上什麼顏色時,問老師通常得到的答案是「皮膚色」。小時候我們畫畫使用的彩色筆有分12、24、48……色,拿48色的小朋友通常是最令人討厭的了,但不管幾色的彩色筆,都會有一個叫「皮膚色」的顏色,至今我們還是這麼說這麼用。這是因為過去在日本殖民下的關係,如:韓國和台灣都有一個所謂「skin color」的顏色,不過在日本早已取消這種說法了。如果哪天小朋友去海邊玩曬黑了,或天生就長得黝黑,上美術課也是跟其他小朋友拿出一樣的「皮膚色」。如果你問竹田國小的學生拿出「皮膚色」,每位小朋友拿出來的顏色,還會是一樣的嗎?如果這樣的美術老師到了紐約教書,還可以指定小朋友拿出「皮膚色」這個顏色來嗎?這可能會被視為是一種歧視的行為。不論是課業上或是生活上,解決疑惑或問題時,我們經常尋找或仰賴有一個標準答案,然而,什麼才是「正確的標準答案」。有時前往地嶽的道路,往往是這些善意的石頭所舖成的。這也可能是部份人的經驗是,當父母說不出道理時或要小孩聽他們的話時,總會脫口而出:「就聽我的話,難道父母會害你(妳)嗎?」畢竟父母與小孩是生活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成長,所遇到的人事物自然會帶來不同的成長,這樣的話無形中也阻止了小孩學習成長的機會。

我必需說從小我就很會考試,也清楚知道老師想要什麼樣的答案,考前只要複習同學整理的重點大都可以考得好,但這並不代表我就是很個有知識之人。當我17歲背起背包出國旅行時,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歸零」,故事的開始是,一個普通的少年,扛起大背包去看世界,有一天,他走到印尼,從此走向尋找答案之路。外國人看到我們背九九乘法表,就覺得我們已經相當的厲害了,如果再遇到印度人的19x19或29x29…,像這樣很會考試和背書的人,並不代表就是很有知識的人。然而,在國外經常會遇到學校沒教根本不可能會教的問題,所要尋找的答案也不可能是有「標準答案」。當時我經常思考的問題只有八個字,不管是到貧窮或富裕的國家都會遇到,就是「遇到乞丐該怎麼辦?」我也想來問問大家,你們遇到乞丐向你(妳)乞討時,會怎麼處理?聽起來大家比較可以接受的答案,最多的也是買賣的交易,再來要看起來如大陸人形容的鬥窮、鬥殘、鬥可憐或夠灑狗血…。如果是跟團的話,導遊一定會跟團員們耳提面命,遇到小孩或有人要錢、賣東西的情況,千萬不能給也不要買,給了買了再來的場面就會很難收拾等等。難道權威給的就是標準答案嗎?老師給「皮膚色」就是標準答案嗎?於是這位少年發現,世界上大部值得解答的問題,原來都沒有正確的答案。所以他決定開始Unlearning──拋棄所學,重新開始。

「遇到乞丐該怎麼辦?」的問題也是直到開始旅行的10年後,我才找到「自己的答案」。從17歲我花了10年到27歲才找到了答案,也就是我決定從事NGO工作,以組織的方式幫助想改變的人,或讓需要幫助的人到組織的庇護所來。當災難發生時,我們可以看到有些災區的志工回來之後,經常是邊搖頭邊說,真的很忙很忙,根本就救不完之類的話,所以也就不斷地將便當、衣服、食物、組合屋…等物資往災區送。我心中不免有些疑惑,在100個便當或100個組合屋之後呢?難道這樣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了嗎?如果換一種方式,我們能夠以一種有組織或基金會的方式,每天每月每年長期的在所需要的地方,長期關注的災民的需要。這是第一次的「歸零」,也讓我有機會重新回頭檢視,所以這些自己找到的答案相對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16、18~30歲以下可以申請的出國打工渡假的國家愈來愈多了,請問大家打工渡假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就以國人常去的澳洲來說好了,多數的打工渡假大多是在農場工作,如刷馬背、採蘋果、奇異果…,扣除一些必要的開支,如:稅金、仲介費、往返交通費…。你們知道一週的打工費還剩多少嗎?同時我也想問你們,一個月付給你(妳)多少薪水,你(妳)才會甘心去做一份不喜歡的工作?也就是一個月領多少的薪水,你甘願為五斗八折腰。4.5~5萬是大家可以接受的範圍,甚至有人要10萬才願意。我們現在的薪資剛畢業的大學生可能2.2萬,而台、清、交可能要求到4.5萬。回到剛才的問題,大家猜到了嗎?答案是一周約有3萬台幣的收入,一個月豈不是12 萬,不用念台、清、交,也不用念碩士或博士,更不用考托福。如果純粹以金錢來考量,為了4、5萬而出賣自己,沒有踩在自己的夢想上,那麼不如考慮去打工渡假,千萬別為了2萬元而折腰,這麼說不是鼓勵讓大家出國去當台勞。以12萬為基準,如果是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即使一個月領5萬,比較起來那豈不是還賠了7萬。如果是份喜歡的工作,即使一個月領3萬,那也是快樂又具有意義的,就算是付9萬給老闆買到你(妳)的快樂好了。我要說的是這是沒有一套標準的準則可以去衡量的,原本我們設定的標準答案,或許旅行之後,就不見得再是原來的標準答案了。

褚士瑩〈在天涯的盡頭歸零〉講座紀錄(下)


從科技業轉向NGO也算是中年轉業,從事NGO工作薪水各方面可能沒有來得之前的工作好,心想在這之前需先存一些錢。雖然旅行了很多國家,但就是沒有去航海旅行。有本書應該會是翻譯成《哥倫布的行動》,大致內容的是描寫哥倫布的弟弟,他是位繪圖師,因為害怕被哥哥拉去航海,所以就躲到了葡萄牙,但最後還是被哥哥找去當他的航海做繪圖紀錄,故事相當有趣迷人。當29歲拿到了水手證時,在30歲之前還有一年的時間,於是,展開了一年的航海旅行。從台灣到美國10幾小時的飛行,這樣聽起來確實是有些距離。兩地連絡有網路和電話等,在美國透過衛星電視我們可以看到華文電視台,甚至還有中華街和小台北,在美國也可以過著台灣式的生活。這麼說來世界就很小。如果當你在航海中,船在大海中拋錨了,無法前進也沒有退路,這時就能充分感受到人在自然界的渺小。當還小的時候經常被叫帥哥,於是每天就必需梳個油頭才肯出門,長大了一點時卻改叫成年輕人,還以為已經不帥,但總以為全世界的人都在看你。然而,當我了解到自己的渺小時,才能幫助我重新認識自己。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二次「歸零」,因此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就不一樣了。

航海回來之後,我就開始在NGO工作,當然一開始是從一些封閉型的計畫做起。記得有一份計畫是解決印地安部落大角鹿過剩的問題,既然是要解決過多的問題,那麼到森林裡底有多少大角鹿?雖然不得而知,但卻因此而經常發生車禍。這就像家裡看到一隻蟑螂,表示有多少隻蟑螂在你家,你知道嗎?也就是說如果在這地區看到一隻大角鹿,可以約略表示有多少大角鹿在這裡活動,這有動物專家專門研究這樣問題。然而,部落每年每戶只獵一頭大角鹿,不能多打。鹿皮還可再製成家用品,但因為鹿肉並沒有什麼油脂,也就比較乾澀,即使曬成肉乾,一年下來也吃不完。那麼一年到底要獵多少老的、小的、公的和母的,才能解決大角鹿過剩的問題,但又要維持生態的平衡。既然不懂就得重新學習,有時去做人家不願意做的事,做了就會變專家。

到到了緬甸之後,開始往返於文明世界與緬甸偏遠山區的農場。當地的農民多數是種嬰粟花維生,但總不能以NGO之名,教他們種有機的嬰粟花吧。在這農場經營的過程中,我也犯過許多錯誤。我總覺得可以科技解決問題,想引進太陽能解決灌溉的問題,當我提出這個計畫時,大家都沈默低頭。於是,農場經理人就問我:「如果太陽能板破掉了,我們該怎麼辦?」如下起午後冰雹,這是有可能的。如板子或零件壞掉,難不成等我再回台灣時,再帶過去嗎?最後我們使用最低科技的方式,也就是人力幫浦,解決了灌溉的問題。雖然一路上不斷地犯錯,這才發現人遠比科技重要。我總以為給的是最好的方式和救助,但不見得是當地人最需要的;我的答案,不見得是你的答案,自己想出來的答案才是最好的。在那裡讓我見識到「傾聽的力量」,「最好的」有時候不見得是「最適合的」。我們想給別人的,不一定是別人想要的。最「想要」的,又不見得是最「需要」的。所以我們慢慢地一起Unlearning。第三次的「歸零」,我學會了傾聽。回過頭傾聽社區的需要,才去執行,這才是最好的。

除了傾聽,「樸門」(permaculture)教我傾聽土地的聲音。在緬甸一個無中生有的社區,就這樣誕生了。花了四年的準備,農場終於準備好學習跟世界握手的方式。有機會大家可以來參加公益旅行,可能讓你有時光倒流回到數十年前之感。公益旅行的深層互動,是用心用腦努力地對話,不是參觀別人的不幸。這不僅給當地人開一扇窗,也為自己開了一扇窗。如果從事公益的工作部份是有政府的補助,有辦法合銷的計畫,才能執行。那麼如有一家人,父母需要的是工作,孩子需要的是教育。我們只幫助了孩子上學受教,或許最後還是得輟學去工作。因此慈善的工作,必需思考全面性的問題。大家有沒有想過放生對自然的意義為何?是否有聽大自然的聲音?還是以「傳統之名」就需為之呢?前一陣子大家盛傳的影片,日本小村落捕海豚的傳統,但其實這傳統是在緣自二次大戰期間,因物資缺乏也缺糧食,不得已才吃海豚肉。如果說海豚把一些漁獲都吃光了,那麼人類把食物鏈最上層的海豚除去,之後就能解決漁獲的問題嗎?傾聽人很容易,但傾聽大自然就不容易了。

當災難發生時,從募款到給的方式,相較之下「給的形式」是重要的。日本311的災民長期待在避難所內,沒有隱私和安全感的精神壓力下,需要的可能是一個小小的拉簾,一個有個人隱私權的空間。他們急迫需要的可能不是錢,不是物資,而只是一個小小的尊嚴。我個人覺得《Big Issue》的慈善機制是非常有趣的,好像是先給街友們6本免費的雜誌,一本可賣是100元,如賣完再批貨的話,一本則是50元批價。《Big Issue》每一期會探討不同的主題,是本內容做得相當深入有趣,又有意義的雜誌。這種救助不僅給街友的是一種尊嚴,一方面也可減少一些社會問題和社會成本。目前是在各大捷運口販賣,好像有被取締的問題。今天跟大家分享我自己人生中的三次「歸零」,第一次是放棄標準答案,第二次是發現自己的渺小,第三次則是傾聽體認需求。這就像後空翻,費好大的勁,卻回到原點。但回到這個原點前,我們有360個不同的角度看這世界。最後想告訴大家,Be Yourself. Make A Difference. 走未竟之路守異樣風景。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the world.
學員們提出的問題:
您這3次的歸零,家人的看法?
生命中的家人是我們的VIP。對於客戶我們才有所謂的「服務」,在工作上或許會遇到奧客,那麼在服務陌生人之前,我們有沒有先服務人生中的VIP?也就是百貨公司VIP的概念。其實VIP只要少少的服務,就會有大大的回饋。

很會考試和背誦不表示有知識,那如何讓學校可以學習到知識?
在巴峇島有一所在叢林裡的學校──Green School,校舍是由竹子搭建的。從國小到高中,沒有上課的課本。像是學習「水」的主題時,全部的課程以「水」的相關知識為為主軸。八年級相當我們的國中一二年級,他們上課的主題是「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包含了能源、自然、數學…等不同學科的知識。最後,學期報告必需繳交一份計算自己碳足跡的報告,計算之後,就必需在校園裡種下多少竹子,這又包含了農事的操作。這些學生有沒有可能因此而申請到長春滕名校?但有些家長認同這樣的理念,而舉家搬遷到巴峇島,只為給孩子一個美好的學習經驗。

2011年9月28日

「大閱讀The Big Read」2011第4季公益講座

「The Big Read」從Global Campaign for Education到BCC,從基本受教權到精選200叢書,從大講堂到閱讀,從識字到知識,從脫貧到改變世界…。天平的兩端,而我們在哪裡?

無庸置疑,我們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龍顏基金會自2006年與金石堂書店合作fun書獎,每年推薦百本精選書目;又2010年起,與您共同推動龍顏講堂的公益講座;至今2011年,仍努力不懈,無疑是想與您共創美好的彼端。這一季以「大閱讀The Big Read」的概念,我們邀請優質的講者,傳達對推動「大閱讀」所深信的信念和理念。

10‧23  (日) 14:30~16:30
褚士瑩/NGO顧問
在天涯的盡頭歸零
‧現任英國NGO顧問、作家
‧《在天涯的盡頭,歸零》等40餘本暢銷著作。

11‧19  (六) 14:30~16:30
李儀婷/作家
九份超感應黃金少年──說我們自己的故事:從九份到玉山
‧現任四也童書出版 副總編輯、作家
‧《九份的黃金怪客》等10餘本小說創作。

12‧17  (六) 14:30~16:30
王俊隆 & 何忠堂/工藝設計師
設計竅門
‧現任設計竅門Qiao創意總監
‧曾任Zoe Design、Do Design、Dell、The One與琉園的設計主管。

龍顏講堂公益講座每場次報名人數以50人為限,欲報名者請洽:
報名專線→ 02-2557-9670 傳真專線→ 02-2550-9495
電子信箱→ service@longyen.org.tw 或 longyen.lecture.hall@gmail.com
講堂位址→ 台北市信義路二段196號5樓(金石堂信義店/永康街鼎泰豐旁)





2011年9月20日

旅行,玩出教室外的新視界(上)


讓大家猜猜看我是什麼時候開始出國旅行?其實我是度蜜月時才第一次出國,去了法國而且還是跟團。會選擇法國也是因為小時候看過法國怪盗亞森羅蘋(Arsène Lupin)的小說,那時便開始存錢想要環遊世界,想去看看那是什麼樣的地方,而這距離我真正出國是蠻久之前的事了。結婚之後,為完成一年出國一次的夢想,就督促自己努力的工作和存錢,等存夠了錢,假期安排好,不過我們那時還是選擇跟團。跟團雖然不用花大腦安排行程,可是就是有一個麻煩的問題,導遊通常會安排血拼行程,而我們去奧地利被安排買水晶這事之後,於是我和我先生就決定不再跟團。不跟團也就是要自助旅行,計劃行程並沒有太難,最大的問題便是語言。雖然在學校念了那麼久的英文,但就是講得不好,再加上身處國外的情境中,緊張說不好更是在所難免。而當我們決定出國自助時,接著小孩就出生了,有了小孩之後,我們必須面對的是要不要帶小孩出國?何時能帶他去旅行的問題?當小孩7個月大時,因為那時經濟也沒有很景氣,我先生放了18天的休假,於是我們決定安排出國助旅行,而且我們決定帶我們的小孩一起去自助旅行,為什麼?主要是平常我親自帶小孩,如果我們為了旅行,把他託給沒有帶過他的外婆或阿嬤的話,他不僅會不適應外,帶的人也會很累,而且我們也會因此而玩得不安心。既然決定了,當然,在出國之前我們還是得實施一些行前訓練,或是來個沙盤推演一番。於是我們就從他5個月大開始,帶著他在國內各處旅行。其實帶嬰兒出國國家的選擇就很重要,我們的第一個考量就是乾淨和安心的國家,至少衛生條件和安全是無虞的,最後我們選擇了瑞士。可是去歐洲必需歷經長途飛行的考驗,我們最擔心的就是小孩時差和耳壓的問題。當我們一切準備好就出發了,上了飛機也上緊發條等著接下來所要面臨的考驗,結果在他喝完牛奶之後就一路睡到了瑞士,沒有發生惱人問題。我們也自我安慰了一下,這可能是行前訓練的成效還不錯。不過,還有回程的考驗。

剛才在演講之前有學員問我:「孩子還小帶他(她)出國,他(她)根本就不會記得。」其實帶孩子出國就是一場「戶外教學」,有些地方或國家我們大人玩過了都還不見得會記得住,那為什麼要求小孩要記住這些呢?記得這些又能做什麼?因為我們喜歡要求什麼都可以「速成」,最好馬上立刻可以見到成效,舉凡吃的速食到語言、才藝、課業…,要用最快的方式見到效果,那就只好進補習班補習了,努力的填壓。這樣也沒什麼不好,不過,有些事情是需要時間的蘊藏可能才有收穫,也或許需要經過數年後才會知道。有次我們在德國旅行,再度去了威瑪(Weimar),走在城裡的某條街道上,我兒子不知看到了哪個建築或店家,他突然跟我說,這裡他以前來過,這令我感到相當的驚訝。幾次帶兒子出國旅行的經驗累積下來,後來我們到了蘇格蘭念書,沒想到最大的收穫是,我兒子在國外根本不怕生,雖然當時他的英語還很爛,卻可以和外國人不論大人或小孩互動得很好。在帶小孩出國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是有諸多的考量,當他還沒辦法平穩的走路時,我們利用旅行專用的嬰兒背架背著;大一點時,怕他在人群中走失,有時他就坐在爸爸的肩膀上;再大一些,我們也是希望他可以自己走就盡量讓他走,這也是省去大人體力上的負擔。現在他長大了,沒有嬰幼兒時體力的限制,他開始也參與我們的旅行計畫和討論,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和想去的地方。最近他跟我吵著說想去南極,為人父母的特權就是雖然他有參與討論的空間,但沒有絕對的決定權。不過玩笑歸玩笑,有很多問題是我們得事先幫他們考量到,就像當初我們想去德國第一高峰楚格峰(Zugspitze)時,覽車上升的速度快又必需考慮到天候和小孩耳壓的問題,也是掙扎了很久。

從小,他這樣一路跟著我們旅行,但是他是直到8歲才去過兒童主題樂園玩,可能還小不懂事也沒有參與權,所以安排的當然都是我們父母想去的地方。他現在有參與討論權了,我們以民主的方式來決定旅行的地點。但我們還是不會為了孩子而刻意安排去遊樂園,為什麼?這是一種雙向的尊重。因為我們也有權力讓小孩知道,爸爸和媽媽也是努力工作一段時間後才有休假,存了錢一起去旅行。如果旅行中父母的功用:爸爸只是負責排隊買票和拿東西,媽媽得張羅吃的,有些設施不見得可以親子同樂,如果只有小孩玩得盡性,我們只能乾坐或枯等的話,那為什麼我們要去旅行呢?這個問題是需要和孩子共同協調和溝通的,彼此達成共識。在決定旅行的模式、時間和預算時,當然,我們也不是不通情達理,也就是如果安排去遊樂園的同時,我們會讓他選擇一個最喜歡的動物或小紀念品,當作紀念。他也必需參與或許令他會感到無聊而父母喜歡的行程: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或看歌劇等,這也是相互體諒的學習。不過話說回來,歐洲大部份的博物館或美術館是不會將小孩拒於門外,甚至有些音樂會只要小孩不吵鬧,親子聽音樂會是件很平常的事。有些博物館內有些設計和規劃,不慬可以讓小孩從「玩」中去學習,甚至連大人都覺得非常有趣,親子同樂可以玩上一整天。

在旅程的規劃上,最好是有其他備用的方案。就像有一年我們計畫出國,卻遇到了SARA,擔心之際也為了安全起見,我們的旅遊整整延後了6週。我們知道德國人做事很謹慎周詳,這種性格也充分反應在旅行的規畫上,他們通常會有A、B和C三種方案。如果A案無法成行,如:天候不佳、天災或人禍等,那麼就以B方案替代,再有問題,我想通常應該是不會運氣不好到用了C方案。我也建議大家不管是跟團或自助,旅行社的選擇、機票、旅館、車票、保險…等,可以多比較之後再做選擇。在德國普遍的一個概念,機票和火車票愈早訂享的折扣就愈多。就像他們會在一年前就訂好郵輪之旅,預定的一年後才整理行李出發,當下想旅行的衝動,在一年後才實現,雖然在我們看來是有些不可思議,但這樣相對是便宜的。也是有距離兩三天就要出發的旅行團,也可能相對的便宜。另外部份航空公司或德國國鐵DB(Deutsche Bahn),他們會發行一種無法變更的車票,如果沒有使用也就無法退費的,當然便宜非常多,這些訊息會發佈在相關的網站上,有興趣即可列入參考。因為常常需要上網訂票,我也是去玩之後才發現我的英文愈來愈好了,相關的資訊和條款當然是看得愈仔細愈好。現在可以將部份的工作交給我兒子,有時他還得負責幫我翻譯。出國在外尤其是保險,一定要有足額可以支付在國外可能發生意外。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如果沒有足夠的錢支付相關的醫療費用,可能沒辦法得到相對的救助,這點相當的重要。

旅行,玩出教室外新視界(中)


從德國搬遷回來台灣後,因為當時他的中文沒有認真學,讀和寫還不是很好,因此我們選擇不進正規小學,也並沒有安排他去補習。你們應該知道補習其實很花錢,所以我們省下他的補習費,每年就可以安排全家出國一次,這不是很好嗎?因為他也不喜歡去補習班,沒有額外補習的話,除了功課外,省下來的時間他可以去玩、看書及安排做一些自己的事情,這也是他已經養成的習慣了。德國小學是七點半就上第一堂課了,課程的安排也只到中午,不像在台灣上課時數那麼長,下課後還要上安親班。他們下午的時間,如果天氣好的話可以到戶外活動和踢球,或者是留在室內的益智遊戲室和同學玩。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小學裡都有益智遊戲室,遊戲種類非常的多,設計得也非常有趣,不同的年級有不同的益智遊戲室。不論是戶外活動或益智室,在小學階段教育他們強調的是,從「玩」中去學習,課程的安排著重的也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不僅是玩,對於事先的計劃,也是從小就開始訓練起。有次叫我兒子整理房間,他答應我了,但是他拿出了一張紙和筆,好奇的我就問了:「不是要整理房間嗎?」他說:「這要plan一下。」因為在學校老師就是這麼教育他們,凡事要有計畫,先拿出紙筆規劃好再執行。今年他也參與暑假行程的規劃,在8天腳踏車環湖旅行中,他安排了他想去的二次大戰偵察機飛行船博物館。不過,我也怕他把德文忘光光了,所以我們趁機讓他回德國上課,也去了書店將他未來一年想看的書籍買齊。順便一提的是他們的書店不僅有舒適的沙發供客人看書用,還供應免費的茶和咖啡,有時候假日我們可以在那裡待上一整天,安靜的看書,不會有店員趕客人的情況,如果台灣也能如此的話,那就真的太好了。

這次的腳踏車環湖之旅,第3天我們面臨到了輪胎破掉的問題。當初租用3台腳踏車時,店員給了我們一條備用內胎、補胎用的貼布和輕便型打氣筒。但是,真的面對輪胎破掉補胎或換內胎這種事,對德國人來說可是家常便飯,但對我們3個外國人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路上,只好自己動手。但換好後,我們根本不會輪胎定位裝歪了,騎不了多久又沒氣了。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外胎扎著尖銳物,即使換了新內胎還是會很快就沒氣了。我們沒輒了,那天的行程只好改坐渡輪到晚上住的飯店,他們的環湖自行車道設計得很完善,渡輪、火車、自行車道、自行車交流道、高速公速都規劃得相當安全,累了或像我們遇到破胎,你可以選擇搭火車或遊輪到下一站。當我們到了鎮上,唯一一家腳踏車店也剛好休息,只好打電話求助出租店幫我們換一台腳踏車。旅行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孩子會看到父母如何面對和解決,無形中對孩子也是一種學習以及訓練應變的能力。在我兒子3歲半的時候,他跟我說想學小提琴,一開始我不以為意,日後的3個月他經常跟我提及。心想他真的有心想學,於是就答應了。剛起步幾個月是學運弓和練爬弓,當然是比較無趣。不過,當他學了3個月之後我們就去蘇格蘭了。他仍想學,但我們考慮到語言仍受限,直到了德國,他才又開始學習。後來我才知道他當初為什麼想學小提琴,原來是有一年在奧地利的公園裡,他看了創作很多圓舞曲的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的金色雕像,他覺得很酷。其實在旅行過程中,孩子不論是看到、聽到和見到的,無形中可能會啟動他們自發性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後來他也跟我說了想學鋼琴,這是在德國他看過了《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卡通之後,告訴我想莫札特一樣會小提琴又會鋼琴。

在旅行回來之後,我通常會要求我兒子製作旅行報告,就是很簡單的一張紙,寫下他的感想、心得或在照片旁加註說明。記有他第一次製作時,就用簡單的德文寫著自己想法並貼上照片,於是我鼓勵他拿給學校的老師看,老師大大的稱讚他,也與同學們分享,這讓他非常的有成就感。直到現在回來台灣,這次的旅行他進階到用Power Point製作,並寄給和在德國的老師分享。帶著小孩當背包客,雖然有些辛苦,不論是父母或小孩。但我們很清楚帶孩子旅行主要的目的是讓他們與世界接軌,去看看這個世界,不是去看看這個世界有多奢華有多貴。台灣是個島國,資源相當有限,我們勢必要讓我們的下一代知道,如何靠自己的優勢與世界接軌,這點我們與新加坡相似,但他們很清楚明白,各方面的態度和動作都非常的積極,也做得很好。旅行也是讓我們學習換個角度看世界,怎麼說呢?在蘇格蘭時,得知我先生要到德國工作,當時心理其實有些排斥,因為德國人總給我一種撲克臉以及做事一板一眼的印象。但實際住到東德之後,發現他們是慢熱型的。也就是我們剛搬到德國之初,一般租房子不要說家具是連燈具都沒有的,於是我到了鎮上用很破爛的德文買了許多燈具,老太太不僅訂正我,還教我正確說法。離開時,請老太太她幫我放在袋子裡以便我坐公車提回家,真的又多又重還得擔心破損的問題,她問了我住哪裡,我告訴她住的地區,她表示也是住那裡,等他先生下班回家時再開車幫我送過去,而且是免費的。我真的驚訝不已,一般買家電請店家送不僅要排時間,還得外加運費,更不可能有早上買晚上到的服務。就像安裝網路也是要等上3週,請他們快點最快也是兩週後的事了。一段時間之後,這也讓我謹慎自己對於人事物,不要用既定的立場或先入為主的觀念去看,秉除自己的立場,將會有更多收穫。

我告訴我兒子我們家的座車都是Mercedes-Benz,因為當時住在德國時,並沒有買車,所以不管去哪裡或是旅行都是搭乘大眾運輸。兒子的學校老師也這麼教育他們:「地球生病了,所以回家記得告訴父母少開車。」這在我們家慣徹得很徹底,有次旅行為了省錢,選擇搭火車從德勒斯登(Dresden)出發前往義大利,在火車上的時間長達22個多小時,而搭飛機僅要兩個小時。這對一個8歲的孩子來說,第一次搭有臥舖的夜車倒是還蠻興奮的,但是長時間下來,當什麼把戲都玩盡了看夠了時,旅程中學習忍耐是有必要的。如果做不到,那就不要去了。再來我要說的是,全家去旅行爸爸不缺席。台灣的爸爸可能經常因為工作而無法跟著孩子去旅行,但等到孩子長大了,他們可能不知道孩子喜歡玩些什麼或要的是什麼,甚至找不到共同的話題而沈默,而等孩子大了或許寧可找朋友去旅行。就像剛提到坐車長途旅行,我喜歡跟我兒子聊天,因為不知不覺就可以掏出一些孩子心中的小密秘。在歐美還行得通的居遊,也是不錯的選擇,就是在一個城市暫時居住兼旅行,與當地人接觸的機會較多,住的地方就像家一樣附有廚房,可以自行料理三餐,便可省下上餐館的費用。然而,在台灣由於小吃多又方便,居旅可能比較行不通。

旅行,玩出教室外新視界(下)

孩子透過旅行,獲得哪些不同的啟發?記得有次我們從奧地利的自然史博物館出來後,我們到中國餐館吃飯,我兒子突然把桌上的整盒牙籤倒在桌子上,我緊張得要他趕快收好,結果他在桌上排起剛才在博物館裡看到的恐龍化石,令我們感到相當的驚訝。他說想當考古學家,問我當考古學家還有沒有恐龍可以挖,我跟他說還可以去埃及的金字塔考古。後來我們帶他參觀大英博物館,看到了真正的木乃尹,他害怕他們會站起來而不太敢靠近。他爸爸跟他解說木乃尹的製作過程,四個罐子的作用是什麼,顯然他更害怕了。我們非常喜歡帶孩子去博物館或美術館,在歐洲有各種不同主題的博物館,如:小提琴博物館、鹽博物館、BMW博物館…。有些博物館更可深歷其境,了解它的歷史和文化,兼具了教育的功能,部份博物館的甚至設有體驗區或互動的設計,可以讓觀者從玩中去學習,通常不只是單向的參觀而己。某次我們在美術館內看到幼稚園老師帶著一群小朋友參觀,並且跟他們解說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其實,你會發現在歐洲美感教育從小就開始,雖然不懂得如何畫,但懂得欣賞很重要。旅行,語言是人與人溝通基礎,除了練習聽懂,外語能力好有機會認識更多的異國朋友,也讓他們有機會認識我們,開拓他們的視野,不然歐洲人只認為自己好。所以語言是重要的工具,如在小的時候能將這些備齊,日後更能運用所學的語言去獲得更多的知識,這才是重要的。

透過一些行程的安排和規畫,讓孩子可以體驗各種不同的旅行方式,如健行、登山、騎單車、純渡假、騎馬、當一日海盗等等。德國人很喜歡健行,所以他們的健行或登山路線大部份都規劃得相當地完善。依人體能的考量,有不同的路線指標設計,只要依照著設計的指標或顏色標示,通常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小學通常也會一個月安排一次健行活動,老師會要求學生記得攜帶雨衣、點心和水的小背包。曾經陪我兒子參加過一次,才知道他們走的並不平坦的鄉間小路,真的就是有規劃的健行路線。健行時間長達4小時,但通常回到學校後,學生當然不可能安份的坐下來休息。活動當日除非是下滂沱大雨,不然不會取消。德國小學的教育很重視學生體能的訓練,他們每週會固定兩次,每次2小時的踢足球時間。曾有次帶我兒子去兩天的騎馬體驗營,因為太昂貴了,所以我只幫他報名了兩天。雖然繳了那麼多錢,但第一天幫馬兒刷洗、相處和培養感情,第二天才有機會騎到馬背上。大家有機會可安排帶孩子去維也納皇家動物園(Schönbrunn Zoo),這座動物園是世界上歷最悠久的動物園,它是18世紀中瑪麗亞女皇(Maria Theresia)為16名子女所建造的。那也是我們去過最富麗堂煌的動物園,動物好像都生活在金碧輝煌的宮殿。

我要說的是,如何在玩中學習,玩出興趣與生活中的大道理。在德國,渡假是很重要,不會渡假就不會安排自己的生活,老闆會質疑你的工作能力,所以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也就有渡假的概念。而這個「玩」的概念也深植在他們的教育中,他們從幼稚園開始孩子們就會進圖書館,不管借書或閱讀。進了小學,校方也會安排「讀書之夜」的活動,也就是孩子們借或帶一本書,晚上搭帳棚夜宿教室內,這一夜可以與同學分享書中的故事。雖然教育是強調玩的概念,但並不表示隨便,校方也嚴禁孩子在上課期間,不能隨便請假去渡假。最後與大家分享幾句話:「孩子的成長中有一次,不要讓他們只有一個不斷地補習、做功課和學才藝的童年,應該讓他們有機會用不同的方式體驗生活,培養國際的眼光。旅行,不僅帶給孩子寬廣的視野,我們自己也可以看見不同的東西。」


2011年8月23日

因為虛構所以真實:宮崎駿動畫教我的事(上)


今天要談的是宮崎駿動畫中的親子關係,坦白說真的不是那麼的不多,不過這是我的解讀方式。我們先來看看宮崎駿在他的書中對動畫的定義:「﹝動畫﹞就是創造出漫畫雜誌、兒童文學或電影都無法做到的──唯有動畫才能表現的架空、虛構的世界,把自己喜愛的人物登場丟到那裡頭,再去完成一齣戲。好像是先下了結論,不過對我而言動畫就是如此。」他認為動畫一定要有奇幻的元素,是虛構想像的才可能表現人生的真理。吉卜力另一位動畫大師高畑勲著名的作品《螢火蟲之墓》,故事內容真實的人物也拍得出來,宮崎駿認為這為什麼要做成動畫呢?大家熟悉的近期作品波妞,她是人面魚,魚變成人的冒險奇幻故事,這就是虛構。而且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他故事中的主角,通常是少女,而她們要不是孤兒,不然就是短暫性的孤兒。這怎麼說,待會我們會就今天要談的這四部件做一探討。這是宮崎駿對動畫的定義,但這和我們在學術研究上對動畫所下的定義,有非常大的差別。

從虛構中見真實,宮崎駿動畫中的親子關係,我整理的這四部動畫,從出版年代分別是1988年的《龍貓》。主角小梅和小月跟著父親搬家到了鄉下的,她們的媽媽因肺結核而住院,爸爸則是年輕的考古學家,在大學教書和做研究。《龍貓》與高畑勲的《螢火蟲之墓》同年出版,這兩部動畫的出版可說是吉卜力名利雙收的一年。再來1989年的《魔女宅急便》,主角琪琪的父母也都健在,因魔女的傳統13歲便要離家學習獨立自主,正值青少年時期的她正為外出冒險而準備。此片當時在日本上映時,吉卜力也與黑貓宅急便的商業合作,可以說是真正開始賺錢的動畫電影。接下來是2001年的《神隱少女》,這部動畫獲得第52屆柏林影展金熊獎的最佳影片的殊榮,也獲得美國金像獎動畫類金獎。這張是英國版上映時的海報,直接以宮崎駿的電影做宣傳,我們知道動畫電影通常是以發行公司做為宣傳,諸如:吉卜力、迪士尼或皮克斯,而非創作者之名。雖然這部電影對千尋的父母著墨不多,但從電影的片段了解他們是來自白領階級。因為他們闖入了神的領域,吃了給神明的供品而變成了豬。2008年最近期的作品《崖上的波妞》,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部電影,但這部片上映後,其實反映並不如預期,部份影評更批評宮崎駿的功力退步了,故事的內容竟是5歲小女孩的戀情。主角5歲的波妞,她的父親是魔法師,母親則是海洋之母,她因為愛上人類宗介而逃家。我們可以發現這四部動畫的主角不是搬家,要不就是離家或逃家。它們有一個共通的特色就是父母都健在,她們並非孤兒,但卻都成為了暫時性的孤兒,為什麼?待會我會說明。

精神科醫生斎藤環在《宮崎駿的世界》一書剖析觀眾的心理:「我們對於虛構故事中描寫的『幸福的小孩』不太容易產生移情作用,反倒是對『不幸的孩子』才較容易產生深刻的移情怍用,這是為什麼呢?在我們已不存在的童年時光裡,…每個人心中都潛在著『挨打小孩』、『忍耐的小孩』這般的自我形象。」這就好比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如被父母責罵或遇到不公平的情況下,兒童普遍會有一種我不是父母的親生小孩,是撿來的不幸或甚至是孤兒的心理狀態。因為這種心理特質而產生的移情怍用,所以我們很容易跟著動畫中的主角們一起去冒險。在Perry Nodelman《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一書也提到:「孤兒之所以普遍出現在兒童文學中,顯然是因為大人非常關切孩子的自主與安全的問題。孤兒必需獨立,但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冒險而無需受大人的保護約束;不過他們也同時面臨缺乏父母關愛的危險與不適。」在電影中,宮崎駿也充份運用孤兒沒有親情牽絆的特性,讓主角們可以自由自在的冒險。奇幻故事情節的最大特色,就是主人翁通常是在家(起因)→離家(展開啟蒙的成長學習)→返家。我曾看過電影《囧男孩》的電視專訪,導演也是運用相同的技巧,劇中主角設定不是父母不在,不然就是有隔代教養的問題,因為親情牽絆較少時,不用交代太多,就有很大冒險的空間。

四部動畫我們首先來談《龍貓》在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主角小梅姐妹的幼兒世界,對她來說日常生活就是冒險與學習的場域,不論是搬家、打掃、洗衣服、打水或假日坐上爸爸的腳踏車去醫院探視媽媽,這些生活場景的描繪對她們而言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劇中也充分描繪了父母對孩子想像力的包容,當小梅短暫地失蹤後,告訴父親和姐姐遇見大龍貓這件事情時,他們跟著小梅在樹叢裡跑了一遍。雖然沒有任何發現,她的父親並沒有任何責備,對於遇到龍貓這件事除了相信,並沒有任何詆毀的言語。他親告訴小梅說:「小梅我相信這是真的,但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看得到。」記得我侄子還小時,某次我媽請他拿便當給我吃。當他拿上樓給我時,用一種很謹謓神秘的語氣對我說:「姑姑,這便當有毒喔!」雖然知道他在開玩笑,但當下我也很謹謓的回應他:「那我就沒辦法吃了,怎麼辦?」因惡作劇得到滿足他,這才開心表示是騙我的。我想現代的父母遇到劇中類似的情況可能會認為小孩說謊或胡掰的故事,在現實中根本不可能發生,對這樣的想像空間或想像力,一般父母經常喜歡孩子清楚認清現實的世界,趕快長大,可是這樣無形中可能也就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劇中當她們與父親前往醫院探視媽媽的途中,剛好來到了有綁聯結繩的神木前,這時小梅興奮地表示龍貓就住在洞穴中,雖然又是一次沒有任何的新發現,但父親帶著她們在神木前擊掌表達感謝和崇敬之意,並對神木說:「謝謝您照顧我們家小梅!」我們知道由於小梅父親的職業是考古學家,平常就是專心的做研究,這個角色無形中也流露他對自然和神明的敬畏和崇敬。他在照顧小孩的生活起居方面,雖不是那麼專注,從這些對話和處理事情的方式與態度,充份流露出對於孩子想像力的包容。

因為虛構所以真實:宮崎駿動畫教我的事(中)


在《魔女宅急便》中正值青春期的魔女琪琪,在聽完氣象之後,臨時決定在滿月也就是當夜出發她人生中的成長之旅。這也反應了青少年這個年紀,對做重大事件的隨性決定。當正在準備出遊用具的爸爸聽到她的決定時,慌張的到處打電話給朋友為女兒送行。雖然她的母親並不反對出發的決定,唯獨當琪琪正要出發時,媽媽反對她拿新的小掃把,為了安全起見要琪琪拿她舊的大掃,這樣才能不管遇到什麼艱難都能平穩的飛行。劇中她對於即將展開的旅行,懷著就像是在拆禮物一樣。琪琪暫時開父母的保護展開一年的學習旅程,如果此片的主角換成男性,也是13歲正值青春期的話,那麼學習獨立自主的一部份是與父權對抗,故事的發展也就不同了。當琪琪出發學習獨立的第一天晚上,就面對了第一個現實世界的問題和挫折,人情冷暖與未成年所以無法投宿於旅館的問題,為了學習獨立和生活她也面臨了各種不同的挫折。劇中她的朋友也是一位熱愛飛行的蜻蜓,當他偷了琪琪的帚把嘗試飛行時,卻無法如願,琪琪告訴他:「不是掃把在飛,是我的血統在飛。」充份展現她對魔女血統與內在的自信。但當她也想和一般人一樣談戀愛時,總是看到蜻蜓身邊不乏穿著光鮮亮麗的女孩們,而她只能穿著黑色衣裙,頭上那個大紅蝴蝶結是她能妝扮的最大限度。這是魔女血統遺傳上的宿命,她也只能接受,但就在這時候她發現魔法消失了,無法順利飛行,著急的她,也莫可奈何。當她喜歡的男生蜻蜓遇到危險時,為了救他,她拿起刷洗的刷子橫衝直撞,也順利救下拉住飛行船的蜻蜓。魔女在這個她居住的城市得到了認同,恢復魔女自信的她,又能順利地飛翔了。也就是說當她對自我的血統產生認同上的懷疑時,也就無法施展那與生俱來的魔法了。我將這裡的「血統」視為「才能」,「才能」是上天給予每個人的禮物,各有所差異,因此每個人的發展也就有所不同。如果違背了或忽視了自身和與生俱來的才能,硬要加諸超出才能之外的學習,或現在大多以補習的形式進行,忽略了自己的優勢,學習的過程無形中可能會不斷地打擊自信心。原著的後續是她在19歲時嫁給了蜻蜓,並生下了一對可愛的雙胞胎。雖然蜻蜓沒有魔女飛天的才能,但他以造飛機的方式遨翔於天際。

雖然戲份不多,但我們可以在動畫的開始充份感受到琪琪父母的愛與信任,放手讓孩子學習獨立。我有兩個兒子,四年級以前哥哥在學校上完課之後,下午緊接著必需到安親班,通常早上7點出門要到晚上才能回家。這不論是我兒子,還是安親的老師們都是一件相當辛苦的事。到了哥哥四年級時跟我說他不想再去安親班了,如不去安親班,這麼一來他必需帶著弟弟走路回家,寫功課並自己安排時間,我就先答應了他,這也有助於他們學習獨立自主。這個決定對我這個當媽的當然是非常的不放心。我的學生真的都非常可愛,台東市也真的是較純樸比較小,只要學生在路上看到我兒子們,他們就會主動打電話來跟我回報。到現在哥哥六年級,不上安親班並沒有不妥。我也發現他非常不愛整理書包,不管是測驗卷或課本幾乎每天都帶出門。這點與比較瘦小的弟弟剛好相反,我偶爾會因此而唸我們家哥哥,他總是回應我:他想鍛鍊體力。既然他這麼說,我想只要他能學會對自己負責任,那我也就接受了。不過,想想我不也是如此,這也許是遺傳吧?!我的包包裡什麼都有,我都沒有如此自我要求了,怎麼如此要求我的兒子們。

《神隱少女》中的主角千尋是最脆弱也是最堅強的10歲現代少女,為什麼會讓人有如此之感?電影開頭即是千尋的父母帶著將轉學的她去看新學校,躺在汽車後座的她有氣無力懶得回應。當開著進口四輪驅動車子的父親,不小心開進了神的領域。一路不想跟隨,卻又不敢留在原地等待的千尋,當父母吃著無人經營的餐點時,她是既生氣又無奈,吃了過多供品的父母,也因此變成了豬。有人說千尋10年前是《龍貓》中的小梅,有著相似的五官,不過,蒼白的臉孔,細弱的雙腳,讓千尋更帶有都市嬌生慣養的氣息。我們可以看到一開始是非常脆弱的她,當她得面對所面臨的現實時,開始在油屋裡打工,充分發揮毅力和潛藏內在的生命力,最後得以拯救了白龍和她的父母。宮崎駿在一篇關於這部電影的文章中提到:「被限制、被保護、被迫置身於世外,至於在生存感薄弱的日常生活中,孩子們只將其脆弱的自我無限膨脹。千尋弱不禁風瘦弱的雙腳,以及不因為一點小事而被取悅的表情,就是其象徵。但是當她遇到現實清楚明白、面對無法逃避的危機時,她一定會發現。她自已也沒察覺到的適應力和忍耐力一湧而出,原來自己本來就有果斷的判斷力和充滿行動的生命力。」這在我們物質充裕的社會很常見,尤其生活在都市裡的小孩更為甚之。我的同事所舉辦的「獵人營」,有部份來自都市或台北的小孩來參加,活動第一天請他們席地而坐,其中有位小男生怕髒甚至拿出手帕墊著。我同事心想,這可能撐不過3天,父母應該就會來帶回去了。但過了一週後,不但完全適應,我們看著他沒戴安全帽坐在機車後座,呼嘯而過,這位小男孩的野性完全被激發了出來。也就是說平常兒童在保護過多的環境中成長,一旦到了堅困的環境,獨自面對,生命力才有可能被激發出來。

因為虛構所以真實:宮崎駿動畫教我的事(下)

 
我們先看一小段《崖上的波妞》(從44分到58分),這段是人面魚波妞因為很喜歡宗介,為了變成人形,不小心打翻了她父親的生命之水。溢出的生命之水讓地球回到泥盆紀的魚類年代,海水上升引起海嘯,變成人形的波妞高興地用雙腳奔跑在巨浪上,找尋宗介的身影。前面談到當《波妞》上映時,有些評論批評宮崎駿退步了,製作了這部5歲小情小愛的動畫。其實日本這20年來經濟的不景氣,長久以來社會普遍呈現一種沒有生氣的現象,一股無形的壓力籠罩,也造成日本兒童比較壓抑的性格,也不太敢表達自己的慾望。反觀波妞敢愛又勇於表達,如與典型的日本兒童相較之下,她則是個充份展現慾望和生命力,而且六感健全、喜悅有活力的孩子。她為了感受成為人形的樂趣,捨去魔法用雙腳奔跑,腳指頭靈活的動啊動。在她嚐過了蜂蜜和火腿後得到的滿足感,與宗介形成絕對的反差。對人類世界保持高度好奇的她以「初生」之態來觀看之,我們平常視為理所當然,而不會太在乎或不怎麼珍惜的觸覺與味覺,對她而言是如此的珍貴。累了馬上倒頭就睡,因為她根本完全也不知如何節制能量。這點與我們現代人恰恰相反,我們經常忽視活在當下,用腦子生活,總是想著昨天或明天的事。我想《崖上的波妞》是宮崎駿想為日本社會注入一些生氣,如果不談5歲的戀愛,將年幼的波妞換成少女波妞的話,那是不昰就太刺激了?!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宗介怎麼稱呼他的父母?對,沒錯!他是直呼媽媽理沙和爸爸耕一,是一種平起平坐的親子關係。在影片中我們知道耕一長期在海上航行,所以孩子的教育幾乎都是落在理沙身上。在我們看的這一小段影片中,正是大浪來襲,波妞終於找到了宗介,停好車子的理沙捉起他們,進了家門後她對孩子們說:「不論高興還是激動,不管發生什麼事,現在都先冷靜下來。」對於剛才經歷的驚濤駭浪驚魂未定的她,其實有些話是對自己說的。可是一時無法鎮定下來的波妞,在沙發上跳啊跳,與宗介在餐桌上玩腳趾,但理沙並未加以制止。然而,這股騷動在波妞看到理沙優雅地將蜂蜜放入牛奶中,又在她嚐到蜂蜜的滋味時,整個人頓時安靜了下來。現實生活中,其實我們偶爾包容一下孩子行為,以身教或其他的方式讓他們有機會學習,他們自然而然就會被馴服。我們說媽媽的格局決定孩子的世界,平常我們經常制止小孩這個不行,那個不可以,不要跑不要跳,你不怎麼做就不可以如何…,深怕孩子受到任何傷害,而不斷地下指導棋,很多事還沒開始就已經被禁止了,這無形中也阻止了孩子們學習的機會。片中當波妞的爸爸擔心女兒變成人形而處處阻止,也深怕她去投靠人家,如果人家不要就會化成泡沬。反倒是波妞的媽媽不認為有關係,因為他們本來就是由泡沬來的。影片最後,我們也可以看到波妞的媽媽與理沙討論,決定放手和答應波妞可以住到宗介家。

宮崎駿身為一位父親,那麼他是位理想的父親嗎?就如同他電影中的父親一樣,因為專注在工作上,經常早出晚歸。所以當他的長子宮崎吾郎決定從事動畫電影時,身為父親的他極力反對。宮崎吾郎原本是念建築設計,也參與過吉卜力美術館建館的設計工作,之後也參與動畫的製作。反而是吉卜力的一位製作以提攜後輩的理由,讓宮崎吾郎開始執導2006年的《地海戰記》,當時他的父親仍相當地反對,到今年暑假上映的《來自虞美人坡道》,我們才見倆人共同合作。為培養後輩我想日後吉卜力仍會以《地海戰記》或《借物少女艾莉堤》的方式,出版不同新秀導演執導的動畫電影。在坐的可能有人去過吉卜力美術館,說真的館內的限制真的不少,不可以拍照和攝影,甚至有些電影只有館內才能觀看得到。我們來宮崎駿對動畫的看法,就大致可以了解為什麼有這些限制了。他說:「我主張3歲末滿的孩子不該給他們看電視。…電影或是動畫,應該是在特別的日子觀看的,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如何充實平常的日子才是重要的。…我認為不該在孩子面前不斷地播放影像,不論是印刷品、電視或著是電玩遊戲都好,必需縮小加以限制。…和現實接觸並不一定是什麼風光明媚的地方,而是讓孩子們知道,認識自己現在居住的週遭,才是重要的。不管動畫、電影或是電玩遊戲,甚至於教育活動。如果剝奪了孩子與現實接觸的時間,都是不對的。」如果父母帶孩子們到美術館,光顧著拍照擺姿勢,這可能就會失去與環境互動和感受的機會。《借物少女艾莉堤》原著和故事的場景是在英國,當他們決定將場景搬到日本時,我們知道故事人物非常的小,相形之下建築物本身及相關物品就得畫得非常精細。但有些場景及日本的建築特色連動畫師不知怎麼畫,因為少了對現實深刻的觀察和感受,所以表現上也就有所困難。宮崎駿再三強調的從小接觸週遭的環境,別讓孩子經常處於虛擬的環境。我想2013年是宮崎駿入行50週年以及他70歲的生日,屆時應該會有他的年度大作出版,就讓我們期待吧!

2011年7月26日

成就每個孩子(上)

書出版之後,有機會到各個縣市的學校或機構演講,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家長外,也有許多年輕的讀者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更不乏有國、高中生,令我感到想當的驚訝。最印象深刻的是有位高中生,在演講會後跟我說:「因為父母給了諸多的目標和框架,雖然無法改變現狀,但讀了我的書就猶如看到了黑暗中的曙光。」這也是,我當初在寫書時壓根沒設想到。然而,這些年輕的讀者就像種子,或許這些想法會在他們心中發芽和成長茁壯。也有讀者有過疑問:「如何改變教育體制的現狀?」其實我並沒有辦法給一個答案。我想現狀無法在一時之間就有革命性的變革,但或許可以透過閱讀或講座的方式,不過這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思考、反芻和消化之後,再內化成自己的想法,並轉化為面對和處理問題的智慧。我也經常在想,是不是我們只要這樣長時間的努力下去,說不定我當阿嬤時,我們的教育體制會有所改變,那麼我的孫子可能就會有所受惠。

接下來我想和大家討論一個問題:孩子為何要上學?
我先來分享之前在上海演講的一則經驗,有個媽媽就說啦:「凡事考不上『上中』的孩子,都是笨蛋。」等我弄清楚「上中」也就是上海中學之後,我反問那位媽媽是不是上中畢業的?爸爸是不是上中畢業的?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大家試想上海有多少人口?沒錯,2300萬人。相當於我們台灣的總人口數,那麼我們全部的考生,只為進一所大家心目中的第一志願,考不上就是笨蛋嗎?再者,大陸四大名校:北大、復旦、清大和交大。大陸總人口數13億,一年考生又有多少人可以擠進這些名校?其他也有12多億人口沒念過這名校,不是嗎?大家知道芬蘭總人口數有多少嗎?對,只有530萬人。擴及北歐,他們的家長並沒有設定孩子非進哪一所知名學府念不可的心態。再用我們的思維試想,如果大學畢業沒有工作,可能可以想辦法加盟便利商店或早餐店,來維持生計,到處林立的便利商和早餐店競爭也就多,可是這樣的做法在北歐是行不通的。530萬人約我們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一,但這不表示人口少,競爭就少,也就是因為他們人口少,人工成本高,所以愈要進步和e化。因此,他們提高人民的素質,更精進地運用他們的人力資源。

那麼我們回到「孩子為何要上學?」很好,有學習知識、團體生活、分享…,我很喜歡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他作品裡的一句話「學習外語是為了學習自我表達」,其實這是一個與世界連結的概念。我之所以這麼問,是因為如果我們不知道上學的本質時,就容易走偏了。我們現在的孩子在上學之後,學校裡的各種考試和評量,考得自信心都被剝奪了,相對地學習的挫折感愈來愈重。在大陸,甚至上小學就有入學考試,日後還有初中和大學的聯測。再來我想讓大家來比較一下芬蘭小學生的作品:天鵝、自畫像和自然課上所畫的暴風雨。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孩子表達的方式都非常地不一樣,請問哪一件作品最醒目?一眼便看到了這件黑底白圈的暴風雨作品,強烈對比的顏色和雜亂的線條,好像直達暴風圈,表達方式是最與眾不同的。或許這是觀者的立場,那麼如果您是老師或是家長心裡又如何想呢?或許不是每位家長或老師都可以接受。如果是父母這時可能就會開始下指導棋,因為許多的父母擔心一旦有不同或差異,孩子就容易被貼上標籤。其實在芬蘭小學的自然課程裡,還包含了繪畫,你們是不是覺得很奇怪?我們在國語課上寫作文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在芬蘭,小學的社會課更需要透過文字的彙整和闡述。因為他們認為愈是基礎階段的學習,一個思想的傳達,應該是透過不同或多元的方式來啟迪,諸如:唱歌、寫作和繪畫等。

第一年回國時,有天女兒放學回家好奇地問我:「媽咪,一支直笛為什麼可以吹這麼久?」意思是為什麼一種樂器可以從國小三年級一直練習到國中?又在一次的迎新送舊會後,她哭得非常傷心的問我:「他們認為音樂班的演出很棒,可是這是大家應平等享有的基本權利,為什麼他們沒有?」乍聽之下,大家可能會認為我女兒是從其他星球來的。她認為音樂會上不是音樂班的同學通常是直笛演奏,但是演奏各種不同的樂器和表演方式應該是大家都平等的,這是他們的基本人權不應該被剝奪,也就是學習多元的概念。通常我們只有在音樂班的孩子,同學間才有學習各種樂器的可能。又為什麼我們看不到中小學裡,有孩子彈電吉他或爵士鼓?其實當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運用不同的樂器時,他們也就有更多元的表達方式。基礎教育應強調的是各學科的廣度,就如同前面所談的,一門課有各種授課的方式。在芬蘭學校裡孩子多數是沒有功課的,但老師會有指定閱讀的書單,孩子們利用課後或回家時閱讀,雖然沒有繁重的課業,但不表示就沒有學習。這主要是培養閱讀的習慣,也就是學習如何獨處和獨立思考的概念。我們看待課業和學習樂器一樣,常以單一的角度來思考,強調練習再練習。上週帶女兒們去日本關西旅行,因為我不會日語,所以只能用英語來溝通,可是問路卻不一定行得通。我們知道日本人學習外語也是不餘餘力,補習班林立。不說日本,這也是我們亞洲普遍的存在的現象和思考邏輯方式,學習是因有考試,或是因為這門學科很重要,所以要考試,要去補習。然而,在北歐是即使你去花市或魚市場買東西,他們都可以用英語與你溝通。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英語可以說得如此的好,他們會訝異地回答你「因為我有上學」。為什麼學習的方式會如此的不同?

成就每一個孩子(下)

北歐和我們教育概念的差異,所以落實在生活層面上的發展也就有所不同。當我們有觀念變了,眼界也就不同,那麼也就能用一種更包容的態度,去看待諸多的差異。其實在學習外語上,他們除了本國語之外,另有兩門必修的外文,照道理說孩子們的學業應該比會我們學得更辛苦才對。如果將學習的目的和課程的設計落實在生活中,而不是為了成績或考試,學習的效果也就不同。再說通常我們考試一律要求「公平、公正」,同一時間,同樣的考題,段考時甚至要求到,這次是李老師,下次則是陳老師出題的「公正」做法。這真的是是所謂的「公平」嗎?在芬蘭基礎教育階段,題目卷通常是任教的老師出題。大家受課的內容都一樣,考試只是要測驗孩子們的對於課程內容了解程度。因為孩子們處於同一個起跑點時,才有比較,才是公平。如果接受的養份不同,起跑點有前後,為要求「公平」還是要繼續考。因我們有考試就有排名的問題,如放棄排名等同放棄直升的機會,而且每個家長都在看分數和排名。我想這些父母到了芬蘭可能會很失望,因為他們從基礎教育到高中沒有排名的概念。孩子們就像登101的健走一樣,從1樓慢慢地往更高樓層爬,是一種與自己競爭的概念。我們的孩子們不僅要和同班級的同學比,還要與其他班級比較,況且要小心不要成為班上的害群之馬。如果全校都知道哪班是倒數第一名,那麼該班的孩子們不僅走路無風,任教的老師走路時也會抬不起頭來。因為我們太過於專注在眼前細微的分數、排名、比較和資優上,卻忽略了品格,反而扭曲了學習的本質。孩子們學習的目的反而是為了競爭奪冠而來,而無法回到上學的本質。

芬蘭在1983年廢除高中年級制,修完75個學分,包含45個必修和30個選修的學分,選修學分可依個人的興趣選擇語文、音樂或數理相關的課程。記得剛回國時,大女兒銜接國一下學期的課程。當時她念得相當的辛苦,回來每天就有考不完的試,雖然是選擇題但她也只能完成十分之一,慢慢地進步到三分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對於她寫不完又不猜題感到相當的奇怪,因為她在13歲之前本沒受過投機教育,對於這樣的問題,當下我並沒有給她回應或告訴她該怎麼做。有天她告訴我:「如果有些題目我不會但是猜對了,這不是讓自己更難過嗎?」除了學校的考試,回到家仍有各式的評量本,以防同學抄答案,所以老師一一地將答案取下來。孩子們寫這些評量是了老師寫,在北歐沒有老師會去取答案本,學生寫完自己對答案,評量是為自己寫。這也是對「競爭」定義的差異,今天孩子考試是全班唯一的100分,那會非常開心,如果同時有5位小朋友考了100分,開心的程度就降低了。我們的競爭方式通常是假設一個假想敵,試想如果在叢林裡,每個孩子都必需過吊橋才能生存,孩子們當然會互相幫忙,希望大家都走過那座吊橋的考驗。但是回到校園恰好相反,對於分數總希望自己是那個唯一高分的人。我們打分數通常是以扣分的概念為主,從滿分100分開始扣起。在我們學校裡,或許是因為考試太多了,老師讓同學交換改考卷,這時孩子們都常會忘了嚴以律已,寬以待人這句話,通常是分數愈低,紅筆的數字也就愈大。不僅有同學交換改,還有班級與班級交換改,同學與同學如何學習互相尊重?孩子們也是非常要面子的,考不好的同學走路怎麼會有風呢!在芬蘭雖然考試不多,但都是老師自己改,到高年級才會開始打分數,分數通常以藍色原子筆打得小小的。分數的打法:通常是0~10分,一般的考式則是考36是答對24題,以24/36來表示,28題答對18是即以18/28表示。孩子回到家告訴父母的通常是:「我今天答對了24或18題。」

過去20世紀在孩子教養上,我們「擔心害怕孩子與別人不一樣」。現在我們已進入21世紀,在這新紀元教育的觀念也會新的變化和新的價值觀,我們的「孩子更應該是要跟別人不一樣」。清大有位已退休的教授,他說早期沒有資優班的概念,當他寫完考卷,通常有一些時間可以欣賞窗外的風景,所以身心可以發展的很平衡。不像現在如果提早寫完,各方便會再加壓。大家都知道鋼琴家郎郎,他也是一位特殊的例子。有段時間,他的教授請不要再去參加任何的比賽了,但他每天除了練習演奏和比賽之外,不知人生還能做什麼?於是他開始去看書、交朋友、喝咖啡都可以,也更解亞洲文化之後再回來練琴,各方面的表現也就更不一樣了。另外大家熟悉的作家張曼娟,當初面臨聯考時,數學不好老師建議她別去考了,才不會別拖累班上名次。後來其他老師發現她寫作的才能,也才有今天的作家張曼娟。另一位知名的歌手周杰倫,他聯考考了100多分。但是他有一個強項,也相信自己做得到。我要談的是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的概念,在八大智能中以雙評量的方式進行。發現自己的強項有時沒辦法一次到位,通常我們可能透過A找到B或C。如知名小說家九把刀,他是透過漫畫找到他很會說故事的才能,進而開始寫作。候文詠透過醫生這個職業經歷,後來成為一位作家,他說:「如果我媽媽早知道我會當作家,應該從小就叫我念世界名著,去作文班補習,那我今天可能就不是作家了。」

我非常喜歡黎巴嫩詩人Kahlil Gibran的詩,在他的詩中有段話: 「父母就像一把弓,孩子是那隻箭, 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弓拉滿,盡力的把箭射向最遠的地方。」在演講的過程中,有位憂心的媽媽問我:「我的兒子考試不好好考,而老是在想老師為什麼出這樣的題目?」但我認為他兒子這樣很好,試考好不好不表示不能繼承家業,還有許多其他的方法。去除繼承家業的問題或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困擾,媽媽可以給的是無限寬廣的人生,也就是獨立的概念,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相信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勝過於我們對他的認知。有天小女兒在她的聯絡簿上寫:「為什麼大家都一樣?」念一樣的書,穿一樣的製服,相同的髮型…,每個孩子都有很像的同質性。當我們在小地方打轉時,就容易不夠多元。當我們給孩子機會時,本來不可能的也會變成可能。

2011年7月1日

「閱fun.閱樂」第三季公益講座

暑假是考季,也是假期,更讓無數的父母能短暫喘息思考小孩教育問題。多數在填鴨式教育下成長的家長們,也許自身的經驗,讓他們反思改革教育體制的必要,而期盼的總有些落差。體制要在短時間內改變或許不太容易,又或許我們可以朝著目標努力。在這同時,部份家長們只能以他們所相信的信念來教育孩子,試圖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取得平衡,也因為如此,他們需要的是更多專家的意見與想法。龍顏講堂第三季「閱fun.閱樂」安排了多場親子教育議題的公益講座,以閱讀和旅行的方式談親子教育的問題,我們樂於見到有更多新鮮的元素與家長們、教育體制對話。

7‧23 (六) 14:30~16:30
陳之華/親子作家
成就每一個孩子
‧旅居芬蘭六年,亦曾居住英國、美國、奈及利亞等國多年。
‧《成就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是第一名》、 《沒有資優班》等。

8‧20 (六) 14:30~16:30
游珮芸/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教授
因為虛構所以真實─宮崎駿動畫教我的事
‧日本御茶ノ水女子大学人文科学博士
‧翻譯繪本《小鱷魚史瓦特》、《愛思考青蛙》、《小象帕兒》系列、《好朋友出租》等50餘本。


9‧17 (六) 14:30~16:30
沈佳慧/親子作家
旅行,玩出教室外的新視界
‧旅居蘇格蘭和德國多年。
‧《沒有邊界的教室》、《大手牽小手,世界玩透透 》、《戀戀奧地利》、《幸福雞湯》等。

龍顏講堂公益講座每場次報名人數以50人為限,欲報名者請洽:
報名專線→ 02-2557-9670 傳真專線→ 02-2550-9495
電子信箱→ service@longyen.org.tw
講堂地址→ 台北市信義路二段196號5樓
 
財團法人龍顏基金會致力於慈善和公益的面向是無庸置疑的,我們也經常思考可有方法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在2010年開始,我們試圖以講座的方式去傳達一些觀念和理念。在這過程中發現,其實台北是座非常需要灌溉的都市叢林,在這地方也有些人默默地耕耘著,我們也試圖找尋其觀念是值得推廣和實踐的講者,與參加的學員們分享其觀念和經驗。雖然影響的只不過是為數不多的小眾,但它就像種子,播種後,或許哪天有發芽的可能,又或許哪天開了花,結了果。


2011年6月22日

折磨讀者的秘密(上)


不論是小說或是電影,我個人認為關鍵詞通常隱藏在最「不合理」的地方,這讓你可以嗅到有弦外之音或意在言外之感。我昨天看到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電影的預告片,過去曾在文藝營和負責電影編劇的朋友閒聊時,他告誡我:「榮哲,你還是專心寫小說。電影編劇這行…,有一個朋友小魏,只要是他認識的人少則五萬,多則五十萬。」大家應該知道小魏也就是魏德聖,那是當初《海角七號》邊拍邊找錢時的情況。他有些特質和李安導演很像,很會說故事,同時故事背後隱含很強的人文意函。大家先看一次《賽德克.巴萊》預告片之後,再告訴我這兩分鐘的內容,你們看到了什麼?有人看到的是「大場面如史詩般的場景,是一部成本很高的電影」「生、死和親情」「刀和槍的強弱對比」…。那麼我們再來第二次,請大家試著找出不合理的地方,也就是我剛所說的關鍵詞。

「好漂亮」?(影片停格中)我們知道它的歷史背景是從1895年到1930年,日本人殖民之初,因錯估了情勢,也輕忽了原住民的反抗能力,而造成日本軍的一些死傷。這個日本人要死之前了臉上的傷和表情說出了好漂亮,而不是出好可怕或不想死之類的話,按道理說這不合理吧。這一定有什麼訊息在他面對死亡前想透露給我們知道的,而且是面對死亡這個現實之外的東西。那麼在死前看到了什麼讓他覺得好漂亮?這裡我要提一下2010年《文茜的世界周報》對於富士康跳樓事件做了一個專題報導,其中她提到一則關於1929年美國金融大海嘯的新聞,內容大致如此播報「沒有一顆強壯的心臟可以承受虛弱的靈魂,所以他們紛紛推開摩天大樓的窗戶,有兩萬七千多人選擇一躍而下。」播報內容有別於同一事件新聞的處理方式,也就是以文學中譬喻的手法來潤飾現實事件。這裡以「虛弱的靈魂」來形容那個時期對生命絕望的人,並帶有一個很強的動作「推開摩天大樓的窗戶」,有兩萬七千多人跳樓身亡。如以平舖直述的方式,我們只會將它視為記者播報新聞事件,然而,當文學大於現實時,新聞的質感和價值也就不一樣。回到影片,我們來看看他到底看到了什麼?在他眼前的是漫天綻放的紅櫻花(停格中),所以他覺得好美。也因為這句「好漂亮」有違反現實,加遽讓人想一窺究竟的念頭,讓它呈現了大於現實的效果。櫻花除了是日本的象徵之外,畫面中如血般的紅櫻,接著的內容是既血腥又暴力的抗爭和戰爭畫面,也將用它做為電影剪輯及轉場換景的技巧。

莫那魯道對那些歸化日本的族人說:「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們驕傲的野蠻到底。」除了說明他們的處境,更充分展現了如鐵意志般的決心。接著徐若瑄出現了「我們先去彩虹橋的另一端等著你們。」((停格中)我們知道在日本殖民時期,與異民族間他們採用的是通婚政策。這裡的關鍵詞「彩虹橋」,她們要到的彩虹橋另一端?這裡我們要來了解一泰雅族人的生死觀,他們相信人在死後,要走向永生的世界,就必須通過彩虹橋。接著她們做了什麼?小孩天真的問阿嬤準備吊繩要做什麼,阿嬤先將孫子吊死再上吊。為什麼這麼做?只為了讓男人們在戰場上無後顧之憂,所以她們選擇自殺。也因為完全沒有勝算,失敗大於勝利的情況下,所以約好在彩虹橋的另一端相見。接著的焦點如好萊塢般爆破的場面,又有哪些不一樣?雖然賽德克族人知道刀箭勝不了槍炮,想利用土製炸藥來殲滅敵人,其中的死傷不知是自爆或引爆。電影的預告片想要在這短短的兩分鐘,告訴我們豐富的訊息,而我們接收的人也要有足夠的知識,才有機會充份的去解讀,就如同我先前提到的看懂其中的關鍵詞。

接下來的影片是文藝營學生的創作的作品,與剛才的片子有很大的落差。當初我們評審看到這部片時也是全場嘩然,心想「只不過是一首簡單到不行的MV,怎麼可以拍得這麼爛,最後一名非這組莫屬了…」但最後他們卻得到了第一名。為什麼?那我們就來看看。一開始音樂就出現了,是奶茶劉若英的〈成全〉,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女學嘆了口氣,在樹下的椅子坐了下來。她開始回想與男友短暫的甜蜜,直到第三者的出現,最後她選擇了離開成全對方。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說演技實在是沒什麼演技,歌詞也才唱了一遍,接下來的就更過份了,影片直接用照片替代了。可能是拍攝時間緊迫,但好歹也有三天的時間。看到這裡如果像歌唱比賽可以按X的話,他們早就下台了。喔!影片又來了…
這時女主角走到了飲料店,女店員問她:「今天也是兩杯珍珠奶茶嗎?」
她回應:「不用,今天一杯就好。」
從口袋掏出兩個銅板後,接著又說「喔,對了,我的珍珠奶茶不要加珍珠。」
為什麼她的珍珠奶茶不要加珍珠?
這到底是哪一招?大家想一下。


 

折磨讀者的秘密(下)

先不管是她原本喜不喜歡珍珠奶茶這件事,影片會不會告訴我們答案?不會。在我生工所畢業時,自覺我灰色什麼都可以的性格,也就是沒有黑或白那麼絕對,如果就這樣去操作水庫,因為我隨性的決定,可能會因此影響到各位。於是,我決定去學編劇,課堂上有位長相清秀的同學叫夏子晴。經我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她的筆名,夏也非本姓。於是我就好奇地問她是不是喜歡夏天?又問了為什麼?她僅回了:「我是春天生的,秋天得到小兒麻痺。」但她還是沒有回答我為什麼喜歡夏天啊!或許你會想,春天沒來她就不會出生,秋天也就不會得到小兒麻痺了。又或許秋天還沒來前,夏天時她仍有是健康的……。留白沒有給答案的地方,就自己想,或許每個答案都是最對的。這段影片也是把填字權給了觀眾,由你自己詮譯和創造。也就是它創造了可以被創造的標準答案,於是,評審們會認為答案應該和我想的差不多喔!雖然這部影片拍得沒有什麼電影的技巧,但其中的留白有別於一般組別,所以才有最後翻盤的結果。

看了兩段影片,接著我們來看看兩段文字。先來看一下大陸詩人葉輝的詩〈流浪漢〉「流浪漢遠遠地看著一個塑制警察,他看到它一動不動,認為那是真的,他的行乞路線有了變化。他走到我的窗下說:求求你給點吧,我剛才被一個民警揍了。」這是某年我在機場候機時拿來翻閱,看過也就往行李箱一丟,起飛前,看著窗外的公安走來走去,這時我懂了。有些創作是創作給最理想的讀者讀的,因每個人的環境背景不同,所能解讀的內容也就有所差異,「民警」也就是他們最大的惡漢或強盗。再拿王文興的短篇小說〈最快樂的事〉來說,在我還沒看到小說內容之前,就有朋友告訴我它的故事情節了。他如是說:「有人告訴故事裡的那個年青人:『做愛是天底下最快樂的事』。18歲時,他到了妓院尋歡,事後發現原來也不過如此,於是他就自殺了。」再當我看到故事的內容時,不免有些疑惑。「寒冷的上午,爬進樓下的街,已經好幾句鐘。這個年青人睜開眼,仰對天花板呆視良久。他套上毛衣,離開床上的女子,向一扇掩閉的窗戶走過去。他垂視樓下的街;高高的前額,抵住冷玻璃。冰冷,空洞的柏油馬路面,宛如貧血女人的臉。天空灰濛,分不出遠近的距離,水泥建築物皆停留在麻痺的狀態。同樣的街,天空,建築,已經看了兩個多月,至今氣候仍沒有轉變的徴象。『他們都說,這是最快樂的事,but how loathsome and ugly was!』他對自己說。幾分鐘後,他問自己:『假如,確實如他們所說,這已經是最快樂的事,在沒有其他快樂的事嗎?』這年輕人,在是日下午自殺。」故事中只有一個中性的名詞「女子」,也沒有翻雲覆雨的描述,這也可以被解讀為:歡場女子、女朋友或媽媽。但作者以留白的方式,給了讀者足夠的想像空間。也就是說一旦有了描述就沒有想像的空間,也可能摻雜著生命的經驗,這就像澎湖的雙心石滬,有入口大出口小的特性。底下,我們來聽一首歌「我的爹他總在喝酒,是個混球,在死之前,他不會再傷心不再動拳頭。他坐在樓梯上面,已經蒼老已不是對手。……,姐姐我看見你眼裡的淚水,妳想忘掉那污辱妳的男人到底是誰,……,哦!姐姐,我想回家,牽著我的手,我有些困了。哦!姐姐,帶我回家,牽著我的手,你不用害怕。」曲名叫〈姐姐〉,聽出現實之外是什麼?沒錯,看起來是有這麼一回事,如果平舖直述:姐姐被他們的父親性侵後,於是帶著他離家出走,這樣也太白了。這裡留白的部份,其實是個不能說的秘密。以情感出發,解答也必在其中。歌詞中,父親、姐姐和他之間,強者與弱者的互換關係。雖沒明說,卻能充份感受。

再來我們看一下陳黎的俳句〈小宇宙〉「一顆痣因肉體的白,成為一座島:我想念。你衣服裡波光萬頃的海。」留白的程度我以一顆星表示,這首句有哪裡比較不合裡的地方?對,冒號在詩比較少出現。我用數學的比例擴分的概念會比較容易懂,1:3=3:9,作者巧妙地運用文學中譬喻的手法,也就是痣:肉體=島:海,將現實的想像變大。我們就來講一個「神秘、出乎常情」的短篇小說,巴西作家羅薩(João Guimarães Rosa)1962年的〈第三個河岸〉。故事內容是以一位少年的視角去描述:「原本是幸福的家庭,正直可靠的父親,某天突然買了一艘船,划到河的中央後,從此就不回家了。家人誰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就這樣過著沒有父親的日子。數十年過去,某天他決定來到河邊喚回年邁的父親,但當船慢慢划動時,他卻被父親的樣子嚇到了,因為他的父親好像已經不是這個世界的人了,他就這麼逃開了。在這之後,再也沒人見過他的父親了。在這次的挫敗和自責之後,……他知道為時已晚。所以他留在沙漠裡自我放逐,盡量縮短生命的長度。」故事說完了,你一定覺得這個故事到底要傳達什麼?這樣的故事情節,通常會被歸納為卡夫卡式或魔幻寫實文學類,但它其中有些東西是可以被解讀的。我們試著找出其中的不合理:第三個河岸、父親買船、逃走和沙漠。再利用比例擴分的概念1:2:3=3:6:9,父親:oo:河=兒子:道德上背叛了父親:沙漠。圈圈是否就是他父親有說不出口的秘密和自責,所以選擇了自我放逐?這可能是對的答案其中之一,但我們也發現故事情節中,「因果」和「時間」的不對稱。也就是說這個因或許僅是道德上的遐蚩,卻造成無以抹滅的果;一瞬間的念頭,卻需要用近半輩子的時間來贖罪。而這不能說的秘密,也就是小說或電影裡的留白,而這留白是和形式及內容緊密結合的。

在《小說課:折磨讀者的秘密》書中,解讀37篇小說,我如何知道這些方法的?課堂上,學生交的報告,如果從Google上拷貝下來的大多是泛泛之論。我要他們學習的是帶有一點創造或發明,又可能說服自己的解答。如問我如何寫小說?老實說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就像你問村上龍和村上春樹也們如何創作,村上龍可能回答:「我是先將它們畫成一幅畫。」村上春樹可能回應:「我先找出一個字,再接另外一個字。」一個是有規劃的,而另一位可能是隨性的。如問一樣是日本作家的芥川龍之介和三島由紀夫,得到的答案可能又不一樣了。比例擴分的方法,雖然我會拿來分析作品,但不會這麼寫。我想的是提供一種可能的方法,但並非創作的唯一方怯。或許會比較快從九流變成三流,但可能永遠都是三流。畢竟文學和藝術一樣,有努力或許還可以,但不保證傑出。多年前李安的《臥虎藏龍》得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想最不爽的應該是香港導演們。試想論武俠片的產量或技術,我們沒有一樣贏得了。我要再三強調的是,這部片贏在故事背後的文化和文學領域,重要的是評審對中華文化淵源的好奇和想像。讓這部片子是可以被拿來欣賞,也可以解讀其中的文化意函。就如馬奎斯所說的:「每篇好小說都是這個世界的一個謎。」

2011年5月24日

白目的人生觀(上)

異類和正常的差異,如果今天有人問我:「光遠,今天中午去哪吃?」,我回答:「忠孝東路的鼎泰豐。」然後又問我:「你吃了什麼?」正常的情況下,我答:「蝦仁燒賣、肉絲蛋炒飯和牛肉湯。」如我回答:「吃了蚵仔煎、剉冰和臭豆腐。」在加拿大或大陸的鼎泰豐這是有可能的,但如果在台灣我這樣的回答就會被認為是個白目的人。在五一就業博覽會的事件之後,如果今天你要應徵鼎泰豐的工作,履歷的介紹人硬是填上「王如玄」的話,這也算是相當白目的一個做法。

《給我報報》是屬於一個白目的族類,也就是用另類的角度來思考。這就不得提到最近我和立委吳育昇的官司,因在〈臺週報〉上以「一些跟王清峰辭職有關的聯想」的文章裡,提到了薇閣事件而被告。在第一次出庭的時候,我做了一件「每逢慾昇,想起薇閣」的T恤,欲昇之於育昇的性暗示。直接將T侐套上,可能引來側目,那如果我將T恤套頭上,臉從領口半露,大家看看這像什麼?這就好笑了,這麼白目的做法,除了引起媒體的注意,重點是在強調台灣言論自由這件事。「通奸」是在這外遇新聞中從來未被提過的,當然到現在為止只有他的律師出庭,當被問及此問題時,也只有嗯嗯啊啊,所以到現在我還沒辦法當面求證。



我想來聊聊手機觸控面板的問題,尤其是手指過粗或有老花眼的老人家,要點選觸控面板上的選項,對他們來說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我想如果把手機的IC晶片移植到我們的手,0至9分別安裝在每根不同的手指上,所有的指令都可靠雙手來完成。基本上手掌就可用當做來電顯示的螢幕,六是講電話,拍手就關機了,十指緊扣表示接插撥,甩手就是開啟振動,雙手交叉反手十指緊扣是上鎖,拒接來電就這樣用手摀住嘴巴。上鎖之後手又可恢復原有的功能,當手本身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動作來完成時,手機就變成名副其實的「手機」了,我不是開玩笑,這不是不可能的事。有時我們會在電台裡聽到,誰的手機掉在計程車上,如果將手機晶片移植到手上,掉手機的事應該也就不會再發生,如果再有這種情況的話,除非是將一隻手掉在計程車上。喔!現在(演講中)幸好我手機有記得關上,如果今天在電影院看電影或在音樂會上,手機忘了關,那可就不得了了,嚴重一點可能出現血肉模糊的手臂。手當手機這事順利發展下去的話,也就不會發生手機通訊A大廠併購 B C 牌的故事了。我們知道手機講太多可能容易得到腦癌,在《給我報報》的寫作裡,過去華大夫曾討論過自慰過度,也可能容易得到手癌的問題。那麼當我們將手機IC晶片移植到手上時,說多了得到手癌的機率相對的就會提高。這下可好了,如果不小心得到手癌,那麻煩可就大了。像手機這類的想像,通常我們多會用正常的管道去思考一些理所當然的事,但很明顯地以白目的想法去思考,就有很多有趣的可能,它是取決於一種態度。

上週吸煙和人權的問題新聞董氏基金會,我覺得分區的概念很重要。其實我四年級就很「懂事」了,在那時候和同學因為好奇地吸了一口煙,嗆到之後,煙味卡在喉嚨的足足有兩天之久。雖然我不吸煙,但我喜歡聞煙斗和雪咖的味道。不只吸煙,就像我們「摳鼻子」的動作,不論是在咖啡館或是在路邊,其實要怎麼摳都還好,問題在於「彈」的這個動作。當然在一旁的人,就會感到相當的害怕,是不是也應該分個摳鼻屎區。講到這個咖啡館,不只要分這兩區,我個人覺得應該再細分「大文豪區」、「高級電腦區」、「政治評論區」和「相親區」。尤其是相親,如果選擇在日本料理店,5分鐘就知道不對盤的話,一個套餐吃下來也很累,咖啡館就不會那麼尷尬。像日本料理店就適合在去薇閣之前,補充體力不錯的選擇。

幾年前,剛接金石堂書店創意總監時,我就知道這是一展長材的機會。我說書店生意好成這樣,看到這外面騎樓又是排隊又是抽號碼牌,結果是我弄錯了,原來是隔壁賺鼎泰豐的客人。和老闆聊天時,曾建議,就是現在講堂五樓這個位置,我們打個洞,讓隔壁用完餐的客人可以過來這裡買紀念品之類的,被認為這是個白目的想法。當然白目的想法也有成功的案例,有一年夏天我們的主題是「姿勢」,也就是泡澡時是看書最舒服的狀態。於是,我在忠孝東路店弄了一個大浴缸,找來了一對模特兒,就在人來人往的櫥窗裡泡澡看書,這成功地引起話題和注意。我常常覺得書店的分類以哲學、傳記、化妝室、緊急出口…,照這樣分類其實不太容易找到想買的書。如果以白目的想法弄個「把馬子區」,在這區就多是學說派的書,書名一定要「xx學」或「後xxx」之類的。再來「兩天改變氣質區」,也許有些人這兩天要去求職或者相親,需要短時間之內改變氣質,那就可以到這區。不過,我們需要加上一些警語,畢竟有些人的體質可能不太適合。英國哲學家Francis Bacon曾提過:「書阿其實有時候只是個裝飾品」,我三不五也會咯一些哲學家說過的話。裝飾品當然不需要花大多錢,所以「又厚又便宜區」就很需要。美國舊書店Spread真的有這項業務,就像電視劇和電影或暴發戶就有這種需求。通常書皮是整理過的,內頁就挖空用來藏錢,而這類的書名也是一門學問,最好是大家都不感興趣的。如果書名是「飯島愛的秘密花園」之類的,就容易被發現。那麼「上廁所區」的書,針對便秘的人可能就需要長篇小說,另外就是上完廁所需要料理或美食之類的書籍。

2011年5月23日

白目的人生觀(下)

在《給我報報》裡,我們曾討論過書店是個很奇怪的地方,我們從來沒聽說過黑道到這個地方收保護費或圍事。如果把黑道那一套弄到書店來,可以想像一下那是多麼的有趣。有些小弟混雜誌區,有些混文學區。不小心還會發現部份小弟在小說區玩十八,輸的人就嗑掉整套《神雕俠侶》,再輸再嗑《文學全集》。你知道的酒會容易醉或味道不合的情況,大量的混書看,說不定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再來說說以黑道的體系來經營書店,車子到書店有小弟泊車的服務,書看累了餓了,門口就有大腸包小腸的小販。也有可能哪天看書看一看突然就沒電了,原來是被斷水斷電了。這套白目的想法,就是想著生活裡「如果」,也是白目的基本概念。像我家為了找搖控器的事,什麼都能扯,只不過是個搖控器嘛!連布鞋穿什麼牌子,段考退步,找的過程這些都會被扯進來。最後,當找到被我誤認為是手機的搖控器,而擺進袋子裡時,我就說嘛!其實搖控器最需要的是衛星定位系統。你看生活中也有很多東西需要這套系統,像老公不是怕被偷,而怕他去偷人,如果真的去偷人至少要知道是在哪家旅館,還有書、貓和狗、襪子、政客等等也都是非常的需要。

賺錢真的是天命,有個朋友做什麼生意都不成功,結果擺地攤卻賺了很多錢。你看我們的地攤,不就是賣梳子、手錶、鬧鐘和小皮包這些小東西。我在想,為什麼地攤不能賣一些比較特別的,像擺輪胎地攤,賣有紋路的那種,有斑馬紋的和豹紋的啦,不但抓地力好又便宜。可是問題來了,如果警察來了,那小販不就一手套四個輪胎跑路。再來是醫院附近的地攤,可不可以有賣器官的地攤,種類繁多,像心臟、腎臟和膀胱…,這類重要的人體器官都有賣。這就更有想像力了,放在「現撈」的那種冰筒裡,而且都還是才進的新鮮貨。說到這個前幾天不是有則關於罪犯人權和不孕症的新聞。這讓我想到,如果在賣稀奇古怪的非正規市場裡,自己想像一下那個畫面,有幾個小販排排坐,前面就放著保溫盒、健康和學歷證明,就這樣賣起精子來了,更可「現榨」。當然,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發生啦!有時候就充份發揮白目的想像力而己。

在幾年前自動提款機還是無聲的,但這幾年開始有語音系統了,密碼錯誤、存款不足和操作錯誤,都會有語音提醒。說不定哪天ATM聰明到可以和你對話,例如操作動作過慢,還可能被它認為是某個星座。金額不足時,除提不到錢外,反而還會被機器嘲笑,你說後面沒人排隊還好,如果有,那就尷尬了。你說這種情況會不會發生,會不會?會不會?耶,我剛說的會不會?會不會?這好像是台灣近幾年才有的現象。對不對?知不知?好不好?我的直覺這是從政客而來的。我常常懷疑這些人下了競選舞台後,生活中可能也會出現這類的情況:回到家,天氣熱,於是問老婆,吃冰淇淋?好不好?好不好?草莓口味?是不是?是不是?晚上洗完澡,又問老婆,要不要?要不要?如果生活變成這樣子,對練肺活量是有一定的幫助,但有些人勢必會崩潰。尤其家裡的小孩,像最簡單的問:功課寫了沒?有沒有?有沒有?這類白目的概念,其實在80年代末美國的《週末夜線》(Saturday Night Line)裡,就有人以這樣的形式模仿吶喊網球女將Jennifer Capriati。除了打網球之餘,生活上不論是開門或打電話,她都可能會出現「啊」的招牌動作。

台灣不孕的問題,有一部份我們可以把它歸咎於,把竉物當小孩養的問題上。就像我有許多朋友facebook的Id照放的就是竉物照,主人帶小狗出門也會刻意打扮,穿成情侶裝。我就想,這些穿衣服的小狗到了公園散步。當牠們看到那些沒穿衣服的大小狗,會做何感想,牠會認為牠們不知廉恥和沒有羞恥心嗎?而且竉物早就提升到,當牠的主人去渡假時,牠們也會送去小貓或小狗旅館,住個幾天。Ok,這些都是物質生活,那牠們的精神生活也要照顧啊!牠們也可能有性需求,有沒有這樣的賓館?當然,不是剛說的那種旅館。有沒有專辦給小貓或小狗聽的音樂會或PUB,可解解悶之類的。就是以人道主義的方式對待竉物,體貼牠們精神上的需求。像《給我報報》我們這種群人,所討論的事經常是政治不正確的,寫出來的東西給那些政治正確的人看了,可能會不高興,很多事情不需要看那麼重嘛!這又說到我那個官司了…。
 


2011年5月6日

龍顏講堂祝 媽媽們,母親節快樂!


Happy Mother’s Day!

祝 媽媽們,母親節快樂!

2011年4月19日

那些韓劇教我的事(上)


現代人的生活型態,通常下班回到家攤在沙發上,拿起搖控器轉開電視,我想沒有2或3小時是不會甘心關上電視的。 電視在我們生命中占的份量愈來愈重,大家試著遙想那沒有電視產業的年代,或是更遠的元、明、清時期,我想古人在暇閒之餘,當然,那時更沒有所謂的「Vouge」或「Elle」時尚雜誌,教大家流行穿搭和料理等,他們通常將時間用來修身養性,棋琴書畫不可少,又或在神龕、廳堂裡相當於現在客廳中,處理家務事或冥想。至於像雜誌中,教導的如何交友、挑選名人傢俱和擺設等,這也只能凡事請求神明指示與安排,或請示先祖們的意見。

在這次日本311大地震之後,透過電視新聞我們知道日本部份產業受受創嚴重,想當然爾,轉單效應一定可以讓台灣科技大廠大大的受惠。但經過股市名師再仔細的推敲分析後,這我們赫然發現,事實則不然。其中受創的產業,包含了世界科技發展中重要的核心技術和原料的廠商,然而,台灣的科技大廠長期以來以代工為導向,並非以研發相關新的技術來爭取訂單,這才發現反而韓國才是最大受惠國。他們各科技大廠早有所意識,致力於研發,在技術上欲與日本並駕齊驅,並以自有品牌爭取國際訂單。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我們雖然不甘心,但又能怎樣。這也反應出台灣人與韓國人民族性格上的差異。

最近我剛看完了高修和韓藝瑟主演的《白色戀人》,以過去看韓國偶像劇的經驗,這類偶像劇的劇情結構是很容易猜到結局。但為什麼韓劇就是有種讓人無法自拔,非看下去不可的魔力。當然,俊男美女不可少,不外乎堅定的愛情,以及表演形式充份表現出情緒和感情的細膩感。雖然不斷地重複輸出這些老套的劇碼,卻仍然不知感動了多少人。大家可能還記得台灣最早期的偶像劇《流星花園》,改編日本的同名漫畫。的確,它曾外銷至亞洲數個國家,也引起了不少的轟動,曾經台灣的偶像劇產業是有機會的。再來看看最近炒得很熱的小三話題《犀利人妻》,我個人認為劇中人物的關係反應我們必需持有的的社會價值,就好比追逐3C產品一樣,擁有了最新的。當然,新的產品馬上又被更新的商品所取代,無形中消費了人妻的恐懼。

在我們有線電視頻道戲劇台中,幾乎有二分之一的頻道是播放韓劇的,三分之一是播韓國綜藝節目。當歐美國家的綜藝節目正在流行,如:真人實境秀和素人星光大道等節目時,韓國輸出的是什麼?他們正以大量的當紅偶像團體如:少女時代、Super Junior、SS501和Wonder Girls等,在節目中以人海戰術的方式,強力放送韓國藝能。就像在《家族誕生》這類綜藝秀,節目中安排當紅藝人的一天完全生活鏡頭下,不論對內或對外他們所要傳達的是一種韓國傳統的家庭技術、生活倫理和責任上的教導。對外更輸出韓式的飲食、生活和流行文化,重要的是整個韓國的文創產業。過去我們在日本雜誌中,可以從中看到各種日式生活的Know-how的輸出。近年來,我們看到的是韓國以綜藝節目的方式來處理這些所謂的Know-how,以真人真實情境,由藝人在各種情境中做一角色扮演。像在《我們結婚了!》這類型的綜藝節目裡,它教導觀者的是一套戀愛的學習法則,透過藝人的角色扮演,教導男女朋友在愛情中的角色和行為規範。無形中觀者受到潛移默化,兼具的教育功能,提升人民的素養多少會有所幫助。反觀,台灣的思考模式就如我們各科技大廠用人策略般,將此一邏輯套用在各種專業上,即是錢要花在刀口上,必需10人分工的工作,只願找了6個人去完成。總想著如何花最少的錢,完成更多的事,當然,也就難以追求其中的專業和細膩的品質。

那些韓劇教我的事(下)

韓國輸出大量的偶像團體,通常仔細一一的打量,如以我們的審美眼光去看並非每位都稱得上帥哥或美女,多數還真的像路人甲。在經營這樣的團體至道前,沒有數年的歌唱技巧和舞台訓練是很難出頭的。但他們所採取的策略是不求個個都完美,也不以全方位藝人為導向。團員各具特色的才藝,有的著重在唱歌技巧,有的具有舞蹈天份,有的會演戲,讓成員間互相截長補短,以聯盟打游擊戰的方式輪翻上陣。的確,這樣的方式勝過於單打獨鬥。當然,花了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培訓,經紀約一簽往往不是10年,就是15年。所以,這些偶像團體極少會在短時間內單飛。當多數藝人將表演藝術當做終身的職業時,以堅定的心態來經營,韓國藝能也就有充足的能力向外擴展。我們可以看到台灣恰恰相反,團體的偶像藝人反而少之又少,單打獨鬥的居多。通常對藝人的要求能唱能跳又能演,女的最好美如林志玲,男的才華如周杰倫般。部份經紀公司對藝人的「經營」,並沒有長期的觀念,總以先出道再說,與其說「經營」不如說好比在選股,著重的是公關的操作,炒作名氣勝過各項才能。

從多數的韓劇裡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對家庭觀念的重視,子女的行為多數受到父母想法的規範,劇情經常圍繞在親情和愛情的情感糾葛,所以劇中角色通常不能獨立於家庭之外。就拿最平常的三餐來說,除上班時間的中餐外,我們不時可看到韓國各式家庭用餐的畫面。當韓國透過電視產業傳授家庭技術時,我從幾個點去談電視產業所反應家庭關係,在電視節目或戲劇方面,尤其是晚間黃金時段的八點檔連續劇,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內容大都明顯的詮釋──父母與子女關係的對立和拉扯。在諸多節目以低製作成本的談話性節目裡,當然多以八卦話題為主,這些題材提供了不少家庭對話的內容,也或許反應了許多家庭對話的縮影。甚至在電視廣告中,寬廣明亮的7-11矗立於街角,若大的空間裡擺設了猶如用餐和寫功課的桌椅,就像廣告所強調的一樣,不遇三餐,吃的用的無所不包,便利商店幾乎可以取代家庭的機能。但畢竟那不是旅館,所以要睡還是要回到自個的家去睡。我們經常想猶如連續劇般的新聞內容易,到底從哪裡產生?答案就在跑馬燈的電話號碼裡,這號碼的功能就好比客訴電話,新聞節目製作部就像一個客訴部門。他們專門處理的是那些冒犯普世價值的事和人,然後,不時上演一齣又一齣的新聞連續劇。不論是政治、社會或家庭倫理事件,其中教導我們的是道歉了事,對與錯,取決於背後勢力的高下。媒體演變成客訴單位,功能在於製造更多對立的新聞,再充份發揮讓大家消氣的功用之後逃離,沒有所謂的後續處理和探討。當道歉逐漸形成了一種生活文化時,這種道歉文化總想要在衝突中取得協調,卻往往也阻止了更深層社會價值的溝通。我們的電視產業培養了一批如藝人般的政客,家庭機能的外包制度,選擇忽視衝突的價值。

在韓劇不同的情節裡,總會安排幾首動人心絃的插曲。雖然聽不懂至少有中文字幕,再不然,至少「sa rang hea」我愛你(妳)總聽得懂了吧!情緒不時被劇情和配合恰到好處的插曲撥動的同時,也是置入性行銷最好的時機,戲要賣,周邊商品和CD當然不可缺。再拿歌曲的詞曲來說,韓文歌裡大膽示愛或求愛的「我愛你」真的不少。相形之下,在這個層面上,中文歌曲就經常以背判或愛說不出口面向為主,或許這也反應了我們現實生活的縮影。諸多韓劇會為劇情所需而編寫其插曲,因為貼近情境,總能引起觀者的注意。在這些細節裡,韓國人對戲劇品質要求的細緻度,這是值得我們省思的。我以3C產品來比喻好了,我們要面向市場,開發新的規格和品牌,讓市場接受呢?或是等外國人決定好產品規格後,套用規格製造即可?

後記:
在這場如哲學式般的思考去談韓國藝能,又不斷地反思國內電視產業品質的講座中,雖然仍有對話的空間,但其中也提出一些有趣及具建設性的批判觀點,與討論相同主題的講座有顯著的差異。不過話說回來,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幾乎沒有批判思考和思辯的訓練課程,又受到儒家文化薰陶的我們,總「以中為貴,以和為美」做為言行標準,卻經常忽略了同法國人常說的La critique fait avancer,但條件是certaines fois quand elle est constructive,也就是「建設性的批評確實會帶來進步」。相信大家對我們的電視產業早已有深刻體會的是後者,一昧的批評只不過是謾罵,在未來我們希望樂於見到的是更多建設性的批評。

喜歡韓國流行訊息的朋友,不難發現書店也引進了《VOUGE》和《CéCi》等韓文版的時尚雜誌。在2010年G20國峰會中,我們也可看到,韓國不論是官方或民間皆適時地捉住機會,強力放送韓式的流行文化。對於這股強勢的韓國文創產業,流行的層面當然不限於表面的韓服或泡菜,衍生的流行音樂、飲食、時尚到觀光等等。當我們意識到這波韓流時,已是全面的性「韓式文化傾銷」,就5、6年級生來說,接收的同時,或許仍摻雜著台韓斷交的愛恨情仇,但對於7、8年級生而言,可就沒有任何招架之力。如同盧老師送給學員的一句話「不能再瞎了!」,在轉開電視的同時,不知您是否也看到了「那些韓劇教我的事」?龍顏講堂希望透過講座的方式,提供台灣文創發展一種參考的可能性。


2011年3月24日

第二季公益講座「超越閱讀的極限值」

您多久沒有坐下來好好閱讀一本書了?放心,我們不是教您閱讀的方法,也不問您閱讀心得,更不是讀書會。為跨越閱讀固定的模式與界限,我們邀請優質的講者,定期舉辦公益講座。但有了講者,更需要聽眾的支持。聽聽幾場優質的講座,讓自我感知與外界交流,免費換來的或許是講者數年累積的經驗,也或許是自我的成長。這不划算嗎?

龍顏講堂在2011年企劃了一系列以「閱讀、藝術與人文、創造力」為主軸的公益講座,第二季「超越閱讀的極限值」,在這一季裡,我們先來看看韓國文創的發展,金石堂創意總監/盧郁佳〈那些韓劇教我的事〉;再啟發您白目又怪誕的想法,知名社會評論者/馮光遠〈白目的人生觀〉;創作的各種形式裡,當然也包含了文字和寫作,寫作技巧大師/許榮哲〈折磨讀者的秘密〉。這麼優質的講座,內容勢必很精彩,請別錯過了!


▉▉  4‧16  (六) 14:00~16:00
     金石堂創意總監/盧郁佳
     那些韓劇教我的事
     .現任金石堂書店創意總監
     .新生代小說家和專欄書評作家

▉▉  5‧21  (六) 14:00~16:00
     創意才子/馮光遠
     白目的人生觀
     .知名的社會評論者
     .《給我報報》創辦人、新聞工作者、作家、編劇家和劇場工作者

▉▉  6‧18  (六) 14:00~16:00
     寫作技巧大師/許榮哲
     折磨讀者的秘密
     .作家和寫作技巧大師
     .現任耕莘青年寫作會文藝總監、四也童書出版總編輯、台灣文學創作者協會理事長

龍顏講堂公益講座每場次報名人數以50人為限,欲報名者請洽:
報名專線→ 02-2557-9670 傳真專線→ 02-2550-9495
電子信箱→ service@longyen.org.tw 或 longyen.lecture.hall@gmail.com
講堂地址→ 台北市信義路二段196號5樓(金石堂信義店/永康街鼎泰豐旁)


2011年3月22日

生態環境的改善與實踐 (上)


蔡 教授抱著從校園裡採收來的稻米,興奮之意溢于言表。
但教授表示自從這批稻米進了碾米場之後,自此未再見過。
 〈生態環境的改善與實踐〉主要從三個主軸去談:一是綠建築的思維,其次是Discovery《綠地球》,最後我想從台北科技大學生態建構之發展歷程的案例去談。

談綠建築之前,首先我們得了解現今地球暖化的概況,﹝圖一﹞是2004年世界CO2總排量的示意圖,也就是人類急速排廢下變形的世界,意指二氧化硸的排放量愈高就愈趨虛胖變形。從這張示意圖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得出來幾大工業國國土變形的樣貌,當然,我們台灣的CO2排量明顯地偏高。﹝圖二﹞是近20年來至2002年止,台北市測得的溫度變化曲線圖,紅色表示逐年上升的溫度線,這張圖表我們可以發現從1996年開始,氣象局測得氣溫產生了比較急遽的變化,也就是藍色的這條直線。如果我們將氣溫逐年上升視為一種常態,但在1996年以後氣溫上升的變化,卻產生急遽升高的現象,脫離這種常態。這種常態裡的非常態,尤其值得我們研究和觀察。根據研究指出暖化的問題,容易衍生了都市熱島效應、洪災、旱災和動植物棲地變遷與分佈異常等現象。因為二氧化碳循環產生失常的問題,造成氣候的極端化,進而引發種種生態的問題。儘管如此,仍有些研究指出認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地球暖化,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
圖一
圖二

在工業革命之前,我們可以看到建築的結構,不論是壁體厚度、屋頂斜度或開窗的位置,充份反應人類無力與自然對抗,尊重自然的態度。工業革命之後夾雜著「效率」的問題,我們慢慢地遺忘自然循環與周圍環境的關係,經常是晴空萬里的白天,我們卻在冷氣房裡工作著。另外像許多美國的沿海公路,把海和山給隔開了,公路旁經常可以看到醒目的告示牌,如小心海龜或鹿之類的警示牌,硬生生地將原有的生態給截斷了。現在發現這個問題之後,運用高架的方式,讓活動於部份路段的生物可以自由地穿梭。這也就是建築生態的邏輯與在地性的省思,最簡單的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經驗,不管是在學校或一些公共場所,台灣許多地方的草皮都是禁止踐踏的。但是到了國外念書之後,怎麼情況完全改觀。如果以生態的邏輯做為考量依據,當然草皮不是不能踐踏,而是得視其使用的密度而定。綠建築的基本思維也就是建構在「生態的邏輯」這層關係上,如能拿到免費的能源,我們就不要浪費它。也就是如有光就不開燈,能開窗就不開空調。我們開始慢慢省思建築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不過,現在多數的建築模式仍普遍存在著人定勝天的思維。

綠建築可分為被動式設計和主動式設計,被動式是順應原有的環境之特性規劃,導向零耗能、零排廢的面向規劃;主動式設計則是以設備控制室內環境,是一種不得已的耗能措施,大多數的綠建築以綜合兩者的設計為主。在德國的 Plusminus 20。/40” latitude 書中,作者整理出的主動式和被動式改善流程圖。當規劃之初,必需以至高點的研究視角,做一全面性統覽歸納的思考,才著手規劃或設計。以目前來說,這是整理得相當完善和嚴謹的流程。這本書中,我相當喜歡的一句話是「聽,聽不到的聲音」,也就是真誠地面對所有自然環境傳達的訊息。這個概念在《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一書也廣泛地被運用及推廣,作者認為大自然其實不會製造廢棄物,只有人類才會,所以對於目前的設計提出了省思。其中我個人覺得有趣的概念是:我們現在講求的「減廢」,「減廢」僅是將資源「降級回收」。這是舊有的永續思維,將地球的能源規劃從「搖籃」到「墳墓」為其終極目標,事實上,僅是延遲人類文明滅亡的時間。作者認為新的工業系統必須謙卑地向大自然學習。如同自然界中,櫻祧樹開了100朵的花,50朵結為果實,而另50朵花謝了,也成了櫻桃樹的養份,以此生生不息。但就講求「效率」的商人來說,這樣的成果並不符合所謂的「經濟效益」。 作者提出「從搖籃到搖籃」的概念,以「零廢」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因為所有東西基本上都是養料,最終都可回歸土壤,可被消化或分解。地球也就能像古希臘神話以不斷吃自己尾巴而長生不老的怪獸ouroboros一樣,終其永續再生無止盡的循環。

「從搖籃到搖籃」的永續思維,當然不是要將人類從自然界中去除,如果將人類從地球去除,這樣地球的存在也就變得無意義,這裡所講的是一種「共生」的概念。人類當然有權利與自然共同生存,但必需設計出一套符合自然規律且互相協調的生態效益,也就是「需要時,再取」。過去人類對地球總是予取予求,極小設計需要是一種綠色的思維,人類需有所克制,才能控制其共生的規律。極小設計原則即是運用科技的技術,以最小的資源,發揮其最大的值。以往傳統的設計標準著重在成本、美學和性能上;永續設計則是依循著生態、經濟和公平的原則,設計融入綠色的思維。最重要的是有人文素養才有綠色思維,人家常說多閱讀一些文學作品,可增進人文素養及想像力,的確是這樣沒有錯。我們期望傳統設計的標準能向上提升,落實到實際層面。尤其是主事者更要有綠色思維,這樣才有助於永續設計的推動與落實。

生態環境的改善與實踐 (中)

Discovery《綠地球》(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gjACc46tXwg)專訪的後續是,我們已經將新生南路巷內的馬路挖開,也就是瑠公圳復育計劃,這稍後再談。專訪的內容是我們初步完成「生態草溝」的計劃,就如同影片所介紹的,將學校外牆打掉後,做一聯外的渠道。當初完成不到一週,白鷺絲和夜鷺就已經來等著要吃魚了,烏龜也跟來了,山蘇也開始有人來採收了,另我們相當驚訝與振奮。其實我們給自然和生物機會,他們就會來,這樣有助於增加這生態圈的多樣性。生物和人一樣,需要多樣性才會健康,就像有時改變習慣,繞個遠路,讓感觀系統接受到不同的刺激,未必是件壞事。「生態露台」的原先理念,是基於長久以來我們佔據了生物大片的土地,如歸還部份的露台,作為他們不受干擾的棲息地,這應是生態倫理的實踐。台北市有許多棄而不用的露台,或許大多數人擔心在露台上種植物會有漏水的問題,但只要防水系統做得徹底,生態露台不但可降低室內的溫度,節省電能的耗費,而且植物還有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功能。如果管理得宜的話,亦可種一些經濟作物,我們裁種過稻米和絲瓜,有時看了還蠻令人感動的。我想如果產量足的話,甚至可變成額外的收入,這也是我退休後想來承包的工作。

在台北科技大學生態校園建構之發展與歷程方面,我們的計劃是從原有的機能導向,藉由建構人文活動空間,觸發綠色的思維。待校內生態健全之後,我們就有機會向社區或整個城市發展。這樣的理想我們以一種比較寬鬆的心態去面對,但必需以嚴謹的態度去執行。就「綠化壁面」來說,除了可以在短時間內綠化校園的功效外,而且具有降低室溫的節能效果。我們選擇以吸盤式的爬藤類植物為主,如辟茘、珊瑚藤和地錦等,避免像雀榕這類植物,因為其根部侵入建築結構體內,會造成破壞。這裡有些經驗值得大家做為借鏡,我們運用小溝渠引入廁所洗手台的水再循環利用。原先澆灌系統的時間是設定半夜兩點,又因經常性跳電,所以我將時間改為下午兩點,但水管日曬受熱溫度可高達60度,植物往往就在這樣高溫的澆灌下而死掉。

圖三
結合設計與實作教學之「生態綠建築」的案例〔圖三〕,我們是將系裡原有的一棟舊建築做一計劃性的改善,規劃主要著重在舊建築的結構體、採光和通風等問題。改善通風的問題,為減少在封閉的空間開空調,讓室內產生過多二氧化碳,進而造成精神不濟的問題上。我們必需讓建築內部與外部產生良好的空氣對流,所以快定採用被動式的設計。然而,空氣對流的問題,必需先從四季的風向去了解,再運用屋簷斜度所產生正負壓的原理,將室內熱氣導出,並大量引進室外新鮮的空氣,在四季裡持續產生良好的對流。另一方面為了節省白天電能的耗費,必需引進大量的光線,但得避免日曬的困擾,又要考量室溫度是否過高和物品存放的問題。於是我們決定在建築的北面採用大量的玻璃牆面,這不但可以引大量的自然光線,而且可避免過度曝曬的問題。這棟建築在驗收階段,為了順利完成行政驗收,連夜加裝了5分的暫用玻璃,最後拆卸下來的玻璃,當然不能浪費,請學生做成桌子來使用,所以在我們系館你可發現有許多玻璃桌面的桌子。這個改建案有機會讓學生從「做中學」,但我們並不是閉車造車,整個改建的過程,大概有5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建築師或教授參與,透過國際合作的分式完成此案。多位外國建築師對台灣建築的評語是,「台灣的建築體多數像沒穿衣服的裸體,裸露在外」,而「生態綠建築」的改建案,我們只是將建築本身穿件衣服而已。如果大家時間來北科大走走,歡迎來參觀我們的系館。

台灣這種濕熱型的海島氣候,尤其是到夏天時,相信大家一定常有濕熱難耐的經驗。這是因為皮膚表面的溫度無法蒸發,又當我們以煽風來降溫時,將表面的熱氣蒸發,就會帶來些許的涼爽感。都市的地面就像人的皮膚一樣,尤其是在夏天,因為一時無法消化過多的熱氣時,就容易產生「熱島效應」,而解決的方法就是蒸發降溫,將熱氣帶走。其中的改善計劃包含將校園裡大量的土地露出地面,讓土地可以呼吸,這樣有助熱氣的散發。我們的校園經常利用具有吸熱效果的水泥或柏油來舖設地面,當做停車或人行道之用。為改善這樣的情況,我們利用「透水舖面」取代原有的水泥。然而,透水磚施工時,為了解決積水和方便滲水的考量,底下分別會以粗石和細碎石做為基層,為避免上層的透水磚鬆動,所以每4~5米就必需固定。另一「生態綠廊」的景觀綠軸計劃,含納了校園人文咖啡和文化空間等參與式設計。此設計是為了徹底將地面還給行人,我們也是利用透水磚和植批來改造。雖然花了為數不少經費興建地下停車場,但錢本來就是要花在正確的事情上。施工期間,我們測量比對施工與未施工的透水與不透水磚地表溫度,發現它們有相差7度之多。透水舖面不但易於雨水下滲,還具有保水功能,由此可知,它對於都市的熱島效應亦有其改善效果。部份改善工程我們也運用了JW工法舖面,它具有調溫和導水,更可吸附二氧化碳和消化微生物的功效。透水舖面過去因多數錯誤的施工,造成地面的不平整,因此,在台北市我們極少看到透水舖面的人行道。在校園臨忠孝東路的人行道的改善計劃中,因施工單位考量到騎土會將機車騎上人行道停放,這樣可能會造成地面不平整又引來民怨,而拒絕使用。但話說回來,人行道本來就不是考量騎士或機車停放而設計的,這樣的做事思維是我比較無法理解的。

其實,從1989年建築系在結合設計教學與實作課程的開始,我們就遇到施工的問題與行政的認知落差。不論像是生態草溝、植物牆或生態露台都是屬於校方的「文化財」,但經常因為管線裝備或冷氣安裝等施工問題,為便宜行事刀子這麼一劃,不久後牆面上的植物也就枯死了一大半。感慨「文化財」的概念多數人都還尚未建立,所以也就不懂得要去捍衛。曾經他校學生因在校園施做生態露台,校方將室內漏水的問題歸咎於露台的施工,並要求折除。接到學生的求助時,力求學生一定要捍衛,漏水的依據在哪裡,請工程技師提出實際的數據,不能因便宜行事,變得是是而非。就以生態工法的問題來說,我們經常有人定勝天的自恃,河道幾百年來形成自然彎曲的狀態,自有其道理,而我們偏偏非得截彎取直不說。當颱風來時,非生態工法的堤防潰堤了,通常會被歸咎於大自然的力量,潰堤也是以正常現象視之。反觀,以生態工法築成的堤防遇到了相同的問題,便有一種「你看吧!就說生態工法…」,反而經常被視為是一種不正常的施工方法,這樣的做事思維是我比較無法理解的。

生態環境的改善與實踐 (下)


綠色大門完工圖
 當初我們在規劃設計學院「綠色大門」時,選擇採用樹脂纖維複合材料,也就是俗稱的FRP。它不但具有質量輕和耐酸蝕的特色,而且兼具四季消光的特性。大面積使用時,並不會引起反光或刺眼的反效果。為了讓「綠色大門」四季呈現不同的樣貌,我們在樹狀枝幹的管線內置入土壤包和澆灌系統,植裁選擇以珊瑚藤、辟茘、地錦和炮仗花為主。在設計造形時,也是考量到美學的問題,並把這設計案當做一件公藝術的作品來規劃,完成的作品可是我們純手工打造出來的。我們也期望植裁隨著季節的更替,發展成一個多元而豐富的的生態鏈。最近我們發現在4米多的樹枝上,長出了一些綠色的植裁,但我們並沒有將植裁包放高於4米處。這些植裁是飄散空氣中植物的孢子或種子,它們停留在「綠色大門」落地生根。一有了植物,其他生物也會慢慢進來,屆時「綠色大門」生態也就會愈來愈多樣而豐富,結果還蠻令人值得期待的。

在校園聯外水景旁,我們放了一首同事吳華陽 老師所寫的新詩,詩的意境我相當的喜歡。(台語發音)

〈綠色的夢〉吳華陽

心在那裡,身在那裡
所有的魚仔,著會作夢
夢見甜沕沕的溪水,夢見水底的月亮

心在那裡,身在那裡
所有的樹仔,著會作夢
夢見遠遠的蟬聲,夢見鳥仔,夢見青青的山

心在那裡,身在那裡
所有的花,著會作夢
夢見軟軟的春風,夢見雨

心在那裡,身在那裡
所有的人,著會作夢
夢見暝暝作夢,夢見久久的故事
夢見久久的話語,夢見素常夢見的每一個人

這20幾年來,雖然經常想說做完這個,就不要再做了,但職業病老是發作。接著我們又向捷運局提出,改善八德路往光華商場的人行道的計劃,讓開放的生態校園與都市做連結。我經常跟學生講以隨時準備好的態度去面對,只要機會一來,在我們學生的論文中,便可找到以此做為規劃藍圖的設計建議案。目前我們已經完成和捷運局合作計劃是學生的設計案,也就是從新生南路站4號出口沿著八德路水生態人行道。這讓前往光華商採買後的民眾,可沿途欣賞景觀和休憩,不但具有助消暑氣,還有去怨氣的功效。現在我們生態校園(eco-campus)規劃的觸角延伸到東校區,希望將原本做為灌溉農田之用的瑠公圳──因隨著時代的變遷,被掩蓋在新生南北路之下──現在做為排放雨水之用,我們的計劃是抽取雨水再循環利用。另規劃被忠孝東路分割為二的東西校區,即使如此我們仍可將街景納入校園的一部份,沒有人說學校內不能有紅綠燈。因為我們發現台灣的校園規劃向來是畫地圍界,框圍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後,所有的建築規劃一律把背部朝向都市。而我們所規劃的eco-campus,希望導入街景和「學人櫥窗」 (Display Window)的概念,將學生認真上課的情況與街景做一融合。

針對學員提出的生態草溝以S型的設計功用何在,以及這樣的概念是否有滋生病媒蚊的疑慮,這也是一般民眾最常見的考量。S型的設計,是為增加生態草溝多樣性的情境與環境,有緩有衝,生物依其生存條件,選擇適合的環境。因為生態草溝是一條流動的活水,不流動的死水,才有助病媒蚊的滋生。也可加入蓋斑鬥魚,生物有他們的生態鏈,只要善加利用即可。大家可能不知道在日本東京都內,部份的排水溝渠內有養魚,主要是防止蚊蟲的滋生。日本人更在東京都下,興建了如皇宮般大的圓柱空間,用來排放即時性的大水。當大雨來時,這些排水的系統就可以發揮作用,溝渠內溢流孔將水注人此一系統。他們在溝渠兩旁設計了許多凹槽,在大水來時,可做為魚群們的緩衝區。最後教授感謝學校行政單位的支持,諸多的生態改善工程才得以順利完成。

2011年3月2日

3‧19 (六)生態環境的改善與實踐/蔡仁惠



由於花博的關係,近來綠建築成為很夯的議題,並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對於多數人的市井小名來說,「綠建築」著實只是一個專有名詞和夢想,它僅是在書本上看得到案例,但做起來,卻又遙不可及。我們在2009年《Discovery》的〈生態草溝〉的專訪中,發現蔡教授講述關於生態與綠建築的議題,其中從人與環境改善著手,再到的綠化建築與綠建築。也就是從小地方(校園、頂樓或空地)做起的概念,讓我們深感佩服與認同。對於生活在都市叢林中的我們來說,漸漸地改變看待「綠建築」的這件事,其實它不再是停留在買地、整地之後,成就一棟具有節能與環保概念的綠建築,那麼遙不可及的夢想了。

財團法人龍顏基金會3 月份的講座,特別邀請到蔡仁惠 教授蒞臨龍顏講堂,與學員們分享〈生態環境的改善與實踐〉的觀點:省思人與環境、人與建築的關係。如我們能以教授您的觀點出發,反思人與環境的關係,一步步實踐綠建築的理想。或許我們期許在不久的將來,台北或甚至於台灣的市容,能不再像專訪影片開始所介紹的「稱不上美麗的城市」。

3‧19 (六) 14:00~16:00
北科大教授/蔡仁惠
生態環境的改善與實踐

龍顏講堂誠摯的邀請您來聽講!
本講座每場次報名人數以50人為限,欲報名者請洽:
報名專線→ 02-2557-9670 傳真專線→ 02-2550-9495
電子信箱→ service@longyen.org.twlongyen.lecture.hall@gmail.com
講堂位址→ 台北市信義路二段196號5樓(金石堂信義店/永康街鼎泰豐旁)

2011年2月22日

「呼喚遙遠的城市」藝術創作座談會(上)

「呼喚遙遠的城市」藝術創作座談會
引言人:葉家銘(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創所 研究生)
與談人:溫孟瑜、吳軒慧、劉慧中、林義隆、蘇郁嵐、顏妤庭、蔡宇恩、盧紀帆、柯毓珊、黃冠鈞(依座談發表順序)
講評人:江衍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溫孟瑜,《當我們凝視彼此的時候》,
2010,壓克力、畫布,30x30cm。
↑ 溫孟瑜的創作自述:
將記憶中的物件轉化為創作的元素,然而,回憶通常摻雜了真實與虛構的成份。在我們這個世代,物質慾望容易被滿足與實現,卻又容易快速的逍失。這讓人產生不安全感且焦慮,漸漸地對生活有些的麻木。
為更了解自己,因此,我從作品中去建構安全感,用記憶和物件,保存時間的溫度。在《沙發與飛碟燈》、《角落的單人沙發》和《當我們凝視彼此的時候》作品中,雖然這些與我生活相關的物件真實地存在於畫面,卻又必需修改得更符合自己期待的樣貌。在這一系列作品中,雖然有空間,欲是無人狀態。這也是讓我透過作品端看自己生活過的空間,並留下其中的情感,更顯現出記憶的永恆。
講評:
在溫孟瑜同學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普普藝術抽象性的結構,從色彩和構圖去處理安全感的問題 。極少創作者可以從再熟悉不過日常生活用品中,截取其物件創作。她不但從這些生活物件重新組合,還能創造出自己的繪畫語言,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吳軒慧,《遊》,2010,紙本設色,
53x45cm。
↑ 吳軒慧的創作自述:
停下片刻欣賞美麗的自然風景,對現代人來說無非是種奢侈的享受。古代繪畫中富有詩意的田園山水,如今被都市叢林所取代。體會緩慢的生命節奏,而不是浪費生命,讓緩慢的片刻變得彌足珍貴。
在《原初》系列八幅作品中,我所想要表現的是,地球就像一個母體,不斷孕育出不同物種,並提供其養份,生命的循環也就此展開。試著感受那生命中緩慢的流動性,當時間緩慢地凝結瞬間,快與慢,就像電影《青蜂俠》的表現手法,雖然只是短暫的數秒,卻能清晰地展現出節奏,而這種節奏是對自己生活的反芻。
講評:
50-60年代水墨創作的實驗期,多以撕、潑、灑、甩…等方式創作,如今又回歸到貼近內在的表現方式。其實創作的工具愈是簡單,反而愈能貼近創作者的內心世界。謂其「人如其畫,畫如其人」的道理,畫作往往直指人心,一種身體性的哲學思考,生活修為的傳達,也就是其創作者精神的投射。我們可以看到吳同學的創作呈現正是這個面向,畫作表現出夢境般的哲學思考。



劉慧中,《飯後餐點》,2010,
油彩、畫布,53x45.5cm。
↑ 劉慧中創作自述:
我的創作主要在思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文學典故、寓意的哲學以及生活感思,尤其兒童文學如童話般夢幻的表現手法是我經常運用的。偏好以兒童形象為素材,再以成人的視角模擬兒童的語彙和觀點,直覺性的寓意,又具備社會化成熟的思考邏輯。
在《童話》、《象牙搭》、《甜蜜的傷害》和《飯後甜點》等作品,我以挪用和空間錯置等手法,讓物體不合常理的狀態存在,創造出奇幻、詭譎又驚悚的效果。其中看似奇幻唯美的構圖,兒童可愛甜美的形象,卻潛藏著不安的鬼魅氛圍。運用視覺與心理極度反差的手法,企圖將觀者拉回現實,藉此思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講評:
劉慧中同學的創作,讓我想到法藉畫家Balthus的作品。在作品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在甜美詩意般的畫面中,卻潛藏著不安的焦慮。其中運用童話和神話的情節做為隱諭,繪畫技巧上以物性與質感的反差,造成視覺與心理上的差異效果,這樣的創作動機是非常有趣的。
 


林義隆,《星球旅行》,
2010,銅版腐蝕,56×34.5cm。
↑ 林義隆的創作自述:
我的小王子計劃:「當你摘下一朵花的同時,也移動了宇宙最遠的一顆星星。」日記就是我的百寶箱,而創作就像作實驗。
由於主修版畫,創作的媒材以凹版腐蝕為主。創作的過程中,一瓶藥水加上另一瓶藥水…,等待結果,這就感覺像在實驗室裡做實驗的科學家一樣。我想透過這種實驗的概念,去塑造出新的基因,並透過重組,將自身感受轉化為新的符號。這些符號圖像多數是非常態和變形的物種。他們靜止於分割好的時空裡,在宛如劇場的空間裡,等待一些事情的發生。《星球旅行》系列的作品中,物種的狀態,其實也是我自身經驗和情緒的投射。
講評:
在他版畫創作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具有戲劇張力的舞台效果,構成一幅個人色彩的文學世界。就如同他所述的,雜記是他的百寶箱,經常可從中挑選創作的物件,微觀其中充滿個人細膩的物件,便可一窺其生活舞台。



蘇郁嵐,《小島一瞥》,2010,
壓克力、畫布,50x50cm。
↑ 蘇郁嵐的創作自述:
「遙遠的一方。在這裡的此時此刻,我滯留在原地,順著方向,路線,靜靜的期望著,可能太過遙遠,我始終搆不著那海平面。」當我們在這島內移動,時間隨著流逝。但又因網路模擬旅行的錯亂,隔著距離在模擬狀態下,體驗了真實的情境,讓沿途風景既熟悉又陌生的似曾相識感。或許在旅行的過程中,有些事物已經在等待著你。
我想透過《小島一瞥》、《午後的遮陽棚》和《海水浴場》一系列的創作,留住移動狀態下,那空間帶來的即時訊息,讓畫面再現而暫留。保留對遙遠一方的想法,躲藏在移動狀態下的感官體驗,其中的感動與刺激,重新透過繪畫去感受。藉此,讓個人的投射情感凝結在那一瞬間。
講評:
蘇郁嵐同學是總評審的第一名。我們可以從一些時代的藝術家發現,創作與國境地理的對應,例如歐陸最常見的即是森林,而地處四面環海的島國,自然反應出的是海岸邊線。相信大家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在行進中,不論是以肉眼或攝影,愈近的物體一定是愈模糊。而蘇同學在這海岸旅行的創作中,在前景和後景巧妙地運用硬邊處理物體停頓的瞬間,中景的雲、風、樹等,不知是因移動而動,亦或是因風而動,還是如禪宗六祖慧能所言的是心動。

 

顏妤庭,《剪枝》,2010,
紙本設色,53x53cm。
↑ 顏妤庭的創作自述:
「那天,我夢見被種在盆裁裡。」《盆玩》系列的作品,內容主要以擬人手法作轉化,盆栽中扭曲變形的植物被賦予了人類性格,企圖表達人為追求意志中的「美」和「仿自然」,而對盆中植物(自然)所作的總總人為加工,諸如:剪枝、鋸幹、纏繞和鑿刻仿古,遊離在追求自然即是壓迫的矛盾之間。
延伸這樣的想法,我選擇以東方古代貴族的閒暇娛樂,以植栽、鬥蟋蟀作轉化,暗喻恆古至今,權貴者對主導權及弱者的掌控。此外,並將此系列中的盆栽,從扭曲的生命體變成市井小民,被「龐然大物」擺弄的過程,反應小民面對巨大機制的決策與操弄,顯得脆弱與無可遁逃。畫中的龐然大物並非指射特定的人物,而是涵括所有來自外界的巨大壓力。這些壓力的形成雖並不一定是基於惡意,或更甚者,有些形塑的力量是基於善或冀望進步 ; 但不論表現方式是政府、多數方或是資本主義等種種變身,壓迫均是如此確切而且令人無所遁行。而助長或是縱容其不斷增長。最終,仍然必須面對回歸到自身的代價,而究竟何時我們會看清這樣的循環。
講評:
顏妤庭同學因關注環保和文化保存等社會議題,對於參與活動省思而生的無力感,儘管如此,最後還是必需回到創作的原位。因此,她對創作做了一番省思,且運用「盆裁」反諷一些社會現象。在中國明朝文人是最受到迫害或和壓迫的朝代,即使不談政治,卻巧妙地以物作為移情和比擬,並具批判性的意涵。



蔡宇恩,《關係風景》,
2010,壓克力、畫布,70x27cm。
↑ 蔡宇恩的創乍自述:
在我的創作中有幾個重要的符號,即是:海、陸塊和食物。海:名攝影師杉本博司視為永恆不變地存在;而我認為永恆不變的海,卻會隨著人們看待它的方式而改變。陸塊:以小圖像為單位,看得見的物體。食物:擬物。
在《關係風景》的創作中,一邊是水墨式的構圖,更顯陸塊與海的曖昧關係;另一 邊是在海面上怪異的陸塊,看似正常但,卻並非真實之場景,搞不清彼此的關係。其創作構思是試圖模擬陸地與人類生存的關係,亦即它在這時空中被看待的方式。這就如同「環保」議題,它好比貼在牆上很美的金句,看待的視角隨時空背景的有所不同。
講評:
日本藝術家杉本博司著名攝影作品《蠟燭》、《海》和《電影院》等,拍攝時間經常是長達一天、一個月或一季的時間 ,作品呈現出來的可能一曝光過度的一團火光,或一些模糊的影像。他運用作品將時間放到無限大,以及生命的無常。蔡宇恩同學這一系列作品中,運用也地景與海洋之間兩者的關係,圈選和裁剪的物件,再加以重新詮釋,顯現出年輕未來性的風景。



盧紀帆,《孤島》,2010,
木板、壓克力、鉛筆,65x53cm。
↑ 盧紀帆的創作自述:
「釘子戶」是我這一系列創作的中心。在竹北的第3期重劃區內,不難看見不想被徵收的釘子戶,可能基於經濟價值、歷史價值又或情感價值的考量,而不願妥協。它就這麼矗立於重劃區中,彷佛成了一座孤島。其妥協戶的建築群在折建的過程,台灣特有的鐵窗文化,依其年代而有所別的裝飾樣式,毫無保留地消失於地平面。僅管如此,產權轉移的買賣、新市鎮的規劃和新建等,仍不斷地進行中。
《孤島釘》的創作是我試圖從「製造」的角度切入,透過建築師規劃其硬體設施,繪圖員利用軟體做一草擬和修改設,建築群體以藍圖的樣貌進行建構。我以旁觀者的角色在電腦和畫布的畫面中,進型模擬,透過建築圖像的機制,提出了一些可以嘗試思考的問題。
講評:
盧紀帆的創作得到五位評審一致的肯定。「釘子戶」字義上有兩個層面,一是釘在那裡不動,不想被折遷;另一個層面即是到處釘下許多釘子,防礙折建。其中更深層的意義是不能割捨的記憶,以及無可替代性。蔡同學利用軟體簡易的操作的特性,即可以線形符號模擬新市鎮的規劃,呈現重劃區新建築群之間的關係,如此批判表現手法,更顯釘子戶孤島的特質。



柯毓珊,《小宇宙》,2010,
絹本設色,53x45.5cm。
↑ 柯毓珊的創作自述:
版畫《小宇宙》創作的動機檢自於:直接或間接感受到人的脆弱,不勘一擊的有形生命體,與不受時空限制的無形思想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如果人可以免除一些病痛,沒有脆弱的軀殻。並臆想人體可以像機械一樣簡化,就是有破損了,即更換其零件,就像關節壞了,就給它換上新螺絲釘的想法去創作,那麼…
其實創作,並不是我尋求自我慰藉或治療,我嘗試用自己的邏輯來解構人體和世界,並將「零件」中可折解、替換的概念,不斷地複製、組合。然而,在這樣的創作過程中,我也開始思考,如果象徵「器官」的「零件」可以不斷地被複製,如此「器官」變得不再重要和珍貴,那麼人們會不會變得不懂珍惜。
講評:
柯同學的創作將生命脆弱的本質,翼望科技來解快病痛的經驗。然而,當人類的器官,一切都能以科技的零件取而代之時,疼痛的感覺不再,是一種悲哀。生命沒有優先和重要的次序,慾望橫流,不知什麼是珍惜。當生命有限,科技無限時,才能更顯生命的可貴,時間的意義,真愛的無價。


黃冠鈞,《回不到過去.看不見未來》,
2010,環氣樹脂,23.15x1.5cm。
↑ 黃冠鈞的創作自述:
《回不到過去,看不見未來》創作的概念是來自於我的成長經歷。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軸作為創作,過去在某個時間點,發生事和做過的決定,造成未來的未知結果。而現在無法更改過去,無法預知未來,而形成尷尬的狀態。就如同得獎作品《回不到過去,看不見未來》,運用樹脂涷結的概念,被凍結的考卷的答案卡或樂透塗卡,從那一刻起,變成是未來是無法改變的結果。
我從日常生活的行為或經驗,試圖用創作去凝結瞬間的時間點,讓被凍結的現成物呈現的是,一種尷尬和諷刺的心理狀態。並試圖中從探討人在成長的過程,受限於既定的社會結構和脈動,行為受所謂的「社會規範」、「社會價值」約束,讓生活缺少自我,對未來產生一股莫名的壓力。我想藉由創作去探討人與社會結構的關係。
講評:
黃同學利用現成物創作方式,我個人認為與Joseph Beuys的作品有幾分相似。我們知道4500年前埃及人建造金字塔,超過99%是石塊,僅有不到1%的空間是用來保存木乃伊。試著遙想,當未來的人類運用腦波來書寫時,書寫工具也就變得彌足珍貴,這是件對未來有所啟示的作品。黃同學特別標示「作品請封存於28度」,這或許更顯知識的可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