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9日

「大閱讀」第四季公益講座,歡迎報名來聽講!


古物走過歷史長河,原功能雖已不復存,工藝之美卻歷久彌新。這一季大閱讀的「玩」美古物系列講座,我們將打破聖與凡、高貴與庸俗的藩籬,從審美的角度出發,以輕鬆活潑的方式,賞析古物之美。

10/20 (六)14:30~16:30
吳明秋/教師
石之美者─溫潤冰涼「玉器」來消暑
曾任陽明高中教官、陽明大學生輔組長

11/17 (六)14:30~16:30
廖淑梅/教師
「銅」顏不老,老來俏
曾任淡江大學助教、嘉揚和惇敘高中老師

12/15 (六)14:30~16:30
胡明琪/教師
「畫」中有話,話中「畫」
.師大美術系畢、現任美術老師

報名方式:
電話→02-2557-9670
傳真→ 02-2550-9495
電子信箱→ service@longyen.org.tw
講堂位址→ 台北市信義路二段196號5樓(金石堂信義店)

傑利〈循著法漫大師墨必斯腳步:淺談其作品與動漫科幻的影響 〉講座紀錄─(上)



之前看過Mœbius作品的朋友請舉手?Ok3位。Mœbius這個名詞,我想大家對他可能既熟悉又陌生,因為大都是片斷的了解,如要有完整的認識一定要下非常大的功夫。大家今天可能想藉由這個題目來了解法國科幻漫畫的領航者,那他的作品到底具有什麼樣的原創性?以及對科幻有興趣的創作者有哪些啟發?不過很可惜的是,他在今年三月已經辭逝。在他過逝一週後,才有一位香港慢畫迷翻譯外電談到這則消息。我們大多渾然不知Mœbius的存在,我個人覺得非常的可惜。從小我就是一個漫畫迷,後來又從事漫畫和插畫的工作,在1920歲那年和另一位漫畫家阿推,因為我們同在《歡樂月刊》畫漫畫,他引薦我看Mœbius的作品,讓我大開了眼界。他的作品有好幾種不同的面向,大家看這張作品,他的畫風有《丁丁》簡潔的風格,可是再看這張變得很繁複,又帶有詭異和奇幻的氛圍,是兩種很不一樣的創作風格。再來,我們看到這猶如蝕刻板畫的創作,非常的精細,這也是他的作品《密閉車庫》(Airtight Garage)。這張是在他的畫作中,經常會出現一個人在莫名的空間打坐沈思,這張西部牛仔,畫法又是非常狂放。這張又是抽象畫,看到這我們不禁會想,Mœbius的腦袋到底有什麼特殊的結構?怎麼有辦法創作出這麼多風格的作品?我們先從他的名字說起,Mœbius的原意是梅式環(Moebius strip),它原本是二度空間,一扭曲頭尾相接之後,就變成一個三度空間,而且是不斷循環,形成一個走不出的空間,也是無限的意思,這也反映在他的作品裡。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他所營造既詭異又無法觸摸的空間,彷彿是不斷地在找尋自我。「Mœbius」這個意思的筆名,也充份地反映在他的創作生涯上。綜合簡略看過幾張Mœbius的作品,請問在座的各位,有在畫畫創作的朋友請舉個手?一半以上的人。我相信有在畫畫或漫畫創作的朋友應該可以了解到,熟悉一種畫風就已經不容易了,更何況Mœbius的作品有這麼多的面貌,這也是他經年累月不斷地蛻變成長的結果。

Mœbius是生於1938年,這張是他1819歲的工作中的自畫像,那時他專注在時事的諷刺畫和人物的肖像畫。另外一個他擅長的範疇是美國西部的漫畫,這確實是他1958年的作品,年輕,所以作品還並不起眼。這一張是80年代他畫的《藍莓》(Blueberry),講的是美國西部牛仔的故事,畫了30幾冊。一般人認識的Mœbius大都是先認識他科幻的作品,沒想到他居然有美國西部牛仔的作品。起因於在他青少年時期曾經和他的母親到墨西哥待了一段時間,這也開啟他對美國拓荒史的著迷,後來他與朋友一起創作了《藍莓》。一位法國佬畫美國西部牛仔,不是很怪嗎?早期美國西部牛仔電影,我們認識的大都是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所演的,但導演和製作團隊是義大利人。在那個年代,其實部份的法國和義大利人,他們對美國拓荒史有一種莫名的熱愛。那麼Mœbius這些早期作品和他後來的創作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其實他自己也做了一些切割,早期西部拓荒的創作,筆名叫作Jean GiraudGir,科幻的範疇內,他才用自稱Mœbius,不管是Mr. Jean GiraudDr. Mœbius,都是同一個人。70年代,他和幾位漫畫家共同創了《金屬狂嘯》(Métal Hurlant),在美國也有發行叫Heavy Metal,也是這時候他開始科幻的創作。先不說台灣漫畫的發展,其實在美國日本和法國也經歷過婦幼和教育團體的扺制,例如:內容腥羶,沒有教育意義,對孩童有不良影響等等。如果是科幻的題材,一個想像自由奔放的空間,那就另當別論。所以當時有許多的漫畫家轉向科幻的題材,這也包括了Mœbius

我們先直接跳到Mœbius 1982年沒有參與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導演就是最近拍了《普羅米修斯》的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當時,大家會認為導演將Mœbius式的未來世界描述得很接近,公認是場完美的合作。《銀異殺手》在當時並不賣作,後來出了錄影帶,才不斷地受到推崇。 可是Mœbius根本沒有參與為什麼Ridley Scott會如此忠實地描寫Mœbius式的未來世界?主要原自兩張圖。這是MœbiusCity of Fire》裡的其中一張,他所畫的未來是個多元混雜的社會,描繪街上各式人種,畫得非常的細膩,細膩到街頭攤販上的醬油都有。光看這張圖,如果想像力夠豐富的,可能有辦法建構起一部小說或電影。這景和電影《Blade Runner》中,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種混雜在未來雨中的紐約和洛杉機街頭,許多的鏡頭是來自《City of Fire》和《The Long Tomorrow》。為什麼Ridley Scott不找MœbiusRidley Scott有邀Mœbius跨刀畫概念圖和分鏡表,但他拒絕了,因為他在忙另一部電影。19781982這幾年他同時忙了好幾部電影,根本就分身乏術。其實,在這之前他們合作過《異形》(Alien)。電影《Blade Runner》除了藝術指導找來Syd Mead畫分鏡圖之外,導演Ridley Scott也自己畫,他跟Mœbius借用了許多《The Long Tomorrow》的景。也為什麼Ridley Scott的電影能拍這麼精確,因為他自己不僅會拍會畫,而且非常的考究。雖然Mœbius不論畫功或科幻的概念圖設定,功力都非常的深厚,但如果合作的導演沒有相同的水平和考究的話,也是很難拍出相同水平的電影來。為什麼我會這麼說?當時Mœbius在忙這部電影《沙丘魔堡》(Dune),導演是現在赫赫有名的 大衛林區(David Lynch),那時是位新銳導演,角色設定是墨西哥裔的Alejandro Jodorowsky,為什麼他可以將MœbiusRidley Scott那裡挖來?因為他和Mœbius具有共同的記憶和話題,就是美國西部牛仔拓荒的故事。

從這幾張Mœbius所畫的角色設定,和電影《沙丘魔堡》拍出來的一比較,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有幾個角色有做出來,但並沒有,也可以說是幾乎完全沒有做出Mœbius畫裡另一種文明的想像空間,他並沒有受到太多重視。當Ridley Scott拍出《Blade Runner》時,他也相當的驚訝,導演可以將他想像的未來世界,如此精確地表現出來。最後,Mœbius也公開的表示:「後侮當初沒有接受Ridley Scott的邀請去畫《Blade Runner》。」如果他有參與的話,應該可以做得更好。讓我們來看看1979他們合作過的《異形》,找出他們為什麼沒有繼續合作《Blade Runner》的原因?異形和場景是另一位歐洲非常著名的藝術家H.R.Giger,什麼是Mœbius設計的?太空裝。H.R.Giger很擅長畫來自地獄邪惡炫麗美的圖像,他所設計的圖令人印象深刻,Ridley Scott可能也是在權衡之下,只讓Mœbius設計了太空裝。來自英國Ridley Scott是拍了上百部的廣告之後,才開始拍電影的,他用人很直覺,不過,我個人認為找H.R.Giger做異形的概念設計,是沒有錯的,因為H.R.Giger畫得令人印象強烈。但是Ridley Scott重金禮聘當紅的Mœbius,從法國挖到美國拍電影,卻只讓他畫了角色的太空裝,太牛刀小試了,這也是造成他們沒有合作《Blade Runner》的主要原因。可是Mœbius卻忽略了一點,他畫得如此精細的太空裝,Ridley Scott願意將這些細節一模一樣的做出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導演非尊重原著和他厲害之處,包括H.R.Giger的異形設計。如果妳是一位角色設計者,設計出來的作品可以被如此精確的做出來,我想這會是一個很愉快的合作經驗。反觀《沙丘魔堡》是整部讓Mœbius設計,但幾乎整部沒有用他的設計概念,相形之下,Mœbius的決定就有點失策。

傑利〈循著法漫大師墨必斯腳步:淺談其作品與動漫科幻的影響 〉講座紀錄─(下)



Mœbius雖然參與過《異形》、《沙丘魔堡》和《銀翼殺手》三部電影,但如果您不是科幻迷,一定還是很陌生。那麼《星際大戰》(Star Wars),應該就大家眾所皆知了吧!?Mœbius的參與也是導演是喬治盧卡司(George Lucas),最後才公開的。因為影迷和網路傳播太厲害了,只要網路搜尋,不難找到6部《星際大戰》中大量運用Mœbius的作品。像飛行船千年鷹號的造形,在Mœbius的漫畫中就出現過,再來,像這隻帝國軍所騎的沙漠獸,也是。在電影中,莉亞公主被賈霸捉走的飛船,再看看他漫畫中的圖,這些並不是為電影畫的概念圖。還有在沙漠中賽車叫囂的外星市集,這是造形很跳tone的韓索羅,牛仔褲、靴子很短槍,一點都不像外星人,這也是Mœbius漫畫中的西部牛仔的造形。還有漫畫中一群坐在酒吧中的外星人,大家可以數數看有多少頭部造形出現在《星際大戰》中?根本是完全照著做。我們可以發現導演不斷地從Mœbius的作品找設計和想法出來用,因為不斷地被網友指證歷歷,所以到了第五部《帝國大反擊》時,他們才邀請Mœbius加入,但也只參與了其中一部的製作。不過,我們可以看到這張Mœbius在《帝國大反擊》所畫的雪地偵查機,我想除了Ridley ScottGeorge Lucas是另一位可以將他的作品完全呈現的導演。Mœbius這些創意難道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嗎?當然不是。因為他很喜歡旅行,旅行就會接觸到不同的文明,除了歐洲、美國和北洲之外,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去過印度、泰國、緬甸和越南…,而墨西哥的經驗不斷地出現在他的作品。也為什麼George Lucas會那麼喜歡Mœbius的作品,因為他是念的是人類考古學,看到Mœbius的作品,就莫名喜歡。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歷,就是年輕的時候他畫過百科全書的插圖。也就是說,當我們沒有看過某樣東西時,看到百科全書裡的插圖,就可以透過圖像,包括一些細節去做了解。但是圖像枝末細節的準確度,對一個漫畫家來說可能是枯橾無味的,卻是一個很好的訓練。Mœbius也是經過這樣的訓練,讓圖像到了他手中可以自由發揮和運用。動物和人類混種,旅行的經驗讓創作有不同的地景樣貌,所以他的作品總能能營造出多重科幻的文明世界。

再來這部是1982年的《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去年是第二部《創:光速戰記》(TronLegacy),在《Tron》中最特別的就是充滿電路板的冷光衣,還有超酷炫的摩拖車,這些設計將電影中的電玩世界描繪好迷人!這是第一部大量使用3D結合人物的動畫,台灣的宏廣也參與製作,這部電影也是相當地精確把Mœbius的創作和世界觀給描會出來。看到這張把頭盔拿下來後,出現腦部和電路板的結合,有沒有讓你們想到另一部電影,沒錯,就是《機器戰警》(Robocop)。如果大家對科幻電影有研究的話,可以比較1982年和2011年的《Tron》,就可以知道並沒有進階多少,重複舊有的創意,電腦繪圖技術的進步,只是做得更精確而已。Mœbius 197982年參與了好幾部電影,聽說畫得又快又好,這麼多部也可想而知,他的確是一位快手。再來是1989年的《無底洞》(The Abyss),導演詹姆士卡麥隆(James Cameron)所拍的。他紅過幾次,最早是拍《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Aliens 之後,他去拍了紀錄片,再來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阿凡達》(Avatar)。導演卡麥隆非常崇拜Mœbius,《無底洞》他來跨刀,故事講的是有人潛到海底的最深處,發現一群不知名的生物生存著。這些海底不知名的生物是Mœbius所設計的,冷光加上他擅長的外星生物。再來這部是《決勝時空戰區》(Masters of the Universe),Mœbius做了設計角色和電影裡諸多的設計。接下來是導演朗霍華(Ron Howard),他1988年拍了的《風雲際會》(Willow),一部類《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的電影。這本小說其實版權早就賣出了,但是要拍出裡面的場景,有一定的困難度,也不可能一集就完成,所以掐頭去尾就變成了《Willow》。這是Mœbius所畫的概念圖,可惜很多精彩的圖都沒用上,導演幾乎刪光了。

我們來談談宮崎駿1984年的《風之谷》好了,怎麼宮崎駿也找Mœbius跨刀嗎?不是。因為不斷地被網友指控,最後宮崎駿不得不承認,《風之谷》裡諸多想法是來自Mœbius 1975年的《Arzach》。在這部動畫之前,宮崎駿還只是專畫歐洲裡話分鏡師和動畫導演,也因這部動畫而聲名大躁,這也是他最愛的作品。MœbiusArzach是一隻沒有毛的鳥或獸,某天拜時才發現Arzach很像我們的白斬雞或鴨。回到剛才,在《風之谷》我們可以看到不僅是主角的坐騎,還有王蟲,王蟲的觸鬚,王蟲在草原上奔走的樣子,矗立在草原上巨大的古蹟等等,而《Arzach》僅是一本8頁的漫畫。在90幾年時,Mœbius就公開表示很喜歡這部作品。宮崎駿承認之後,他們也在日本舉辦了《風之谷》和《Arzach》的聯展。在展覽之前,大概有人引薦他們兩位認識,宮崎駿刻意不畫的主角,反而Mœbius畫了這張Nausicaa送給他。Mœbius從來沒有對其他創作者公開示好過,這到底是為什麼?因為他有諸多作品拍成電影,就是沒有改拍成動畫的作品,他可能也想藉由這次機會將他的作品改拍成動畫的打算,但宮崎駿很清楚他只做自己的作品。這張Mœbius畫的作品,在《天空之城》裡我們也見過。接下來這部是盧貝松(Luc Besson)的《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他也是位非常重視視覺美學的導演,當然他和Mœbius的合作,也創造了一個在《Blade Runner》沒實現的未來世界。像是電影中的飛天計程車,像是湄公河上賣東西的飛天麵攤和太空船,這些都是Mœbius的作品。服裝是Jean Paul Gaultier所設計的,原本Gaultier的服裝設計是很鮮明的,可是和Mœbius合作,在《第五元素》裡卻比較偏向Mœbius式的風格。

再來我們講到 Mœbius兩部漫畫《藍莓》(Blueberry)和《密閉車庫》(Airtight Garage)的關連,《密閉車庫》是部科幻漫畫,《藍莓》是美國西部漫畫,畫了30幾冊,花了很大的力氣,也是他自己非常喜歡的一部作品,反而不是得到最多的掌聲。在《密閉車庫》和後來的《Arzach》,有很多畫面是截取自《藍莓》。《Blueberry》也有拍也電影,也找來法國著名男星來演,但問題來了,在美國發行時,沒有好萊塢資金的挹注 ,也沒有人想看怪腔怪調的法國人演西部片,賣得並不好。 Mœbius也跨刀幫Stan Le將許多美國漫畫改拍成電影,導演非常欣賞他,所以合作過《驚奇四超人》、《銀色衝浪手》、《鋼鐵人》、《夜魔俠》、《蜘蛛人》、《 Elektra》、《超人》(和《蝙蝠俠》。再來是一部Mœbius沒有參與的作品《駭客任務》(The Matrix),電影中出現Mœbius為《帝國大反擊》設計的偵查機,這張是《駭客任務》邪惡的大章魚,這是Geof Darrow所設計的。為什麼他會抄襲Mœbius的創意呢?原來Geof Darrow以前是Mœbius的助手,因為《駭客任務》被日本雜誌給報導出來,大家才知道他是Mœbius的助手。他也出版過漫畫《Hard Boiled》,很有Mœbius風格的漫畫。最後,要介紹的是當初阿推介紹給我的Mœbius作品《貓之眼》,這本台灣曾經發行過,像繪本似的故事,不論是技法、構圖和意境都是個極致!故事是他墨西哥裔的好友Alejandro Jodorowsky寫的。晚年,他大都畫一些無盡的地平線和莫測高深的神秘感,人處於奇異的空間和非常視覺性的圖。大家也會問畫的是什麼?他總是回答,這是在禪修和打坐暝想時所看到的景像。這張是我、陳弘耀和阿推到美國見到Mœbius的照片,後來97年在安古蘭又再見到他一次。這是他給我的簽名所畫的圖,花不到一分鐘一筆勾勒完成。我們可以發現,不知多少人拷貝他的作品,也曾有陣子大家批評他的作品已了無新意,可是他不知貢獻了多少遺產給圖像世界、插畫、漫畫、科幻和電影。我覺得他是一個非常冷靜的人,用一雙銳利的眼睛掃描這個世界。在年輕的時候看到他的作品,給我很大的想法,也讓我跳出了日式漫畫的框架。這也是我20多年來對他的觀察,也希望大家能重新審視台灣的創作環境和閱讀的習慣,為什麼我們只看日式漫畫?為什麼諸多好萊塢的導演用了他的創意?在像白袍巫師的面前,我們都像是個學生,他應該加持了我們不少吧!

Q & A
我想請問像Mœbius想像力這麼豐富的創作者,畫百科全書和細節觀察,那麼他又如何把他們重新組合成自己圖像?
這是一個蠻好的問題,當我們創作或畫圖時,一定想要得到讚美。當別人質疑我們的畫工、創意或抄襲時,總會感到羞憤。但問題來了,你的原始的創意從哪裡來?我講一句比較粗鄙的話,就是「吃什麼,拉什麼」,如果你只看日本漫畫或卡通。當然只畫得出日式漫畫。反觀Mœbius是一路成長型的,也就是說一路成長吸收的方式,決定你後來創作的豐富度和能量大小。其實一個好的創作者是雜學家,說起事情來都有他的觀察和認知,不懂的東西會花力氣去了解,用嚴謹的態度去面對每個感興趣的事情。網路的發展,現在我們可以吸收到許多資訊,但往往看太多,創作得太少了。每一位創作者都有學習的過程,如看到Mœbius年輕時所畫的作品,你可能也會懷疑這是大師的作品嗎?他是位不斷自我要求的創作者,不斷地思考和觀察,不斷地累積。一開始接觸到Mœbius的作品時,老實說我根本摸不著頭緒,後來慢慢學習他的語錄,才知道自己懂得太少,知道得太少了。我開始研究身邊感與趣的事物,例如:仔細去觀察高跟鞋和皮鞋一些細微的差別,速克達騎起來又是如何…。觀察後,還是要自己實際去創作,才有辦法理解,並思考要如何去構思,將觀察轉化成自己的創作,不再只是一昧的模仿。Mœbius為什麼可以啟發這麼多人?我總是希望藉由這樣的創作者,透過他的學習和創作歷程,讓自己對創作有一些省思。

請問觀察Mœbius這麼多年,對老師有什麼樣的影響?
首先我會認為大師的帽子不能亂扣。另外是大家看到Mœbius受推崇的一面,可是就我長久的觀察,我看到他的失誤和不如願的地方。他非常的勤快,50多年的創作過程,孜孜不倦。晚年,他還學習數位創作,70歲開始學習使用電腦,是位很勇於嘗試的人。他的數位創作讓一般的觀者,分辦不太出來是數位,還是傳統的技法,他就是有辦法做到如此。在創作上,他是位精亦求精,實事求是的人。雖然看到他的作品,令人有種摸不著邊際的感覺,只能說「哇,好科幻!」但這不足以形容Mœbius,他的創作不是憑空想像而來的,都是有所本,只有懂得更多,才能看得懂,才能了解。

2012年9月4日

玩享〈搞笑人生:利用自嘲幽默創作獨一無二的漫畫 〉講座紀錄─(上)


講座即將開始,請入座。相機和手機準備好,請大家多多幫忙拍一些照,臉書多發一些。這段po在臉書上的前導預告片,相信大家一定看得莫名奇妙。我們去看電影時常會看到類似的片頭,影片裡通常有很多贊助廠商的logo,於是我就突發奇想,如果某天大家去電影院看了一部從頭到尾都是這樣的電影,心裡會怎麼樣?所以我就故意剪輯了這段預告片。看完這段莫名奇妙的影片之後,先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本名是王元亨,花名就直接叫玩亨,專職是廣告,平常就是在廣告公司擔任藝術指導的工作。從事這些創作我不敢說自己是「漫畫家」,僅自稱是「漫畫人」,畫漫畫和持續創作是興趣。坦白說,這個興趣在台灣很難當飯吃,為什麼?後面我會提到,所以白天我還是在廣告公司上班。畢竟是創意人,除了工作之外,還是有滿腔的創作能量,集結出版的是《机肉人間》,在這之前還有〈机械体浮世絵〉的創作。〈机械体浮世絵〉比較是一個機械零件組合體的電腦插畫,我從2002年開始創作。在學生時代,我們大概就隱約知道在這個行業要不作品很突出,大紅特紅,不然就是要不斷地參賽才有機會讓自己的作品,不斷露出發聲。這一系列的插畫作品,曾參加2002年全國電腦插畫大賽,得到銅牌獎。2003年發行成月曆,2005年幫Panasonic做的手機面板,後來參加Vans潮鞋設計比大賽,得到金獎。因為這些經歷,2006年有幸得到可口可樂的邀請,幫他們設計紀念瓶的瓶身,同年參加第三屆的台北國際設計師玩具展,也發行明信片。秉持著不管受不受歡迎,我就是一直持續地畫,沒有想太多,不斷創作了好幾年;所以,2007年有幸受邀「變不變Nike AFI」創作的聯展,同年受邀到北京參展。2008年出版了《The Making of 机械体浮世絵》,算是一本電腦工具書,不過,還是以機械體的概念和創作去完成。

我就是這樣一直畫,到了2010年剛好接觸到Taiwan Comix這個團體,從這裡我認識到更多的漫畫人和漫畫家前輩。這一系列的創作,也是後來發表在《TX》裡的〈机械体浮世絵〉。2012年,Taiwan Comix也將會在高雄的駁2特區做一個聯展的展出,我也會參加,所以請大家一定要來支持一下!
「傳奇已經出現!?沒人氣,不紅。
圖文部落格,也能展覽、出書?!
全憑兩個字,一字『堅』,一字『持』。
這就是《机肉人間》,全本企畫、編輯、排版,
全一人,獨自完成。但誰會買啦!?」
接下來講一下和機械體創作比較不一樣的《机肉人間》,因為機械體的創作也好長一段時間,想說是不是該換另一種創作的風格來試試看。當時那還是一個部落格正要紅起來的時候,人人都有發表的機會,1997年開始webolg的概念,2003年Blog開始盛行,雖然現在已被臉書取代。不過,當時透過這樣的介面和網路的便利性,讓許多控制不住創作慾的人可以發表自己創作。既然有這樣的管道,當然要多加利用。創作的開始就是設計角色,因為過去我創作的機械體是沒有角色設定的問題,比較像是一種純藝術的繪畫風格,表現的方式也是比較黑暗和情色。其實當初安古蘭漫畫節參展作品,我是拿〈机械体浮世絵〉系列作品去,也是因為作品的風格較黑暗情色的關係,所以沒有入選。以創作〈机械体浮世絵〉的經驗,機械式風格也是我比較擅長的。因此,想到周星馳說過:「少林功夫加唱歌跳舞,你說有沒有搞頭?」我想說:「機械人頭加上胖子身體,你說有沒有搞頭?」當時的我也真的很胖,也想說:「誰說胖子,不能有一片天呢?」沒有人說胖子不能當主角,於是就想到以機械的頭加上胖子的身體,就開始著手畫了一些草圖。這些未曾公開過的草圖,主要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創作的過程,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用電腦繪圖,還是有經過許多手工繪製的階段。於是「机肉人間」就誕生了。

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叫「机肉人間」?老實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太多的理由,只是機械的頭加上胖胖的身體,就取名「机肉人間」。這樣的創作本來就是很自我,總之,不用給老師、主管或客戶說好不好,反正就開始邊畫邊在部落格上發表。雖然是這樣,但還是會做一些整體的規劃:故事背景和環境的設定、創意的大綱。相信有在看動漫的人,對角色的設計一定不陌生,不只是人物外型,還有一些基本的資料和性格的設定。再來,進入到故事的構思,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字,要有「梗」。不只是漫畫要有「梗」,就像我們看電影劇或電影都是要有「梗」。那麼得開始思考「搞笑梗」要怎麼來?這也是身為一個創作者最大的功課。在《机肉人間》除了幾個重要的角色,我還在故事中加了一個天天的角色。大家可以注意看他的造形(天線寶寶),看得懂就看,看不懂就算了。因為很「天」,所以叫天天,他和我們的主角阿樸就發生了一些故事。阿樸為了演出要想搞笑的梗,天天指著竹子的梗,回答「梗」在這裡。很無言,對不對!當然,這個答案一定是遭到主角痛毆。接下來,另一個天天的同類,頭頂上的造形不太一樣,所以叫「肛肛」。他也來幫忙想絕世好「梗」,那麼「梗」到底在哪裡呢?於是他騎著摩拖車,梗梗梗…地出現了。更無言了,對不對!這種爛餿梗也敢講,當然,又是遭到主角們痛打一頓。接著又來了一位好心的朋友叫空空,他也來參一腳,指著牛頭梗說「梗」在這裡。一連串的無言之後,机肉人恰恰已經忍無可忍,生氣下出現了電視劇裡「爆橘」的橋段。可是大家卻竊竊私語,「爆橘」也是個老梗了。在《机肉人間》裡,我就是利用這樣自嘲的方式又來回酸自已。回到漫畫創作還是真的要問,「梗」到底在哪裡?我自己的體認,其實生活中、朋友中、哈拉中就充滿了梗。因為是創作人所以對這些創意會更敏感,這都是可以當做創作的素材,也隨時可以收錄到自己的知識庫。

這些創作一開始都是利用部落格來做發表,當時圖文部落客彎彎和馬克已經相當地紅了,有這樣的前例我也想試試看。於是,2007年開始發表第一篇,陸續也得到一些回響,認識了其他的部落客,也因此得到了無名的認可,常常有機會去參加一些活動。不過,比較尷尬的是去參加這類的活動,我和其他的部落客年紀通常有段差距,就當做交朋友。雖然正職的工作很忙,但我還是一有時間就畫,當時很瘋狂,甚至在上班時想好梗,一下班回家便開始畫,就一直畫,一直都有作品在部落格上發表。創作了一段時間,慢慢地也累積了好幾千幅的作品,整理之後,我就開始寫企劃書,為什麼要寫企劃案?其實就是想集結出書。因為當時紅的部落客都有出書,不管賣不賣,總之,出版實體書就覺得我的創作有被認可。可是呢?並沒有。那時滿腔熱血寫的企畫書,投了很多出版社,得到的回應是「圖文書不賣了耶!」、「我們不出這類的書籍耶!」、「調性不合市場」,還有「你又不是很紅」…。其實,當時是部落格已經發展到顛峰漸漸往下掉的那個時間點,有許多知名的圖文部落客並沒有那麼熱衷地發表作品了。心想不管即使只有一個人欣賞,我也願意為這個人創作下去。因為本著這樣的想法,找不到正規的方式出版,就靠自己好了。2009年看到行政院新聞局所舉辦的「第一屆漫畫千里馬」,這個活動是公開讓喜歡創作的漫畫人投稿,被徵選到的會得到去日本學漫畫一年的機會。雖然活動的邏輯很怪,但不管我有那麼多作品,還是丟。名單公佈我的名字也在上面,獲得了千里馬的賞識。上了一個月的講座和一連串的受訓之後,我就和上次的講者米奇鰻,也是千里馬的另一位得主,兩個人手牽手去日本了(誤)。

玩享〈搞笑人生:利用自嘲幽默創作獨一無二的漫畫 〉講座紀錄─(下)



爭取到行政院新聞局願意送我們兩個人去日本學漫畫的機會,在這裡就有一個小故事,相信米奇鰻應該沒有提到。其實,在行前我們參加一連串的受訓,講師是我們漫畫家前輩。某天突然新聞局人員來電恭賀,後來問了一句:「你們想去哪個國家?」心想獎品不是去日本嗎?他們的意思是我們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是,接著又問了相當令人傻眼的問題:「你們想去多久?」耶?不是說好去日本一年嗎?新聞採訪和畫面也都公開了,不是嗎?如果我回答想去10年,可能嗎?當然不可能。活動設定原本是像公費留學那樣的機制,突然被問到這些問題,心想活動應該沒有完整的規劃。然而,我有家室、有小孩、有工作,拋下暫時去日本一年,老實說我也不知該怎麼做才好。米奇鰻不一樣,他是個浪子,沒有家累,想去就去。後來我就跟新聞局的人員談,也知道到官員們其實對台灣整個漫畫產業並不是那麼了解,於是,就跟他們提了獎品以《机肉人間》出版來兌現好了。所以《机肉人間》是新聞局出資,不過,比起去日本學漫畫的費用,出版《机肉人間》據了解費用不到四分之一。

《机肉人間》終於出版了,那時我也自己做了一個短片為自己的新書做宣傳。
「哇靠!還真的勒!
沒人氣,也能出書。
2010年6月,應該會上市。
但誰會買啦!?」
雖然書出版了,但我們這種創作者就是什麼都要靠自己,其他的宣傳和行銷完全是走獨立出版的模式,意思是都自己包辦。當書上市時,非常的興奮,我就自己跑去各大書店偷拍《机肉人間》上架照。不知大家有沒有看到?一樣架上的書,怎麼只有我的是8折。後來又和朋友跑到捷運站的廁所放了《机肉人間》,一旁還加註「本書有助擴約肌的放鬆」,利用這樣的方式幫自己宣傳廣告。因為新聞局幫我發行了2000本,其實這個量是非常恐佈的,小眾獨立出版的創作印個500本就已經很有壓力了,2000本真的要自己想辦法去做推廣。為了推銷新書,連百貨公司舉辦了「青春喀書節」都不能放過。這活動找了許多知名的部落客,像是輔大候、睫毛和米滷蛋…,朋友就說作品能跟這些知名的部落客站在一起,真是與有榮焉!總之,就是很幸運有這樣的機會做了一個互動的發表會。現場也有做印章和賣T恤,可是沒賣幾件廠商就倒了。這活動之後,創作者還是要回到自己的作品,主動的出擊或去參賽。後來又以《机肉人間》去參加玩具雜誌的徵選,得到了最佳kuso獎的第三名,也參加了08年「華文部落格大獎」,得到入選。100年是得到「金漫獎」入圍最佳新人獎,這個獎又要來講一下了,因為之前我並沒有出版與漫畫相關的漫畫書,《机械体浮世絵》是歸為工具書,所以我以《机肉人間》去報名新人獎,結果最後資格吻合的僅剩兩位,那就雙雙獲獎。

一直創作到現在,一直沒有放棄,因為上班做的不是老闆要的,不然就是客戶要的,這樣實在無法滿足自己想要發表創作的慾望。從開始創作到現在,也沒有想靠這個賺大錢或想到底有沒有前景,心想「就認真畫吧!」不管有沒有未來,就是剛才講的「堅持」畫下去。因為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所以我就不斷地累積作品,如一有機會,隨時都可以拿出來。因為一直畫,能夠集結出版,也因為過去的經驗,讓我現在遇到TX這樣的團體,也因為過去的種種,讓我現在有機會在這裡與大家分享我的創作經歷和想法。曾經也有人問我,你一路是怎麼撐過來的,甚至連公司的主管也會問,我的時間是怎麼去做分割,因為有工司的事要做,家裡有小孩,回家還要創作,現在假日還去念研究所。一般大家的印象創意人應該就要日夜顛倒,晚上才會有靈感。可是從開始工作我就告訴自己「該工作的時間就工作,時間到就要離開或休息」,不要再耗在公司裡,其實正常是最重要的。還好有這樣的理念,讓我時間分割可以比較完整,不能因為顧及工作,其他的家庭和興趣都沒辦法安排。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健康的問題。其實這樣安排下來,我每天都還是可以睡滿7個小時,除了現在半夜要起來餵小孩奶之外,包含中午我還會睡午覺,非必要才會敖夜加班。總之,讓身體得到充份的休息很重要,雖然創作的能量很重要,不過再怎麼樣,身體的健康還是最重要的。因為這兩年就聽到一樣廣告人和我同齡的朋友,到大陸工作後過勞死。這更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人生不是只有工作。也有可能我的際遇和遇到的人都不錯,讓我可以維持創作,滿足創作上的成就感,主管和家人也都能夠包容。同時,我也心存感恩一路遇到那麼多貴人的幫忙和家人的支持。

Q & A
雖然題目是搞笑人生,但聽完演講會覺得您對人生態度是嚴僅的,包括時間的分配,可以再與我們多聊一下這部份嗎?
時間的分配,就如同才提到的。關於工作可以正常上下班,也可能我還蠻幸運的,遇到的主管都可以認可,當然,前提是我能把交辦的事情都做好。在廣告公司尤其明顯,同事經常是10點或11點上班,那當然是晚上8點或9點以後才能下班。家裡也會灌輸這樣的觀念,不要養成晚上班又晚下班的習慣,我也會強迫自己在工作的時間內,把工作做好。回到家可以創作,念書也因為是假日班,所以老婆會比較辛苦。基本上時間銜接得比較緊密,不過,創意是可以24小時在腦袋裡運轉的,只是要花一些時間去畫或去執行。也因為這樣,我減重了10公斤,不瞞大家說之前我的健康檢查出來全是紅字,所以剛才會說健康是最重要的。

因為我認為未來孩子應兼具以創作為導向的生活本能,請以您創作的路程,建議家長們怎麼去規畫小孩學習繪畫和創意的啟發?
就讓他/她去畫吧!畢竟我們這一代和上一代的父母教育觀念會有些不同,到我們這一輩比較傾向以小孩的興趣為主,雖然興趣不一定能當飯吃,卻是生活上的精神糧食。小孩的成長有可能每個階段的興趣都不一樣,也說不定,就是不要局限,讓他們自由地去發展。同樣身為父母,我也問過我老婆要不要讓兩歲的女兒去補英文?我老婆回,幹嘛要這樣子。如果她沒有興趣,補習帶來不快樂學習經驗,反而會影響日後的學習。最重要的是給孩子機會去嘗試,先不去做設定,有興趣自然就會持續下去。我知道很難,因為父母通常想要孩子比自己強。不瞞大家說,我小時候也覺過鋼琴,因為沒有興趣,父母也沒逼迫我非得學下去不可,自然就中斷了。雖然畫畫的過程,家人有反對過,但看到我的堅持和積極的態度,也都是默默地支持。

在台灣漫畫這條路很辛苦,您認為台灣的漫畫人該怎麼走下去?您平均一天花多少時間畫畫?您時間分割得很緊湊,請問您還有時間看電影、看書或看其他的漫畫來充實自己嗎?
第一個問題的問題很龐大,也關係到整個文創產業的問題。包括我自己都是看日漫長大的,因為很實際的出版商也要賺錢,台灣市場也很小,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台灣有一批前輩漫畫家曾經很活躍,但沈寂了好幾年,這幾年才又看到他們的作品。現在有一批年輕的圖文創作者,我個人認為畫風雖然偏日系,但畢竟還是成長於台灣的創作者,無形中會融入台灣的元素在作品裡,最重要的是大家共同把餅做大,創作出好看的漫畫,讀者喜歡,有需就會有更多的供給。雖然大環境不好,但我還是著重在個人的努力才是重點。
一天花多少時間畫畫?以《机肉人間》為例,最高峰時,在部落格上我是一天po一則。只要有時間就打草稿,一回家就可以上機,就是有時間就畫,也沒有設定或計算過一天要花多少時間來畫畫。大都是以零散的時間畫,並沒有精準計算過。
第三個問題,以前只要上映的電影我幾乎每部都看過,高中甚至二輪片一天可以看個好幾部,到現在仍然沒有變。雖然現在比較沒有時間上電影院,不過拜 iPad所賜,半夜起來餵奶還可以邊看電影,上廁所也可以看。知識的吸收是必然的,我想創作者更應該是如此,隨時補充能量,再轉化成自己的創作。以前我會要求自己每年至少出國一次,去看看外面世界。學校的老師也常會告誡我們,這個行業做久了,無形中我們會以自己熟悉的方式來處理,因為這樣失去了重新思考「原創」的意義。隨時將自己抽離,再吸收新知進來是必要的。每個人選擇抽離的方式不一樣,我是出國,帶著兩歲女兒,沒有特別的目的到紐約,就暫時離開這座島。重要的是有出有進,隨時保持吸收的狀態。